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工艺调结构 对标挖潜增效益
—达钢钢轧厂高线工段破解成本有方
今年11月,达钢集团公司钢轧厂高线工段通过创新管理,优化工艺设备,调整产品结构,取得了实际成本比比目标成本降低了20.16元/t的突出成绩,与去年同期相比,吨材成本降低了50.48元,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效益。如何对标挖潜?如何降本增效?笔者走进高线,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产量影响成本,事故影响产量和指标,因此,只要控制住生产事故,一切都控制住了”。工段长杨云超说这番话时语气坚定,信心洋溢在脸上。
高线工段长杨云超介绍道: 作为工段长,在生产管理上的观念是,报废越少,对指标成本才越有利。如何降废减损,提高成材率?举个例子就能明白:钢材成品切头因尾圈大且几何尺寸超标,原来一般情况下少则要剪两三圈,多则4、5圈,有人认为这么小的钢筋,每根钢剪去那么几圈,对成材率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但是,我们通过算细账后发现,平均一根钢剪2圈,按中间规格10㎜计算,每支钢剪成品切头就要损耗约3kg,平均月产按6万吨计算,每月要轧29126.2支钢,一个月仅成品切头就是87.4吨,对于成材率的影响约0.02个百分点。工段成立后,对吐丝机夹送辊的夹持时间以及夹持力度大小进行了调整,解决了尾圈大在集卷筒落不下去和内径尺寸偏差等问题后,现在要求螺盘成品切头只允许剪1㎝,轧圆钢时稍多剪一点,这样就可以提高成材率0.02个百分点。
控制成品钢材的二次氧化也是提高成材率的有效途径。原来高线生产一直存在吐丝后二次氧化对成材率的影响,一天下来就要撮两斗斗氧化铁皮。我们召集技术人员从理论上反复推敲后,利用检修时间对控温控轧工艺的控制方法从程序上进行了修改。现在除盘卷头部的几卷钢材有微量的氧化铁皮外,其余部位均没有氧化铁皮。再也没有因控温控轧设备原因产生堆钢,不但保证了钢材性能,而且大大降低了吐丝后的二次氧化以及对机械设备的影响,提升了盘卷的外观质量,在零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提升成材率0.01个百分点以上。
观念转变,制度跟进,奖惩机制,是对标挖潜的三大法宝,高线二班班长李光桃对此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高线二班班长李光桃说:对标挖潜,降本增效,重点要落实在观念转变,提高认识上来,在今年一季度,我们班月平均堆钢4次,加上各方面的工作未做好,连续2个月排序考核居尾,班上全体骨干4月份降薪10%,最高的损失工资600元,最低的也损失了370元。这对骨干及全班员工的思想触动很大,一方面认真总结生产教训,另一方面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切实转变观念,将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抓指标、重效益的方向上来。在后几个月,我们班通过狠抓员工的操作责任心,坚持标准化作业,落实岗位承包制。生产中要求操作工5~10分钟巡检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前,大家认为轧大一点,钢就跑得快,产量相对也高一些,但是生产中就会出现轧烂导轮的现象,造成堆钢。现在料型控制上,严格执行工艺要求,随时加强工艺抽查,做好记录,为料型控制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理论依据,减少了各种生产事故,保证了生产的稳定顺行。
企业管理需要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去规范约束大家的行为。在3#飞剪切头的控制上,以前,由于生产班组害怕堆钢,在切头长度上存在较为突出的随意性,一个切头两三百毫米长,3#飞剪切头甚至更长,为了规范切头剪切长度,在工艺制度上作出一百至三百毫米的规定,要求各班组严格执行不许随意更改。二是在绩效考核上,对于一般违规,工段采取不扣现金,直接考核绩效分,对同一问题的堆钢加大扣分,甚至直接考核大班居尾,这样就促进了大家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或减少了相同问题的重复发生。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员工控制堆钢的积极性。工段长杨云超如是说:以前给各班组核定堆钢支数,超出每次扣200元,节约不奖。后来将核定支数由4次降到3次,现在是2.5支,在考核上除责任性堆钢外,变只扣不奖为节约奖200元/支,超出扣100元/支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员工控事故、降堆钢的积极性。今年以来,生产上堆钢月平均7次,其中3月、8月只有3次,与考核3次/班相比,节约了5次/月。
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新产品。自去年以来,高线充分发挥工艺设备优势,坚持生产效益材为目的,在各级大力支持下,先后成功开发出了H08AΦ6.5㎜焊盘钢、各规格细晶粒钢、45#、70#优质碳素钢、Φ6㎜盘螺等新产品,并组织规模化生产,特别是开发细晶粒钢筋和负偏差盘螺后,吨材就可节约成本40元左右,为达钢拓展市场、提高效益增长做出了卓越贡献。(何彪 彭荣)
[ 此帖被彭荣在2014-12-06 11:0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