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外前辈学人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努力,开辟创立了日渐兴盛的道教学这一学科。虽然这仅是宗教学领域中的一个具体的部门,但是对于深入认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下的精神生活,却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在奠基者群体之中有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陈国符,将与道教学一样永恒不朽。 `B)@
w2DC5ei'
一 方法论问题的再思考 I1<WHq
Hl$W+e|tj
任何对道教稍具常识的现代人,几乎自然地会把道教与炼丹联系在一起。外丹黄白术作为炼丹的又一名称,与中国的医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可是在近代宗教学诞生以来,被冠以巫术的尊称则是其曾经长期享有的待遇。而最初以科学的方法展开研究的陈国符,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他人望尘莫及的巨大成就,显然是学术界的普遍共识。道教学的同仁同时也无不惊讶于陈国符对道藏之编修、道教音乐、天师道之历史的考察,乃至文献的辑佚诸方面,功绩同样达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因此追溯陈国符治学的方法论问题,至少包含着社会人类学的客观主义与体验主义,以及我们日常遵循的归纳演绎的基本程序,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等内容。这一话题的缘起,是之前曾撰小文说明自己对陈国符治学功绩的理解,其中将方法论的观察作为了重要的解释对象 。 NrqJf-ldo
hne@I1
如果承认陈国符的光辉典范正是建立在这种方法论的自觉的基础上,则接续的分析讨论不会漫无边际。当然也需要承认过人的天赋,与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机遇,对陈国符的成长起到的应有的作用。如此在道教学包罗万象的世界里,自觉地对内在统一的原则方法的考察,无疑具有了十分重要的价值。换言之即是,后辈学人除了分享先哲的成果,还存在着推陈出新的历史使命。我们承认不同的学科对象的差别,产生了特定的要求,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提出特别的手段,从而形成了方法论方面的区分。而这种区分永远贯穿着同一的原则精神,那就是求真务实与探颐索隐。差别与同一的交织,既决定着界限的客观性,又因为研究者自身的投入而实现某种统一。最为直接的表现,哲学的分析演绎归纳概括,由于只能遵循了概念内涵的明晰与一贯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陷入自相矛盾或出现思想环节的跨越的欠缺,自哲学诞生以来即被奉为信条。但是在哲学研究中,往往又把深厚的历史感与诗意的思考,作为了自己追求的目标之一。哲学家们一般更乐意承认自己,不以问题的解决为鹄的,而是把善于提出问题并且尝试解决的多种可能性当作了可以流芳万代的骄傲。 b>uD-CSA
*[[Gu^t^!
那么哲学是否因此而产生了排斥数学、诗与图式等其他的因素,介入到自己的领地之中的举动,显然否定的答案更会获得普遍的接受。与之相反的是,在科学的一些部门,历史上又周期性地不断出现向终极性、根源性与永恒性问题发展的倾向,实际上科学家思考的又变成了哲学问题,并且长久而深远地影响了哲学认识发展的方向。说明关键在于我们驾驭问题能力的大小,左右着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在陈国符一生的学术活动中,化学与道藏或道教的研究这两个重要方面,彼此渗透融会之处不容否认,可是其界限依然十分明确。对其化学的研究,作为外行的我们无容置喙的余地。值得反省的问题则是,我们又如何可以草率地断言,受到现代科学严格训练的一代巨人,在道藏与道教的领域没有自觉地把理性主义精神,贯彻于自己研究的一切环节。推崇乾嘉诸老治学态度的陈国符,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反复深入思索的问题。 d0(zB5'}
m+(Cl#+
陈国符对治道藏者,自然也可以上升为对整个道教学的研究者,提出了需要从整体上理解道藏这样一个明确而简单的忠告。这毫无疑问是难以企及的宏大目标。如果从较为简单的角度予以把握,应当是指不要把道藏或道教的各方面内容割裂开来,造成因为部分取代整体而出现判断的错误。韩愈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认识则告诉我们,逾越雷池是极其可怕的行为。这种矛盾又为我们审视从整体上理解道教的内涵,提供了另外的可能。即整体指道教的终极的价值追求与思想信念,而这样的价值追求与思想信念贯穿于道教的各个方面。一旦较为准确地把握了道教价值观的核心,就能够据此枢纽中轴,揭示表象背后的精神园地的文化生态。 vXJPvh<
m!<HZvq?vf
二 价值论问题的是非纷争 N'`X:7fN
'ITq\1z
回顾“五四”以来的学人对道教所持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学术界熟知的章太炎与鲁迅,与梁启超、胡适形成了肯定或否定的截然对立 。就知识的积累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熟悉程度而言,处于对立的双方似乎实在难分轩轾。不过他们都未以道教的研究为职志,因此各自的判断依据的是经验感受,非以实证的调查或广泛的文献阅读为基本出发点。这也恰恰昭示了道教学成为专门的学问的分水岭,始于“五四”之后的下一代学人的事实。 Q~,Mzt"}W
W"NI^OX
虽然现代人的传统学问的素养功底,远不可及我们的前辈。但是具体的历史对象或现实存在的宗教实体,将其研究上升为一种专业的学问,专攻之术业的界限由此突出。而在不论中外的道教研究群体内部,汇聚了出身于不同知识训练的学人,则是令人诧异的一致。这固然说明了新兴的道教学的魅力,然而喋喋不休的争论形成的离心力,与凝聚力同时并存,距离达成共识的阶段尚遥遥无期。由于只有宗教与哲学才能为人类生活提供价值观,而作为哲学家个人事业的哲学思考,覆盖的范围不及宗教对社会成员的影响深入人心。对宗教哲学的研究,自然相应地提升了该宗教的精神品格。由对具体事实的真伪虚实判断,引导研究的内容进入到是非善恶的价值评价范围,一方面所以然的问题需要澄清,另一方面又是论述的议题已经转移。陈国符通过对道乐的研究,大致得出了不亚于西方宗教音乐甚至更佳的结论。也许西方人未必接受同意,可是我们稍有接触者,哪怕是乐盲,同样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道乐独特的飘飘然韵味。道乐的妙谛深致唯达人可解,而其解者岂能游离于价值评价的范围之外。 K[z)ts-
*Al@|5
学术研究遵循的方法,不能与道教的宗教实践等同。可是宗教实践服务于生死超越的自由解放目标,这种精神的乃至整体生命的升华突破,只能存在于人类群体之中,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不朽的动力源泉。虽然真相的还原是历史学问题与事实问题,不论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表现得多么荒谬,但是毕竟为后人的成长积累的宝贵的经验教训,包含着与现代人相同的渴望精神满足的成分。一般事实的揭示既然不能与研究者个人的情感态度无关,那么同情理解与冷静判断就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双翼,一起支撑着我们试图建立的学术大厦。弱化或淡化甚至是有意识地排斥价值论的问题,介入到宗教领域的中枢地位的作法,一方面把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生活等量齐观,另一方面又将使自己的见识局限于经验现象的狭隘领域。这种自以为是的隔膜将葬送每一个活着的宗教传统的延续,时尚所及亦将使庸俗化的学风愈加严重 。陈国符的榜样表现为,非自己深有体会者不下肯定或否定的论断。以此杜绝似是而非的东西,在自己的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他的不断成熟的认识见解,集中体现于《道藏源流考》的对初版的修订中,如今无疑已经成为了后学效法的楷模。 -<#)
]um
N"70P/
对价值论问题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色。作为道家的精神继承人的道教,发展了道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自觉地为之赋予了可以付诸个人实践的内丹与外丹的操作方法。与其他社会化宗教相比,实践性则是中国道教精神气质的标志符号。因此规范化、程序化与标准化的实践反映着道教的价值观,而价值观作为灵魂支配着宗教实践的展开,哪怕是祈祷神灵的科仪,亦为其深沉的价值观塑造而成为文明的载体。教内理论家历史上持续不绝的对老庄经典注释,集中反映了这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此更需要理论思维发挥作用的广阔精神世界,真理的光芒初绽神采,而随着研究的拓展将会更加呈现其崇高的意义。必然是意义的发掘与现代诠释,为我们触摸精神追求一以贯之的道教的生命脉搏,贡献观照这一伟大思想传统的合理道路。把不同的分支学科有机整合,克服因为专题的分门别类的讨论造成的破碎。最终经得起灵魂的拷问,对得起知名的与不知名的创造者的辛劳。 F3|^b{'zO
4aXIRu%#7
或许我们可以有限度的承认价值论问题,在道教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如同别的社会化宗教一样,没有丝毫的例外。因为不论古人还是今人完全相同,在一切行为的背后无不隐藏着精神性的决定因素。只是现实中遭遇的困惑局面为星火燎原般缺少针对性的议论的云涌风起,达到了极端化的程度,放言者毫不顾忌价值论问题的研究应当遵循的程序准则。发表意见是我们每一个人天赋的权利,对此没有讨论的必要。这一作为哲学的专业领域,最低限度的要求不过是在规范的表达过程中,说出一个道理。哲学毕竟讨论的是最为普遍抽象的东西,思辩性的特点决定了逻辑的规范性要求。如果哲学把具体学科的逻辑化要求推向了顶点,这就是方法论与目标对象之间的界限所在。那么证诸扶桑学人的道教研究,陈国符对其扎实、肯下功夫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称赞。据此可以得出非不能也,仅仅是为与不为也的差别而已的结论。即进入到每一具体的研究对象时,确实存在着要求或工具运用的不同。然而把这种不同极端化,放弃了求真的基本态度,沟通对话的桥梁已经被信仰主义的桎梏彻底的葬送。荀子的“以学心听,以公心辩,以仁心说”的名言,能够成为在求真的共同理念下贯彻始终的纲领。一旦人为地建立起画地为牢的篱藩,党同伐异的偏见历来是大行其道。 c{M
,K
>#]A2,
各界学人对价值观问题的津津乐道,实际上早已对此决定道教的精神宗旨的归属的重要性心照不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价值评价问题,由于渗透在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之中,共同推动了对道教的全方位的认知。而现代学人引以为自豪的成就之一,是梁启超与胡适出自情绪化的对道教的误判逐步得以澄清。还道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公道,是因为我们和他人一样热爱我们的文化,珍视中国文化的价值。踏着陈国符的脚步一路走来的学人,初步达成这样的共识竟然是那样的曲折艰难。 bU=Utniq
gm9*z.S\'
三 从事实到意义的还原
enQ*uMKd^
=QqH`.3
价值论问题的重要固不待言,而对价值论问题的重视不等于对别的学科的研究价值的贬损。是坚实的形上学的理论支持,使我们能够确信那些被学人探究关注的对象,具有普遍平等的地位。在人类的知识体系的构成中,自然也不会因为各自的不同淹没其个体性独特性。 &A0OYV3i.
CHgip&(.F
孔夫子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教导,的确是经验之谈。因为不止一次面临阅读的文献材料无不识之字,但是于其内涵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痛苦。陶弘景的“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自诩,只能是知识与信息非常贫乏年代的产物。如果我们通晓一切的知识,具备了深刻的洞察力,那么面对任何问题的挑战皆可迎刃而解。现代世界倘若还存在这类的人物,显然他已是神而不是人。展阅诞生于遥远的古典时代的道教的经典,深究包含着早已远离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不可计量的过去的信息,不能离开多种工具手段的运用。剥离种种与历史不符的臆想,使其真相得以最终还原。对象材料可以分门别类纳入到不同的学科,成为相对独立的专题。能够对其中的某几个领域具有发言权,业已成就了学者的令誉芳名。可是即使如此对道教的整体而言,不过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而非全貌。挣扎在这个浩瀚的知识与理念的海洋,恍然大悟时的快乐兴奋支持着我们继续探索的热情,而等待我们的更多的是星夜孤灯的煎熬。引导我们走出迷宫的典范人物,无疑陈国符就是其中之一。自由纵横多个学科中的陈国符以其卓越的能力,为后辈展示了多种知识运用解决问题的范例。这与民间流传的艺多不压身的俗语,说得是同一的道理。 U{2xgNJ
i~';1
.g
知识探求的对象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关键还是取决于最后的结论,并且上升为普遍的原理。根据用韵的差别而考证道经的年代,时间跨度达数百年的情况,是我们寻求精确答案时出现的无奈。如果陈国符享受的科学进步带来的便利,与现代学者大致相当,那当然可以把各种数据输入计算机,通过对更加广泛的文献的追踪检索予以更加严格的定位。陈国符身上未能完全实现的目标,在今天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可是这种遗憾没有因为历史的跨越,造成其研究成果的减色。深层的理由的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的作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几乎解除了文献不足征的枷锁,瓦解了信息匮乏无所参证的局限。那些远离了今天生活的历史事实,不会对现实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对当下人生能够产生影响的是,与事实或真相割舍不断的内在的意义。陈国符把沉睡的知识素材,用思想的多棱镜使其折射闪烁出夺目的色彩的非凡创造者。对历史的事实与真相的探索,不仅使我们对自己民族的过往以及传统,增加了更多的认知理解,而且因此架起了沟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是铸造民族灵魂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以回归心灵的意义的还原,支撑起民族文化及其独特的精神气质的宏伟圣殿。还原因此在普遍的逻辑抽象的领域指,与每一个人知情意的先验结构的冥合默契。得以充实怡悦的心灵,成为推动生命升华的风帆。克服了知性的不足与价值计较的片面。默契意味着被发掘出来的遥远的记忆,绝对不是博物馆中冰冷的陈列品,成为安顿每一个人心灵的家园。在中华民族灾难沉重的岁月,陈国符矢志不移地开始了这种为民族输入生命活力的努力。让我们吃惊的则是,在道教的研究上,陈国符几乎是一个没有同伴孤独的旅人。在陈国符本人已经变成了一个文本的今天,许多的议题有待我们认真开启。 f'*-<sSr
!&:=sA
本来在科学的园地奋发努力的陈国符,不料命运的航船却把他带回了道藏的世界。在那个几乎视科学为上帝的年代,研究被时人当作迷信的渊薮的道藏道教不仅需要极大的胆识勇气,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洞察力判断力。与语言学家罗常培的邂逅,可以理解为陈国符人生过程中的一个传奇。而我们也从这位才华横溢学识不凡的人物的文字表达中,感同身受地贴近了陈国符的生活状态。他的虚情若谷的风范与勤奋严谨的态度,结果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穿越了悠长辽阔的时空隧道,顿时变得鲜活形象栩栩如生。他是被同时代尊为前辈的学者,公认的学术权威,可是没有人留下丝毫的关于他的自以为是的记载,能够见到的都是对他为人为学的衷心折服。这些数量相当有限的报告,又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位一生始终以学术为生命的学者,与形形色色自命不凡的大师的格格不入。根本不需要社会给他头上戴上耀眼眩目的光环,必将以历史的坐标与时代的丰碑的身份,永载民族的史册。 m}"Hm(,6
eEZgG=s
特殊的时代环境大大限制了陈国符释放出更加巨大的能量,这是时代的罪过或错误,非陈国符个人所能左右的问题。而回想起拙作那个貌似符合所谓的学术规范,却难以掩盖毫无个性的平庸刻板的标题不禁汗颜,实在是愧对长眠于地下的一代巨人。幸亏初始是以“道教学的巨人陈国符”为名称,今改回且加上“致敬”的前缀以表达一位后学,对前辈衷心的景仰之情。即使如此对陈国符的业绩功德,又区区何足道哉!(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强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