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CP12 何建明 报告文学作家、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V@Y \M
d 对话动机
nUhD41GJ !U,qr0h 为南京大屠杀30万死难同胞而设立的首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历时一年
写作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出版。
Y#{KGVT< ERGDo=j 今年年初,何建明在南京偶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对方说,目前国内尚无一部全面、系统记述南京大屠杀的纪实作品。何建明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何建明说他的写作动机很单纯:只要没有人写它、没有人把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写好,我就必须去写。
F^T7u?^) zG@9-s* L 这种缺失不可思议
cGsxfwD jfqWcX.X= 新京报:最初决定写作南京大屠杀是个意外?
0'BR Sa< 4VaUa8 D 何建明:今年年初,我在南京偶遇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先生。朱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那天他一见我,急切地表达
希望我来写作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实作品。
.XURI#b YcRjbF,|6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么重大的一个题材,怎么可能没人触及?朱馆长告诉我说,关于大屠杀作品不少,但系统全面的作品还是空白。
dm.?-u;C LD_aJ^(d 后来我查了资料,发现朱馆长说的是事实,于是就更改了写作计划。
Ax0u \(p<^ L\ _8}\ 新京报:被一种使命感驱动了?
na
$z\C\ k%NY,(:( 何建明:可以这么说。因为从写作角度而言,我之前没触碰过这个题材,我想当然地认为同题作品应该多如牛毛,那么大的一场灾难,理应是创作富矿才对。但是竟然没有,我觉得不可思议。
}
%S1OQC mkj`z 另一方面,我本身就是江苏人,在长江口听着祖辈们讲
日本人侵略的事情长大,从心理上也觉得自己该做这件事。
S][:b XV %L6x 新京报:你觉得相关作品缺失的根源是什么?
v]U[7 j c
!P9`l~MQ 何建明:往小处说,是我们这一辈文学工作者对历史的不负责和不关心,往大处说,我觉得和国民性和社会大
环境都有关系。说起南京大屠杀,大家知道这个词,知道30万这个数字,其他都是模糊的。对于我们的同胞当时经历了怎样的屠戮和屈辱,是没有具体概念的。人们并不真正关心历史,我觉得这是相关作品缺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IH[/fd0 1x M&"p: 新京报:关于南京大屠杀也有一些文学作品,比如我们知道,徐志耕、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拉贝的《拉贝日记》,你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Yq`r>g Iy|]U&`
何建明:更全面和客观。既写了“被害者”亲述史,也写了从日军口中及“第三者”口中说出或经历的“南京大屠杀”。我关注了日军当事人和日本国及国际社会当时留存的许多宝贵的“自述”与报道。另一方面,写到了以往被规避的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的“正面形象”的叙述。
X-oou'4<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