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收视率造假将面临严惩 行业协会向黑色产业链宣战
2016-12-13 07:30:00 中国经济网
收视率造假已经成为电视剧行业的毒瘤。12月12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正式向收视率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宣战。目前,该协会法务委员会已收集多个作假收视率不法分子的相关信息,将向有关部门举报,力图通过多方力量和相关措施逐步根除收视率作假现象。
u=1671183399,587631901&fm=214&gp=0.jpg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鹏举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协会将通过多种方式根治该现象,包括联合业内共同拒绝购买数据,并号召业内提供造假分子的线索与证据;向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上报相关文件,希望立即停止电视平台将收视率与电视剧购买价格挂钩;同时也试图让公检法部门加入到打击收视率造假的行动中。
“收视率造假是业内多年以来难以根除的弊病,国内早已有不少制作机构均对通过购买收视数据表示反感,但假若自己不买,却又会面临他人购买收视数据使双方之间的竞争处于不对等的状态,使得收视率作假成为行业潜规则。”据从业人士透露,其实收视率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服务,但现阶段收视率却成为评判电视剧优劣的主要甚至是惟一标准,使得部分人为争取资源和利益选择收视率造假,并逐渐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不仅收视率调查公司的部分工作人员和样本户会受到利益驱使而更改数据,当电视剧成为大多数卫视频道黄金时段的主要节目后,播出机构也会强行要求在购剧合同中将收视率与购片价格挂钩,引导制作机构购买收视率。尽管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要求电视台禁止签订对赌公约,但受制于广告收入与收视率挂钩的现实,仍有播出机构暗中让制作机构承诺收视率,否则便拒绝购买。
数据显示,现阶段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已达到每集30万-50万元,给制作机构增加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成本。而为了能够减轻自身压力,部分制作机构向电视台要高价,导致恶性循环。
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立强看来,对于收视率作假,近年来业内多次呼吁治理但收效甚微,此次协会联合多方力量出击,应能产生一定效果。
相关新闻:多家网购平台“双11”虚构原价优惠造假
20150927094630_43557.jpg
本报讯(记者 王薇)昨天,在“双12”又一个买买买的日子到来之际,中消协发布了对今年“双11”网络购物商品价格体验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宣称参加“双11”促销活动的商品中,16.7%的商品价格在11月11日当天并不是近期低价,假促销、真误导等涉嫌违规行为大量存在。
在本次“双11”网购体验式调查活动期间,中国消费者协会组织体验人员对13个网络购物平台中宣称折扣相对大、销量相对较多的533款商品进行了价格追踪。从10月20日到11月25日,通过截屏、录像、照相等取证方式对每款商品分别选取了14个时间点详细记录了价格变化情况。
先涨后降价格不实惠
调查发现,部分电商平台某些商品在“双11”促销前先涨价,而在促销当天降价,徒有优惠打折之表,实则价格持平甚至上涨,促销活动名不副实,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并没有得到实惠,甚至更亏。例如京东平台某品牌床品套件从10月29日-11月11日记录时间段来看,价格上涨幅度很大,标价由299元涨至1199元,而11月11日当天降为439元,比涨价前标价299元与“双11”促销后的329元还要高。1号店某品牌家纺套件从11月7日-11月16日记录时间段来看,标价由399元上涨至548元,参加“双11”满减活动后价格为448元,反而比促销前更贵。
虚构原价制造优惠假象
很多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会将商品的销售价与参考价进行比较,来考量商品的折扣力度。然而,调查体验发现,部分商家随意更改参考价,造成促销活动优惠假象,误导消费者。例如网易考拉海购平台某品牌钱包10月20日销售价格为549元,参考价为1300元,而在 11月10日销售价格升为649元,参考价也随之上涨至1500元,参考价在促销期间上涨,看似折扣力度大,实则“双11”销售价格已上涨。此外,淘宝平台某化妆品套装11月10日的参考价为164元,而到11月11日参考价变为170元,商家随意改变参考价,且“双11”促销价格并非价格记录时间段最低价格。
诱导好评干扰正常信用评价
近年,众多电商平台打造“双11”物美价廉的购物文化,并在“双11”期间推出各种吸引消费者的促销活动,打折、满减、返券不一而足。然而,调查发现,有些商品虽然参与“双11”促销活动,但价格并不实惠。除此之外,调查还发现有的商家通过设立较高额度的“好评返现”活动诱导消费者好评,以获得虚高好评率,干扰正常的信用评价机制。
鉴于目前一些电商平台在“双11”等集中促销活动期间,存在大量虚假折扣等价格误导行为,中消协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适应网络购物方式的价格法律规定,加大对电商平台及其商家的价格行为监测力度,适时公布价格监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