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02:42
4
紫萱没有考上大学,她去肯德基上班。
我高兴极了,这样可以天天去肯德基里玩。坐在明亮的大窗户旁边,看书画画发发呆。我不能完全看懂她的日记,但我知道她对我比爸妈对我还好。她很爱我。孪生姐妹、双胞胎、手足,我很喜欢这些词。
肯德基人来人往,我注意听别人说话。等大家散去店里安静,就会看见紫萱笑着走过来。“紫苓,今天学了什么?”她考我。我很兴奋,把学来的新名词一股脑儿告诉她。“AA制,就是一半儿一半儿;约会,就是老公老婆吃肯德基。”
紫萱笑得真开心,大家纷纷夸奖我。我拿出钱包——紫萱把我绣好的十字绣卖掉了,我有一百块——我买全家桶请客,紫萱对我好,她的同事也对我好,我要表示感谢。
“我相信患难的真情,我不信生生世世的约定,是不是变成石堆,我的心就不会再疼
”这是齐秦的歌,紫萱最喜欢听了。在飘荡着音乐的肯德基店里,我看着紫萱慢慢吃着薯条,然后,她扭过脸,偷偷哭了。
妈妈要紫萱去舅舅的公司上班,紫萱不答应。我隔着门缝儿听见她们在吵架:“紫苓一辈子就是这样了,你为她连大学都不肯上,难不成嫁人都带着她!”
“就是因为不能带她一辈子我才这样做,你难道没发现她有多大的进步吗?终有一天她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妈妈,如果连我们都没有信心,紫苓的未来会怎样?除了我们,她还有谁?”
我悄悄走开。我一点点想清楚这件事,紫萱是为了陪我故意不上大学的。她说肯德基可以锻炼我的认知和社交能力,而且条件宽松。我们可以时时照面,我可以分分秒秒看见她的笑脸。她说前途是美好的,用不了多久我也可以上班赚钱。
我查字典什么叫孪生.原来就是一胎两个,也叫双生。关于爱,字典上说就是对人或事深有感情.十分喜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02:55
5
今天,我和紫萱25岁。我们在肯德基店里过生日。
清早,紫萱帮我化妆盘头,我给她涂眼影。她比我漂亮,就是有点瘦。她说自己是骨感美人,我说我是杨贵妃。紫萱笑,夸奖我比喻恰当。
今天真是好日子,我开始在肯德基旁边的奶茶店上班,有漂亮的制服穿。我会很流利地说:“你好,请问奶茶加珍珠吗?”
肯德基悬挂五彩气球,我和紫萱并肩而立。双层大蛋糕插着二十五根蜡烛,大家纷纷鼓掌。紫萱在笑,眼睛却红红的。
我心里一直有话想说,于是我就开口了:“我的心愿是紫萱早点做漂亮老婆,医生说我的智商是十三岁,我还要过几年才能谈恋爱。我喜欢每一天,我爱紫萱。我知道孪生姐妹就是很幸运很幸运的幸运,我要感谢紫萱,把我的脑袋修好了。很久很久,紫萱爱我很累很累,我发誓,我以后会爱她,很久很久。”
掌声在响,音乐也响趣,我冲着紫萱鞠躬道谢,然后唱:“我相信患难的真情,我不信生生世世的约定,不用等到变成石头,我就能够不让你再为我心疼。”
紫萱冲我笑了,笑着笑着,我们拥抱在一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03:12
像阿玛尼一样自恋时间:2013-12-30 作者:未详 点击:127次 我只记得他叫Max,有一把胡子。当然,这不代表他很老,那是他的爱好与习惯。他习惯每天上班前,对着镜子,用一把银色的小剪刀,修剪胡子,以此保证它们顺贴、漂亮,没有杂毛。
Max在一家某某国投资的著名眼镜店上班,是很有资历的店长。我是他带过的第32个新丁。那是2006年,我在等待了N久的名企Offer未果之后,终于决定先找个力所能及的工作。上班的第一天,Max就对我们4个新人说,不要小瞧这个职位,你们能站在这里,也是在304个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的。
一个卖眼镜的,还要“脱颖”,我微笑地望着他,在心里不屑一顾。Max就是这种自恋到让人想痛扁的人,拥有强大的自我催眠和心理暗示系统。在他眼里,他就是业内最帅、最有品位的销售精英。和他面对的每一个客人,无论多庸俗都能被幻想成优雅的贵族。50块的镜框,让他精心呵护地托出来,没人不相信那是翻值几倍的进口货。他曾经特别仔细地为我们演示过这套“点石成金”的动作,而我们在背后拼命作呕。
是的,我们几个新人很快就抱团儿了,带着一身严重的校园风,他的一切都是我们反对和嘲笑的理由。
Max喜欢喷CKme。我们就在休息室里,故意捏着鼻子说,最讨厌男人喷香水了,真娘。
Max喜欢喝茶,我们就会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说,哇哦,和我奶奶喝的一个牌子哎!
Max见人就喜欢说Hi,我们一见他在,就会用超嗲、超扭捏的声音说,Hi,Max。
Max是个立志优雅到底的人,只以微笑应战。现在品读起来,那真是灰太狼级别的笑容,充满了“咱们走着瞧”的意味。
第一个月的工资,我只拿到280元。Max慢悠悠地说,不用细问。如果一个上司,想扣下属的钱,他可以找到无数理由。
Max毕竟不是学校里那个终日横眉却心地善良的教导主任。他以一个小眼镜店店长的身份,给我生动地上了职场的第一课。从此,我开始学习什么是收敛,什么是低调,怎么样看在钱的份儿上,纵容上司的嚣张。那段时间,我拼命投简历,幻想某位500强的HR忽开慧眼,看中了我。我就可以把280元甩在Max脸上,然后报复感十足地说Goodbye。
然而,那真的,只是幻想。
我没有姿色,欠缺大脑,除了用青春的无畏支撑强大的自尊,只适合站在玻璃柜台后面卖眼镜。
那一年的4月,我接待一个极不想遇见的顾客。她叫顾萌萌,我大学的同学。其实,我与她不是特别熟悉,也没有什么陈年积怨。我们就是平淡的朋友,见面也没有太多戏剧腔的惊讶。只是熟人,她要我打折。等眼镜的工夫,我们站在一边闲聊,我随口问,在哪儿上班?她随口答,在律师行。
我没再问她做什么职位,或者说,我没敢问下去。我只是觉得,全店的眼镜都在我心里砸碎了。顾萌萌并不优秀,在学校里,我们都是围在校花边上的跟班级女生。然而毕业后8个月,机遇在我们面前,画出一道分水岭。她越是普通平庸,越是扎得我心疼。
顾萌萌开玩笑地说,你怎么在这儿做售货员呢,也太没追求了吧。
我尴尬地笑,不知道怎么接下去。只是没想到Max会赶来救场。他说,Jean是我们的储备店长,现在正在实习呢。
那天晚上下班,我给Max递了辞呈。我说,今天谢谢你替我吹,不过我不能再做下去了。
Max说,我明白的。你要走,我不拦着。只是你在我这儿做了这么久,我想给你点儿忠告。不论到哪儿,你都该学着自恋点儿。
于是,我在淡淡的,伤感的,离别的气氛里,笑场了。
Max说,你笑什么呢?一个连自己都不爱自己的人,别人又怎么会喜欢你。你对着镜子,满眼都是让自己生厌的表情,你又让别人怎么看重你。你知道我怎么把50块的镜框卖到500块吗?因为我相信,经过我的手,它就值那个价儿,就像阿玛尼他老人家,一件衣服卖上几百万,自恋气场比我还要强大。
那是我最后一次听Max自恋的调调儿,因为就在两个月之后,我得到了一份常驻悉尼的职位。第三次面试的时候,我给面试官讲了一个有关阿玛尼自恋的笑话。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03:28
为什么你们不教我时间:2013-12-30 作者:未详 点击:82次 表妹来北京读研快一年了,品学兼优一如既往,但“好事”却总躲着她走,表姐开始还安慰她,但后来一想到表妹就不禁叹气,浑身都疼。
导师双选是一进校的头等大事,表妹栽得莫名其妙:一个月内,学生先去了解并填写三位心仪导师,然后导师按报上来的学生挑选。原则上说,导师不认识学生,会按进校成绩从高往低选,而表妹的成绩从来都是全班第一—这几乎意味着,她想选哪住都可以。
表妹喜欢的是最热门的前院长“老太太”。当别人满世界打听时,表妹才不屑一顾,还是坚持天天上自习。但她运气挺好,老太太让学生们每节课上台介绍一本“最近正在读的书”,以此开始对谈式的学术讨论,这是个自然地向导师展示学养的机会,恰恰是表妹的学号排第一。
表妹得令。她认真准备7两晚上,最后在课堂上就一本田园风情的睡前读物讲了个冷笑话,告诉同学们和老太太:“毛豆其实长大了是黄豆哦!”有人笑了几声,老太太也笑了,不过她并没有评价,直接开始上课。
表妹喜滋滋地向表姐转述这个笑话时,表姐试着干笑,但笑不出来,她问表妹:“其他人介绍什么书?”表妹有点儿瞧不上:“就是些专业书啊,平时说来说去的那些。老太太还评了两句。”
“那你为什么不说专业书?”
表妹一脸“你怎么这么健忘”的表情:“要求大家说一说‘最近正在读’的书,我睡前就在读种莱的书嘛!”
表姐忍住了翻白眼的冲动,心中有不祥预感。一周之后,结果出来,表妹只选了老太太一人,而老太太选了10名学生,有的居然是成绩靠后的自费研究生,唯独没选表妹。
“太过分了!”表妹找来的时候,厚厚的镜片下,眼睛又红又肿,表姐心疼,也不好再多说些什么,想着下次一定早些教她。
一天夜里12点,表姐的手机短信嘟嘟地连响4遍,收到了一条300多字的长短信。表姐挣扎着爬起来一看:表妹哆嗦半天,就是说想去国外做交换生,但班级名额不足,其他同学都拉票通过7,她没拉票,失去了机会。
第二天一早,表姐就传授机宜一二三,还亲自当了“枪手”,帮表妹编好一条恳切短信,向分管院领导请求,直接申请一个新的名额。
顺利的是,新名额很快下来了,不顺的是,全班也一下子知道了。其他同学颇感不平,还散布了表妹的谣言。表姐不禁跳脚:“谁让你到处说的!”
表妹无辜得很:“我就告诉了支书、辅导员和宿舍那7个同学。再说,你又没让我保密啊,你要是叫我保密,我一定谁都不告诉。”
由于影响较大,一天以后,这个名额取消了。表姐每次想到这事,就觉得肺里顶得慌。
某天,表妹打电话来,告诉表姐,她一定能去中字头那家单位实习。因为辅导员说一定严格按照成绩排选,中字头的单位拟招5人,表妹在其中。不过中字头的单位保持一贯作风,迟迟没动静,表姐让表妹先找个“垫底的”,骑驴找马。表妹抿抿嘴,摇摇头,说自己“不抛弃、不放弃”。
等啊等,等到快过年,等到其他4个同学早已找到归属,等到全班一大半的人实习都结束了,可怜的表妹还没等来中字头单位的说法。最后表姐只得给她安排了个私交颇好的单位,只是又小又破,凑数罢了。
更悲惨的是,表妹居然在这种小单位还被骂了。
“简直匪夷所思!”表妹抽抽搭搭地找来。原来,老板看表妹老实,对她挺放心,让她去送一份文件,要“打车过去,坐公交车回来”。结果表妹“去的时候不累,所以坐公交车晃过去,回来时累了,打车回来的”。
表妹不明白,为何老板气得大发雷霆。
表姐又想翻白眼了:“他的意思是,去的时候打车去,可以快点儿,回来时候节省费用,就坐公交车。”
表妹挂着眼泪、张着嘴巴的表情凝固了两秒,然后忿忿地说:“那你为什么不早教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03:41
储备是向上的车轮时间:2013-12-30 作者:未详 点击:84次 一
我像书上写的所有苦孩子一样,出身贫寒。我的父亲是一个跛子,据说是小时候到山里摘野山枣时不小心摔的。一个半生产能力的男人要肩负一个五口之家的生计问题,实在是难为了他。父亲却说:咱们人穷志不穷,做事多谋划,日子会越过越好。
父亲开始走街串巷地捡废品。每天晚上,父亲都要把废品归类:破塑料袋、破鞋、碎铁片、旧书旧本等都一一码齐放好,再用一块大彩条塑料布盖好,等那些收废品的二道贩子来收购。父亲从不肯让作为长子的我出手帮忙。
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它磨练了我坚忍不拨的意志,还教会了我怎么读书,所以我的成绩一直很好。从村小学到镇上的中学,再到县城的高中,我一路走来,披荆斩棘,还算顺利。父亲也跟着我从村里捡废品捡到镇上再捡到县城里,他说小孩子总归是小孩子,有个大人在身边,也好有个照顾。虽然,我心里有老大的不乐意,但还是默默地接受了他这份关怀。
我上高三那年,不知道父亲通过什么办法,竟在我们学校餐厅谋了一个打菜洗碗的杂活儿。当我惊讶地接过他递过来超份额的一份菜时,他得意地冲我笑了一下。对他这种假公济私的行为,我深为不齿。他却极认真地说,高三是很重要的一年,过了这道分水岭,以后的日子就不一样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03:55
二
6月7号很快就到了。高考那两天,天气不是太热,气氛却特别热烈。校门口人头攒动,门岗上的老师们不得不提高嗓门,提醒家长们安静。上午第一科语文考试结束,考生们像一股细流刚流出校门,立马被淹没在人海中。我像一条鱼一样在人海中盲目地随波逐流,突然被一只斜穿过来的大手拽住了胳膊,拉到一边。父亲一手拿着一个大茶瓶,一手拉着我的胳膊,灵活地穿过人流,来到相对僻静的地方。他把手中的大茶瓶打开说,快喝吧,我用茶叶、枸杞、柠檬、冰糖给你熬的水,解渴提神,保准你眼明手快,考试精神头足。
我对自己还是挺有信心的,对父亲的“歪门邪说”极为不屑,不过还是接过茶瓶灌了一通。父亲陪我考了两天试,也顺手捡了很多饮料瓶子。高考结束后,父亲让我先回家里,他留在学校继续打杂,另外还密切关注高考后的一切信息动向。
经过估分、填报志愿等一系列程序后,便进入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等待结果。
好在,我等来的是金榜题名。我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了。发放通知书那天,从县城里来的报喜车红绸绕身,喇叭唢呐,乐声满天。老父亲颤抖着手接过通知书后,老泪纵横。父亲破天荒地和村里的叔伯们坐在一起喝了几盅,让酒让菜时说话的嗓门比平时都响亮,都精神。
送走乡亲们,父亲却发了愁。入学费用将近八千元,再加上火车票、伙食费等要一万多元。父亲拿出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差几千元。入学的前一天,父亲找到我高中母校餐馆的老板,好在餐馆老板为人善良,收了父亲打的借条,预支了他下学期的工钱,才勉强凑够了我入学后的所需费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04:09
三
上海的繁华和珠光宝气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繁华的南京路,高耸的东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厦,美丽的上海外滩,儒雅的上海博物馆……上海以绝世而独立的姿态出现在我的眼前。
之前,虽然我生在小山村,在家却享受着王子的待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我身处繁华闹市,却生发了要打下一片江山的豪情壮志。
开学的第二周,我像班上其他有困难的同学一样申请了助学贷款,并在学校谋了第一份工作——清扫阶梯教室。每天下午,等同学们都走散后,我就开始清扫。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徐沙克,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儿。
徐沙克的父亲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位公子哥没有一点狂妄之气,抢着和我擦桌椅,扫垃圾。我突然发现,知识和财富一样重要,它不仅武装了人的力量,还增补了人的气度。
两周后,我拿到了我的第一桶金——360元。我兴奋地请徐沙克吃了一碗面。然后,我们两个去周庄玩了一圈。
不久,我在学校服务部又谋到了一份赚外快的活儿——给一个高三的丫头当家教,主要补习数理化。这样,我就有了两份工作,周一到周五打扫学校阶梯教室,周六和周日各抽出两个小时当家教。
这个女学生比较文静,没有我们乡下女孩子的狂野和大嗓门。她的父亲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在国外,母亲是位温和高雅的女士。一个周六上午,补习结束后,女孩有两道题没有做完,我就留下等着检查她的作业。她的母亲说要加些钱给我,我拒绝了。她又说要留我吃午饭。我伸出一把手说,我饭量很大,一次要吃5碗米,所以不能随便在别人家吃饭。
检查完女孩的作业,我正要起身告辞,她母亲却说饭已经做好了,而且足够我吃5碗,并拉我到饭厅看。果然,高压电饭锅里满满的自米饭,饭桌上已经摆好了三副碗筷。
真诚,信任,善良,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类最美的东西。我爱上了这座城市,我爱上了这座城市里善良友爱向上努力彰显大气的人们。
4年来,我认真地生活,努力地读书,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每年都会拿到学校的奖学金。4年后,我留在了上海。在毕业招聘会上,我以在校的优异表现和生活的练达,经过层层选拔,过关斩将,顺利地被上海一家著名的设计院录用。
上海是一个自由竞争风气极浓的城市,像我这种没有靠山、没有更高学历的山里娃,更是托了公司“唯才是用”的福。虽然大学4年里,我没有荒废一秒的光阴,但我还是感谢上天,让我遇见了伯乐。
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打电话说,孩子,你爹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的钱,也没出过咱的山,爹终于把你这颗子弹射出去了。将来你满世界跑的时候,别忘了拍些照片,让爹看看。听着父亲苍老的声音,我使劲地点了点头,眼睛却湿湿的。
我怀念我的小山村,虽然它偏僻,遥远,贫瘠,荒芜;我也爱上海,它蓬勃,挑战,时尚,恢弘。一个人的时候,我会想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想说的是,人生正如一场攀越赛,要想到达人生的巅峰,就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时刻储备所需要的东西。理想是向上的动力,而储备则是向上的车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04:22
别在错误的城市死磕时间:2013-12-30 作者:未详 点击:123次 在美国享有“最杰出最睿智的知识分子”之称的理查德弗罗里达教授,曾经和《福布斯》杂志联手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结果发现,美国年轻人是先选定去哪里生活,然后再去那个城市找工作的。在他们挑选城市的考虑因素里,生活成本、朋友圈子,甚至异性的多少都远远排在“就业机会”的前面。因为在他们看来,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质地和肌理,只有和自己气场相合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而中国大学生在毕业时往往只考虑到职业发展,根本没想过幸福指数中的其他选项。城市和人一样,各有不同的气质和性格。我们选择一个城市,不仅选择了它提供的机会,也选择了它的气质,它所提供的服务和现有的生活方式。
怎么判断一个城市是否适合你呢?
首先是“机会”,考察这个城市的总体经济情况如何,该地在你的专业领域内是否能提供较好的工作和较高的薪酬,是否容易得到你的职业发展所需的资源,你在当地是否有职业方面的社交网络?如果没有,建立新的人脉是否容易?
第二个标准是“基础服务”,这个城市是否能提供你所需要的再学习条件?是否满足你对治安、公共医疗、社区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是否有你能支付的满意住房?是否有顺畅的通讯环境?
第三要考察的是“领导力”,这个城市是否拥有足以应付复杂局面的领导力和应急措施?是否拥有完善的政务公开、投诉、公民权益救济等机制?
第四要了解它的“价值观”,包括不同背景、身份人的社会舆论评价情况,社会宽容度和信任度,等等。
第五要看“美学和生活方式”,这个城市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物质和自然之美?它的艺术、生活方式和休闲设施是你所需要并且消费得起的吗?
最后,你还要了解它的性格。弗罗里达把所有城市分成五种性格:和善、尽责、外向、神经质和开放。他发现,在一个与自己的性格类型相同的城市生活,你的幸福感会更强烈,而一个沉稳的人如果不幸生活在艺术气息浓厚的神经质城市,会变得越来越紧张、焦躁。
有趣的是,美国很多年轻人的性情刚好跟他们所在城市的性格特征相吻合,譬如芝加哥聚集了很多外向型的销售人员;南部有很多日本人和德国人的汽车厂,以和善、认真的年轻人为主;而波士顿、洛杉矶等娱乐设施发达的城市,则是外向型年轻人的乐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04:35
丢不掉的店小二命时间:2013-12-30 作者:未详 点击:137次 调整,听起来是个中性词,可如果前面加个“被”,就有悲剧色彩,我想说的是,我已经悲怆了很多年。
报到的第一天,人事部开了公司业务部门说明会,了解个人意愿,双向选择之后最终定岗。我选了运行部,这虽然不是公司的核心增值业务,但绝对是个不可或缺的部门。我的据实相告实在太具说服力了,跟我一同人职的同学不但在运行部前面的小方框里画了勾,还特意跑到人事部的领导面前毛遂自荐了一番。
于是,我就狗血地悲剧了。
我“被”搞到研发部,分到彪哥的项目组。这个项目甚至没有专门立项,它是行政命令高效化的明证,领导只是拍了拍油光锃亮的脑门,五个人的小组就诞生了。看看组里那两个外包公司来的哥们儿,我心里更是凉透了。
显然,我不能要求换部门,成功的几率太低。与其做凤尾,不如挺直了胸膛做鸡头,一前一后,差别大了去了。我颇为阿Q地自我鼓励了一番。
4个月后,外包公司的两个人被派往别处,我全盘接手了这个程序,负责数据维护。
不得不说,那个可恨的“鸡头”思维误导了我。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都在绞尽脑汁思考妙计良策,为的就是改错纠偏,摆脱每天各式各样的“耳提面命”——“销售数据今天下班前无论如何要给我”;“后台的语句有问题,赶紧看看哪里的故障”,“能不能加个功能”……
疲于应付,对,我的角色就像个店小二,工作甚至比跑堂还要累,你不但要记下那些大爷点了什么菜,还得跑到厨房亲力亲为,做好以后端出来。我开始后悔,悔得肠子都青了。忍无可忍之际,我去找了彪哥,委婉地表达了我想尽快成长的追切愿望。
时间机遇刚刚好,彪哥沉吟半晌,同意了。办完交接,我如释重负,一年来的郁结之气喷涌而出,就在我摩拳擦掌准备从头开始的时候,我被调到了电子商务部。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在彪哥那里,虽说边缘,但用的还是专业所学;在这里,讲的是业务,我的技术不过是辅助手段,学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学过,最要命的,我又成了新学徒。
那些“老人”们会不情不愿勉为其难地跟你讲电子商务,时不时来点英文,一句两句就特不耐烦地让你上专业网站自己了解。不管你是不是能弄得明白,都会马上提一堆需求让你完成。
这让我觉得难堪,谁愿意被当成傻小子使唤呢?被边缘化的心理暗示折磨得我寝食难安,尤其是你被评级评成了倒数,每月的报销额度低于平均数的时候,那种渺小微不足道的负面评价就完全主宰了我的自我认知,打击得我抑郁难当,颓丧不已。
一朝被蛇咬的恐惧效应让我的自救措施仅限于调整心态。我担心的是,万一像上次那样,失去安身之本再“被”调整,我估计就得永无休止地跑龙套,当学徒。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04:50
你被哪些“心理学谬论”骗了时间:2013-12-30 作者:未详 点击:101次 大众心理学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引导我们走过人生的坎坷,也有些充斥着“谬论”,是有关人性的错误认知的集大成者。我们大家都会被心理学谬论愚弄,因为大多数谬论都与我们的直觉、预感和经验吻合。
谬论一:发泄怒火有利健康
人们总是认为,发泄怒火比抑制愤怒更健康。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发现,观看悲剧表演有助于宣泄负面情绪、熄灭怒火。
大众传媒也使我们确信愤怒是魔鬼,必须通过“大发脾气”、“泄出心中怒火”来抚平。一些流行疗法鼓励人们生气时尖叫、打枕头或往墙上扔球。
然而四十多年来的研究显示,发泄愤怒实际上会增加攻击性。在一项实验中,受到别人冒犯后猛敲钉子发泄怒火的人,变得比没有敲钉子的人更加刻薄。美国心理学家克雷格·安德森和布拉德·布什曼的研究表明:玩暴力电脑游戏会增加人们在日常社会情境中的攻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利特雷尔认为:只有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或者进行过意在减少挫败感的沟通,发泄怒火才有效。所以,如果因同伴一再忽略你的感受而不爽,冲对方咆哮不会改善境况,但冷静而果断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通常能平息自己的怒火。
为什么这个谬论如此风行?或许是因为,把愤怒发泄出来让人们感觉立刻“爽了”,不过大多数时候,愤怒会自己平息。
谬论二:因材施教无差生
把“学习方式”输入搜索引擎,你会找到数十个网站,声称可以在几分钟内测出适合你的学习方式。这是以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为前提的:当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时,学生才能学得最好。
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这一观点已被奉为圭臬,许多畅销图书和讲习班都对该观点大加颂扬。然而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很难被可靠地区分,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不同情境中常常显示出很大差异。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数研究没能证明“匹配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能提高学生的分数。反而是一些不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通用教学法——比如对学生寄予厚望、为他们提供动力以及实现目标的技巧等——获得的效果更好。
至于“匹配式”教学法鼓励对学生扬长避短进行教学,实际上可能会适得其反。从长远来看,学生需要学会弥补缺点,而不是一味逃避。
谬论三:积极心态治愈癌症
享誉美国电视台和电台脱口秀节目的健康专家西瓦妮-古德曼博士,在《攻克/预防癌症和其他疾病的9个步骤》一书中表示,她的癌症是消极心态导致的——因为她潜意识里讨厌做一个女人,自从发现自己的心态有害健康,她就把心态转变成了能产生“容光焕发的健康”的治疗方法。大量书籍也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积极心态可以阻止癌细胞扩散。
大多数幸存下来的女性癌症患者似乎都同意这一点。然而,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乐观主义是癌症救星”这一观点。大多数研究没能在癌症风险与压力或情绪之间找到联系。
美国记者兼社会评论家芭芭拉·埃伦瑞克在《真相:积极心态的恶性推广侵蚀了美国》一书中,质疑了心态的治疗作用。她还严厉责备所谓的“癌症文化”,这种文化强迫癌症患者相信,积极乐观的态度能治愈他们,或者能保留他们的尊严。相反,埃伦瑞克力劝乳腺癌患者采用一种“谨慎的现实主义”态度,而不是将自己掩藏在伪装的快乐外表下。
谬论四:越老越悲伤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65%的心理系学生认为“多数老人寂寞孤单”。而64%的医学系学生同意“重度抑郁症在老年人中更普遍”。
早在童年时期,人们就开始接触由媒体刻画的种种靠不住的老年人形象。一项对迪士尼儿童电影的调查发现,42%的老年角色都具有不够乐观、健忘以及想入非非等特征。如此不招人待见的形象在青少年电影中也非常普遍。
年轻人预测人越老越不幸福,但调查显示老年人比年轻人幸福感更强。一项针对2。8万名美国人进行的研究显示,1/3的88岁老人自称“非常幸福”,而最幸福的人也是最年长的人,年龄每增加10岁,感觉幸福的人就增加5%;25岁至45岁之间的人患抑郁症的比例最高,最幸福人群是65岁以上的男性。
认知能力并不随年龄增长而显著衰退。关于创造性成就的研究显示,在一些学科中,许多人都是在五十多岁甚至更老时才创作出他们最好的作品。
谬论五:面对死亡必然经历五阶段
许多心理和生理健康专家,都熟记瑞士裔心理学家伊丽莎自·库布勒·罗斯的“死亡经历五阶段”理论,即人们临死时必然经历以下转变过程:
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
根据这一理论,当得知自己将死,我们首先会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否认);当意识到事实的确如此时,就会变得愤怒不已(愤怒);接下来再徒劳地寻求推迟死亡的办法,比如告诉自己还要活着完成一个未了的心愿(讨价还价);再之后意识到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就会感到很悲伤(沮丧);最终理解这是不可避免的结局,镇定、平和地接受(接受)。
尽管库布勒-罗斯的理论很流行,但它缺乏科学依据。研究表明,许多临死的人都跳过了一个或多个库布勒·罗斯定义的阶段,甚至顺序颠倒。
库布勒·罗斯的理论之所以抓住众人的心,或许是因为它让人觉得对无法掌控的事件具有了预知能力。可怕的死亡经历被归结为一系列定义明确的阶段,最后归结为平心静气地接受。
这样的观点令人欣慰。然而事实上,每个人的死亡过程并不都遵循同样的路径,就像每个人活着的轨迹都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