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明资讯网 CL1
oAk
+sRP<as
在纺织厂札札的机梭声中,王国忠走过了33个年头。岁月抹去他入厂时的青春和稚气,却抹不去刻在他身上那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时代烙印。 / gu3@@h
!UcOl0"6
“五一”前夕,王国忠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Z%e|*GS{
5
q65nF
“偷师学艺”本领强 7*;^UqGjz
C\A49q
1959年王国忠出生在上海,20岁时随父母来到三明。1976年高中刚毕业,王国忠到农村插队,2年后进入了三明纺织厂(三明纺织有限公司前身)。 ,T{oy:rB
a,cC!
进厂时,王国忠被安排在清花间做挡车工。挡车是纺纱分厂的第一道工序,决定着后几道工序的产品质量。王国忠告诉记者:“最难把握的就是出纱压力和张力的控制。一旦控制不好,就会出现纱布密度不均匀的问题。” ~&KX-AC@
'?8Tx&}U8
都说厂里最苦的就属挡车工。但王国忠还是利用休息时间,努力学习机械检修的知识。“当时没有师傅,主要靠平时为检修师傅打下手,积累一些检修经验,可算是偷师学艺了。”王国忠笑着说。他一有空就跟着检修班的一位有经验的师傅,看他修理机器。时间一长,建立了感情。这位师傅也把自己的手艺和绝活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编外弟子王国忠。 # 66e@
>XnO&hW
多看、多听、多想、多做,这是王国忠积累经验的秘诀。同事们见王国忠为人老实,工作谦虚好学,都很乐意教他。聪明好学的王国忠很快掌握了运转检修的技术,在同批进厂的同事中崭露头角。不到两年,20岁出头的王国忠被调往运转检修工作。后来,又担任了纺一分厂的条粗工段保养组长。 Um\0i;7 ~4
8U=A{{0p
专治“疑难杂症”的能手 ~#Aa Ldq
r)8z#W>s
条粗工段是纺纱分厂半制品的最后生产工序,也是最容易发生质量波动的关键工序。工段里人员流动大,大部分都是新手,检修的重任都落在王国忠一个人肩上。 "xn|zB
LABNj{=D!
由于纺纱是不间断作业,王国忠经常在半夜接到电话。“凌晨2点接到单位电话是常有的事。父亲和妻子也常在睡梦中被电话吵醒。”王国忠告诉记者,“忙的时候,一周会有三四个晚上接到厂里的电话。”电话一来,全家都被吵醒了。但无论是雨天还是霜天,王国忠都用最快的时间赶到工段。“生产不能停。”他说。 :Y^I]`lR"
]u0Jd#@
让同事们叹服的是,许多故障,同事打来电话求援,王国忠只要在电话中询问运转班工人现场的情况,就能判断出故障的根源。“这没什么,我只是平时多用心,多积累,多琢磨。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这是寻找故障根源的三个基本功。”王国忠向记者介绍道,“比如说用耳朵听,拿一把螺丝刀,一端放在轴承上,另一端则放在耳朵边上听。操作方法很简单,可是要听出是什么问题,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如果听到‘沙沙’的响声,就说明轴承缺油了;听见‘嘎嘎’的声音,则说明油箱传动齿轮出了问题。声音的差别很细微,普通人很难听出有什么不同。” a_{6Qdl
a:b^!H>#
有着丰富检修经验的王国忠是厂里的中流砥柱,无论是老式的“立达”粗纱机,还是新型的A454、FA421、A453、FA423、FA425等粗纱机,都难不倒他。一旦机器出了什么“疑难杂症”,厂里的工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王国忠。 M(2`2-/xh
mW +tV1XjG
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业绩 .8(%4ejJ(
;UpJ=?W
王国忠精湛的技艺很快在纺织业内传开了,不少企业的老总都相中了他。沙县一家纺织厂的老总通过朋友找到了王国忠,表示希望他可以到自己的工厂做检修队长,并开出了1800元的高薪。 :Eo8v$W\RB
/>F.Nsujy
那时候王国忠每月的工资才800元,但他还是委婉地谢绝了。“我一身的技术都是在三明纺织厂里学的,厂里的领导和职工就像我的家人一样。我怎么可以为了1800元的工资就跳槽呢?”王国忠说。 ESv:1o`?n
L/fRF"V
让王国忠坚持下来的,是他骨子里对岗位的忠诚。入厂之后,他就与车间里枯燥、单调的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说不累不烦,那是假的,厂里有22台机器,走一圈要近1个小时。”王国忠说。 VaJfD1zd1
Onw24&
这样走着,走了30个春秋。30年里,王国忠对各种设备进行上万台次的周期性预防维修和保养,完成几万台次的品种翻改任务,保证产品质量不因工作原因和设备原因出现波动。始终保持条粗工段的设备完好率在100%,设备维修管理工作走在公司班组的最前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00年他被国家人事部、国家纺织工业局授予“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今年他又获得“全国劳模”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