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0:12:09

一句话的人生风险时间:2014-09-13 作者:未详 点击:122次   多年前,我曾有幸为麦当劳公司扮演麦当劳这一角色。每个月公司都有一个常规活动叫“麦当劳日”,那天我们会尽可能多地去探视那些无人问津的社区医院,把祝福和欢笑带给他们。
  
  公司对我的探视活动有两条规定,违反任何一条都意味着要被炒鱿鱼。第一,没有麦当劳公司员工和医护人员的陪同,我不能在医院四处走动;第二,我不能与医院里的人员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他们不想我把病菌从一个病人传到另一个病人身上,对此我能理解,但说实话我不喜欢这个规定。我一直相信身体的接触是人与人交流最真诚的方式,文字和语言都可能掺假,而一个热情的拥抱不会掺杂任何水分。
  
  有一天,我完成了探视活动,正准备回家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很小的声音:“麦当劳,麦当劳先生!”我停下来,发现声音是从一个半开着的门里传出来的。我推开门,发现一个大约九岁的小男孩躺在父亲的臂弯里,浑身插满了管子,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情景。他的妈妈、爷爷奶奶以及一名护士守候在一旁。
  
  我感觉到了情况的严重性。我问了小男孩的名字,他告诉我他叫彼得,然后我给他表演了几个简单的小魔术。告别时,我问小彼得还有什么我可以做的。
  
  “你能抱我一下吗?”他问道。多么简单的请求啊!但我心里想的是,如果我抱了他,我就会丢掉工作。于是,我告诉彼得,现在还不行,但我们可以一起画画。画完后,彼得又一次让我抱抱他。
  
  为什么我连一个孩子这么小的请求也不能满足?我问自己,为什么一个以前未见过以后也许不会再见的人,会让我在理智和情感之间徘徊不定呢?我寻思着可以让我脱身的合理借口,半天也没想出一个。突然,我意识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失去工作也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丢掉工作是世上最糟的事吗?失去工作后有自信再找一份吗?答案是响亮的、肯定的,我完全可以重新开始。想到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给他们带来快乐,于是我抱起了这个虚弱的、充满恐惧的男孩子,同他一起笑着叫着度过了45分钟。
  
  两天后,我失去了麦当劳公司的那份工作。正在四处寻找工作时,彼得的妈妈打来电话,说彼得已经永远离开他们了……但要求我到她和丈夫的公司担任社会事业部经理,因为他们想感谢我在孩子生命的最后时刻让他得到了快乐。她告诉我,我走后不久,彼得看着她说:“妈妈,我已经是一个很有爱也很幸福的孩子了,因为我不仅得到了妈妈爸爸和爷爷奶奶的亲情之爱,也得到了人间的世情之爱。所以,我不在乎今年能不能看到圣诞老人了,因为麦当劳叔叔拥抱了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0:12:26

上帝的孩子时间:2014-09-13 作者:未详 点击:213次   一位教授带着妻子外出度假,有一天,他们在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餐馆吃早餐,希望能够安静地享受一次家庭早餐。
  
  正在等待侍者端上早点的时候,他们发现一位仪表堂堂的白发男子逐个走向每个餐桌,向每位就餐者打着招呼。教授侧过身,小声对妻子说:“希望他不要到咱们这儿来。”话刚说完,这个男人就走到了他们的餐桌旁。
  
  “你们二位从哪来?”他友好地问。“俄克拉荷马州。”他们回答。“很高兴在田纳西见到你们,”这位陌生人说,“你们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在神学院教书。”他答道。“哦,你给教士们讲如何教导世人?好吧,那我就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说完,这位先生搬过一把椅子,坐在了这对夫妇的桌子旁边。
  
  “看见那边的那座山了吗?”他指着餐馆窗户的外边说。“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地方,一个未婚女子生下了个男孩。这个男孩是在痛苦中长大的,因为无论他走到哪,都会遇到一个同样的问题:嘿,小子,你爸爸是谁?
  
  不论这个男孩是在学校、杂货店或药店,人们都问着这个问题:你爸爸是谁?在下课和吃午饭的时候,他总是躲着别的同学。他不敢进商店,因为那个问题深深地伤害着他。
  
  在他12岁的时候,教堂来了位新教士。这位男孩进教堂也总是晚来早走,免得有人问他。但是,这位新来的教士有一天讲他的祷告词速度很快,男孩没来得及溜走,他不得不和众人一块往外走。
  
  就在他走到门口时,这位并不知情的教士拍着男孩的肩膀问:孩子,你怎么自己来了,你爸爸呢?
  
  整个教堂顿时变得死一样寂静。男孩能够感觉到教堂里的每双眼睛都在看着他。
  
  然而,这位教士觉察到了周围的气氛,他马上机智地对这个受了伤的男孩说出了下面的话:听着,我知道你是谁,你是上帝的孩子!
  
  听到这些,男孩露出了很久以来的第一次微笑,他走出门口时,仿佛换了个人。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忧伤了,每当有人问‘你爸爸是谁’,他都会告诉他们:我是上帝的孩子!”
  
  这位先生从餐桌旁站起身说:“这个故事很动人,不是吗?”
  
  教授也为之动容,说这确实是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这位先生在转身离开时说:“你知道,如果那位教士不告诉我,我是上帝的孩子,也许我这一生都将为自卑所毁。”说完后,他走了出去。
  
  教授和他的妻子很吃惊,他们叫来女招待,问她:“你认识那位刚才坐在我们这个餐桌旁的先生吗?”
  
  女招待笑了一下说:“当然,这里谁都认识他。他叫本·胡伯,田纳西州的前州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0:12:39

思想的导航仪时间:2014-09-13 作者:未详 点击:102次   在一条昏暗偏僻的乡间小道上,一个推销员的汽车爆胎了。他想换上备用轮胎,但发现没有带千斤顶。这时,他看见路边不远的一家农舍有灯光。他大喜,马上向农舍走去。但是很快,他就思绪翻滚:“如果人家不开门……”“如果他们没有千斤顶……”“即使这个家伙有千斤顶,但他不借给我,那又怎么办?”他想得越多,就越焦虑不安。然后,颇具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当农民打开门的时候,这个推销员竟直接给了农民一拳,吼叫道:“把你那破千斤顶收起来!”
  
  听了这个故事,你也许会哈哈大笑,因为它嘲笑了典型的“自我挫败主义者”的作风。
  
  下面的这两个人也一样。
  
  弗兰是某公司广告部经理的秘书,一个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位。但弗兰并不这样认为,他总是在心里一个劲地告诉自己:“我不过是个秘书罢了。”
  
  马克是某大型购物中心的售货员,月薪有3000美元,收入不算低,但他也老是这样提醒自己:“我只是个售货员而已。”他们都没有意识到,采用“不过”、“只是”这样的词汇,实际上是在贬低自己的工作,进而言之,也贬低了自己。
  
  如果你远离消极词汇,你就远离了自我伤害。对于弗兰和马克来说,把那些自我伤害的“罪魁祸首”的词语去除之后,这样说就不会令人觉得消极了:“我是个售货员”或者“我是个秘书”。而且,这两种说法潜伏着积极的后续语,比如,“我正在踏上更高的阶梯。”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导航仪,指引着你在人生的大海上前行。如果你的思想悲观消极,那么你必然走向忧郁和失败,因为自我贬低的言语将打击你的自信,无法给你支持和鼓励。所以,我们要远离消极词汇,扼杀消极念头。
  
  控制了你的思想,你就掌控了一切。正如英国大诗人约翰·米尔顿所写的:你的心态能让地狱变为天堂,也能让天堂变为地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0:12:53

悬崖边的天使时间:2014-09-13 作者:未详 点击:151次   澳大利亚悉尼港的东部,有一座临海的悬崖。崖上地势陡峭,崖下百米是惊涛骇浪。因怕人失足落水,崖壁边缘设有一米高的护栏,但是每年仍有大约50人选择在此跳崖自杀,所以,这里又被称为“自杀崖”。
  
  就在距离“自杀崖”不到百米的地方,有一座二层小楼,小楼属于一对年迈的夫妇。男主人叫唐·里奇,今年已经84岁。里奇年轻时曾是一名人寿保险推销员,偶尔有一次,他听说有关“自杀崖”的传闻后,便与妻子来到此定居,并且一住就是五十年,再也没有离开过。
  
  每天早晨,里奇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开二楼卧室的窗子,观察“自杀崖”上的情况。一旦发现有人站在距离悬崖非常近的地方,里奇就会马上下楼,冲向那里。他要做的,是阻止即将可能发生的自杀悲剧。
  
  50年来,里奇就这样不间断地日日守望着,由于他的存在,至少有160多条生命从悬崖上幡然醒悟,在死亡面前退步。
  
  里奇在年轻时身强力壮,他常常翻越悬崖边的护栏,把试图跳崖的人拉回来,结果是惊险连连。一次,里奇为拦住一名准备跳崖的妇女,只身挡在她的身前,而自己身后的几厘米处的下方,便是海水咆哮的深渊。如果这名妇女执意跳下,里奇将会和她同归于尽。虽然里奇强行将她救下悬崖,但不久后,这名妇女还是选择了自杀。这件事让里奇意识到仅仅靠体力去救人是不够的。不久以后,里奇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名叫海因斯的美国人,在旧金山金门大桥跳海自杀。而人们在桥上看到了他留下的一张字条。从字条上得知,海因斯自杀前彷徨了整整40分钟,海因斯在绝笔书中说:“如果有人在我去大桥的路上朝我微笑,我就不跳。”
  
  这则新闻深深震撼着里奇,从此以后,每当看到有人站在悬崖边上失魂落魄、犹豫不决时,里奇便会不失时机地走过去,他不会给对方提供忠告或建议,而只是微笑着同他们打招呼:“你为什么不过来喝杯茶呢?”这声音无比柔和,却压过了海浪和海风的声音,就像一位老朋友的诚恳邀请。就是这样一个无比简单的笑容和邀请,却达到了惊人的效果,许多纠结于生死的人在那一瞬间悄悄转身。
  
  50多年不懈的爱心奉献,让里奇在当地家喻户晓,人们称他为“悬崖边的天使”。
  
  对于自己的义举,里奇的想法很简单:“站在悬崖上的人一般都不想死,而是想让自己的痛苦消失。如果能送上一份关心或希望,任何人都有能力拯救他人的生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0:13:28

人人心中都有一片爱的光亮时间:2014-09-13 作者:未详 点击:118次   爱是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因为有爱,生活才充满了希望和动力;因为有爱,我们才能驱除生活的阴霾;因为有爱,我们彼此的心更近、情更真、意更切。多一些爱的关怀,多一些对他人的鼓励和赞许,多一些包容和支持,我们将获得生命的充实和完整。
  
  地点:美国西部小镇
  
  人物:克里和老者
  
  爱的光亮:一颗充满希望的心,就是苦难中芬芳的来源,就是夜空中最美最亮的那颗星星!
  
  寒冷的圣诞夜,大雪纷纷扬扬地飘洒在小镇上空。镇西边有一户人家,还亮着微弱的灯光,一个小男孩正在灯下写信。
  
  男孩不时地搓着冻得冰冷的手,母亲走过来,问:“孩子,你在给圣诞老人写信吗?”
  
  男孩叫克里,他对母亲说:“不是,我在给自己写信,我已经给自己写了好多信了!”母亲闻言,心里一阵感伤,克里自出生就有残疾,一条腿短些,而且,一只眼睛几乎没有视力。家境艰难,不能给他看病,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一直在家里自学着学校的课程。
  
  镇上有一个老者,是全镇最有学问的人。克里有难题总是去请教他,不管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的,老者都耐心地给他帮助,这几乎就成了克里生命中的一盏灯。他真怕有一天,这盏灯在岁月的风中熄灭,他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暗无天日。
  
  圣诞后的一天,克里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老者去世了。
  
  一周之后,母亲交给他一封信,说是老者留给他的,而且叮嘱一定要一周后才能给他看。克里一阵激动,他急切地想知道老人到底要告诉他些什么。老人在信的开始写了一件事,那时克里对天文着迷,老人给他看了各种星星的图片,他那时很吃惊,看起来那么明亮美丽的星星,真实的面目却是满目疮痍。老人在信中告诉他:“星星那么美丽,不光是因为它们能发出光芒来,更因为它们能置身于黑黑的夜空之中。我的孩子,你不是丑陋的,就像那些星星一样,而且,离开我的7天,你是不是认为生活完全黑暗了?你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夜空,你该散发出光芒来,展现你的美丽!”
  
  从此克里心里便有了自己的愿望,他要把自己变成夜空里最亮的星星,既然不能像别人那样在阳光下幸福地生活,那么就在黑夜里璀璨吧。他没放弃学习,后来,他去了外面上大学,毕业后回到小镇,竞选上了镇长。别人不理解,认为他应该去外面发展,这时,他身体上的缺陷已没人去注意,人们更多是被他的精神所感染。
  
  几年之后,克里硬是凭着自己的才能改善了小镇的环境,然后又想方设法地拉来资金,把小镇周围变成了风景怡人之地。这还不算,他还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以自己的语言,打动了附近一个大城市中的一个大学校长,在小镇开了一个分校。几年后,那所大学的总部也迁了过来。此时的小镇已经是今非昔比,渐渐许多人迁居而来,只为了周围美丽的环境。在那些年中,许多大学纷纷迁来或成立,这个往日的小镇,竟成了一个大学城。而且,来旅游度假的人越来越多,小镇的人口和面积比原来增加了数十倍。
  
  又一个圣诞夜,年迈的克里坐在灯下,外面依然是大雪纷飞。他依然在写信,从小到大的每一个圣诞夜,他都没有停止过写信。只是,后来他的信不是写给自己,也不是写给上帝和圣诞老人,而是写给那位曾给他一片夜空的老人。(包利民/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0:13:46

 
  地点:家中
  
  人物:劳拉和一家人
  
  爱的光亮:天使或许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缺少的往往只是发现天使的眼睛。
  
  大儿子史蒂夫去上学,丈夫里德在上班。家中,三个孩子则聚在厨房的料理台旁,桌上摆满了蜡笔和粗水笔。几张超长的白纸铺在台面上,一直铺到他们小小的手臂所能够到之处。汤姆、劳拉和山姆他们三个在努力创作要在晚饭时给爸爸看的艺术品。最小的那个则在婴儿床中熟睡。
  
  汤姆正在完善他的纸飞机,在上面画着星星和条纹,作为自己独有的标志;山姆则在画自画像,两个孩子都比较专注于自己的作品。但是我们唯一的女儿劳拉却静静地坐着,专心致志于她的作品。不久,她拿起画好的作品,与眼齐平,长长地舒了口气,看来很是满意。“宝贝,你在做什么呢?”我问道。
  
  她瞥了一眼两个男孩,然后看着我。“是个惊喜。”她边说边捧着自己的大作上楼了。
  
  当天晚上晚些时候,我才发现我们所有人的卧室门上都粘了个“邮箱”。史蒂夫有一个,汤姆有一个。劳拉也没落下山姆和还在襁褓中的弟弟保罗。看到我和里德的卧室门上也粘着“信箱”,上面还画着不对称的心形图案,我的心里顿时涌上一股暖流。
  
  接下来几周,我们大家都会定期收到邮件。邮件中有小的便签条,表达劳拉对我们的爱;也有内容简短的信,信中满是只有7岁的孩子会想到的简单赞美与问候。我还负责接收保罗的信件,劳拉写给小弟弟的信其实是一页页五颜六色的图画,画中有朵朵鲜花和张张笑脸。
  
  “他还不识字,”劳拉轻轻地说道,“不过他可以看图。”
  
  每次收到小女儿的礼物,我的心情都会变得十分愉悦。
  
  她很细心地观察我们的情绪,我为此感动不已。当史蒂夫输了棒球比赛,她会写信告诉他,在她眼里,哥哥是全世界最棒的棒球选手。如果哪一天我累得不行,她就会致上一封感谢信,谢谢我的付出,并在信纸的页脚上画上一张笑脸。
  
  一天晚上,我和里德忙完手头事,准备睡觉。我从我的房间看出去,望向门厅,目光停留在劳拉为她自己做的信箱上。我忽然意识到,当我们其他人都在享受她充满爱意的信件时,我们小天使的信箱却一直都是空的。想到这儿,我的眼里满是泪水。
  
  里德明白我的想法后。他拨开我额头上的头发,吻了吻我紧锁的眉头。“我会处理的。”他说。
  
  接下来的几周,小女儿劳拉和爸爸互通信件,那是最甜蜜的情书。
  
  “宝贝,我喜欢你的双眼。”他会这么写道。“我注意到了,你对保罗是多么地好。”“谢谢你这回让着山姆,这证明你长大了不少。”
  
  作为回报,劳拉会用小手写出她对爸爸的爱和支持:她多喜欢看到在忙完一整天的工作后下班回到家的爸爸;在晚上给她盖被子显示了爸爸对她多么深的爱。
  
  宝贝女儿给我们带来无数的快乐时光。人间也有天使,我对此深信不疑,因为我就和其中的一位生活在一起。(杨盼盼/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0:13:58

  地点:课堂
  
  人物:巴雷特夫人、我和同学们
  
  爱的光亮:每个人都是最棒的,如果都能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考虑,多些心与心的交流,也许很多隔阂和误解就能迎刃而解了。
  
  我上9年级时,在历史课上,老师巴雷特夫人给我们布置了一项新作业,她要把全班同学分组,每4个人一组,每一组都要围绕我们正在学习的世界文化做一份报纸。
  
  巴雷特夫人让我们将各自希望与之分为一组的同学的名字写在纸上。我和米茜同桌,她是班上最好的学生之一,我将三个同学的名字写好后,交给了巴雷特夫人。巴雷特夫人说,她会好好考虑我们所选择的同学,在第二天公布分组的结果。
  
  第二天上课铃响后,巴雷特夫人开始宣读名单。当她宣布第三组的名单时,念到了米茜的名字。接着,她念了那一组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组员的名字,其中却没有我的名字。我想,巴雷特夫人肯定是弄错了!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我的名字,那是在最后一组:“莫若、朱莉特、雷切尔、卡瑞娜。”我能感觉到眼泪正从眼眶中涌出,我如何面对被分在这一组的事实呢?那个男孩莫若几乎不会说英语,女孩朱莉特整天哭丧着脸,另一个女孩雷切尔穿的衣服古里古怪。
  
  当我向巴雷特夫人走去时,我努力忍住不让泪水流出来。巴雷特夫人看着我,显然,她已经知道我为什么去找她了。巴雷特夫人将手轻轻地放在我的肩膀上。她说:“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卡瑞娜,可是,这一组需要你,我需要你帮助他们将这项作业做好,只有你能帮助他们。”
  
  我一下子怔住了,完全失去了刚才那种想讨个说法的理直气壮。
  
  “你愿意帮助他们吗?”她问。我挺直了身子回答:“是的。”我不相信这话是出自我的口,但这是事实,我已经答应了。当我毅然走向我那一组时,我能听到我的朋友们发出的笑声。
  
  那个星期过了还不到一半,我就发现自己喜欢和这三个“差生”相处了。和他们在一起无需伪装——我越来越希望能了解他们了。
  
  我发现莫若一直在努力学习英语,我还发现他缺少朋友;朱莉特也很孤独,在和她的短暂相处中,了解到是因为她爸爸酗酒,她一直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缘故;雷切尔要求做时尚栏目,因为她想成为时装设计师,她有许多独一无二的主意。其实,他们不是差生,同学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没有努力去了解他们——除了巴雷特夫人。巴雷特夫人的洞察力、先见之明和体贴入微的心思,将潜力从她的学生身上挖掘出来。
  
  如今,我有机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我也有机会发现自己身上的潜质,在之后的岁月里,那份潜质一直激励着我。我还懂得了:我们看起来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潜质,并将它挖掘出来。
  
  那次作业,巴雷特夫人给我们的成绩是A。反过来,如果要我们给老师打分的话,我认为也应该给巴雷特夫人一个A,这是她应得的成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0:14:15

按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时间:2014-09-13 作者:未详 点击:148次   徐宏祖出生的时候,是万历十五年。他的老家在江阴,山清水秀。
  
  当然,清净归清净,在那年头,要想出人头地、青史留名,只有一条路——考试(似乎今天也是)。徐宏祖不想考试,不想出人头地,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
  
  按史籍说,是从小就玩,且玩得比较狠,比较特别。他不扔沙包,不滚铁环,只是四处瞎转悠(旅游),遇到山就爬,遇到河就下,人极小,胆子极大。
  
  刚开始,他旅游的范围,主要是江浙一带;后来愈发勇猛,又去了雁荡山、九华山、黄山、武夷山、庐山等等。
  
  徐家是有钱的,但只是有点儿钱,没有很多钱,大约也就是个中产阶级。按今天的标准,一年去旅游一次,也就够了,但徐宏祖的旅行日程是:一年休息一次。
  
  从俗世的角度来看,徐宏祖是个怪人,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按很多人的说法,是毁了。
  
  我知道,很多人还会说,这种生活荒谬,是不符合常规的,是不正常的,是缺根弦的,是精神有问题的。
  
  我认为,说这些话的人,是吃饱了撑的。人只活一辈子,如何生活都是自己的事,自己这辈子浑浑噩噩地没活好,厚着脸皮还来指责别人,有多远,就去滚多远。
  
  徐宏祖旅行的唯一阻力是他的母亲。他的父亲去世较早,只剩他的母亲无人照料。圣人曾经教导我们:父母在,不远游。
  
  所以在出发前,徐宏祖总是很犹豫,然而他的母亲找到他,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男儿志在四方,当往天地间一展胸怀!”
  
  就这样,徐宏祖开始了他的伟大历程。
  
  他20岁离家,穿着布衣,没有政府支持,没有朋友帮助,独自一人游历天下二十余年。他去过的地方,包括湖广、四川、辽东、西北,简单地说,全国两京十三省,全部走遍。
  
  在游历的过程中,他曾三次遭遇强盗,被劫去财物,身负刀伤;还由于走进大山,无法找到出路,数次断粮,几乎饿死。
  
  在旅行的过程中,他还开始记笔记。每天的经历,他都详细记录下来,鉴于他本人除姓名外,还有个号,叫做霞客,所以后来他的这本笔记,就被称为《徐霞客游记》。
  
  崇祯九年(1636),50岁的徐宏祖决定再次出游。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出游,虽然他自己没有想到。
  
  正当他考虑出游方向的时候,一个和尚找到了他。
  
  这个和尚的法号叫做静闻,家住南京。他十分虔诚,非常崇敬鸡足山迦叶寺的菩萨,还曾刺破手指,血写过一本《法华经》。
  
  当时的云南鸡足山,算是蛮荒之地,啥也不通,要去,只能走着去。
  
  很明显,静闻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要一个人去,估计到半路就歇了,必须找一个同伴。
  
  徐宏祖的名气在当时已经很大了,所以他专门找上门来,要跟他一起走。对徐宏祖而言,去哪里,倒是个无所谓的事,就答应了他,两个人一起出发了。
  
  他们的路线是这样的,先从直隶出发,过湖广,到广西,进入四川,最后到达云贵。
  
  不用到达云贵,因为到湖广,就出事了。
  
  走到湖广湘江(今湖南),没法走了,两人坐船准备渡江。渡到一半,遇上了强盗。
  
  对徐宏祖而言,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他已经遇到好几次了,但静闻大师应该是第一次。此后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反正徐宏祖赶跑了强盗,静闻却在这场风波中受了伤,加上他的体质较弱,刚撑到广西,就圆寂了。
  
  徐宏祖停了下来,办理静闻的后事。
  
  由于路上遭遇强盗,此时徐宏祖的路费已经不足了,如果继续往前走,后果难以预料。所以当地人劝他,放弃前进念头,回家。
  
  徐宏祖跟静闻是素不相识的,说到底也就是个伴儿,各有各的想法。静闻没打算写游记,徐宏祖也没打算去礼佛,实在没有什么交情。而且我还查过,他此前去过鸡足山,这次旅行对他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然而他说,我要继续前进,去鸡足山。
  
  当地人问:“为什么要去?”徐宏祖答:“我答应了他,要带他去鸡足山。”“可是,他已经去世了。”“我带着他的骨灰去。答应他的事情,我要帮他做到。”
  
  徐宏祖出发了,为了一个逝者的愿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虽然这个逝者他并不熟悉。旅程很艰苦,没有路费的徐宏祖背着静闻的骨灰,没有任何资助,他只能住在荒野,靠野菜干粮充饥。
  
  到达鸡足山。迦叶寺里,他解开了背上的包裹,拿出了静闻的骨灰。
  
  他郑重地把骨灰埋在了迦叶寺里,在这里,他兑现了承诺。
  
  他离开鸡足山,又继续前行,游历几个月后,踏上归途。回去没多久,就病了。崇祯十四年(1641),病重逝世,年五十四。
  
  他所留下的笔记,据说总共有两百多万字,可惜没有保留下来,剩余的部分大约几十万字,被后人编成《徐霞客游记》。
  
  其实讲述这人的故事,只想探讨一个问题:他为何要这样做?
  
  没有资助,没有承认(至少生前没有),没有利益,没有前途,放弃一切,用一生的时间,只是为了游历?
  
  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0:14:26

干净八十万公里时间:2014-09-13 作者:未详 点击:192次   在北京,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活动。我是个守时的人,由于没去过不认路,我选择了坐出租车。当我拉开出租车车门时,很惊讶,那出租车内一尘不染,不亚于总统座车。我迟疑了一下才上车。
  
  我问司机:“新车?”司机说:“这车已经跑了16万公里。”我脱口而出:“怎么可能?就算私家车想保持这么干净也不容易,何况你不能拒载,多脏的乘客你都得让他上车。”司机说:“昨晚有个醉酒的乘客拦我的车,护送他的人拉开车门一看,就说人家的车这么干净,咱别把人家的车弄脏了。他们关上车门,去打另一辆车;今天上午,一个妈妈带着一个浑身是土的三岁男孩坐我的车。妈妈拉开车门一看,就先把孩子身上的土全掸干净了。上车后,她把孩子的鞋也脱了。你车里干净,别人就会注意卫生;你车里脏,别人也就入乡随俗了。”
  
  出租车司机的话让我感到震撼。
  
  我认识一个搞装修的人,他有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惯,但是有一次我和他到一栋高档写字楼里办事,我发现他将痰吐在纸巾里。他见我诧异,就说:“这么干净的地方,我不好意思往地上吐痰。”
  
  还有一次,我去厦门客串一部电视剧。我和剧组的人到一家卫生很差的大排档吃宵夜。副导演开玩笑说:“这么脏的地方,不往地上吐点什么,还真觉得对不住人家。”
  
  我们走人生的路,如果自己的品质非常干净,别人和你相处时,也会干净,就像不同的乘客乘坐那辆干净的出租车时一样。比如说,你是一个一诺千金、有诚信的人,别人和你相处时也会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反之,倘若你是一个品质不干净的人,别人就会趁火打劫,浑水摸鱼。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我想,那辆出租车肯定从新车状态时就保持干净。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辆车,童年就是新车。孩子小时候,作为父母,最要紧的是让孩子养成品质干净的习惯,这比考试分数重要。如此,孩子的人生汽车才能一直干净80万公里以上,直至抵达终点站,幸福一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0:15:13

对每一个日子怀有好感时间:2014-09-12 作者:未详 点击:143次   她爱着一个男孩。
  
  从他出生的那天起,她每天给他写博客,她把它命名为时光的礼物。她不怎么富裕,也比较健忘,她想,没有什么比给他留下成长的点滴更为珍贵的事。她常记起那一句话,爱一个人就是喜欢听他儿时的故事,爱一个人就是忍不住替他记住许多往事。是的,她爱他,甚至每天的博客都视为小情书,一封一封,在顶端写着他的名字,隔着时光的长河,他看到的那一刻,定会有着如获至宝的惊喜。
  
  她会唱的歌不多,有一首却唱得似海般深情,是齐豫唱过的:我不知道这个小孩是不是一个礼物,但我知道我的生活不再原地踏步,陪他长大给他很多很多爱,让他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梦。一个小孩就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跟星星一样奇异一样发着光,跟水果一样新鲜,花儿一样芳香……
  
  对,她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陪他长大。准确地说,是互相陪伴。她热爱旅行,每次外出都会带上他,她给他讲途中的偶遇,面孔、树木、花朵,或者街角的小咖啡馆。停下来,远远地,她拍照给他,在咖啡馆外侧的手绘墙下,他跳跃起来的样子,像一个小小少年。她说过,要带他一起去,就他们两个,坐下来,安静地喝杯咖啡是不可能的,那么,将头伏在桌子上,偷偷地对着笑。就像每次她带他加班,总要去一家不同的小餐馆,吃一样餐,喝一种汤,尝试不同的等待。她写给他:你再长大些,十几岁的样子吧,想一想,坐在你对面,陪你在街角咖啡馆的,不只是你喜欢的女孩,还有一段咖啡时光,你分给了穿着碎花裙的我,该有多好!
  
  除了一起收集一路路的风和日丽,她还常在小情书里给他讲她看过的书听过的歌赏过的电影,甚至恋过的人。她看电影《初恋这件小事》,她想起他,有一天他也会成长为白衣飘飘的少年,有暗恋他的女孩,在角落里一遍又一遍偷偷地看他明亮的笑。她告诉他,即便不喜欢,也不要伤害,要懂得每一份爱都值得尊重。她看《玩酷青春》,青春期的男孩,因了自己的喜好和望子成龙的母亲进行着对抗。她和他一起看,影片的尾声,她掉出眼泪,她希望他长大,却又害怕他长大,青春期里的他什么时候才能明白陪伴他身边的这个人,有点疲惫,有点不可理喻,但一定很爱很爱他……
  
  她把这些写下来,作为时光的礼物。她写过很多的字,在没有他之前,她写的多是风花雪月,现在,她也写,但更多是生活的琐碎及有关他成长的细节。有时她念给他听,言语之间连忧伤都是迷人的,他听着听着,笑笑地跑开,他已经有着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嗯,那么,她写的这些,就当是为她也为成年后的他筑造一个梦的小屋,不但随时可以将疲累的心住进去,而且无论什么时候都相信,这个世界和爱都值得期待。
  
  再仔细想想,哪里是她给他准备礼物,他的到来及存在,已经是一个礼物了。他来到世界上的这四年,每一天都让她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使它更美好的义务。他也觉得她是美好的,每天都夸赞她漂亮,就像他每天都喊她妈妈一样。偶尔,他也喊她齐心姐姐。
页: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1811 1812 1813 1814 1815 [1816] 1817 1818 1819 1820 1821 1822 1823 1824 1825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