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是力量之源,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坚持此宝的重要标志是深入群众。关于此点,恐无异见。但近日偶闻一议:现在是网络时代,互联网上什么信息、什么观点都有,费时费力地用传统的方式下基层与群众面谈,还不如学会上网搜索,观察面还宽一些呢!我以为此言含有一定道理,然亦可再深思一层。 F)imeu
H;tE=
如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已从当年之梦呓变为当今之现实。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数据,2008年底中国网民数2.98亿,雄踞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率达22.6%,首超21.9%的世界均线。中国人张开双手拥抱互联网,亿万人在网上搜索浏览、沟通情感、表述意见,这给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民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条件。我们要了解民声,解读民意,当然要学会使用网络直至稔熟,勇于、乐于、善于利用这个包容万象、储量无比、通达快捷的技术平台。 \K%M.>]vq
1L7^g*
但说上网可以代替下基层、到一线直接与群众接触,这有失偏颇。首先,互联网上反映出来的意见并不是民意的全部。如今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上网,但毕竟还有相当多的人还不习惯或不愿意到这虚拟世界遨游;有的虽然偶尔或经常上网,也不尽愿意用这种方式发表看法。第二,网民中年轻人居多,知识之群居多,他们是随互联网成长起来或对新事物特别敏感的一群,是网上的“强势群体”,网上往往更多的是他们的声音。第三,目前网络上没有实行实名制,各种渠道来的信息鱼龙混杂,难辨真伪;有的人匿名上网之际,难免会在网友的刺激振荡下,情绪由亢奋转为激愤,言词由激动进至极端,最终甚至把自己的“原声”也搞得失真起来。第四,网上的话题往往是随某一事件的传播忽而积聚、忽而飘移的,一些重要的声音会不经意地被忽略或淹没。因此,如果将网上采集的民意成为唯一的办事依据,那很难说就是真正把准了群众脉搏,有时会因此把事情办差的。 HKO]_; :(
y
|
I9"R
更重要的是,上网毕竟在网上,你不可能亲自考察基层实际工作头绪之繁杂,不可能亲眼目睹一线劳动者的汗水和辛劳,不可能亲身体验困难群体的泪水和苦涩,不可能亲耳聆听社会各界的呼声和嘱托,不可能亲情相映与群众作感情上的交流和互动。在互联网上也许万事可做,唯在一个“亲”字面前略嫌其短。深入群众、了解民意当然需要利用网络平台,但不能仅限于“人机对话”。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还是多多地亲自去基层、去群众中间走走。 /S~ =qodS
kv?DE4=;
总之,我们的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重视网络,善于利用网络掌握民情,但也不能以网情简单概括整个民情,不能只依赖“网上操作”而忽视了亲身深入,不能因为有了现代科技手段而丢掉了新形势下仍然行之有效的传家宝。网络时代更要身入民众,直面群众,这是不应淡忘的。(丁海椒) a{JO8<d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