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觉新是巴金笔下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善良与正直,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也可以看出旧中国,被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在西方新思维和中国传统思想相碰撞的年代,高觉新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这也让我们看清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一、心地善良 追求进步
1.如饥似渴饱餐新思想
随着《新青年》的创刊,民主、科学的大旗在中华大地飘扬,揭露和抨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的弊端成了社会的主流。后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中,这个本来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的启蒙思想,便转化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此背景下,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十分活跃,而这些“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婚姻自由”等新观念,在觉新受伤的心灵上引起了强烈共鸣。他一方面接受新思想,一方面顺应着以前的方式生活。不管怎么样,这些新思想对觉新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小说中便有一段很经典的描述:
“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他那被忘却了的青春。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一样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消息,以及后来上海、南京两地六月初大罢市的新闻。本地报纸上又转载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里的文章。于是他在本城唯一出售新书报的‘华洋书报流通处’里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新青年》,又买了两三份《每周评论》。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地点燃了他们弟兄的热情。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压倒了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并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服了。于是《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等都接连地到了他们的手里。以前出版的和新出版的《新青年》、《新潮》两种杂志,只要能够买到的,他们都买了,甚至《新青年》的前身《青年杂志》也被那个老店员从旧书堆里捡了出来送到他们的手里。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地读这些书报,连通讯栏也不肯轻易放过。他们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
觉新既不同于封建势力中的顽固派克明,荒淫无耻的克安、克定,专制独裁的高老太爷,又有别于民主势力的先锋觉慧、觉民。他是一个具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又是一个新青年。用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来看,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受了如此深的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觉新,能够接受如此两种矛盾的思想,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2.身上有许多优点
除此之外,觉新身上还保留封建文化中许多很可贵的东西。就像我们常说的,应当批判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其外延和内涵还应该更小更窄。有人曾经说过,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集权专制文化。我们知道,集权专制文化并非都是一无是处。但是,在世界民主思想浩浩荡荡的大环境下,中国仍然没有实现民主化。如果说中国人民也有责任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太大了。因此,自“五四”以来提出批判的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权专制文化,而集权专制文化的核心是集权专制政治思想。为了实现社会管理,权力总是要集中的。但是,文明的发展是集权而不专制,把这一点区分清楚非常重要。没有搞清楚这一点,是“五四”以来对传统文化批判之混乱所在。我们批判传统文化,批判的是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总不能说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又滋养我们中国人的一切文化都是错误的吧!我们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权专制文化区分开来,就是不能区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中国文化中的错误在于它的集权专制成分,其核心是集权专制政治思想。废除集权专制政治制度和废除集权专制政治思想是有机的统一体。消灭集权专制政治思想只能是逐渐的、缓慢的,消灭集权专制政治制度也只有在消灭了集权专制政治思想后才能实现。因此,客观上讲,在新文化运动中,将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虽然有许多不合时宜,不合情理之处,但也存有许多精华,包括对生命活力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大自然的亲近,对纯真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操守,对多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对未知世界的求解,对信息文化手段的运用,对智慧和知识的尊重等等。“五四”运动时,“打倒孔家店”,矛头实际指向宋代以来的程朱理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而他却从来没有直接反对孔孟,他反对的是后世的统治者借用孔夫子的名义来维护反动统治,反对的是“中国现代的孔夫子”。
巴金在《谈〈家〉》中提到:觉新是《家》里面唯一“真实的人物”。他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善良、忠厚、同情“下等人”,老一辈把他视为得力助手,“祖业的继承人”,喜欢他;年轻一辈把他看作可信的兄长,敬爱他。而他呢,在两种势力的激烈的斗争中,尽量地避免双方矛盾不被激化,采取了中立的做法。他屈从封建礼教传统,在屈从中也常有不满和痛苦;在同情那些被长辈压制的弟妹的,同情中又带有劝诱。如觉民不同意高老太爷给他定的亲,觉新就劝觉民说:“我劝你还是顺从爷爷吧,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者的资格。”但觉慧告诉觉新:“爷爷喊我去把二哥找回来,他说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了”时,觉新十分“惊喜”,觉得“这好像是一个奇迹”,并想:“这个奇迹会给他们(觉民和琴)带来幸福。”又如觉慧要出走,虽然他也站在克明一边进行劝阻,但内心还是希望觉慧能够成功,并暗中资助离家出走的路费,并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可以替我出一口气。”还自语道:“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屈从的人。”从中,可以看出觉新知道自己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但他心中却有一种希望,一种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能够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希望。
3.优秀的品格
在觉新的身上,最突出的品格是他善良的天性以及对家人和朋友的体贴和关爱。对两个弟弟他呵护有加,不论最终结果如何,他内心的出发点总是希望觉民和觉慧平安幸福。觉民逃婚出走,他焦急万分,担心牵挂。觉慧在外参加游行示威,他更是害怕出什么乱子;在觉慧突然告诉他要离开这个封建牢笼,外出求学时,他对弟弟的那份浓浓深情则显露无遗。他舍不得弟弟离开自己,又害怕弟弟在家走上自己的悲剧之路。他眼里饱含泪水,总是唠唠叨叨地寻问行李和路费带好了没有,对一些生活琐事再三叮嘱,给觉慧一种长兄如父般的生死离别的感觉。这在后来巴金自己的论述中多次谈到:“觉新就是我的大哥,他爱我们,我们也爱他。他是我们和那‘家’中间的唯一的连锁。他常常把我们的心拉回去又送出来……”对妻儿,他尽最大的力量去爱护他们,并从他们身上找到了一种短暂的轻松和快乐。所以,当军阀开战,战火将烧到家里时,他劝家人离开屋子转到花园里安全的地方躲避一下,自己则守在家里。当其他人要与他同留家里时,他坚决急切地阻止了他们。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对家人的责任感使他像一只母鸡一样用柔弱的翅膀护着小鸡。对钱梅芳的爱则是另一种情感,那是一种对异性的纯真的爱情的渴望,是一种互相倾慕、互相理解、两情相悦的感情。然而,命运让觉新无法实现自己的爱情梦想,这种遗憾和愧疚时刻折磨着他。从此,失落和痛苦伴随他一生。在觉新的思想里几乎没有一个“恨”字,他总是用与人为善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即使别人待他不好,他总是不加计较,避免争斗。和谐相处就是他的梦想。
二、礼教杀人 亲人遇害
然而,他善良的天性,与人为善的梦想,在封建集权专制文化影响下,在儒家为主导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下,在罪恶制度和黑暗社会的重重压力下,觉新无法实现他的梦想,他成了社会的牺牲品。
1、吸食封建礼教
人类的文明,就是日常文化的积累。文化积累起来,流传下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不能抹煞的,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儒家礼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中国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学在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先后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这四个阶段,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家庭生活方面,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提出了“孝悌”二字作为仁的基础,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孟子也提出了以“五伦”为目的的教育,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而到了汉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封建集权,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伦理关系”,接着又提出“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规范。通过历史演变,这种儒学伦理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规范的主体。伦理道德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伦理型文化,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这种文化,对于从小读着“四书五经”长大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产生一种极大的精神压力,觉新就是担负这种压力长大的典型代表。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它与两个重要条件密切相关:一是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小农经济是家长统治、家长专制、家族管理。一句话,家里的一切家长说了算,其他成员只能服从,没有发言权,反映到政治上就是封建专制政体。二是家国同体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即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以“孝悌”为本,维护亲亲、尊尊的封建宗法制度。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很重,讲家族主义,家长要和妻子儿女都住在一起,子孙满堂,人口越多越光荣。而觉新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中。对于这个“家”巴金曾作如下描述:“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每个公馆都经过了相当长的年代,或是更换了几个姓。每一个公馆都有它自己的秘密。大门上的黑漆脱落了,又涂上新的,虽然经过了这些改变,可是它们的秘密依旧不让外面的人知道。这所公馆和别的公馆一样,门口也有一对石狮子,屋檐下也挂着一对大的红纸灯笼,只是门前台阶下多一对长方形大石缸,门墙上挂着一副木对联,红漆底子上现出八个隶书黑字:“国恩家庆,人寿年丰。”两扇大门开在里面,门上各站了一位手执大刀的顶天立地的彩色门神。”
这样一个充满浓厚封建色彩的“家”,这样一个处处闪耀着传统文化氛围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无法估计的。这个公馆的“大家庭”就像是个“象牙雕刻”的监狱,是一个“专制的王国”,像一个吞吃了无数青年的怪兽,是一个为争夺家产明争暗斗的战场。而觉新就是被这个无形的监狱所囚禁,被一条无形的绳索捆绑住手脚却无力挣扎的青年。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在封建家长的压迫下,在儒家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下,觉新不敢争取自己的幸福,眼睁睁的看着社会和家庭把自己埋葬。
2.走上不归路
当觉新打算中学毕业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大学里去继续深造,到德国去留学的时候,他的父亲却让他停学在家里帮忙,父亲的一句话就让他美好的理想变成了破碎的肥皂泡;当他心理想着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表妹钱梅芬的时候,而他的父亲却用拈阄的方法撕碎了他的心,让他去跟一个陌生的少女结婚,并且要他安安份份地去做她的好丈夫。他父亲死后,“他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他年轻的肩上,心甘情愿地去履行长房长孙的责任;觉民吸取他的教训,大胆逃婚了,他余痛未消,却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不惜求助于觉民的恋人琴表妹,要觉民屈服,目的是让这个家不失“体面”,却要觉民失去幸福;他明明知道世界上没有鬼,可为了向长辈表孝心,在端公捉鬼时,也跟着凑热闹;当陈姨太以产妇的血光会使老太爷尸体大出血,引起“血光之灾”为名,要瑞珏到乡下分娩时,他也竟屈从于这鬼话,把他心爱的妻子送上了绝路;他知道蕙表妹的心和他越贴越近,却不敢去爱,眼睁睁地看着蕙表妹被她那丑陋、滑稽的夫婿娶走,而自己只能眼巴巴望着蕙表妹赠予的题有“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晚穿朱户”的书签,感受“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的凄凉;还有他的海儿,也因他不愿违背“一口不吃两家药”的结果,延误了病情而夭折……
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心碎的故事,尽管是他所不愿意见到,也不愿意承受的,但觉新这个为封建礼教思想所毒害的年轻人,为了维护那个“春也似冬,秋也似冬”的封建大家庭的秩序和礼教,还是一次次甘愿充当了封建势力的刽子手。结果,既误了别人的青春和生命,也断送了自己的幸福。而他在光明和黑暗的搏斗中,所表现的妥协、徘徊、动摇,都合乎他的性格和地位。最后,觉新在绿叶成荫的年龄,走上了飘落之路——饮鸠自尽,这是他的人生路程中的必然选择。因为受封建礼教毒害如此之深的他,既不会去跟冯乐山拼个你死我活,也不会像觉慧和淑英那样,去寻求一条通向光明的路。自杀,对于他来说,这也是最好的一种解脱方法。
三、 长房长子 孝心杀人
1.封建礼教的孝心
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成就了他在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性格特征。觉新生长在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中,首先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觉新的性格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造就了他的悲哀。虽然他也接受先进思潮,但在复杂的家庭背景下,作为长子的他就不得不先遵循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原则,以孝为先。
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方式是以“家庭”为核心的文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齐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族文化能否得以发扬光大,又体现在“长子”身上。“觉新”是巴金现实主义著作《家》中的主人公,作为封建家族的“长房长孙”,他身上肩负着发展整个家庭的历史使命,可是他所处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思潮)却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自由的灵魂,就是这样,在特殊的背景下造就了一个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形象。
2.孝心害人
觉新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首先受到的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不得不遵循封建礼教,以孝为先。他总是听从象征最高统治者的高老太爷的安排,不管这个安排是否合理。
觉新他深受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的毒害,特别是“孝”的毒害,他的一个“孝”字夺去了他身边无数亲爱的人。觉新与梅青梅竹马,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也非常向往。梅希望她那心爱的大表哥能够给她带来终身幸福,但是她错了,觉新有这样的心却也没有这样的胆量。他是封建社会培养出来的孝子,不可能违背家长们给他作出的任何决定。他没有反抗的意思,也没有反抗意识,只是一味地点头,让人觉得心寒,这可是自己的幸福,自己喜欢的梅表妹。
他是一个封建传统思想的受害者,总是生活在长辈的淫威下。他有时侯甚至不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是一味地遵循着别人给他所决定的一切,包括婚姻、前途甚至人的生命。他被迫放弃梅而娶了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女子,梅也因此而嫁给了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他轻轻一点头就葬送了两个人的幸福。孝心注定了他一生都要生活在痛苦之中。
他是封建思想的一个忠实的拥护者。他也总想把一切事情都做到完美,宁愿牺牲自己利益也不愿得罪他的长辈,包括他的妻子,也因为他相信迷信而断送了她那年轻的生命。
3. 不平凡的地位
中国家庭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长房长孙是一家的正统继承人,“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从一出生便决定了他不平凡的地位,也注定了他一生遭受的不平凡压力。
由于他处在这样一个特殊地位,再加上他所受的教育,封建传统思想这个沉重的十字架,已经将他的生命活力和棱角消磨殆尽,造成了他懦弱、顺从的性格。在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是这一房的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他在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注定不能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
当他正准备为远大理想大展宏图的时候,父亲却让他停学回家娶妻生子。虽然他有一千个不愿意,但是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天生就丧失了反抗能力,只有乖乖地做他的孝子贤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听从象征封建统治阶级的高老太爷的一切安排。晚辈们的婚姻、前程等等都只是长辈们的一句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道,一个颠倒是非黑白的混帐社会。
他虽然生长在封建的旧家庭当中,接受更多的是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期是一个接受西方新思想为主流的特殊时期,因此,他在思想上接受了西方新思潮,而在行动上却依旧是封建社会的少爷行为。在专制和压迫面前,他采取的是妥协屈从。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生活在这样一个旧式的封建家庭中,他所做的一切都有他的无可奈何之处。他并不是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而只是不能够给自己做主。
4. 相信封建迷信
五四新思潮,觉新清醒地认识到封建制度必然走向崩溃。但是,他没有参与埋葬旧社会旧秩序的运动,而是采用“得过且过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在这个方面表现得最突出的例子便是他的夫人瑞珏生产这件事上。高老太爷去世了,陈姨太一句为了避血光之灾,就可以不顾人的死活,将瑞珏送往缺医少药的乡下生产,结果导致她掺死。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面前,他亲手断送了妻子宝贵的生命。高老太爷的死,并没有使他从封建迷信思想中挣脱出来。他仍旧得过且过,仍旧不愿得罪家族当中的任何人,包括像克安、克定这种生活荒唐的人。在他妻子的事情上,只要他反抗一下,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但是,他没有这样去做,依旧做着他的孝子。他是一个麻木了的机器,不懂得任何变通,只知道按孝子的规矩办事。虽然瑞珏的死让他痛苦,但是这样的痛苦是他自己造成的。如果不是他的不作为,如果瑞珏没有被搬到乡下,就不会因为医疗条件不好而丧身。从他的痛苦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并不是没有思想觉悟,而是他的思想只是停留在想象阶段,从来都不愿意付诸实施。在他心里,他十分清楚地知道,将他的妻子送出去,就是送往火坑。虽然他心中万分的不愿意,但还是不听觉慧劝告,将自己的妻子送上了绝路。
封建传统思想驯服了他。他任人摆布,将自己陷于无边无际的痛苦当中。新思潮在他的心理面只是一种美好的幻境,在行为上他还是无法冲破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编制的牢笼,这是他一生痛苦的根源。
5.矛盾的大哥
作为觉民,觉慧的大哥,他既想担负起“大哥”的责任,又希望他们不要重复自己的老路。
当高老太爷也要给觉民定亲的时候,他既不想让觉民赴自己的后尘,却又想当好他这个“大哥”。作为一个孝子,他想帮觉民却又不敢违背高老太爷的意思。他在表面上答应高老太爷,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思去做,背地里却又很想帮助觉民,甚至打算向算命先生行贿,然而结果却与他的希望正相反,两人八字配合起来是:夫荣妻贵,大吉大利。他本来以为这一招可以帮上他,而如今却帮了倒忙。他笑自己愚蠢,同时又为觉民的前途担忧。
梅的遭遇是他一生的伤痛,而他所体会到的伤痛却又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觉民是他的同胞弟弟,他的境遇就是他当年的写照。如果他继续按照老太爷的指示让觉民照此走下去的话,那觉民便是第二个自己。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他都不应该让觉民去接受眼前的这一切。作为孝子的他,走过这几年已经吃了太多的苦。他能够理解弟弟现在的处境,也能够想象弟弟以后所承受的无尽的痛苦;作为大哥的他,当然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弟弟去承受那无尽的痛苦,更不应该让自己喜爱的弟弟陷入这万劫不复的深渊。
然而他作为高公馆的孝子,又不能违背长辈的意愿,所以他常常处于深深的矛盾之中,有时候他两边都不想得罪,却往往两边都得罪。
在觉慧的问题上同样也是这样,他想帮助他,却又放不下他那个在家庭当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哥”称号。觉慧在高老太爷死后,还没有安葬便急着想离开这样一个充满罪恶的旧式大家庭。他向他的大哥提出要走的要求,觉新能够理解他的想法,也很想支持他的弟弟,但是作为大哥的他又害怕影响自己的形象。此时的觉新已经完全地被孤立了。
四、社会悲剧 时代悲剧
高家是一个封建专制思想和封建礼教色彩级浓的家族。在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为主题的时代浪潮面前,高家就是一堵必然要倒塌的墙。在这样的时刻,觉新想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来顶住。最终,他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
在巴金觉笔下,觉新就像个多棱镜,复杂丰富地折射出人性多方面的特点:他善良仁爱,忍辱负重,是那个时代内容最丰富、历史意义最深刻的一种人。同时,也是最值得思索和探究的一种人,因为在他的身上集结了那个时代苦难中国人的影子。
觉新在他身上表现出新旧社会交替嬗变中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觉新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
巴金笔下的觉新是一个矛盾的形象,我们在分析时也是怀着矛盾的心理。觉新的悲剧,是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苦难中国人中的一个。觉新的悲剧是令人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