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逆挽法 3Tte8]0
7ump:|
1*Fvx-U'
8=_| qy}l/
所谓“逆挽法”,即明代谭友夏在《题简远堂诗》中说的:“必一句之灵,绝回一篇之运,一篇之朴,能养一句之神,乃为善作”;亦即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的:“使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须是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乃是令人神韵。” )*AA9
jgfP|oD
“逆挽诗”常常先不从正面落笔加以铺陈,而是从反面加以烘托,或者从侧面加以点染,一波三折,曲尽其妙。一个句子,孤立地看,似乎平淡无奇或者超越常规,但是一联系语境,又觉得清新精妙,出人意外地别致,可见富于创造,不落俗套,且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这类“逆挽法”,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 88LbO(q\d
u:>3j,Cs
旧时,书生饯别常常作诗留言。有位书生仰望垂柳依依,高声吟道:“东边一带杨柳树。”众人一愣,这算什么诗呀?那书生不紧不慢接着吟道:“南边一带杨柳树,西边一带杨柳树,北边一带杨柳树。”诗还没吟完,“哈哈哈”,众人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而那书生却一本正经地继而用缓慢而又顿挫的声调吟道:“任你柳丝千万条,怎结系得行人住?”这末后一句刚一念完,场上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人们连声啧啧称好。 ^# g;"K0
EG:WE^4
这位书生用的是“逆挽法”。如果光看前面四句,谁都会说这根本不像是诗。然而,这实际是一种铺垫,是在渲染气氛,使人感觉到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满目柳丝,从而反衬了末后两句。而末后两句的出现则奇峰突兀,有力地补救了前面四句。这既出乎他人的意料,又体现了情意缠绵、难解难分的惜别之情。 x~Esu}x7
-JW6@L@
隋朝诗人薛道衡,诗写得很有文采,很受时人推崇。一次,他出使到陈,江南的人早闻他的诗名,于是请他作首诗。正巧那天是农历正月初七,也就是“人日”,出门的人纷纷回家团聚,处处是一派欢乐的景象。这引起了薛道衡思乡的情绪,因为他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薛道衡即景抒情,在纸上写了个题目:“人日思归。”他并随手写了两句诗:“立春方七日,离家已两年。”围观的人纷纷摇头,暗笑,心想:薛道衡的诗也只不过如此罢了。薛道衡装着没看见,接着写下了后两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这一下,人们转而称赞了:“果然名不虚传!” \/dm}' `
""KN?qh9
薛道衡才华出众,写的诗词句华美,江南的人久仰其名,故请他写诗。诗的头两句“立春方七日,离家已两年”既无华丽的辞藻,也无生动的形象,全是融合口语而成。这哪里像诗呢?难怪别人嘲笑。但结尾两句就不同了,“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诗人把自己同大雁、花朵作比较,说大雁回家了,自己还没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愧叹自己连大雁都不如;花朵还没有开放,自己想念家乡的心思却已产生,走在花儿的前边。这两句形象生动,意境新奇,感情真挚。尽管一、二两句是由口语融合而成,词句平淡无奇,但因“逆挽”而使其从平淡中逸出深意。 eX),B
_nCs$U
相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次应李君之请,冒雨赴宴祝寿。当然,主人免不了要请这位大书画家、大诗人献诗作画,客人嘛,也总得恭维恭维。谁知郑板桥竟以“奈何”一次落笔,一开头连写四个“奈何”,成为“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弄得众人面面相觑,无可奈何。忽而,郑板桥笔锋一转,巧接回环:“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主人兴奋至极,众人赞叹不已! &JQ@(w
S5JR`o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次与众翰林学士们同宴饮酒,并以“金鸡报晓”为题作诗庆贺“鸡年”。朱元璋开头吟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在场的人听了嘴里不说,心里竟喊起老天爷来。不料,朱元璋顿了顿后继续吟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这既出人意料,又符合题意,且志向高远,寓意深刻,众人无不拍案叫绝。 .mU.eLM
jQBdS. }'v
对联中运用逆挽法,使原来所描写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而产生相反的效果,确实富有情趣。 4Xho0lO&
lM]),}
清朝爱国英雄林则徐,小小年纪就参加科举考试。其父恐他远行疲累,便要他骑在自己的肩上,驮着他来到考场。主考官见其年少,有意跟他开个玩笑,看有何反应,于是即景出了一联索对,作为进考场的条件。联曰:“以父作马。”主考官话音刚落,林则徐的父亲顿时羞得面红耳赤,仿佛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好一个林则徐,小小年纪,眼珠一转,立即应道:“望子成龙。”主考官很满意,便放他进了场。 g"AfI
4 ~|TKd{
如果我们单独地分析“以父作马”这一句,确实会有对林则徐及其父亲的侮辱,因为把自己的父亲当作马骑,可见这小子是一个大不孝的逆子;而这个老头被自己的儿子当作马骑,可见一定是个无能之辈,加之以牲畜作骑,林则徐的父亲怎会没有受辱之感呢?而机灵聪颖的林则徐不甘示弱,巧妙地对出了下联“望子成龙”,不仅为自己父子俩解了嘲,而且使上联“以父作马”的情调色彩发生了逆转,即由原来的贬抑戏弄转化为褒扬赞美。透过上下联,一个为了儿子成“龙”而甘愿做“马”的慈父形象凸现在读者的眼前,令人感到可亲可敬。 zbKW.u]v
VX@G}3Ck
据传说,鄂西山区有户姓覃的人家,祖孙三代,都不识字。某年,大儿子娶媳妇,请一位乡间学究撰写婚联,因招待不周,这位老先生写了一副丧气联:“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对联贴出后,亲戚们都摇头叹气。踌躇之时,鼓乐齐鸣,新娘花轿一到,新娘款步下轿,撩起盖头看路时,猛见此联,非常生气。走到门前,突然灵机一动,便伸出双手,把对联的两个尾字撕去,对联就变成:“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减去两个字,联意突变,一扫晦丧之气。 +W3>Yg%)X
$}c@S0%P"
清代张之洞在任两江总督时,微服出访,来到松江府。适值松江知府办寿,发帖邀请地方缙绅。张之洞随知府的同学前往贺寿。当知府所办的宴会开始时,知府拱手,请诸位来宾入席。张之洞毫不客气,在首席坐下来,使赴宴之人个个暗自惊讶,推测此人必定来头很大。知府当时虽感恼火,但是当着这么多的客人,不便发脾气。他压着心头的火气,走到张之洞面前,手指桌上一道名菜,出了一联:“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 2A;[Ek6{q
;77o%J'l
张之洞听得出,知府是以鲈鱼自比,说明他是松江府的土皇帝。此时,张之洞不慌不忙抓起一只筷子,指了指桌上的另一道菜,以高亢有力的声音道:“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顿使知府威风扫地。 T1]X
"ddH7:(k<
现代颇有名气的演唱家马如飞,口才出众,才思敏捷,善于随机应变。一次,他在弹唱《珍珠塔》时,不慎将“丫环移步出了房”唱成了“丫环移步出了窗”。听众听了以后,哄堂大笑。马如飞知道自己唱错了,但他毫不惊慌,镇静自如地补上一句:“到阳台上晒衣裳。”听众一听这巧妙的补白,报以热烈的掌声。唱着唱着,一不小心,他又将“六扇长窗开四扇”唱成了“六扇长窗开八扇”。这时观众不再喧哗,静静地听他如何补漏。只见马如飞不慌不忙,依然如故,以他丰富的舞台经验,继续唱道:“还有两扇未曾装。”台下顿时掌声齐鸣。按照一般常识,“丫环移步出了窗”和“六扇长窗开八扇”两句,是所谓舞台上的“穿帮”、“掉链”现象,都是荒唐、离奇的,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但是在弹唱家马如飞的口里,经过“到阳台上晒衣裳”和“还有两扇未曾装”的巧妙补白,原来荒唐的语句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在这里,马如飞通过“逆挽”手法的运用,不仅机智地替自己挽回了疏忽唱错的面子,而且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境界博得了听众的掌声。 ~oR&0et
') cgx9
当代文学作品中也有用“逆挽法”的。苏叔阳《故土》中有:“今天我要讲很长的话——”全体与会者一愣,不少人发出叹息。可是他紧接着说:“大家是不欢迎的。”听众活跃,鼓掌。代表:“所以,我只准备讲三分钟。”又是一阵鼓掌。王蒙《说客盈门》中有:丁一到省城开会,人们让他介绍经验。他上了台,憋红了脸,说了一句话:“共产党员是钢,不是浆子……”台下哄笑。丁一又说:“不来真格的,会亡国!”丁一哽咽住了,而且掉下了大颗的眼泪。会场愕然,肃然,静默了一分钟。掌声如雷。 )h!l%72
r4>I?lD
上述例中,代表刚说完“今天我要讲很长的话”,立即引起了与会者的反感。当他接着说完后面的两句话时,听众顿时才明白“今天我要讲很长的话”并不是代表的主观意志,而是代表的主观假设。丁一上台就来一句“共产党员是钢,不是浆子……”乍一听,确实荒唐,说这话有什么用呢?所以引起了听众的哄笑。但是当我们把它与下一句“不来真格的,会亡国!”联系起来时,荒唐立即变成了精警,充分地表现了丁一崇高的无产阶级思想感情。从听众的反应来看,代表和丁一的话都经历了一个由抑到扬的过程。他们之所以赢得听众的鼓掌,这是与他们都应用了“逆挽法”分不开的。(顾盛杉) a9_KQ=&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