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L[x P2O\!'aEh 科技这十年
sD{j@WEZ >Q&CgGpW$ 2012年5月5日下午,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会议中心宾客云集。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共同承办的第6届亚太人类蛋白质组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此次会议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学术水平最高的蛋白质组学学术峰会,包括以色列、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在内的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提交相关学术论文近400篇,来自日本的亚太人类蛋白质组组织(AOHUPO)主席Kazuyuki Nakamura教授,CNHUPO名誉主席、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院士和CNHUPO主席、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担任大会共同主席。
yXkt:O,i _0w1kqW “中国的人体蛋白质组工程,在亚洲是一面旗帜,它带动了整个亚洲,是对全人类做出的贡献。”5月7日,在亚太人类蛋白质组大会召开期间,世界著名蛋白质组学家、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HUPO)原秘书长、美国加州大学平琲琲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评述。诚如斯言,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第一个重大科学合作工程草图的核心元素和色彩基调。
`q^(SM ^Fn%K].X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1838年,当时荷兰科学家格利特·马尔德发现了蛋白质。这是生物体内一种极为重要的高分子有机物,占人体干重的54%。
Bu&So|@TL Ih; aBS “蛋白质组”一词,1995年最早由澳大利亚科学家正式提出,其含义是指一个基因组、一种生物或一种细胞/组织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
aUAcRW b,9@P&=:2 “纳米”“基因”是上世纪末的热门话题,而“蛋白质组学”则是一棵刚刚萌芽的小苗,很难想象它会最先与解放军结缘。1998年初,军事医学科学院正研究功能基因组学的年轻研究员贺福初敏锐关注到蛋白质组学,并逐渐把精力投入到这个新兴领域。蛋白质是基因的编码产物,科学家将它们的关系,比作建筑材料与设计图纸。就人体而言,基因组固定,蛋白质组就能变幻出形态、功能各异的不同器官。蛋白质组对进一步阐释“生命天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v4W6R $Tfm/ =e 蛋白质组学正式诞生后,迅速成为全球科学界的六大焦点之一,“热度”紧追干细胞,名列第二,令人刮目。
X|,["Az
8 gglf\)E;}E 2001年,“基因会战”尚未鸣金,《自然》《科学》就发出“蛋白盟约”。同年秋,HUPO宣告成立,“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开始孕育。
B4@fY XWJ SLN(O 2002年,CNHUPO、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同时筹建,并分别挂靠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从长沙到大连,从长春到西安,从广州到香港,从泰州到杭州,CNHUPO先后成功举办了七届全国大会,参会人数逐年成百递增,会议报告质量稳步提升,已成为我国蛋白质组学领域最大的盛会。此间,两个组织于2004年开始合并,2007年获中国科协正式批准,同时在国际和国内仍使用原有名称。筹建以来,以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院士为代表的近万人次科学英豪陆续汇集在一起,共同结下“蛋白之盟”,誓为探索人类生命奥秘不懈奋斗。
x9h?e` ;r3}g"D@ 2002年春天,不惑之年的贺福初院士筹措力量,带队远征,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在华盛顿会议上阐述“生命登月”蓝图,吹响“肝脏蛋白质组研究”号角。同年秋,中国科学家广邀国际各路大师云集北京香山,说服世界启动“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一月后,HUPO在法国凡尔赛召开第一次全球大会。人类第一个体液——血液、第一个器官——肝脏的“解读天书”计划在此正式启程,年轻的中国科学家不仅首次在世界大规模科学合作工程中站到了最前沿,而且被推选为国际大军的“统帅”,任务也由基因组计划的1%扩展到蛋白质组计划的30%。凡尔赛,这个曾经引发中国“五四运动”的“火山口”,如今成为中国生命科学的“福地”。2003年10月,HUPO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大会,确定贺福初院士为“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唯一执行主席,中国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3eWJt\}?B 2H6:np|O “酝酿之初争议非常大。”贺福初院士回忆到。“2002年,在华盛顿,论证中我提出:基因组的元件是基因、基本集合是染色体,所以基因组计划的任务单元是各条染色体;依此类推,蛋白质组的元件是蛋白质,基本组合是细胞、组织、器官,因此蛋白质组计划的任务单元应是各种细胞、组织、器官。蛋白质组计划必须按生物系统(如器官、组织、细胞)进行一种战略分工和任务分割。否则,就是一盘散沙,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国际合作计划。这个策略从华盛顿争到凡尔赛,争到蒙特利尔,然后再争到北京,后来是德国慕尼黑,一直在争。可现在,国际上不少科学家已逐步按照这个方式进行了。”
\/n+j! f#1/}Hq/I 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年轻学者的发言激起了千层浪,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议论纷纷,有赞赏、有疑惑、更有激辩,可是唯独没有无动于衷。经过10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组学领域最终赢得国际尊重和广泛支持。2011年HUPO在日内瓦举行的全球大会上授予贺福初杰出贡献奖以及在本次AOHUPO大会上由诺贝尔奖得主亲手授予他杰出成就奖——凤凰奖杯即是其明证。
{y1q7Z.M b(/j\NWC 如果在十几年前提到蛋白质组学,恐怕知之者甚少,从事其研究者更是寥若晨星。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开始建设创新性国家,政府逐步倾力推动基础科学发展。
3+e4e 5PDSA* 1998年,国家自然基金委批准我国第一个蛋白质组的重大项目,从此拉开了该领域蓬勃发展的序幕。以贺福初、钱小红研究员和夏其昌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率先探索,成为我国蛋白质组学事业的先行者。
,}KwP*:Z -U7,k\g 21世纪初,国家陆续启动了蛋白质组学首个973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中国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推动了该领域的蓬勃发展。北京以贺福初院士领衔的军事医学科学院为代表,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肿瘤研究所、北师大、北大等为主要团队,在胎肝和成人肝脏、肝病蛋白质组研究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在肿瘤、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蛋白质组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上海则以杨芃原教授领衔的复旦大学为代表,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第二军医大学为主要团队,在肝病比较蛋白质组和新技术领域成绩突出。此外,南至广州的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和昆明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北达大连的中科院化学物理研究所,西抵第四军医大学、四川大学,包括中部崛起的湖南师大、中南大学、武汉大学等,蛋白质组学的星火已燎燃于九州,逐渐从两支独秀发展成群雄并起、全国争锋的喜人形势。
B&
"RS 04~}IbeJ 同时,CNHUPO旗下的群雄们纷纷开始华山论剑,逐鹿中原。张玉奎、饶子和、王红阳、陈香美、张学敏、李林等13人分别当选院士,曾嵘、陆豪杰等6人获国家“杰青”资助,夏其昌、钱小红、杨芃原等6人当选为HUPO理事,贺福初当选AOHUPO副主席;国际蛋白质组学所有权威期刊均有CNHUPO理事担任编委,其中姜颖、李栋先后成为该领域核心期刊全球最年轻的编辑。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蛋白质组学研究已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
u
>4ArtF #vtN+E 《科技日报》
w#sq'vo4% Vn^) 科技这十年
Zd$JW=KR]l J||E;=%f-Q 20世纪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三大工程,分别造就了橡树岭、洛斯阿拉莫斯等美国国家实验室和肯尼迪、约翰逊航天中心以及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同样,中国人类蛋白质组事业的发展,也催生了包括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一系列大型研究基地和覆盖全国的协作网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中科院、教育部、卫生部、军队以及湖南、广东、重庆、浙江等在内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已超过10个。近年来,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上海、北京两个孪生基地的建设再度开创了新的战略格局,构成了中国蛋白质组研究整幅画卷的“昆仑山脉”。
oooS s&t v G2.]? 目前,画卷中的“帕米尔高原”——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崛起于2004年,由贺福初院士发起,以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北大为代表的七家单位共同筹建,是CNHUPO的挂靠单位和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体单位,于2005年被确立为“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执行总部,逐渐成为中华硅谷里一座世界级的“生命之都”。
+^Fp&K+^ X
PA0m 该中心组建以来,凝聚了包括贺福初、饶子和、强伯勤等11位院士在内的强大阵容,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著名生物化学家秦钧和6名海外专家也加盟进来。截至目前,中心有2人当选院士,3人获何梁何利奖,7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5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人次被军地评为科技金星、银星、新星,成为蛋白质组学领域中一支具有显著国际竞争力的精锐之师。
;>8kPG vmLpmxS 他们先后在《自然》系列子刊、《科学》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280余篇,影响因子合计1600余。2006年,中心团队荣获“首届全军优秀科技群体”,并于2004年至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的连续资助。据统计,2010年底,贺福初院士课题组在蛋白质组学领域发文影响因子及引用累计排名跃居全球第4位;2012年4月《自然》出版集团宣布,张学敏院士课题组在《自然》系列刊物年度发文数位居亚洲所有高校、科研机构前50名。此外,中心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17项。
fa4=h;>a+ 5}
G:D 10多年来,中国蛋白质组研究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最初以建立技术平台,开展技术方法的研究、整合为主,到以高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平台为基础,深入研究关系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问题和重要生命科学问题,中国蛋白质组学在多个领域方向取得国际瞩目的突破性进展,逐渐在国际蛋白质组学界乃至整个生命学界形成重要影响力。“在新兴的生命科学学科里,蛋白质组学是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领域之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岩院士曾这样评价。
yWNOG 2qAP &f"T,4Oh 山水之作,云雾染意,青松铸魂。在这幅巨卷中,中国科学家们用线条一笔一笔勾勒描绘的青松已经漫山遍野。自2000年至2010年,他们在蛋白质组学领域共发表论著2800多篇,位列全球第四。值得一提的是,最近4年,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发文量直线上升,历史性地达到1000多篇,已跃居世界第二,成就居全国其他学科前列。
7|Xe&o<n L1:nfH&:' 目前,随着研究工作的日积月累,发展和完善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白质组新技术新方法,技术能力大幅提升,在国际蛋白质组学技术测评中名列前茅;筛选到一批与重大疾病防诊治相关的候选蛋白质标志物群、潜在药靶和候选药物,有望显著提高我国人群健康水平,大力推动生物医药的快速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数据标准、开发了新算法新软件,并逐渐为国际同行所采纳。2009年,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在国际蛋白质组学领域最权威杂志一期刊登3篇文章,创单一单位单刊发表数全球最高纪录。
z{=v)F5y [z2eCH 2010年,美国《科学》杂志罕见地同时刊发了复旦大学牵头的两篇文章,赵世民、雷群英等科研人员揭示了经典代谢通路调控中蛋白质普遍乙酰化的新规律,从而改写了教科书。2010年,中科院计算所贺思敏研究员课题组研发的pFind蛋白质鉴定分析软件在国际评测中表现出色,位于参评的33个国际实验室的榜首,并已在国内外蛋白质组学团队中广泛使用。2011年,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张学敏团队在《自然》子刊连发两篇重大成果,国内外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2012年2月1日,《新闻联播》用1分11秒的时间播发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张令强课题组联合香港、深圳专家在骨质疏松症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在线发表于《自然医学》的好消息。2012年5月,《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10周年专著》正式发表,这是世界上首次以大百科全书的方式出版人类第一个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专著。
S!`:E VNO'="U “在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我们抓住了机遇,一些领域和成果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刚刚晋升技术三级并享受将军待遇的钱小红研究员如是评价。据文献统计显示,与丹麦44.24、美国26.65的蛋白质组研究论文平均引用次数相比,我国在该领域发表成果的数量虽多,但9.48的篇均引用水平与欧美最高水平尚有差距。
fCg@FHS&^ V3Yd&HVWNQ 鉴于中国的重要贡献,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蛋白质组组织的历任主席等纷纷给予高度评价;该领域权威期刊《分子细胞蛋白质组学》向世界专栏介绍CNHUPO;国际蛋白质组学核心刊物《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组研究》分别出版中国蛋白质组学专刊和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专刊,全面介绍中国在此领域的成就。
G0Hs,B@5? 1 =^ 凤凰——中华民族传说中的图腾和祥瑞。为了担纲大任,不负重托,贺福初院士将国家投资10多个亿、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担任法人,清华、北大和中科院共同建设的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命名为“凤凰”工程,这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批准建设的重大科学设施之一,也是迄今国家在生命科学领域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
sCkO0dl8 (vnoP< 0
2011年底,在北京饭店,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章沁生上将和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等共同为“凤凰”工程揭幕。
b4)k &*dfR O:._W< 据统计,如果以人类主要的150种疾病进行计算,大约有3000—15000种蛋白质具有成为药物靶标的可能,而迄今用到的只有总量的1/30到1/6。究其原因,就如同钓鱼那样,一般浅水鱼很容易钓到,而深水鱼很难甚至根本钓不到。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强大能力使其能竭泽而渔,就像把三峡水库彻底放干,常常漏网的小鱼、小虾、螃蟹、泥鳅、黄鳝等,尤其是深水中暗藏的大鱼,都将全部抓住一样,自然给制药界带来巨大发展前景。
@`S.@^%7fO (n,N8k; 展望未来,CNHUPO将继续团结中国蛋白质组学及相关领域的志士同仁,全面推进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和研发体系,发挥三大作用,即大科学、大协作、大平台、大团队的引领作用,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辐射作用和一流成果、一流人才、一流效益、一流管理的示范作用。
$~G@ ;
h85=l<8u 如果说“新生的凤凰”是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研究这幅山水巨作腾飞的希望,那么“超越无穷期,卓越无止境”正是科学家们题写的落款,铭刻的信念。
tvGlp)?. []gRfM]$& 十年风雨,转瞬即逝。站在新的起点上,以CNHUPO为核心的中国科学家团队,誓将紧握机遇、直面挑战,在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史册上谱写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2QL?]Vo \sITwPA[z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