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寻梦夕阳 X|+ o4R?
?>b>LDpx?
L><# I
当今世界,茶叶与咖啡、可可,并称三大饮料。 cIqk=_]
以茶树的叶或芽泡制饮料,源于中国。茶是类于指南针、造纸术一样的发明创造,茶是国人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一大贡献。 aty"6~
广义的茶并非局限于茶树的叶芽。凡与人体有益的叶、芽、花、果及根须,似乎都可以用来冲泡饮用。诸如银杏茶、竹叶茶,取其叶;菊花茶、玫瑰茶,取其花;人参茶、葛根茶取其根,枸杞茶取则其果。小时在农村,我喝过一种“桑叶茶”,即将桑树的叶子上锅爆炒后,加水烧开;亦可将桑叶直接放于火上烧出香味,加开水冲泡(俗称泼茶)。 4Q2=\-KFj
“桑叶茶”味香醇厚,老人们说它又清火又败毒。而有些地方,白开水也称为茶。 }7iWm XlI
当然,这里所说的茶,仍为传统意义上的茶,即以茶树的叶芽制作的茶。 PI{;3X}9$,
“茶”出《尔雅》。《尔雅·释木》:“槚,苦荼也。”槚是茶树的古称;荼,即“茶”。 ;J|sH>i
茶的别名颇多:荼,诧,茗,苦菜,涤烦子,不夜侯,等等。唐人姚合《品茗诗》,称茶为“清友”:“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JmDi{B?
唐之前有“荼”无“茶”,唐人陆羽将“荼”削减一笔而为“茶”,有人据此以为茶始于唐。事实上,早在秦汉时期即已有“茶”了。 yl|?+
《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药典籍,该典籍的成书年代,虽然“春秋战国”说与“汉代”说,难尚定论,然秦汉时期即已有茶,则当无疑。 y,{=*2Yt
《九经》无“茶”,或疑古时无茶。孰不知《九经》亦无灯,古以烛为灯。无“茶”并非无茶,以“荼”为“茶”罢了。唐人妄减一笔,以“荼”为茶,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经·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荼”是苦菜,引申为茶。东汉以下,宅加切,读若“楂”;六朝梁以后,始为今音。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有两处为“荼”,足见唐人亦未全用茶字。清人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 _@I8B
茶通六艺。有道是: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 C
Z8Fe$F
古有茶会。静山幽林,汲泉煮茗。三五好友,调一调素琴,拂一拂秦筝,俯仰之间,谈玄说道,不着名利,不问俗事,向为雅事。 ?E1<>4S8
宋时,“斗茶”之风盛行于文人雅士。“斗茶”之室多为两层建筑。楼下为“殿”,楼上为“阁”。阁四面有窗,内悬名家字画,可眺户外之景,可悟丹青雅韵;桌上铺有识锦,锦上置有香炉、花瓶及烛台。而西厢房内,华奖铺陈。 P" +!mSe^~
斗茶以“四种、十服”为规。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 61|uvTX
或因如此,古人于茶具,亦多考究。唐宋以黑釉茶盏为尚,明清则多用白瓷和青花瓷。明代白瓷釉色光润、胎白致密,正所谓“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又因其造型稳重、比例均匀而称“坛盏”。明以来,宜兴紫砂陶制茶壶、茶盏,渐为后世钟爱推崇,尤以惠孟臣所制“孟臣壶为最”。《中国艺术家徵略》载: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善摹古器,书法亦工,尤善制宜兴砂壶,笔法绝类褚遂良。惠孟臣壶艺出众,独树一帜,作品以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所制茗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而其梨形壶最具影响。 Kx.'^y
茶具之究,至清为峰。《清稗类钞》:宫中茗碗,以黄金为托,白玉为碗。孝钦后饮茶,喜以金银花少许入之,甚香。 S9~X#tpKe
而泡茶之水,似乎更为考究。民间传说:唐代宗时,湖州刺史李季卿于扬子驿遇陆羽,邀其煮茶试水。李于是命人取水南零。水取回,陆以小勺扬之,断为临岸而非南零。取水人争辩,并举多人亲见。然水泻缸内刚至一半,陆羽忙止,再以小勺扬之,断其所剩之水取自南零。取水人大惊,始告取水回至岸边时,因船摇晃,桶水泼失一半,遂以岸水补之…… :;[pl|}tM
无独有偶。明人刘义庆《警世恒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也讲了一个辨泉识水的故事。只是,这里的辨水者非陆羽而为王安石。 yZup4#>8
故事说的是,宰相荆公王安石门生翰林学士苏东坡,因落菊之讥左迁黄州团练副使。而临行之际,王安石偏又以“瞿塘中峡水”相托。 ,ra!O=d~0
冬至时节,苏东坡上京贺表,借机亲取三峡之水拜见荆公。然荆公只以一小撮阳羡茶面试,便见真伪:“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了。”东坡道:“正是。”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 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因流连三峡之丽,船至下峡时才忆所托之事;然水流湍急,回溯已难,只得汲水下峡充之。 Sa5+_TW
惊悸之余,东坡动问:“三峡相边,水一般样,老太师何以辨之?”王安石娓娓道来:“……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dXlGOD+C
茶也有道。“茶道”一词,始见唐人《封氏闻见记》:“……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而“茶道”创始者,正是茶圣陆羽。 ? b;_T,S[
近人周作人在其小品文《喝茶》中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素雅茶具,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_S`9Z8=
茶道是应用化哲学、艺术化生活。 x]
[/9e
一曰和。今人陈香白以为: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而其精神核心为和。 u6o:~=WwM
二曰静: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宋徽宗《大观茶论》:“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RlH|G
三曰“怡”。王公贵族重在“茶之珍”,文人学士重在“茶之韵”,佛家重在“茶之德”,而道家则重“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 *?|LE
C
四曰真。茶应真茶、真香、真味;境宜真山真水;字画最好名家名人真迹;器具最好真竹、真木、真陶、真瓷。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闲……是谓道之真、情之真、性之真。 \]Nlka
乾隆皇帝很有作为,但并非死在任上,而是“知老让位”。传说决定让出皇位时,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国不可一日无君呵!”然一生好茶者乾隆帝,随手端起御案香茶:“君不可一日无茶。” VC%{qal;q
………… ~R7F[R
茶能消食去腻,茶能降火明目,茶能宁心除烦,茶能清暑解毒,茶能生津止渴…… SMHQo/c r
然而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始于药。 MD(?Wh
《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 张仲景:“茶治便脓血甚效”;张华《博物志》:“饮真荼,令人少眠”;陶弘景《杂录》:“茗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唐本草》:“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消宿食,利小便”;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J0f:&7\
茶叶若与药物或食物配制成茶,疗效更好。姜茶治痢疾,薄荷茶、槐叶茶清热,橘红茶止咳,莲心茶止晕,三仙茶消食,杞菊茶补肝…… nY(>|!
茶被社会各阶层广泛品饮,大致在于《茶经》传世之后。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F?!P7 zW
《茶经》之后,饮茶品茗由寺院走向民间,始现文人茶。 yWI30hW
如今,茶已成为“国饮”。 Vfkm{*t)
非但如此,中国之茶,早已走向世界。 hV5Aw;7C
日本国之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团茶盛行。团茶,即为唐时文人茶之一种。 O
<;Au|>*
茶在瑞典,曾被视为毒物,而今已为时尚之饮。 kTQ.7mo/\'
茶在英国,被奉“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USgZ%xk2
茶在法国,“最温柔、最浪漫、最富诗意。” ^0A}iJL
茶可减肥。唐《本草拾遗》谓之“久食令人瘦”,而边疆少数民族则有“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zTtn`j$
茶可延年益寿,茶可美容护肤。 p<b//^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茶还可以抗癌防癌。 &L3OP@;
然而,喝茶并非越多越好,亦非人皆适饮。“四慎”、“三不宜”、“十二忌”之说,亦非空穴来风。 BJGL &N
四慎:醉酒慎饮茶,神经衰弱慎饮茶,溃疡病患者慎饮茶,慎用茶水服药;三不宜:儿童不宜喝浓茶,哺乳妇女不宜饮浓茶,老年人不宜饮生茶;十二忌:发烧忌喝茶,空腹忌饮茶,孕妇忌饮茶,睡前忌饮茶;营养不良忌饮茶,肝脏病人忌饮茶,贫血患者忌饮茶,尿结石患者忌饮茶;忌饮隔夜茶,忌饮头道茶,忌饮劣质茶、变质茶,饭前饭后忌大量饮茶。 5,/rh,?
茶树生于灵山,无愧尘外仙芽。得日月雨露光华滋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而一枚茶叶由采摘而至冲泡,需经揉捻、烘焙、紧压……茶之生命无异凤凰涅槃,而于淡淡清香中重获新生。 3m
RP.<=
品茗久了,况味自然丰富。从茶叶质地到沏茶温度、水质,及至冲泡时间与方式,都与茶香攸攸相关。沏以温水,茶叶僵硬浮于水面,清香雅韵无以散逸;沸水三沏,芽叶翻滚沉浮、腾挪舒展,如春雨清润,如夏日奔放,如秋风厚醇,如冬雪溢幽……四时茶韵,永远耐人寻味。 Dep.Qfv{-
或许,人生之酽也如茶。 tHF-Oar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