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榆中线通车满70周年。中交集团自1952年建设海榆中线起,开始扎根海南、建设海南,设计承建了海南绝大部分港口码头、围海造地、公路桥梁等工程,创造了多项海南省内甚至国内第一。从海榆中线到文临高速,从海口秀英港到三亚邮轮港,从海文大桥到环岛旅游公路……作为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国家队,中交集团在琼深耕发展70余年,参与和见证了海南的现代化
发展。
;/e!!P]jP 千里行军赴海南 N*@bJ*0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当时,海南中部山区除了山径小道,几乎没有正规的公路,交通极其不便。1952年,为巩固国防、建设海南,中央人民
政府决定修建国防战备公路——海口至三亚榆林港的中线公路。一公局集团、四航局参与公路施工,历时两年,1954年12月19日,海榆中线公路建成通车。公路全长近300公里,编号为G224国道,贯穿海南岛中部,将海岛南北紧密相连,是新
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条国防公路,在开发海南岛资源和国防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ko ~iDT } |sP;Rpu 当时由于交通不便,进入海南岛并不容易。“我们接到去海南修路的命令后,从桂林行军,长途跋涉上千公里,抵达湛江海安,经轮渡过琼州海峡抵达海口。”当时参与海榆中线建设的一公局集团离退休
职工崔云回忆,“轮渡过琼州海峡并不顺畅,不仅要防范国民党军机不时袭扰,还得克服晕船的极度不适。”“从荆江分洪工地坐船,穿越洞庭湖到岳阳市,再坐火车南下到广西黎塘。从广西到海南岛千里行军,走路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1952年九号台风穿岛而过,棚子树都被掀起了,饭堂也被一阵风刮倒了。受台风影响,很多新开路段塌方严重,加大了施工难度。”四航局一公司原科办员、医师彭标梅回忆说。
@$tQz 手拓南荒开战场 )Oa"B;\j 1952年秋,海榆中线正式开工建设,10余万军民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筑路大会战。那时,海南岛的生活条件、自然条件以及施工条件极其困难,尤其是在人烟稀少的中部山区。
Wp>W?'` @^`f~0#: 初入海南岛,中交建设者需要越过高山密林、人烟稀少的五指山区,同时面对气候酷热、雨季漫长等不利条件和台风雨水的袭击。建设者住的是自己盖的茅草屋,睡的是用小木条或竹片编排而成的床板。气候条件恶劣、缺少蔬菜、水土不服……面对重重困难,建设者传承艰苦奋斗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海南开辟出一番新天地。没有筑路机械,建设者就靠身体挑筐倒土,挑一天土便要弯腰千百次。为了尽快修出国防大通道,建设者擦破了肩、磨肿了脚。“搭建营房的用料得自己找,木材从山上砍,茅草上山去割,床铺、桌子、凳子也得自己做。”一公局集团离退休职工戚国政回忆,“除了十字镐和铁锹是从广州运过来的,其他所有的工具都是战士们就地取材,用山里的竹子一点点编起来的。”
J7mT&U&Ru 2t[inzn=E 在海榆中线的建设中,还诞生了不少因地制宜的发明创造。“我现在还记得,有一名战士发明了‘活钩倒土法’,还得到表彰。”戚国政称。那时搬运土方,工人们得靠肩挑,倾倒时还要弯腰下蹲,体力消耗很大,“活钩倒土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工人们只要松开连接的卡扣就完成倒土,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效率。
WL$WWA08_ 施工条件的简陋,还只是战士们要克服的困难之一。五指山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恶劣的自然
环境对建设者是极大的考验。为了防止疟疾,卫生员每天要盯着战士服用黄色的抗疾药。很多战士在工程结束后,身体肤色都明显发黄。
6
rmK_Y “为了解决吃蔬菜的大问题,我们一边施工,一边开荒种菜,还养猪、鸡、鸭。这也给当地黎族、苗族同胞极大的启发,他们也学着养猪。”谈起当时的生活,四航局一公司原支部书记马仁秋介绍道。
deTUfbd' 劈山筑路保家国 qjTz]'^BpM 在困难的环境面前,这支筑路铁军没有退缩,他们斗志昂扬、劲头十足,发出“要让高山低头、让河流让路”的口号。“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给党中央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一公局集团离退休职工刘绛雪回忆,“为了相互鼓劲,大家就一起唱着歌干活,条件再艰苦也没觉得累。”
s$`evX7D 5#:tL&q 在海榆中线施工中,最艰难危险的要数爆破开路。打炮眼时,由于没有风钻,往往是一名战士双手握紧一根钢钎,另外两名战士分别抡起大铁锤砸钢钎凿炮眼。在线路通过悬崖峭壁的地方,战士们都是悬空作业,用长绳一头绑在人的腰间,另一头系在崖顶的大树上,吊着在施工点凿打炮眼。凿好炮眼,安放炸药、雷管,点燃导火索后,人便赶紧吊上去。“我们有的战士由于隐蔽不及时或没有隐蔽好,被爆破碎石击中或砸中而牺牲。”回忆起这段经历,戚国政难掩悲伤。
( 6r9y3' a1om8! C 巩固海南前哨,建设海南现代化公路势在必行。为了完成建设
任务,中交建设团队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全面推进海榆中线机械化施工。
R=8!]Oi6 YB)1dzU “我们有1千多人(含民工),队伍很庞大,与解放军的工兵一起建设海榆中线。当时华南地区只有一个机械大队,因机械化程度高而出名,有推土机、挖沟机等260多台设备。我们还设有机械修配厂,可随时修理施工机械,以保证前线施工机械的完好率。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海榆中线三大队支部书记、四航局一公司原工会主席周文莲曾回忆说。
%L~X\M:Qk 正是建设者在困难面前不打折扣,精益求精的精神,1954年海榆中线通车至今70年过去,在海榆中线上多座当年修建的桥梁,如南阶桥、草好桥、通什大桥等,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m>UJ; F 入琼七十余载,建功海南自贸港 !Ng^k>*h x)V.^- 中交集团自1952年建设海榆中线起,开始扎根海南、建设海南,设计承建了海南绝大部分港口码头、围海造地、公路桥梁等工程,创造了多项海南省内甚至国内第一。从海榆中线到文临高速,从海口秀英港到三亚邮轮港,从海文大桥到环岛旅游公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国家队,中交集团在琼深耕发展70余年,参与和见证了海南的现代化发展。
\Lh,dZ}d @NX^__sa 从城市建设到乡村振兴,从陆上交通到港口码头,从沿海滩涂到雨林山区,从建省办
经济特区到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交人从未缺席。2011年,中交集团成立海南区域总部,以海南和南海区域为基点,着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开发、海洋经济产业、文旅康养
教育、生态环境治理等投资业务,全面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截至目前,中交集团旗下30余家子
企业在海南深耕细作,业务覆盖海南19个市县,累计参与建设海南各类项目超1500余项,中交集团在海南新签合同额超3500亿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10万个,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中交贡献。
MA"i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