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kC “电好像与我的专业有点远。”当得知笔者的来意后,闵恩泽保持着科学家一贯的严谨和认真。
An;MVA 上世纪50年代,闵恩泽从美国学成回国后,以他的学识先后填补了我国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多项空白。他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5pr"d@. 1924年,闵恩泽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谈到儿时的往事,他的语气平和而亲切。“我记得上世纪30年代,在成都有个启明电灯厂。那时候,我国工业很落后,老百姓大多用不起电。我们家也就晚上用一会,用的时间很短。抗战爆发后,警报一响人就要跑,那时候就没有电了。”
::Ke^dp 1939年,闵恩泽从成都私立南薰中学考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学(省成中)。省成中要求学生住校就读,校舍是砖房,还有小花园和操场。一天夜晚,防空警报突响,学生们惊慌出逃,手牵手在黑夜中■过猛拐湾,跑到郊外的坟堆中躲藏起来。这是闵恩泽第一次尝到跑警报的滋味。
{~!q`Dr3?q 在这种情况下,省成中不能在市里上课,就搬到了郊区的三瓦窑。在当地的东岳庙里临时盖了几间茅草房作为教室和宿舍。茅草房以稻草做房顶,竹篱涂泥为墙,外面再刷一层石灰。这种茅草房,在平常还可以,但遇大风大雨的天气,就是另一番情形。下大雨时,屋顶漏水,学生们就用洗脸盆接水,防止“水流成河”。这时,水滴入盆,奏起“雨水叮咚响”乐章,学生住在里面,彻夜难眠。
@1.QEyXG 除了学习条件艰苦,闵恩泽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在茅草房里点油灯学习的经历:“省成中有浓厚的学习气氛,天黑后上晚自习,我们每个课桌上点的是油灯。大风吹进,火焰飘忽不定,随时有可能被吹灭。大家仍坚持夜读,油灯被吹灭,点燃再读。”
SDu#Yt&mhh 抗战期间,在茅草房内能容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都十分不易,更谈不上用电灯了。不过在闵恩泽的记忆里,除了油灯陪伴读书的日子,还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我喜欢打排球,一下课就跑到操场上玩。当时排球是九人制,分为三排,每排三人,位置固定。我被选为省成中排球队队员后,打过‘二排中’,这是一个防守兼二传的位置。后来,我又打‘二排左’,这是一个主攻手的位置,可惜人不高,攻击力不强。成都市每年在少城公园举办比赛,比赛打赢了,还要饮酒庆功。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喝醉了。在省成中打了几年排球,对我的身体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aRG2@5 84岁的闵恩泽回忆当年在战火中求学的往事,美好而温馨。岁月早已抚平战争留在心中的痛苦和创伤,加上成年后长期在外求学工作,闵恩泽对故乡成都有着最深的思念。
L
pR''`2BT 2007年年底,闵恩泽回成都参加学术研讨会,特地抽空回母校看望老师和学生。在欢迎仪式上,他给同学们讲起了当年在战火中坚持点油灯看书的故事,讲起了当年的老师和同学。
p&+;w 看到母校现在明亮的教室、漂亮的操场、先进的教学设施,闵恩泽感慨地说:“现在你们的学习条件好了,有安静的校园、优秀的师资、宽敞明亮的教室,不用像我们那样点油灯看书。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学习机会,学好本领,我们国家的未来就寄托在你们身上。”
5^']+5_vb 现在,闵恩泽手头有一个课题——绿色化学的研究。他说,绿色化学研究的是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但是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要节约能源和高效利用能源。电作为现代工业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我们首先必须节约用电。
*.L81er5~ 闵恩泽 我国著名的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
kt`nbm|aw 1924年2月8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pK 上世纪90年代,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主持人,进入绿色化学领域,指导化纤单体已内酰胺成套绿色制造技术的开发,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研究从农林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中提取生物柴油。
'!l1=cZD 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m'P1BLk 2007年获得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技奖。
J)P$2# /VmR<C?h 来源:国家电网报
zi`b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