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孟祥忠:难度最大的零部件我来加工(图2幅)
◎李园/文 卢键/图
近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活动获奖名单公示,由孟祥忠带领团队攻克的“大通径铝合金箱体零件变形控制技术”榜上有名。
孟祥忠是中国航空工业新乡航空工业集团116厂“孟祥忠班组”的班组长,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质量大工匠、河南省劳动模范、中原大工匠、航空工业首 席技能专家、航空工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但就像运动员荣获再多奖项,也要不停训练,刷新纪录一样,孟祥忠知道作为一名技术工人,同样需要不断攻坚克难,追求极 致。为此,孟祥忠把“难度最大的零部件我来加工”挂在嘴边,并且经常主动承担难度最大的零部件加工任务。
有一年研制某个新产品,其壳体体积大,形状复杂,零件上需要加工10余个深度超过140毫米的深孔,直径分别是4毫米和5毫米。这些孔不仅要相互交叉,还要与其他壳体上的内腔相交,而且大多是倾斜交叉,有的孔需要从15度斜面上开钻,稍有不慎,相交的孔就很难在140毫米以外的位置交叉。加工这样的复杂体,光是预案孟祥忠就做了上百个,经反复论证后,他自制了一套钻孔工装,通过改变螺旋槽长度的办法分别制造出长度不同的钻头,确保加工的孔不偏斜,最后达到了设计要求。 2018年,孟祥忠挑战了一项在很多钳工技师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加工某产品偶件配合阀套和阀芯时,按设计要求零件圆柱度公差仅为0.001毫米,零件配合后零件间隙为0.003毫米(即达到一根头发丝的七十分之一的精度要求),泄流量还要达到10~15滴每分钟。 绝不向困难低头!孟祥忠凭借自己过硬的技术本领,经过上千次的协同努力,几百次的加工实验,最终采用“反推法”进行设计加工,即变精加工到半精加工再到粗加工,终于成功完成了这一零部件的工艺编制和加工任务,填补了企业在此项加工技术领域里的一项空白,再一次突破极限。目前,此项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国内航空、动车、工程机械等领域关键零部件的精密加工上。 多年来,就是凭借这种追求极 致的工匠精神,孟祥忠为企业解决了大量零部件加工难题。自2013年孟祥忠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完成重大科研攻关项目120余项,其中“一种(非标减振)刀杆及采用该刀杆的刀具”项目,获得国家专利;“大通径铸造高温合金通道类零件加工工艺技术研究”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填补了铸造高温合金技术的空白;钢丝螺套防止脱落和超长高精度活塞副加工技术攻关、滑阀零件加工工艺攻关等一大批标准作业指导书已应用于生产中。
图1:孟祥忠在专注测量零件
图2:孟祥忠(左二)给青年员工进行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