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Ew RU>qj
*e 他的两句台词——“高,实在是高”“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已成为经典,他因出演反面人物而为人们所熟知。8月24日,记者来到老一代电影人刘江的家里,听他讲述与电力的情结。
M23r/eg]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我国电力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在世界排第几位?”刚落座,刘老抛出的问题便难倒了记者。没想到,84岁高龄的刘老还是一位电力行家。聊起电力发展,他滔滔不绝。1925年,他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个普通家庭。“当时,由于日本想把侵占的东北变成他们的‘大陆’,下了很大成本。城市里基本都有电灯,但偏远农村还只能点汽灯、油灯。我小时候,家里有一盏15瓦的电灯,不到晚上9点不开灯。”在刘老的记忆里,由于东北盛产大豆,油灯便成了当时大多数人家主要的照明用具。冬天,东北天黑得早,大家下午5点就点起油灯闲聊,晚上七八点钟就上床睡觉了。“那时,有个百十瓦的电灯,那得是多大户的人家啊?办公室都不敢装这么大的电灯。”说到这,刘老语气加重。
0f'LXn 1946年,21岁的刘江加入了松江军区文工团,他跟随部队,转战东北广大农村地区。刘老说,打仗时,他就运送伤员。不打仗了,他就给战士们演节目。当时,文工团演出用的大都是汽灯。有时,文工团正演出节目,汽灯突然熄灭,现场漆黑一片,战士们就忙活着用气筒给汽灯充气。“到了1947年,我们打下了一座县城,这才用上了电灯。”刘老说。
Y;
to9Kv$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电影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八一电影制片厂由拍军事科教片改拍故事片。于是,全军各文艺团体的精英被抽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一个电影演员剧团。刘江便在其中,这也使得他从幕后走上了台前。“舞台照明要有几排灯,后幕、天幕、前排、聚光灯。电影要用水银灯,有的场景需要两个灯,有的则需要一个。按照远景、中景、近景来分,不同景别对灯光的需要不同。像特写,有的就需要一点灯光。”谈到舞台对灯光的要求时,刘老作出了专业介绍。当时,电影胶片需要进口,一尺长的电影胶片要1元多。电影胶片冲洗工作对供电安全性的要求很高,中间不能停电。否则,冲洗中的胶片就会全部报废。为顺利完成胶片冲洗,八一电影制片厂提前与供电企业联系,并准备了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
6V#EEb 20世纪70年代,著名导演王苹给八一电影制片厂配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有了这个稀罕玩意,演职人员便常聚在一起看电视,但由于当时电价很高,他们只能看一会。但就这么一会,刘江他们就很满足了。
<jM
{ <8- “改革开放后,用电变化一日千里。”刘老说,“即使我的思想再超前,也不敢想象电力行业能有如此大的发展。风电、核电、水电项目一个接一个。人们在生活中也越来越离不开电了,烧水、煮饭、洗澡,哪样都需要电。”
d..JW{ 作为一位普通的北京市民,刘老对国家电网公司的服务赞不绝口。他说,现在买电很方便,供电服务水平也提高了。当记者问及刘老家的用电情况时,他说,他一般一次买2000千瓦时电。闲来无事时,刘老经常看电视,出演过众多电影的他还常买光盘来研究电影。刘老说:“做演员,脑子里不能空白,要不就没有想象力了。”刘老特别提倡节约用电,他家里用的都是节能灯,为省电,他很少开空调。
-_O jiQR 刘老还特别关心边远地区百姓的用电问题。得知国家电网公司已于2008年10月完成了青海“户户通电”工程,并在大力推进西藏“户户通电”工程时,刘老笑着说:“国家要发展,电力要先行。没有电,干什么也不行。西藏很多偏远地区也用上电了,与解放前相比,西藏人民的生活大变样了。”采访即将结束时,刘老还挥毫泼墨,写下了“国家发展 离不开电”的寄语,借此希望我国电力事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3od16{YH 刘江 原籍辽阳,1925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刘江从小喜欢文艺,对电影、戏剧的兴趣尤其浓厚。16岁时,他参加了哈尔滨北斗业余实验剧团。194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刘江由野战军独立第二师文艺工作队,调到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即现在的广州部队话剧团),从此成为一名专职演员。1958年,刘江由广州军区话剧团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电影演员生涯。多年来,他先后参加了《海鹰》《回民支队》《赤峰号》《突破乌江》《鄂尔多斯风暴》《苦菜花》《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火娃》等十余部影片的拍摄,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反面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影坛上以扮演反面人物著称的电影演员之一。
P^<to(| D`KaIqLz 来源:国家电网报
=4V SbO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