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10:27

人类无法突破的极限时间:2013-12-30 作者:未详 点击:155次   奔跑速度的极限
  
  2009年,当尤西安·博尔特打破了之前自己创造的百米世界纪录,缩短了0。11秒时,人们为之震惊。但是,人类速度的极限到底是多少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马克·丹尼调查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多项田径赛事记录,发现运动员的成绩遵循一种模式,即稳步提高直至到达“平台期”。
  
  人类运动员也遵循这种模式。女子百米纪录在1977年到达“平台期”。尽管男子百米纪录仍不断被打破,但是丹尼推测它即将到达极限。他预测百米纪录的极限是9。48秒,只比博尔特目前创造的纪录少0。1秒。
  
  丹尼认为,这是由人的身体决定的。在到达这个界限之后,更强壮的肌肉和更修长的肢体将耗费更多的能量,无法提高速度。
  
  在真空中生存的极限
  
  1971年,苏联“联盟”11号宇宙飞船在即将进人大气层前,一个阀门发生故障,舱内气压降低,3名宇航员因此丧生。调查表明,当时舱内的气压在11分40秒内急剧下降为零,而机组人员在30~40秒内因缺氧而死亡。
  
  不过,较短时间缺氧是可以恢复过来的。196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名技术员在检测宇宙飞船里的太空服时,舱内气压降到距地面36500米高空的水平。这名技术员在12~15秒后失去知觉。他能回想起来的最后一件事就是舌头上的唾液都在蒸发。这是因为水分极易在低压条件下蒸发。当舱内气压恢复到相当于距地面4200米高空的水平后,他在27秒后恢复知觉。
  
  当外部气压降低时,血液中会形成气泡,肺部会在几分钟内受损,神经系统则会在数小时内受损。气压的急剧下降可能产生毁灭性灾难:肺内的空气会在几秒内“爆炸”。
  
  抵御寒冷的极限
  
  人类讨厌寒冷,理由很充分:我们的肢体已经进化出散发热量而不是保存热量的机制。这可能因为人类起源于极度炎热的非洲草原。
  
  抵抗严寒主要是为了保持体温。体温一般维持在37摄氏度,但是要使体温下降易如反掌。据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生理学家弗朗索瓦·哈芒说,在潮湿和有风的条件下,20摄氏度的环境温度就可以引发低温症。
  
  当感到寒冷时,身体开始发抖,血液停止流向四肢。如果体温下降2摄氏度,低温症就会出现:先丧失知觉,然后丧失心律。体温降到24摄氏度时,心脏就会停止跳动。
  
  不过,人类可以经受得住体温大大低于上述温度的情况。安娜·博根霍尔姆坠入部分结冰的河流中,在冰下被困了80分钟后得以生还,她经受住了13,7摄氏度体温的考验。这是有史以来最低的存活体温记录。
  
  不进食食物和水的极限
  
  如果只提供维生素但是没有水,存活时间就会大大缩短。一个人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生存数星期,但是一个绝食的人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只能坚持几天。这取决于水分流失的速度。如果没有水,你体内的血液变得黏稠,血压随之降低,心率加快。如果没有水,即使在寒冷的环境中,你也无法坚持一星期。
  
  不睡觉的极限
  
  1963年12月28日,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一名17岁的男学生兰迪·加德纳在早上6点钟起床后头脑清醒、精力充沛。直到1964年1月8日,他才再次进入梦乡。也就是说,他11天没有睡觉。
  
  加德纳的264小时至今仍然是经证实的最长的无睡眠纪录,打破了之前260小时的纪录。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睡眠研究者威廉·德门特陪加德纳度过了11天中的最后3天,并在1965年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这一事件。
  
  加德纳出现了情绪起伏、记忆和注意力下降、协调能力丧失、表达含糊不清和幻觉等症状,而其他方面均表现正常。他在11天后的首次睡眠仅持续了14小时。
  
  据德门特说,这段时间,加德纳并没有服用任何兴奋剂。不过,他确实有让人陪在他身边让他保持清醒。如果没有这种帮助,36小时后你就很难保持清醒,而48小时后你就会无法抗拒睡觉的冲动。
  
  加德纳抓住一些小睡的机会,短暂昏睡。这种短暂昏睡只有几秒钟,快得让你察觉不到,而且经常是在你眼睛睁着的状态下发生的。
  
  目前还没有关于人故意不睡觉而导致死亡的记录。但是,一种叫做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的遗传性疾病表明,失眠时间是存在极限的。这种疾病最终会使患者丧失睡眠的能力,患者会在3个月内死亡。
  
  登高的极限
  
  海拔越高,空气中的含氧量越少。大脑对氧气含量是极为敏感的,所以高原病的第一反应就是头疼和眩晕。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停留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地方,肌肉就会萎缩,肺部和脑部严重积水;如果停留在海拔超过7500米的地方,就会丧失知觉,并最终死亡。
  
  大多数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适应高海拔。如果事先你没有经过适应期就被立即带到珠穆朗玛峰的顶端,可能不到2分钟,就会死亡。
  
  只有少数人在没有氧气补给的条件下成功登上珠峰顶端。巴布·夏尔帕在1999年创造了在珠穆朗玛峰顶端无氧气补给停留21小时的纪录。
  
  那么,不靠援助存活的高度极限是多少呢?很巧的是,珠穆朗玛峰顶端已经非常接近这个极限了。科学家认为,这个极限大概是9000米。
  
  举重的极限
  
  世界举重纪录是由英国的举重运动员安迪-博尔顿保持的,他将457。5千克的杠铃从地面举到大腿位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运动教练丹·瓦森说,像博尔顿这样的大力士的力量可能是普通人的5~6倍。普通人要将45千克的物体举过头顶会非常吃力,而过顶举重的纪录是263。5千克。
  
  决定举重极限的是肌肉。举重运动员的优势来源于对肌肉的控制。那么,人类到底最多能举起多重的物体呢?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托德-斯克罗德认为,我们距离这个极限已经不远了。接受辐射的极限
  
  1987年9月,在巴西的戈亚尼亚,两名男子走进一个废弃的诊所,拆下了一部他们认为价值不菲的仪器。不到一天,这两人开始呕吐,接着出现腹泻和眩晕的症状。他们没有料到,这个“废品”其实含有一个强辐射源,用来治疗癌症。
  
  这个辐射源在黑暗中能发出蓝光,废品商德瓦尔·费雷拉对此很感兴趣,于是买下了它。他将这个装有粉末的罐子放在餐厅里,并邀请亲朋好友来参观。一个月内,费雷拉的妻子、6岁的侄女和两个雇员死于急性放射综合征,共计249人遭受放射性污染。
  
  辐射剂量当量以希沃特为单位,计算时要考虑辐射种类和身体受到辐射的部位。所有死者都在几天内接受了4。5~6,O希的辐射剂量当量。只要想想我们每年天然接受自然辐射源的平均辐射剂量当量仅有2。4毫希,你就知道这一剂量是多大了。
  
  2。0希左右的辐射剂量当量便可导致早逝,6。0希则可能导致急性死亡。不过,费雷拉在受到7。0希的辐射剂量当量后仍然活了下来。他于1994年死于酒精性肝硬化。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费雷拉能在接受高辐射剂量当量后幸存下来。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在户外的时间要比他的妻子在户外的时间长。这为他体内的细胞赢得了修复损伤的时间。
  
  闭气的极限
  
  很多人很难坚持闭气超过1分钟,而斯特凡·米斯福则展现出非凡的自控力。他在2009年6月8日完成了闭气11分钟35秒的壮举,创造了静态闭气,即“静态无呼吸”的新的世界纪录。
  
  挑战者们面部朝下浸入冷水池中,这并不是为了防止作弊,而是为了激发他们的潜能:当你把脸浸在冷水中时,外部血管就会收缩,导致血液由肢体末端流向心脏和脑部。接着,心率随之降低。有经验的闭气者经过训练后,心率在浸入冷水时降低的幅度可以达到非潜水者的2倍。长时间闭气前的深呼吸也至关重要。所以,肺活量大是一个先天优势。
  
  我们已经到达闭气的极限了吗?瑞典隆德大学的生理学家约翰·安德森的回答是否定的。在纪录进入“平台期”前,顶尖的闭气潜水者希望能将这一极限延长到大约15分钟。
  
  不过,这么做是有风险的。安德森强调,要警惕参加静态闭气比赛的挑战者们可能会在长期积累后形成缺氧性脑损伤。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10:41

高层建筑都有颗坚强的心时间:2013-12-30 作者:未详 点击:84次   今日的高大建筑,最吸引人眼球的,似乎是其克服垂直方向地心引力的成就。但其实,这些现代建筑背后的工程技术,还必须接受另一维度的检验,那就是对水平方向的风力的计算。
  
  建筑中对于风的考虑,自古就存在了。比如古代中国人盖房子,会选择河流的北面,或者山坡的南面,这就是一种避风的方式。直到今天,陕西的黄土高原上,仍然有挖在地面之下的窑洞。水平面下的院子和窑洞,能够有效地避开塬(注: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地貌,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的冷风。
  
  从故宫太和殿的大顶,到江浙沿海青砖黑瓦的传统平房,屋顶的样式,除了满足审美的需要,还需科学的考证,比如屋顶倾斜的角度就很有讲究。虽然工匠未必能说得清楚,但一定倾斜角度的屋顶确实可以有效地降低强风对建筑的冲击力。
  
  严格意义上讲建筑师对风的关注,源于1940年倒塌的美国塔科马大桥。这座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斜拉索大桥只存在了短短4个月,就被风给吹塌了。
  
  今天大型建筑工程所采用的很多方法,都是从对塔科马大桥的加固和倒塌原因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如增加液压阻尼设备,这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可以让整个桥梁不至于越抖越厉害。
  
  相对于桥梁来说,高层建筑更是现代社会的象征,同时也更加为风所困。这些高耸入云的大个头,在风的面前,既不能太强硬,也不能太软弱。太强硬了,缺少韧性,一旦超过极限,容易一败涂地;太软弱了,就更会随风起舞,同谈安全。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超高建筑,在风的作用下,都会发生水平方向的位移。在这些建筑中办公的人,特别是在高层办公室工作的职自,都需一段时间,才能逐渐适应那种晕晕的感觉。不过这些看上去摇摇摆摆的高层建筑,往往都有一颗坚强的心——高楼的中间,往往是电梯的周围,是高强度的铜梁结构,这就像整座大厦的一根定海神针,足以保证结构稳固。
  
  还有一些建筑采用的方法,看上去更为有趣,比如在楼顶放置几百吨重的大水泥块,由电脑控制。这些东西所组成的既原始又前卫的系统,可以判断建筑在风力作用下摇摆的方向,然后做反向的运动,通过调整重心,来降低整体的摇摆和晃动。这和走钢丝的杂耍演员,手持一根平衡棒,是一个道理。
  
  从20世纪60至7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一帮大学的研究人员以研究“凤工程”养家糊口了。那些饱受风灾袭击的发打国家,比如美国和日本,都通过立法或者设定长期计划,花几百上千亿美元研究防风抗风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方案。不过直到今天为止,最有效但也是最贵的测试方式,还是现场实地测量,至少也是风洞模拟。因为完全有效的数学模型,可以说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来,风,实在是太复杂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这个舞台让很多世界建筑设计大师心向往之。那些知名的大型建筑,比如东方明珠以及周围椿林总总的摩天大楼、跨海大桥,其中有不少就是在中国自己建立的大型风洞群实验基地进行验证的,而这里同时也是国家最先进飞行器进行空气动力验证的地方。至于它们的具体位置嘛,还是不能为外人所知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10:54

福冈有座定远馆时间:2013-12-30 作者:未详 点击:192次   将近两个甲午了,北洋舰队早已成为人们记忆背后的一点烟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天,在日本一处几乎不为人知的地方,依然保存着这支舰队深深的,痕迹,这就是位于日本福冈的定远馆。
  
  定远馆坐落在福冈市太宰府二丁目39号,是一座带有庭院的单层别墅,看来已经颇为破败。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其建筑材料大多来源于北洋水师定远号装甲舰。
  
  定远舰及其姊妹舰镇远舰为德国制造的改进萨克森级装甲舰,也是北洋水师战斗力最强的战舰。1895年2月4日,定远舰在威海卫遭日军鱼雷艇偷袭重伤搁浅。不久,北洋水师战败,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自尽,此前为免资敌,指挥部下将搁浅的定远舰炸毁。
  
  1896年3月,日本香川县知事、富豪小野隆介出款买下威海卫港中的定远舰残骸,雇用潜水员,用了一年时间,捞取了许多定远舰上的材料,将其中装甲护板、柚木甲板、卫生间等拆卸运到福冈,在自己的家乡太宰府建造了这座定远馆,并保留至今。
  
  小野隆介死后,他的后代设立了灵位,称“为那些尽管是敌人,但是只要不葬身鱼腹就开炮不止,对国家忠诚勇武的官兵们的冥福而祈祷”。
  
  定远馆,看起来已经和周围那些破落的百年老房子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仔细看去,却发现定远舰留下的痕迹依然无比清晰。
  
  廊下的支撑梁,赫然就是定远号的两根桅杆横桁!上面的铁箍还清晰可见,而支撑梁交叉的护头,则是定远舰系缆桩。屋檐下架着雨水管的一排铁钩,其中一个大出其他铁钩十倍,那是定远舰上的吊艇钩。屋中横椽所用的定远舰舰材,刻意保留了其中一块在战斗中中弹起火的部分。
  
  也有一些保留下来的物品带有历史的谜团。在定远馆中保留多枚据说是定远管带刘步蟾室中的装饰品。这位最后以身殉国的舰长,保留这样如同飞鸟的饰物,含义是什么呢?
  
  抚摸定远号留下的装甲甲板,水密舱门,雕刻着海兽的护栏,官舱里的飞鸟形饰物,那是一种异常苍凉和悠远的感觉。每一次触摸,一种难言的情感,酸楚而温暖,就从我的心底涌出来。
  
  仿佛是对一个你深爱的老人,你想拥抱他,但他的沧桑和尊严,又让你有一份敬畏,让你不能做出过于亲近的举动。
  
  我抱不紧这一百多年前沦落天涯的北洋。
  
  触摸定远号装甲制成的大门,忽然发现,那钢板竟然是温暖的,仿佛一个人的体温,仿佛百年来封闭在其中定远的魂魄。仿佛,北洋水师官兵们用英语传递口令的声音,就在耳边回荡。
  
  从来没有觉得。历史可以离我这样的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11:05

巧舌如簧食蚁兽时间:2013-12-30 作者:未详 点击:190次   “你有没有见过大食蚁兽?你有没有见过大食蚁兽?”法国诗人罗伯特德斯诺斯在他的作品选集《歌谣传奇》中奇怪地发问。没有,我从没见过大食蚁兽。唉!因为这种害羞、孤僻而谨慎的动物对出风头不感兴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关它的研究寥寥无几。
  
  然而,它需要被更多地了解,并应该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作为环境适应能力的冠军,大食蚁兽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第三纪初就已出现,它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哺乳动物。看一下它那令人称奇的样子:脚掌上长有类似草席的垫子,绒毛浓密的尾巴在行走过程中不断扫着地面,巨大的长吻仔细检查着每个隐蔽的角落…难怪人们称它为“家务之王”。
  
  在这种古朴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非常聪明的心,它的身体构造完全是为了迎合一种极其特殊的饮食习惯:吃蚂蚁和白蚁。大食蚁兽几乎要触到地面的吻部在小径上移动,脚步跟着嗅觉走,它每天有近8个小时都花在觅食上。为了保护弯曲而无法收缩的前爪,大食蚁兽以前脚背为支撑,行走时安静却稳当,速度约为每小时800米。遇到危险时,犬食蚁兽会疾走飞跑,并能逃脱人类的追赶。
  
  在行走途中,大食蚁兽会对离队的昆虫摆出绅士架子,只有成群结队的昆虫才能激发它的食欲。而且,狡猾的大食蚁兽还会避开具有进攻性、武装着大钳子或尖刺的物种,比如切叶蚁。
  
  一旦大食蚁兽嗅到符合它需要的蚁巢或白蚁冢,不出几秒钟就能用前爪刨开一个洞,直接把脸伸进蚁窝,并伸出它的“利器”——长舌头。大食蚁兽的舌头长达60厘米,像蚯蚓一般纤细,表面还布满了刺和黏液,瞬间就能缠住并刺穿猎物,蚂蚁们甚至连“喔唷”都来不及,就成了食蚁兽的口中餐。
  
  时间对大食蚁兽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某些种类的蚂蚁具有抵抗袭击的能力,它们很乐意用蚁酸调制“鸡尾酒”来招待“入侵者”。大食蚁兽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它要抓紧时间!大食蚁兽的舌头能在一分钟内伸缩150次,很快就把蚁窝掏得一干二净。
  
  一旦被卷人大食蚁兽的嘴里,这群可怜的小虫会在接触到舌头上锋利的乳突以及上颚和两侧的角质时被擦伤。由于没有用于咀嚼的牙齿,大食蚁兽拥有一个功能强劲的胃:厚厚的胃壁上市满了角蛋自,能磨碎昆虫坚固的甲壳并最终消化它们。
  
  可有一点请不要搞错:虽说大食蚁兽的英勇表现足以令最先进的吸尘器相形见绌,但它并不是擅长毁灭的推土机。尽管有能力扫荡整个蚁巢,可大食蚁兽只会花一分钟的时间从蚁巢中吸出百来只蚂蚁。之后,它就抛下这个发现,去更远的地方找寻其他能够满足胃口的食物了。而为了填饱肚子,大食蚁兽24小时内要吃掉3万只蚂蚁!
  
  为什么大食蚁兽要不厌其烦地这里吃一点那里吃一点,每天光顾近300个蚁巢,而不是一次吃个够呢?这儿有另一个更加台理的推测:大食蚁兽正在有意识地节约食物来源。在觅食过程中,大食蚁兽总是避免彻底消灭一个蚂蚁群体,而给予它们恢复重建的可能,真可谓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模范啊,人类应该从它身上得到启发……
  
  然而,即便经历了众多磨难,制定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并在几千万年中成功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大食蚁兽终究敌不过人类。
  
  与其说大食蚁兽因为它的肉(并不美味)被猎杀,还不如说是死在它那张奇怪的脸和那对尖利的爪子上。对抵抗美洲狮、美洲豹和老鹰等掠食性动物来说,大食蚁兽的爪子的确显得十分有效,然而在“棍棒”和“步枪”面前,这样的“防御武器”只能沦为笑柄。即使当大食蚁兽稍微获得一点安宁时,森林砍伐、草原大火和车轮碾压又给它们加上更多的伤痛。但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这个温和的大个子总是保持安静,就算死亡来临也不喊一声……
  
  “你有没有见过大食蚁兽?你有没有见过大食蚁兽?”所有可能遇见大食蚁兽的机会都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个代表着久远历史的“老者”确实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没有留下任何足迹,就像诗人所说,“它走进了自己的小城堡,然后用熄烛罩盖住了所有的蜡烛。”不!事实是因为我们造成了它们的灭亡。世间还有大食蚁兽吗?唉,“漆黑一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11:21

扑朔迷离的动物自杀时间:2013-12-30 作者:未详 点击:124次   谜一样的投海事件
  
  1868年的一天,天气晴朗,海上能见度很好,远处挪威的海岸线清晰可见。一艘满载着乘客的邮船正在逐浪前进,突然,有人大声喊道:“你们看!那是什么?”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不远处的海面上,一片黑乎乎的东西正在不停地蠕动。
  
  船渐渐地驶近了。人们终于看清,原来是数不胜数的旅鼠正从海岸上向海洋深处奋力游动。游在前面的旅鼠,很多已经力竭而沉,但随后而来的毫不退缩,依然前仆后继。
  
  从那时起,人们开始注意到,每隔三四年,生活在北欧的旅鼠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挪威海和北海岸边投海而死。
  
  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这是当地人始终弄不清楚的一个谜。
  
  有人认为,旅鼠的集体跳海自杀,和它们旺盛的繁殖力有关。因为繁殖能力太强,旅鼠过多,造成居住地食物的供不应求,“鼠满为患”,在这种情况下,旅鼠只好迁移他乡。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都比现在狭窄得多,那时的旅鼠完全可以游过大海到达彼岸,建立新的生活栖息点。于是长此以往,集体迁徙就成了挪威旅鼠的本能,代代相传。然而沧海桑田,如今的挪威海和北海都比过去宽多了,旅鼠们再也无法游到对岸,漫无边际的海水无情地卷走了它们的生命。
  
  但是这种推测并不圆满,为什么旅鼠们并不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而改变自己的迁移路线?而且有人观察到有些时候旅鼠也向北迁移,投入巴伦支海和北冰洋,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推测,那么,许多年前巴伦支海的北面和北冰洋之间也曾经存在陆地?
  
  为地震而自杀
  
  1975年1月下旬的一天,我国辽宁海域地区风雪漫天,气温已是零下10℃。然而,在该地区竟然发生了一个让人惊骇的现象:数以千计的各种蛇突然停止冬眠,纷纷爬出原来的躲藏之地,冻僵于冰天雪地之中。十几天后,海域地区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由于这起冬蛇自杀事件引起了地震工作者的注意,他们结合大量监测资料,提前准确预报了这场地震,使政府及时疏散群众,减轻了地震的损失。冬蛇的自杀行为,无意中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
  
  几十年间,科学家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找寻最后的答案,形成了3种比较主流的解释。
  
  地热说。蛇是冷血动物,当气温降到10℃以下就进入冬眠期,当气温降至0℃时,蛇就会因血液结冰而死。而地震前地壳深处岩石的剧烈位移,产生了大量热能,使地温升高到10℃以上,蛇从冬眠中醒来,以为外面已经是春暖花开,纷纷出动觅食,结果冻僵而死。
  
  地声说。在地震发生前,地壳深处的每次构造变动都发出地声。蛇具有比人灵敏数倍的听觉,当隆隆的地声不断传人蛇洞时,蛇大受惊吓,因而从防卫避凶的本能出发,狂爬出洞。
  
  地气说。科学家们在地震前用仪器测定,地震前岩层的强烈摩擦会释放出大量的氡气和其他气体,而蛇在氡气含量超过正常值几十倍时会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所以当大量氡气聚集在蛇洞中时,冬蛇原本的睡眠状态被强行改变,蛇被迫成群出洞。
  
  不可理喻的伪自杀
  
  海龟是生活在海里的爬行动物,没有腮,要用鼻孔来呼吸,靠吃鱼、软体动物和海藻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东海岸,有人发现了一只把自己埋在淤泥中的海龟。起先,人们以为这只是个海龟壳,但却发现这竟是一只活海龟。
  
  为什么海龟要把自己活埋在淤泥里呢?
  
  有人说,这是海龟在清除身上的藤壶(一种海生软体动物);有人说,这可能是海龟冬眠的一种形式,还有人说,这是海龟在冰冷的海水中取暖。
  
  一些科学家观察到,海龟“自埋”的时候,是把脑袋扎到淤泥里的。在它们头上寄生的藤壶虽然因为陷入淤泥缺氧而死,可它们身体中部和尾巴上的藤壶仍然活得好好的。
  
  潜水俱乐部成员罗伯斯特在一次训练中潜入海底,发现淤泥中露出一只“海龟壳”,像是被人扔掉的。罗伯斯特游过去拍下了照片,然后伸手把这个“海龟壳”提了起来,这只“海龟壳”竟然活了过来,原来是一只“活埋”了自己的海龟。
  
  没过多久,罗伯斯特又发现了一只“海龟壳”,这是一只大个子雌海龟,它并没有睡觉,爪子特别敏感,罗伯斯特还没有碰到它,它就搅动起淤泥,把海水搅浑,逃之天天了。与此同时,罗伯斯特的同伴们也发现了两只埋在淤泥里的大个儿雌海龟。
  
  根据这些新发现,佛罗里达州的一些海洋生物学家否定了之前的猜测:首先,在潜水员发现的4只“自埋”海龟中,有3只是大个儿雌海龟,这就推翻了大个子雄海龟为摆脱藤壶而“自埋”的说法。其次,从潜水员们观察到的情况来看,海龟的“自埋”是一个短暂的事件,所以不能认为它们是在冬眠。还有,根据罗伯斯特的记录,海龟“自埋”的时候,海底水温21。7℃,这说明海龟“自埋”也不是为了取暖。
  
  狗的自杀桥
  
  英国苏格兰丹巴顿附近的奥弗顿大桥,是英国家喻户晓的“狗类自杀桥”。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至少有50只狗从桥上跳下,摔死在15米深的岩石河谷中。狗的“自杀”之谜一直困扰着英国科学家,直到最近,这一谜团才被解开。
  
  几年前,当地居民唐娜·库玻带着小狗到桥上散步时,这只狗突然跳过花岗岩栏杆,重重摔在了桥底的岩石上。小狗的爪子摔裂了,下巴和后背都骨折了,医生只好对它施行了安乐死。
  
  所有的狗都是在同一地点跳桥的,那就是大桥右边最后两截栏杆之间;调查还发现,狗类都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自杀”;此外,所有跳桥的狗都是嗅觉灵敏的长鼻狗——拉布拉多猎狗、牧羊犬或猎犬。显然,狗在这里受到了视觉、听觉或味觉的刺激。
  
  犬类心理学家戴维·桑德斯排除了视觉的影响,因为站在狗的高度,它们只能看到花岗岩,而声学专家戴维·塞克斯顿对该地区进行检测后,也没有发现只有动物才能听到的古怪声音。科学家发现在桥底生活着能散发气味的老鼠、水貂和松鼠。为了确定是哪种动物的气味吸引了狗,科学家在野地上布置了3种动物的气味,并放出10只狗进行实验,结果发现7只狗都直接奔向了水貂的气味!
  
  水貂会在自己去过的地方留下臭味记号,而这种强烈的气味显然对狗极具诱惑力。由于狗无法看到被大桥石栏挡住的河坎,所以为了追踪气味纵身跃过栏杆,结果却跳向了死亡。
  
  冲滩之鲸
  
  1976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突然有250条鲸鱼游入浅水中,当潮水退下时它们被搁浅在海滩上。为什么这些鲸鱼会搁浅自杀呢?对此,生物学家们众说纷纭,但各种说法多与它的回声定位系统有关。
  
  鲸鱼辨别方向并不是靠它的眼睛。鲸的眼睛与它的身材极不相称,一头巨鲸的眼睛只有一个小西瓜那样大,而且视力退化,只能看到17米以内的物体。但是它们具有一种高灵敏度的回声测距本领,能够发射出频率范围极广的超声波,这种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鲸鱼就是根据这种超声波的往返时间来判断自己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定位的误差很小。
  
  对鲸鱼自杀现象的一种说法是:当鲸鱼游近海岸,向斜坡状的海滩发射超声波时,回声误差很大,甚至收不到回声,鲸鱼因此迷失方向,从而丧生海滩。
  
  动物学家们曾经在一群搁浅逆戟鲸的耳内发现了许多圆形的昆虫,研究人员认为,很可能是这种耳内寄生虫破坏了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使鲸鱼不能正确收听回声而误入歧途。但是,有些鲸鱼,比如一角鲸也经常有不同的寄生虫,但这并未明显干扰它判断航行的方向。
  
  环境污染也曾被认为是造成鲸鱼搁浅的原因之一,但对鲸鱼进行解剖时发现,绝大多数死鲸的气腔两面红肿病变,很可能是由于其定位系统发生病变,使鲸鱼很快迷失方向。而鲸鱼是恋群动物,如果有一头鲸鱼冲向海滩而搁浅,那么,其余的就会奋不顾身地跟上去,以至于接二连三地搁浅,形成集体自杀的惨剧。
  
  还有科学家认为鲸鱼集体自杀是由于水下爆炸。他们在分析了一系列鲸鱼集体自杀事件后,发现在几次发生鲸鱼集体自杀事件时,附近海域都有军事演习正在进行。研究人员认为,军舰的声呐和回声探测仪所发出的声波及水下爆炸的噪声,会使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发生紊乱,这是导致鲸鱼集体冲上海滩自杀的主要原因。
  
  对于鲸鱼自杀的种种猜测,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方能做出判断,如今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把搁浅的鲸鱼拖回大海,尽量减少干扰它们生活的事件和因素,使它们继续自由自在地生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4 20:11:35

超级梦想时间:2013-12-30 作者:未详 点击:208次   他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应该是很懂事的。可是,他却很不懂事。念小学时,他便有一个“超级大笨蛋”的外号。老师常这样向他的父亲报告:“这个孩子不适合接受教育,他有妄想症,整天都心不在焉。上课时,眼睛老是盯着外面的小鸟发呆,叫他去洗窗户,他把窗玻璃打破了;罚他扫地,教室墙壁被他撞掉一大片水泥块。”
  
  父亲无奈,只得让他辍学后去当报童,可是每次送完报,他的袋子里总会多出四五份报纸,不知道又忘了哪家没送。叫他去砍点柴,他竟然把邻居的木头篱笆也给砍掉了。叫他去挤牛奶,他不但没挤到奶,还将乳牛当马来骑,差一点把乳牛给吓死。
  
  父亲问他,你究竟会干什么?他说他想当大象,想当比大象的力气还大的大力士。父亲摇了摇头,叹息道:“这孩子真是没得救了。”如果将他送到精神病医院,又没有足够的医药费。于是,只得由着他,不再管他。没人管的日子里,他高兴坏了,天天去野外跟那些动物玩。只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梦想,他总是找机会跟动物们比力气,他发现只有大象的力气最大。慢慢地,他还发现蚂蚁的力气也不小,它能扛起超过自己体重很多倍的东西。
  
  突然有一天,一家机械厂来他的家乡招工。因为那是苦力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他只问了一句:“机械的力气有大象大吗?”负责招工的人说:“机械的力气可比大象大多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成了一名机械厂的工人。
  
  在工厂,他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力士。
  
  就这样,他着了魔似的迷上了机械。可是,很快,他又不满足了,他觉得自己想要的大力士应该比这些机械的力气还要大。他梦想中的大力士在瞬间就能够将一座山头铲平。就连那些机械厂的专家们也觉得他这是痴人说梦。只有他固执地相信,这个大力士肯定会出现的,只是他暂时还不想出来跟他见面而已。
  
  1917年,这个大力士终于出现了,那就是世界上第一台最完整的推土机。那时他29岁,他观察蜘蛛的爬行,是那么稳当,他设计的推土机便能在斜坡上推、挖土而不掉下来。由他设计的那台推土机的机械臂就是根据大象的体形得到的灵感,那个起重臂像极了大象的鼻子。他还大胆地取用橡胶做轮子,取代了原来的铁轮子。他就是雷多诺——享誉世界的推土机大王。
  
  二战期间,道格拉斯A26型轰炸机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怒吼,领航员焦急地询问指挥官:“轰炸任务完成以后,在法国的降落地点真的有一个机场吗?”将军史巴兹肯定地答道:“有的,那里有一个机场在等着你们。”“但是在地图上那是一片森林啊?”领航员不解地问道。
  
  史巴兹的回答成为二次大战的一句经典名言:“雷多诺的推土机能够在一夜之间,将森林扫成飞机场,雷多诺推土机的前进快到连我们军队都赶不上了。”
  
  一部雷多诺推土机相当于1000个工兵拿圆锹挖土的工作量。二次大战期间,有多少部雷多诺推土机在替盟军开路呢?有近3万部,包括替中国军队筑出有名的滇缅公路与雷多公路。这种快速的机动性,成为盟军战胜德国、日本军队的关键之一。
  
  雷多诺设计、建造的推土机,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用来建设重大工程的最佳机器。像美国的胡佛水库、穿过巴西亚马孙森林的高速公路、巴拿马的运河、北海钻油平台的搬运、北非丛林的木头运送、南极的冰雪火车等。他建造的每一部机器,立刻成为美国通用、日本三菱等公司效法模仿的对象,被专家认为是20世纪起重机械的权威。
  
  曾经被认为患有妄想症的人,就这样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人生就是这么奇怪,尽管人人都有梦想,但一些伟人的梦想总是不被人们所认可,也正是因为其伟大,所以一般人无法想象。此时,如果你不能坚持自己的梦想,人们便会说那是妄想,如果你坚持下去了,那么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5 07:59:57

大家早上好,今天11月5日星期三,农历闰九月十三,请关注天气情况,白天多云, 西南风4-5级, 最高气温7度,夜间晴, 西北风3-4级,最低气温零下5度,空气中度污染,要减少户外活动,多喝水,注意预防感冒。心,应该是一颗树,在缄默中伫立,既能接受阳光,也能包容风雨。繁华历尽,方知平凡是真;回首沧桑,只想平淡如水。
一辈子,一瞬间,如果看开,多半快乐;如果计较,多半烦恼;如果忙碌,多半充实;如果努力,多半获得。人生,有得有失,生活,有进有退,做好自己,尽心尽力,人生,多半幸福。微笑着活在当下最美,走过这岁月的世态炎凉,要说烦忧,何处是尽头。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再大的心,也装不下世间小事;再小的心,也可以装世间大事。每个没心没肺的现在,其实都有掏心掏肺的曾经;每个有声有色地爱过,其实就是有滋有味地痛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5 18:11:16

拼命活着时间:2013-12-29 作者:未详 点击:165次   他是“梨园春”戏迷擂台赛中年龄最大的戏迷,86岁,白发,清瘦而矍铄。他站在那个华丽炫目的舞台上,一段京剧《武家坡》,铿锵有力,底蕴十足,台下掌声雷动。
  
  都当他是个普通的戏迷而已。
  
  可是,在那个参赛者无不盛装出场的舞台上,他只着朴素的衬衫长裤。被人问及,才知道,这是他最好的衣服。而后,他背后艰难的家境浮出水面:一个精神障碍的女儿,一个同样有残疾的女婿,一间破旧的小瓦房,一个贫苦窘迫的家,全靠这位86岁的老人,在苦苦支撑。
  
  可是他乐观、爽朗。在那样的窘境中,唱戏成了他唯一的乐趣和支柱。老人说,唱戏能让他忘掉忧愁,能让他锻炼身体,身体好了才可以养家。他说自己不敢死,因为他怕自己走了,剩下女儿没法过……
  
  我汨盈于睫,心止不住地疼。老人这样努力地活着,不是为了锦衣玉食,不是为了享受人间奢华,只是怕自已不在了,没有人照顾生病的女儿。所以,他得拼命活。
  
  我想起老家村里的另一位长寿老人。老人活了九十多岁,是村里年龄最大的。她有一个儿子,生下来就双日失明。我在村里读小学的时候,她的盲儿子就在学校外面摆个小摊,卖些文具和零食。每天早上,盲儿子背着盛放商品的小箱子,一手拄棍,一手扶着她的胳膊,从街的那端走向学校。晚上,又扶着她回家。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
  
  盲儿子没有结婚,一直由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老人的身体很好,虽然腰弯了背驼了,但精神矍铄,90岁了还擀面条,下地锄草打药。
  
  后来,盲儿子因病故去。没过多久,她便追随儿子,安然逝去。听人说,老人去世时面容安详,嘴角含笑。
  
  我想,那是因为她已经拼尽全力,用自己的一生,给残疾的儿子撑起一方明亮的天空。而今,儿子去了,她终于再无牵挂,可以安然离去。我想,盲儿子活着的时候,她一定也是不敢死的。她也害怕,自己先走了,儿子一个人没法活下去。
  
  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奇迹,只因为他们的身份,是父亲,是母亲。如果想在他们身上寻找长寿的秘诀,那就是,为了残疾的孩子,他们只能选择拼命活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5 18:11:58

用尽全力爱一人时间:2013-12-29 作者:未详 点击:215次   青春时的傻事做过很多种,爱情也算其一。
  
  S说,她爱过一个男人。晴天,她打电话告诉他注意防晒。雪天,她短信提醒他路滑注意安全,雨天,她淋着大雨等他一个小时。只要他喜欢,无论怎样托钱花心思她都甘愿,哪怕换回来的只是一个白眼。
  
  M说当年为了她,拿头生生去撞墙;她走哪儿我跟哪儿,比仆人还卑躬屈膝,她让我往东我绝对不敢往西;不小心惹了她生气,以为全世界就此会落着冷雨,我一人沿着铁路一直走一直走,孤独而绝望。即便这样,我还是回了头,笑给她看。
  
  V坐在角落,一直沉默不语,追问良久,才说,是一个女孩,常书信来往,从未谋面,我却孤注一掷地喜欢上了她,千里迢迢去寻她。正是炎夏,我顶着烈日一个地址挨一个地址地问询,看到她时,我疲惫到近乎昏厥,而她,却恼怒地将我拒之门外。
  
  每个人眼睛里都似乎闪烁着泪光,映出青春的模样,鲜亮中,裹挟着透明的哀伤。
  
  最近看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特意搜了他们的博客,获知该节目组要招聘实习生,内心便无比激越,想卷起铺盖立即奔过去。步子尚未迈出,便发觉已不再是当年,为了一些什么,可以不管不顾地,独自奔了去。
  
  原来,人生已经在不觉间,换了季节。
  
  所以,请不要回头忆当年时再耿耿于怀,那样的悬崖,毕竟也一步一步攀越了,这些都是生命的恩泽,要年轻、要热爱、要执著、要一心一意、要勇往直前。蓦然回首时,心里会升起淡淡的暖意,心里最要感恩的,或许不再是某人,而是那曾经磅礴丰沛的青春能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5 18:12:12

装睡之人叫不醒时间:2013-12-29 作者:未详 点击:181次   这里正在流行一封分手信:“天气太热了,两个人在一起更热。”用告别来防暑降温是残酷世界的冷幽默。磕磕碰碰都能引发世界大战,找一个借口简直比物价上涨、统计社会满意度还轻而易举。
  
  王永庆说,一根火柴不够一毛钱,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但一根火柴可以烧毁一栋房子。一根火柴是什么东西呢?1无法自我控制的情绪;2不经理智判断的决策;3顽固不化的个性;4挟隘无情的心胸。年轻的心激情飞扬又血气方刚,好像鞭炮和油库存放在一起。
  
  “人生来就是为了含辛茹苦。”简·爱的话比较靠谱,她和罗切斯特伯爵是靠爱情长跑取胜的。有人总结:“爱其实就像打计程车。第一,不像公共汽车会自动来到你的面前,需要你先招手;第二,如果碰到的是空车,那是幸运,因为往往车上有人了;第三,走了多少距离就要付出多少代价。”仔细想想,只要不是长年包车,总有很多不可知的境遇。
  
  当然,两相情愿的爱情里面“钻牛角尖”的戏码是最多的。一个说:我们分手吧!另一个说:不,我觉得我还可以对你更好。一句话说完,他哭了。不是因为分手,只因为这句话说完,原拳平等的爱已变成了乞讨。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永远不要上一辆南辕北辙的车。著名的“墨菲定律”有4条军规:“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这4句话绝对适合爱情。
  
  所有的婚姻都是一本小说;总有一个最值得你付出的人;完美主义者实际上是悲观主义者;当你隐约有不妥的时候其实已经该分手……
  
  龙应台说,从前不相信现在却相信的只有两句话:一句是“性格决定命运”,另一句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爱的路上千万里,不跟生活较劲,这是一部已经拍好的电影,你总是在开始的时候苦思冥想结局,其实拷贝发送之时,大局已定。“熬过黑夜的人总是相爱的,聊着聊着天就亮了”,只有共担风雨,才可能枕边安眠。
页: 1413 1414 1415 1416 1417 1418 1419 1420 1421 1422 [1423] 1424 1425 1426 1427 1428 1429 1430 1431 1432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