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通讯员 万双 胡晓波 $"`- ^
“在青岛求学期间,我就喜欢这座城市,青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实现职业理想提供了绝佳的求职契机。”在2024年秋招求职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研究生刘天宝顺利签约芯恩(青岛)集成电路公司。 {kp-h2I,
像刘天宝这样毕业之后继续“与青同行”的同学有很多,在学校近年来的就业调查中,青岛始终位居该校学生最期望签约城市榜单的前列。 $k|g"9
以人才为纽带,将育人与用人精准对接,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青岛这座城市的“双向奔赴”。 +J_c'ChN
“面向青岛市重点产业,围绕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现代海洋和新一代信息技术5个重点领域,学校增设了相关本科专业和博士点,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牵头建设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并将全面建成古镇口校区,打造支持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支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服务山东办公室副主任张德瑛说。 {p)",)td
2023年10月,该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5个学科专业入选“在青高校服务地方活力绩效评价及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2024年3月,该校瞄准为青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等十大新兴产业链提供人才储备这一重大需求,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首批人工智能专业27名本科生已经正式开学。 aiQ>xen5C5
如果说学校专业设置是在主动“融入”城市产业发展,那么校企共建定向培养人才的方式,就是让学校人才培养直接精准“嵌入”青岛的企业链条。 YCdS!&^UN
海信智能制造卓越班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青岛企业海信集团的合作典范。双方通过开展行业技术与职业规划讲座、提供技术合作课题、拓宽学生实习领域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本硕博贯通、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Oh@,V8
“卓越班的学习经历,让我提前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在哪里,学习过程更具有针对性,现在我已经拿到海信集团的录用信,希望将来能够利用所学为青岛产业发展作出贡献。”该班首届毕业生贾文超表示。
<p}R~zk
除了定向人才培养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还开拓了十几个在青就业实习实践基地,鲜活的职业体验让学生丰富了实习实践经历,为求职奠定坚实基础。 aHs^tPg
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为实现“双向奔赴”,青岛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引才、育才、留才的政策,为广大学子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l*ayd>`~x
“青岛通过设立创业基金、人才专项补贴等方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给予大力支持,我就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满聪说,依托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和相关创业政策支持,他于2015年成功创办了青岛石科化工技术公司,短短几年,营收就突破千万元。 \qR7mI/*
“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样的驻区高校,我们都建设了‘职达校园’人才服务工作站,定期进校开展政策宣传、职业指导、岗位推介,通过政校合作,将青岛各区市的就业创业政策及时推送给每位毕业生,进一步增强他们留青就业的意愿和信心。”青岛西海岸新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委员李斌告诉记者。 `Y
BC
“在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上,我给青岛一家新能源企业投递了简历,没想到当天下午就收到了面试通知。”2024届毕业生肖长林回忆起自己的求职经历,依然很兴奋,“现在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大半年,感觉非常棒!” INcg S MM
数字显示,近5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有超过4500名毕业生留青就业,其中硕士和博士占比超过66%,近10%选择在青岛地区基层一线工作。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让青岛成为该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理想之城”。 X-
pqw~$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09日 08版) 7q?9Tj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