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心态掣肘企业班组自主创新
顾家瑞
【事件】参差不齐的员工创新成果
2月18日,中石化山东东营下属分公司召开了一年一度的技术创新大会,全公司共有8项成果获得一等奖,30多项成果分获二三等奖。
笔者闻讯后走访了该公司主管班组创新成果收集汇总、评比的王建华主任。据介绍,该企业今年上报的200多项员工自主创新成果中,有不少成果只写了几句话,表格也是大片空白。这些成果的技术含量的确让人不敢恭唯。
王主任拿着班组创新成果对笔者说:“今年也确有几项响当当的成果,解决了现场技术难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总体员工自主创新成果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是为了评奖而创新,个别甚至有点糊弄事……”
据了解,该公司每年都要征集员工创新成果,除了为数不多的几项高质量成果外,总体质量差强人意。有的只立了项,但根本没有实施就报了上来;有的项目很有创意,但由于中途遇到困难,员工打了退堂鼓,造成半途而废;有少数成果由于缺少实验数据,难以让人信服;也有少数成果编写质量太差而“端不上台面”。
随后,笔者来到获得一等奖的董增福技师所在的泵站想探个究竟。看到董师傅正在分散装置上捣鼓着什么。
笔者问:“董师傅,祝贺你获得创新成果一等奖,又在搞什么新发明啊?”
“以前,分散装置初溶效果不好造成溶液配制质量差,我正琢磨调整V/F参数……这个项目我花了一年多时间,快有眉目了。”
据董师傅介绍,该成果研究成功后可明显改善溶液配制质量,降低用电量。受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影响,该项成果队上给予了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加上自己一年多的潜心研究,已由原来的“雾里看花”到现在的“尽在掌握”。
笔者思考中迎面遇上了工人技师李跃庭师傅,他对笔者发起了牢骚:“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创造的成果很能解决问题,但写得不好只得了三等奖。可有些人一个月就能出两三项成果,我连做梦都想不到。”他的同伴陈兴华则有点不以为然:“一个小工人搞创新,这不是难为人吗?我们搞创新,那技术人员不就失业了?”
随着采访的深入,笔者发现,与董师傅“慢工出细活”的情况形成对照的是,该企业员工创新存在一定急功近利现象,员工创新体现了“眼高手低”、急于求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一些员工为了评奖而创新,一些老项目改头换面又重新报上去,有的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有的可以说是“文字游戏”。另外员工创新成果转化普遍效益较低,成果一旦评奖,就被锁进了柜子,好不容易创造出来的成果没有转化现实生产力。
该企业班组创新虽然非常高涨,且创新成果质量数量总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但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企业还有很多的具体事情要做。
【笔者评说】自主创新不是搞文字游戏
时下,受金融危机的拖累,国内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没有走出“谷底”,都在寻找转“危”为“机”的出路。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而笔者认为,要实现温总理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员工则要当好自主创新的主体角色。
为什么自主创新的话题喊了这么多年依然在喊?是什么了掣肘班组创新的发展?据笔者观察,当今班组员工在创新实践比较浮躁和浮华,甚至存在浮夸现象,有一部分员工存在一些思想误区,在创新实践中知难而退,眼高手低,浅尝辄止使员工创新难有作为。主要表现为创新口号喊得多、创新项目立项多、参与人员多而创新成功率低、创新成果普遍质量不高、创新效益不够明显。
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一些职工为了技能晋级和获奖,将以前的获奖成果改头换面,如更换标题,修改相关内容,甚至将别人的成果东拼西凑又报了上来。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得奖而创新、在文字游戏层面上进行名词创新或者花样翻新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既违背了创新的客观规律,也浪费了人力、物力,更不能促进生产发展。他们这种创新纯属搞文字游戏,员工创新表面上的繁荣浮华的背后,体现了员工创新上的浮躁情绪,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对企业一线班组员工来说,创新要从小处入手,务实创效。而杜绝拿自主创新口号当饰品、拿没有实际价值的“创新成果”博取“彩头”,要避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雷声大”,实际措施“雨点小”,“光说不练”的现象,也避免从大处入手、遇困则放弃的做法。要从制约班组管理的节点入手,甚至从以往看似不起眼的小处做起,从小事做起,因为创新最需要脚踏实地。只要做到每天创新一点点,每天创新一毫米,不以事小而不为,就一定能够立足岗位取得丰硕的创新果实。
对于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自主创新要及时进行诊断、规范和必要的“包装”,引导员工消除眼高手低、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创新观。除了给予员工创新提供技术、资金、人力支持外,还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将员工成果推向市场,让他们名利双收,从而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创造激情和绵绵不绝的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