李新宇
记得读书时历史学得并不好,主要是因为考试必须背诵枯燥的历史时间,事件,不能犯一点错,学习兴趣全无,被动记忆,忘得也快。如今能与大家分享的历史事件,多半是来自读过《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小说虽然有创作成分,但多数人物和事件还是遵循历史的。所以,我觉得很多人是因为读了小说,对历史事件才感兴趣,反过来再去钻研历史的。
今天与大家分享萨苏著的《萨苏不信史》,我得承认我是被书的名字吸引进来的。萨苏,我们应该同龄。他说自己读书时有一个爱好,语文老师每次留作文,他不但完成老师留的题目,还得多写一篇交给老师,我也是这样。萨苏本名弓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担任《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日本新华侨报》副总编,中央电视台《讲武堂》、北京电视台《书香北京》、山东卫视《你好!历史君》嘉宾或主持人。主要作品有《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铁在烧》《与鬼为邻》等。
萨苏不信史,那他信什么?难道信野史?当然不是。萨苏觉得但凡历史都是根据史书记载流传下来的,历史人物也是撰写史书者根据一些史料如实所写。由于受社会性局限,难免左右人们判断其好坏。作者说:人无同面,书有万卷。中国人大多爱品人论事,喜欢探究细节,发现不一样的历史。而他就是用自己的思维帮大家解读一些熟知的历史人物,如刘邦、司马迁、海昏侯刘贺、曹操、苻坚、唐太宗、宋仁宗、慈禧等人,或利用史料,或引用专家讲述,或借助民间传说,再加入自己的分析,讲述这些“名人”的人生片段。我相信读者读过之后定会频频点头,道出言之有理。
写历史人物,自然要全面分析这个人。我们所学历史,一般都是讲述这位历史人物在当时朝代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人物的好坏并不评判,是不是喜欢这个人?或者对这个人的印象如何?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同,自然也会存在差异。举个简单的事例,比如曹操这个人物,有人觉得他猜忌心重,令荀彧、荀攸叔侄含恨而死,属于奸佞之人。也有人觉得曹操就是一代枭雄,他比刘备更深谋远虑,比孙权更善于拓宽领土,比司马更豪横,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开创一片新天地,所以他最终消灭群雄,统一北方。曹操精兵法,善诗歌,他所著的《观沧海》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1954年夏,毛泽东同志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我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视剧《大明风华》,其中讲了两位皇帝朱祁镇和朱祁钰,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是比较失败的皇帝。宣德十年,年仅38岁的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九岁的朱祁镇即位。朱祁镇从小就娇生惯养,且目中无人,到了十几岁时,他更是变得骄横,为了早日摆脱母亲管束,也为了证明自己当皇帝的实力,朱祁镇扬言要跟爷爷和父亲一样,御驾亲征。结果成了敌军的俘虏。朱祁镇被俘期间,为了稳定大明的局势,孙太后立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钰为帝,朱祁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但是,登上皇位后,朱祁钰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不愿意放手。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太子朱见深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结果自然没有得逞,这是电视剧中的讲述。萨苏在《到总参三部去见朱祁钰》这篇中交代了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为稳定政局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后来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这段历史与电视剧还是很吻合的。朱祁钰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悲催的,萨苏对这位命运多舛的皇帝也有另一番解读,这里就不透露内容了,大家可以翻书去询证这段历史。
我们了解历史人物,如果都是通过电视剧,真得让人耻笑,我还是建议大家多看看史书,如果不看史书,看看研究历史的人写的书籍也是非常不错的,毕竟这里没有杜撰的成分。萨苏是非常尊重史实的,有些观点的引用也是有出处的,读这类图书,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去判断历史长河中那些叱咤风云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