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创新能力 强化创新驱动
重庆能源集团逢春煤矿 黄强
3月9日20时,中国企业员工互动平台网站聊天室里,来自全国各地企业的53名班组职工,把焦点聚焦到了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热点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回顾去年3月5日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突破了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技术,一大批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同样是“创新”口号,去年提出的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而今年则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我们可以看到,从“加快”转化为“加强”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主体也从国家延伸到了企业。
谈到创新,普遍班组员工就谈到“六要”既:要政策、要机制、要条件、要资金、要重视、要倾斜。认为只有企业给予了“六要”作保障,他们就能实现创新。但是,中国企业员工互动平台网站聊天室里也有些职工们对此提出了疑问:“如果这些条件都统统的给你了,你怎样创新?你能实现创新吗?你有创新的能力吗?”
何为创新能力。百度搜索这样解释: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有学家指出: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微博上热转着关于创新的一个小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两个青年人一起开山。一个年轻人,就把石头砸成碎石子,运到路边,修房子的,铺路的,碎石子,卖钱;另外一个年轻人呢,直接把石头不敲碎,运到码头,卖给那些花草店的、花鸟店的商人,因为这儿的石头奇形怪状,花鸟店的石头价格很高的。三年过后,把石头卖给花鸟店的这个小伙子,成为村里面第一个盖上瓦房的人。 后来,不许开山了,保护植被,只许种树,在这儿就成了果园了。他们把堆积如山的梨子成筐成筐地运到北京,运到上海,然后发到韩国,发到日本,因为这儿的梨子甜,因为这儿的梨子梨汁浓,肉脆。曾经卖过石块给花鸟商人、卖石头的那个青年人,他把果园果树卖掉,自己种什么?种柳树。大家都笑他,傻子,柳树怎么值钱?他说我要绿化山村。他知道梨子好卖,梨子用什么装?大家都卖梨子,我就卖装梨子的柳条筐,只有他一个人卖柳条筐,五年之后成为当地的富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创新能力就是在平常事、琐事中发现达到自己预期目的的另外一条捷径、方法的认知能力。”那么,班组职工要怎样才能提高创新能力呢?一是要不断学习。班组职工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才能增加自己知识面,才能在创新工作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是要善于观察。著名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当中。”可见,观察是非常重要的,班组职工只有在平时的工作中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找到不足,提出疑问;三是要勤于思考。班组职工只有通过勤于思考,才能产生独特的见解,才能在创新工作上避免随“大流”的思想;四是要正确判断。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既是国家给予各企业寄予的厚望,同时也是“滋生”高素质、高水平班组创新队伍的一项内容。所以,班组职工要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班组职工才能提高原始的创新能力,切实担负起企业创新的主体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