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6:22:02

 “瞎忙”三:
  
  不分主次只有苦劳没功劳
  
  “瞎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来表明自己每天的生活状态。有的人是表面客气,有的人则是真实写照,即“瞎忙族”。有专家指出,典型的“瞎忙族”通常有三大特征:安排不好时间、做事不分主次、闲下来就焦虑。
  
  “我每天早上到公司打开电脑,例行登录QQ、刷微博、看淘宝,常常是一边整理工作用的资料,一边买衣服、看新闻、聊天,要说手底下一直也没闲着,但经常一晃半天就过去了,一看工作做了还不到一半”。在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的小孟抱怨自己浪费太多时间,老是瞎忙个不停。笔者发现,“瞎忙族”比较崇尚“碎片化节奏”,他们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容易被新来的东西吸引,于是经常同时做很多事,成了事务的奴隶。最终,“瞎忙族”虽忙碌疲劳,但做事拖沓、低效,难以出彩。
  
  瞎忙族既没长远目标,也没有一天的规划,因此外人看来他们就是一团混乱的工作状态。领导和同事看着他们一天忙忙叨叨还不好意思太甚地批评他们,可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只有苦劳没功劳的工作状态只能导致他们一直在基层岗位上打转,难以被提拔,到头还是瞎忙一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6:22:13

  
  支招
  
  定位——职场需要合理目标
  
  很多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发展没有合理的定位。想在职场上有所作为,成为众人眼中的成功者,清晰的职业定位至关重要。如何清晰定位,请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能干什么?我对自己薪水要求的底线是多少?我想干什么?如果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什么都能干,那就再问自己一遍,直到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如果想干的和能干的恰好可以在一起,那最好不过;如果二者不幸没有结合,那就得务实一点,优先能干的事,暂时放弃想干的事。当一个人有了目标,有了科学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避免瞎忙状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6:22:23

 坚持——职场也讲究资历
  
  很多年轻人在学校里很优秀,是风云人物,但这并不代表他在职场里就能一飞冲天。职场成功有四个要素,个人能力、职业操守、坚持、机遇。很多名校毕业生、高材生自视颇高,认为自己有能力迅速获得事业成功,其实不然,职场是讲资历的。老员工学历、能力也许不如刚来的年轻人,但他们经验丰富、完成项目耗时短、成功率高,依然是职场中最受重用的群体。现在很多80后、90后,一夜成名的故事听多了,不愿坚持努力,总想快速成功,这跟职场的主流根本不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6:22:32

拓展——路是自己趟出来的
  
  职场的路不止一条,但无论哪条路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有些人进了理想的单位,但没进入核心部门,就会产生落差,乃至觉得怀才不遇。实际上,在现有岗位上踏实工作,展现自己的实力,是完全有可能争取到自己想从事的岗位的。只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总是渴望短平快式的成功,想现成的,不愿付出努力,更不愿意自己去“开道”,如果领导没提拔他就是“眼瞎”,就只能靠换工作解决问题,其结果往往是忙着找工作,换领导,可是由于缺少积累无论怎么跳都够不着自己的目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6:22:44

拓展——路是自己趟出来的
  
  职场的路不止一条,但无论哪条路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有些人进了理想的单位,但没进入核心部门,就会产生落差,乃至觉得怀才不遇。实际上,在现有岗位上踏实工作,展现自己的实力,是完全有可能争取到自己想从事的岗位的。只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总是渴望短平快式的成功,想现成的,不愿付出努力,更不愿意自己去“开道”,如果领导没提拔他就是“眼瞎”,就只能靠换工作解决问题,其结果往往是忙着找工作,换领导,可是由于缺少积累无论怎么跳都够不着自己的目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6:23:06

各国的“休假风景”时间:2014-11-11 作者:未详 点击:85次   休假风景,各国大不同
  
  当美国作家罗素·肖托刚搬到荷兰的时候,他震惊了——竟然要把52%的收入交给政府,这个赋税也太重了吧。没想到几个月后,钱又以另一种形式回来了:
  
  去年五月底,肖托的银行卡上多出了4265美元。头一回,他才知道,这笔计划外收入叫做“度假基金”,每到夏季度假高峰期前,就会打进每个人的银行账户,数额是年收入的8%,差不多可以付得起机票、冲浪课程和一顿有地方特色的大餐。根据法律规定,荷兰的每个公司都要给雇员安排至少4周的休假时间。
  
  即便是无业游民和失业人群,肖托特意提到,在荷兰依然可以收到政府分发的度假金——毕竟,没有固定职业、没有人生保障,已经是一件很令人郁闷的事儿了。
  
  确实,在欧洲休假称得上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刚刚过去的8月,法国这个旅游胜地已然被游客攻占了。今年,弗朗西斯·奥朗德试图引入一股艰苦朴素的新风气,敦促政府的部长们将暑假缩短到2星期——相对于法国人的假期,是够短了。
  
  不过政坛向来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即便奥朗德在任时管得住大伙都在办公室守着,等到下一拨政客上台,长假又会随之回来。最新一期的《新共和国》上有篇文章提出,在买辆新车、重新装修房子和度假三者之间,去塔希提玩一圈最能增加人的幸福感。
  
  文章写道,我们已经习惯了追求更好的东西,但旅游度假可以带来更长久的满足感,甚至当你从假期回来,在格子间窝了几个星期,仍然会回味那个快乐的假期。
  
  一段新鲜的经历总能带来美好回忆,而且找到生活的意义。哪怕只能去巴黎待上2个星期,想想真是太短了,但只要这两个星期过得够精彩,甚至足够回味一生。你会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回到凯旋门下。
  
  在这个炎热得让人精神萎靡的漫长8月,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一件怪事——美国似乎是所有工业化国家中唯一一个不给带薪假的。
  
  假期长=工作爽?
  
  如果假期能让我们更快乐,那么是不是哪个国家的休假政策越好,他们国民的工作满意度就越高呢?
  
  事实并非如此。CEPR(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及人力资源公司Mercer做了一个关于休假的调查,同时Randstad公司(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做了一个关于员工满意度的报告。Randstad的报告调查了27个不同国家,在每国选取了400个在职员工,年龄在18到65岁之间。数据显示,一个国家国民的工作满意度和享受的带薪假长度没有必然联系。
  
  Randstad的调查说,荷兰有世界上最快乐的雇员,其中80%都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或“非常满意”;可他们比中国人的带薪假还少,可根据调查结果,只有一半的中国职员对自己的工作满意。而意大利人每年几乎有整整一个月的带薪假,却只有57%被访人感到满意。
  
  最大的异类就是美国人了——他们根本没有受保障的带薪假。但73%的人都觉得自己很满足。这个比例和瑞士以及挪威的数据一样。
  
  但是如果眼界更开阔点,不局限于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我们看看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调查出的生活满意排行榜,榜上考量的都是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而且样本不再局限于工薪阶层,而是全民。结合带薪假日数据可以看到,希腊人和土耳其人每年都能享受几周的带薪假,却是最不快乐的人。澳大利亚人每年有28天带薪假,国民满意度也只比没有带薪假的美国人略高一点而已。
  
  在2005年的调查中,OECD的数据显示,墨西哥人对工作最满意,不过他们的休假政策却非常吝啬——带薪假和节假日加起来才23天。
  
  谁更爱自己的工作?
  
  为什么看起来“工作狂们”更有满足感?为什么像荷兰这样假日不算多的国家反而是最快乐的国家?
  
  《大西洋月刊》总结了以下几大方面的原因:
  
  职业安全感:
  
  南欧人因为金融海啸的后遗症,仍在经历国家经济大衰退,他们对于工作和生活都极其缺乏安全感,也就谈不上幸福感和满意度了。
  
  而荷兰人的收入是高于欧盟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所以他们暂没有强烈感受到那种吞噬了其他欧洲国家的恐惧,”荷兰经济学教授肖恩·唐纳利说。
  
  工作时长:
  
  荷兰人的工作时间很短,该国女性中只有1/4从事全职工作。如果一份工作允许你下午两点还在与朋友喝咖啡,或者索性只工作半天,谁不喜欢呢?
  
  而全职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也令人称羡不已。唐纳利说:“荷兰人严守朝九晚五的工作制,甚至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工作者都精确。到了5:30时候,如果你还没到家或是在回家的路上,你就是神经病。从这个角度看,他们能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容易从工作的压力中释放出来,就不奇怪了。”
  
  与荷兰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人——这个民族享有10天带薪假,但他们超长的工作时间和超高的工作压力足以打碎任何幸福感、拉低所有满意度。一些调查发现,日本人和意大利人都属于用不完带薪假的群体,当然前者是工作太多,不敢歇;后者则实在是光阴太多,打发不完了。
  
  “最低休假”效应:
  
  这是考量一个国家休假态度最有力的标准了。国家指定的带薪假政策就是该国国民的最低福利标准,像最低工资一样。比如《劳动法》规定最低时薪是8美元,这可不意味着每个人每小时都只挣8美元;而且为了抢到好员工,各个公司还会拼命往上加价码。
  
  同样的效应也出现在带薪假上,比如唐纳利就享受每年9周的带薪假,比荷兰的国家标准高多了。而在没有最低标准的国家,也不是说员工就没日没夜地干活。90%的全职、高薪的美国人都享有美好的带薪假;但只有50%的低收入人群有带薪假。如果Randstad调查的取样中,低收入人群的比例再高一点,恐怕美国人的工作满意度数据会截然不同。
  
  主观考量:
  
  何为满意?这是个非常主观的评价,每个文化的理解都不同。“当一个美国人说‘我喜欢我的工作’,他们是在和周围人比较”,特纳是个在英国、德国和法国生活过多年的美国人:“他们和没有假休的人比较,只要自己比下有余,就能称之为满意。”
  
  更有甚者,调查的时间也会影响结果。研究发现,带薪假之前的几个星期是人们心情最好的时候。假设调查是在假期结束了几个星期之后,正值人们的心情降到谷底的时候,结果甚至可能大相径庭。
  
  不过特纳又加了一句:“据我观察,欧洲人似乎永远在计划下一个假期。而法国人,他们嘴上说不开心,却在“口是心非’地享受生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6:23:22

倾听的艺术时间:2014-11-11 作者:未详 点击:99次   我当初来非洲的目的只有一个:用欧洲人以自我为中心之外的一种视觉来看看这个世界。我也可以去亚洲或南美,之所以选择了非洲,是因为去那里的机票最便宜。
  
  我来了,而且住了下来。在将近25年里一直断断续续地住在莫桑比克。我过着横跨两大洲的生活,一只脚站在非洲沙地上,另一只脚站在从小在那里长大的瑞典忧郁的诺尔兰郡的积雪中,我这样做是想要清晰地观察世界、理解世界。
  
  说起我在非洲学到了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从一则关于人为何有两只耳朵和一只舌头的寓言那里学到的智慧。那么为何如此?也许这则寓言是要告诉我们应该用比说话多一倍的时间来倾听。
  
  在非洲,学会倾听是一个人处世的基本品质。这是一个在现今西方世界里正在失去的品质,那里的人们好像都没有时间、甚至没心思去听别人在说什么。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我回答一个问题的速度不得不比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要快得多。好像我们已经完全失去了倾听的能力,我们口若悬河地说着,最后因遭遇沉默而告终,那是因为你虽然说的很多,但并不是对方想听到的,所以只好以沉默来逃避。
  
  南美的一些文学曾经改变了我们对于人类状况的看法,现在轮到非洲文学了。非洲大陆各个地方的人们都喜欢写故事、讲故事,这里的文学能让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觉来看待人类状况。莫桑比克作家梅亚·考图把文学语言和听到的口头传说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大量非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如果我们善于倾听,就会发现很多非洲人的叙事方法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当然这样说过于简单,不过很多人知道,西方文学通常都是直线型的,从头一直叙述到尾,其中没有多大的空间和时间的转换。
  
  在非洲就不是这样的,非洲的故事形式非常活泼,经常是在时间上来回跳跃,并且过去和现在合在一起。两个大活人正在说话,可能突然来一个人不慌不忙地插话,而这个人已经去世了很久。我只是举个例子。
  
  据说居住在喀里哈里沙漠的游牧民们至今仍然保留着一边整天游走,一边互相讲故事的习惯,在做这些事的同时,他们还在搜寻着可行的路线和野兽,然后狩猎。他们经常是在讲一个故事时,又想起了另一个故事,有时候会把三四个故事同时讲了起来。但是在回到过夜的聚居地之前,他们不是设法把这几个故事结合在一起,就是把它们合理地拆分开,给每个故事赋予一个独立的结局,让你听起来合情合理。
  
  几年前我作为艺术顾问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市工作了一段时间,一天,我在马普托郊外的一个石头长椅上坐了下来。那一天很热,我们刚刚排练完节目,我想到外面避一下暑气,渴望着能有一阵凉风吹过来。两位非洲老头正坐在那个长椅上,好在还有我一个位置。非洲人很是热情,不只会像兄弟姐妹一样地能和你分享一瓶水,即使一小片阴凉,人们也会慷慨地让给你。
  
  我听到这两个人谈起了一位不久前刚刚去世的老人。其中一个人说:“那天我去他家里看他,他给我讲起了他年轻时经历过的一件奇异事。这个故事很长,到天黑时还没讲完,我们说定,我第二天再来接着听。但是当我第二天再到他家时,他已经死了。”
  
  另一个人陷入了沉默。我坐在长椅上没动,想听听他对这件事到底做出何种反应。许久之后,他终于也开了口。
  
  “这么就死了真够冤的——他还没讲完他的故事。”
  
  这两位老人的话让我深受触动,如果给我们这些生活在今时之人起个名字,比“现代人”一词更准确的叫法也许是“叙事人”——也就是讲故事的人。我们和动物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我们能够倾听其他人的梦想、恐惧、快乐、忧伤、追求和成败,反过来,其他人也会倾听我们。
  
  很多人会犯的错误就是把信息和知识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事情。知识涉及到对于信息的理解,知识涉及到倾听。
  
  只要我们能允许自己偶尔安静一会儿,人们的口头文学就会生生不息地继续下去。很多的文字都将如写在风中和沙中一样短暂,或者消失在并不牢靠数字技术中,但是人们的讲述却会生生不息,只要人们能够倾听。那样的话,我们就能够将人类的伟大史书投放进无尽的宇宙中。
  
  谁知道呢,也许在那个遥远的世界里也会有人,正在等待着倾听……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6:23:36

现世安稳,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时间:2014-11-11 作者:未详 点击:159次   女儿出生后,我们一家三口,在学校家属院一住就是七八年。没有买房买车,工资就是吃吃喝喝,生活也悠闲自在。近几年,周围同事都纷纷到市区买了楼房,我终于也耐不住寂寞,加入了买房大军。很快,相中了一个带花园的一楼小户型。房子还没有开盘,先交了几千元的定金。自此,我开始经常幻想着住上新房后的幸福生活:清凉早晨,剪下月季花蕾,插于晶莹剔透废弃玻璃瓶内;静谧午后,老旧座钟滴答滴答声中,月季吐艳,满屋馥郁;傍晚,小院中采摘几根嫩黄瓜,凉拌着,端给家人尝鲜。夜晚,静谧的小院里,全家围坐。油黑小木桌上,一壶清茶,满院香喷……我会是一位多么幸福的女主人,梦中都会笑醒。
  
  装修时,我保留全部泥土,打算悉心种植。可基础装修做完,没钱了,能省则省,先搬进去再说。又自我安慰,算是美术上的留白了,都装修满了,以后还没有发展空间了呢。
  
  新家离单位太远,上下班时间紧张起来,一遇到阴雨天,接送孩子格外操心。于是,只好东借西凑买了辆小车。从不为钱操心的我,切实感到了钱的好处。压力产生动力,全家空前团结,生活紧张而有序。女儿用心读书,老公努力赚钱。我更是不觉丢弃了小资生活,也开始满脑子动起写稿子赚稿费的念头。
  
  半年过去,计划中早已绿意盎然的小院还是空空旷旷。倒是女儿,从姥姥家带来几棵小葱苗,种在了篱笆旁,浇水,修剪残叶,打理的挺拔干净。
  
  老公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抽空从乡下挖来一棵十岁龄的金银花,栽在花园楼梯前,泥土还是建筑商留下的建筑黄泥,毫无养分,金银花却扭曲霜枝,拼命抽出了几根络腮胡似的嫩枝,又开了几朵柔弱的花,给小院增添了几抹春意,也安慰了我:一切都会好的。
  
  暑假,我正在电脑上用功。忽然,天黄地暗,雷声轰轰,闪电灼灼,檐下垂瀑布,窗外响玲珑。须臾,云收雨歇。我站在转角楼台上,呼吸着清凉空气,放松下久坐电脑跟前已麻木的双肩,转动脖颈,欣赏雨后美景:东邻小院理石铺就,石桌石凳,无甚可观,倒是东南角置了一方青黑石制古朴驴槽,些许莲花,颇有雅味。西家久无人来,藤缠葛绕,杂草满园。再往西一家,篱笆外榴火如云,浓绿蔷薇铺满白篱笆,灼灼红花点缀其上。几畦时令菜蔬郁郁葱葱,一株紫藤花攀附于楼梯上,虬枝缠绕,肥硕绿叶爬过护栏,恰给主人书房送上一片绿荫。主人不知从哪找来一大黄匏瓜,特意挂于霜枝上,倒也自然优雅。密叶深处,一鸟笼若隐若现,不知名小鸟格居其中。
  
  我暗自叹息,半年过去,别人家的小院郁郁葱葱,我的小院还是空空如也,我的生活却已忙碌不堪:剪掉了飘逸的长发,搁置了喜欢的长裙,放弃了昂贵的化妆品,只是为了节约点时间,多赚点金钱。
  
  也许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吧,为了能悠闲地栽花种草,有时却要紧走几步。想起网上那些和我一样熬夜写文章的朋友们,路上奔波忙碌的上班族们,大家都和我一样吧,内心深处也藏着一个绿荫匝地的小院。可是这向往小院的美好,竟让生活真的不美好起来。
  
  那句话也许是对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其实,现世安稳,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6:23:49

那满满一竹篮水啊时间:2014-11-11 作者:未详 点击:190次   早年教过一个学生,写诗着了魔。有时听我的语文课,他突然目光空洞迷茫,我知道他一准儿是在构思诗了,便转移了视线,不去扰他。
  
  一次练笔,他脸上漾着得意的笑,交给了我这样一首小诗——
  
  我家小妹妹
  
  提着竹篮去打水
  
  妈妈说
  
  竹篮怎能打来水
  
  妹妹说
  
  可我明明
  
  打了满满一篮水
  
  一路上
  
  花儿要我喂
  
  草儿要我喂
  
  等我回到家
  
  没了一篮水
  
  我得承认,我一下子就不可救药地迷上了这首诗。我兴致勃勃地把它拿给对坐的老同事看,不料,他看后冷冷地说:“这不是痴人说梦吗?拿竹篮子,打了满满一篮水?还喂花喂草?——嘁!亏他想得出!”
  
  我听了,心里为这个孩子鸣不平,却讲不出道理。
  
  后来,我偶然读到了一个美国学生的“痴人说梦”——有人在草丛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蛋,这个说是恐龙蛋,那个说是鸵鸟蛋。一个认真的小孩便把那个蛋拿回家孵,蛋壳裂开了,从里面蹦出了美国总统。这篇充满想象力的作文,引起了美国民众的极大兴趣。大家为这篇文章喝彩,觉得它“妙极了”。
  
  我把那篇“妙极了”的作文拿到课堂上,读给我的学生们听。他们听了,不欢笑,不喝彩。半晌,有个怯怯的女声朝我飘来:“总统知道了会不会生气呀?”
  
  瞧,想象力在我们面前跳芭蕾,不懂得欣赏的人却只管死盯着舞台上的追光灯问:“它究竟是多少瓦的呀?”
  
  时间越久,我越喜欢那首无题小诗。我甚至觉得那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个场景——我家小妹妹,梳着两条翘翘的羊角辫,提着一只半旧的竹篮,一弯腰,就从清澈见底的河里晃晃荡荡打了一篮水。干净的阳光照耀着她。她一路欢歌,与花儿草儿分享着那篮清水——唔,就连她小裙子上的花儿也分到了一些呢……今天,我多想让当年的小作者知道,当我坐在干渴的日子里,听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干渴的声音,自救的本能,使我一次次遁入这首玲珑小诗。吟诵间,我看见自己的汗毛孔里开出一万朵水灵灵的花。
  
  蛋壳里不一定非要孵出来一只鸟,装满水的不一定非要是一只桶。想象力比“正确答案”重要千百倍。当你能够快乐地尾随“我家小妹妹”打一篮意念的水、浇一路精神的花,你就成了一个琴心智者,一个剑胆仁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6:23:59

君子不多时间:2014-11-11 作者:未详 点击:217次   有位功课特棒的高中生,样样拿A,但是高三那年,他才选完一门课,就忐忑不安。因为听说那门课的老师非但脾气坏、作业交去常不发回来,而且从来不给A。最好的成绩也不过B+。
  
  这高材生想把课退掉,唯恐全A的成绩单上出现B,可是好胜的他又想:“过去多辣的老师我没碰过?还不是都拿A。这老师凶,我不怕,如果我报告写得漂亮,考试拿满分,又从不缺课,他能不给我A吗?我在他班上拿A,更能证明我的实力!”他没退选,因为他不信邪,信自己的实力。果然,几堂课下来,那老师就对他刮目相看。
  
  学期结束,成绩单发下来,他果然得A。这高材生得意极了!四处秀他的成绩单。开始申请学校,要寄推荐函了,高材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位凶悍的老师,心想:“听说过去没有学生敢请那老师写推荐信,而我在他班上拿到A,他当然最欣赏我,我如果找他,搞不好他还会受宠若惊地极力推荐。”
  
  果然,那老师听到他的请求,高兴得叫了起来,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你要请我写?能有这份荣幸,真是太好了!”照美国大学的规定,推荐函必须直接由学校寄去,而不能交给学生转寄。那老师也真快,才隔两天,就主动对高材生说:“各校的信都发出了!”
  
  一封封学校的录取通知寄到,高材生兴奋万分地打开,几乎跳出喉咙的心脏,每看一封信就落下一截,最后掉进了冰水。他居然全部落空!
  
  好,故事说完了。我没有给答案,因为我不知道答案,美国大学对入学资料是严格保密的,没人能知道,这位高材生也一辈子不会知道自己全军覆没的原因。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名校入学部的主管对我说:“推荐函非常重要,一定要找确实会欣赏你的人写,因为我们常会收到非但不推荐,反而说尽坏话的信。很可能收到两封推荐函,一封捧上天,一封又骂到死。”我回问:“这时候怎么办?你们信哪封?”“当然是说坏话的!”他说。
  
  我当时一惊,问:“为什么?”
  
  “你想想!一个连人都认不清的学生,会聪明吗?他找写推荐函的,必定是他认为对他印象最好的,连对他印象最好的,都要说他的坏话,他会没有问题吗?”
  
  请不要怪我把人性说得大恶。这世上绝对有一笑泯恩仇、完全不计前嫌的君子。但请记住:君子不多,所以当你毫无抵抗力时,千万别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全部赌注押下去。
页: 1672 1673 1674 1675 1676 1677 1678 1679 1680 1681 [1682] 1683 1684 1685 1686 1687 1688 1689 1690 169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