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3:53:43

 对话
  
  语言的演化与人类大脑的进化有交互作用,正因为如此,才使我们在身心技巧上得以胜过其他哺乳类动物。如果我们不锻炼自己的语言技巧,一部分大脑也就无法和其他神经结构建立有效的联结。说到对话,就少不了社会互动,社会性的联系愈频繁,认知能力就愈不容易衰退。事实上,任何形式的孤立都会损及大脑的重要机制,导致沮丧及各种神经或精神方面的障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3:53:54

 信心
  
  信心就是以希望、乐观与相信的态度面对未来,信心也可以是一种相信自己所见所听为真的力量。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曾被囚禁在纳粹集中营内,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获得自由。他说,在那种绝境之中,唯一能使人活下去的就是信心。如果对未来失去信心,囚犯的生命也就完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3:54:13

第109响钟声时间:2014-09-11 作者:未详 点击:72次   阅览室很安静,时间都被厚重的天鹅绒长帘挡住了。男孩小跑着来到“H”排书架前,整套中央公论社的《世界历史》果然还在原处。他松了一口气,取下最后一册,把一张写了一行字的字条夹入书中,之后将书拿在手里,靠着架子,双眼紧盯着大门,皮鞋在地砖上发出“咯吱咯吱”坚硬、干燥的声音。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不相信一见钟情,而它的确是存在的。第一次遇见阳子是在什么场合,男孩已经忘了。大抵是在某教授的一次演讲上,偶尔和阳子的目光相遇,立即像突然听到清晨走动的时针般,天之将明的喜悦伴随着“滴滴答答”声,好像要渗入血液中一样。谁都会做梦,而这正是只有在梦中才看得见的少女。
  
  直到上个星期在阅览室又碰见,男孩才发现阳子竟然也喜欢看中央公论社的《世界历史》,速度是每天一册。由于书只有一套,不可避免地要被早来的人抢先,因此,男孩成了阅览室来得最早的学生,只为将阳子要看的那册书占下来,待阳子到时再瞄准时机放回原处。这样,尽管阳子来得并不早,却仍能读到自己想读的书。
  
  今天阳子该读最后一册了。男孩做出一个决定:在一张白纸上写下“我想认识你,我会在图书馆门口等你”,夹入书中。为了让阳子对自己有个起码的了解,他决定亲手把书交给她。
  
  不久,阳子果然出现在阅览室门口,并朝男孩的位置走来。本打算等阳子找不到书后再突然像蘑菇般冒出来,可一见她,男孩马上将书交给了她,低头似乎说了一句“你的书”,便冲出了阅览室。
  
  之后的时间对男孩来说犹如掉入了黑洞一般,全无止境可言。幸而等到上午的闭馆时间,阳子终于在门口出现了,可是她朝另一个方向走去。
  
  “请等一等!”男孩下意识地冲上去。阳子回头,像被突然从梦中拽醒。
  
  “打扰了!”男孩说,“可是,你……看到那张字条了吗?”
  
  阳子微微低首,似乎在谨慎地选词:“嗯,收到了。不过,你不了解我,我同样也不了解你。所以,我想,没有交往的必要。”话毕,略带歉意地低了低头,转身继续走着。
  
  男孩快步上前,说:“我不很聪明,想了解某些事物,得花时间才行。不过只要有时间,我就可以好好地了解你,我可以比谁都了解你。我不会放弃的。”
  
  阳子微微一笑,又低了低头,一言不发地走到前头去。
  
  “盲目地追寻无外乎是等死。”室友木月对男孩摇了摇头。冬天的空气透过公寓的窗隙钻入,仿佛在四周打转。
  
  “我说,你这段时间,着了魔似的抄那女孩的课表,与她一同上课,给她做弯成幸运符号的甜甜圈也好,抄Beatles的歌词也好,人家都无动于衷。”木月将摆在桌上的双手烤火似的翻动着。
  
  男孩突然把嘴唇贴在薄薄的酒杯边上,默默点头,突然说:“但那是内心的一种愿望……似乎告诉我……去做吧。我只是听从内心的愿望罢了。”他抬了抬头,又说:“只是内心还有这种愿望,就要不停地去追寻,这本身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结果倒在其次。”
  
  两人就此打住,不再言语。
  
  过了不久,男孩随手拿起一本书,依然去上阳子系里的课。
  
  课程名字很长且枯燥,大家基本都在打瞌睡。男孩却有些兴奋,因为这次挑的位置好,恰巧坐在阳子身后,而她尚未发觉。阳子正因无聊而与同屋的女孩低声絮语。
  
  “我这牙痛病,不知何时会好呢!”阳子似乎轻轻地叹息着。
  
  “听说,除夕当天,如果有人从远处步行5个小时到你身旁,对你说声‘牙齿收下了’,一切都会解决呢!”女伴说。
  
  “是吗?”
  
  “《牙齿仙女物语》上写的,看你相不相信!”两人的声音渐渐地小了起来。
  
  除夕到了,学校早已放了假,路上店铺门口摆着一棵两米多高的门松,荞麦面条的香味从四面八方飘入肺腑,穿着各色和服的姑娘们拿着吉祥扇,渐渐汇入人流。
  
  男孩却一脸愁容,他原本是想在除夕当天先乘车到不远处的臼井站,再沿铁路线走回,连同可能发生的小意外算在内的话,来到阳子每年听钟的神社恰巧是5小时。或许对一个人好就是这样吧,甚至连奇谈怪论也会相信。可是,火车站根本买不到途经臼井站的票,如果改乘其他火车,将会与牙齿仙女所说的5小时的规定大相径庭。
  
  几乎是在绝望之中,男孩想出了一条妙计。
  
  除夕的傍晚,一些人惊奇地发现有个男孩围着神社旁的体育场不停地绕圈走着,偶尔辅以几步小跑,似乎漫无目的,神情却极为严肃。迎春的焰火在他头顶上空不断升腾,看起来像一幅中世纪油画。
  
  男孩想:“牙齿仙女只是规定要走5个小时而已,并不要求怎么走,所以,只要在一个地方反复地走够5个小时,按要求出现在被祝福的人身边,应该没问题吧?”
  
  男孩继续走着,还差半个小时,男孩有些焦急地朝神社里大钟旁的古槐走去。当然也是早打听好的,按惯例,阳子会在那里等待新年的钟声。
  
  神社里香烟缭绕,人声鼎沸,大家都在等待着午夜时分的108下钟声。据说,这是因为佛经里有“闻钟声,烦恼清”之句。人们认为每敲一下,就会去掉一种烦恼,敲108下,意味着清除所有的烦恼。
  
  阳子身着蓝底白鹤的和服出现在人群中,如清晨时针般清晰,男孩冲上去,刚张口要喊那句话时,突然记起什么,忙抬腕看表。
  
  还差半分钟呢!
  
  阳子诧异地看着他。
  
  男孩还是没开口,紧张地看表,又突然抬起头朝阳子用力地喊:“牙齿收下了!”
  
  询问的表情在阳子的脸上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突然收了回去,显然,牙齿仙女的传说被她记起了。她望着男孩,细长的双眼像宝石般闪闪发光。
  
  大概是被知道了……男孩有些沮丧,好像突然被人发现藏在心里的秘密,不过继而又高兴地望着阳子,恢复了平常的语调:“你的牙齿还疼吗?如果不疼了,为了慰劳我,也许能答应和我交往吧?”男孩只是想通过这句话消除尴尬,不料阳子却开了口。
  
  她仍是一字一句地说:“不,如果神社的钟响109下,我就答应你!”
  
  男孩犹如突然跌落谷底。自古以来除夕之夜神社就只敲108下钟。可能真是徒劳吧。不过,能与喜欢的女孩一同听新年钟声,也属幸运。
  
  此时,钟声敲响了。四周悄然无声,两人站在槐树下,脸被闪烁不定的烛光照着。
  
  在第108下钟声敲响时,两人都不禁闭上了双眼。钟声的余音过去了,男孩正要睁眼,突然又一声钟声响起了。人群中躁动着些许诧异,随即就被更喧哗的相互祝福声盖过去了。
  
  第109响钟声?男孩睁开眼,阳子平静地站在他面前。
  
  兴许是感动了神灵吧?一定是这样的!男孩揉了揉眼睛,视野里,逐渐由模糊到清晰的女孩对他微微一笑。
  
  虽然以学生身份结婚在当时的日本并不多见,但男孩和阳子在相识的第二年就结为夫妇了。听从内心美好的愿望而进行的不懈追寻,成为男孩日后许多著名作品的主题。无论是《挪威的森林》的寂寥抑或《舞舞舞》的跳动,无论是《且听风吟》的平实还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宁静,主人公都在人生之路上不断求索,追寻后失落复又追寻,是个即使失望到底也要追寻的家伙,始终执著于纯洁质朴的美与人性。
  
  每个午夜梦回,他都会感谢那上天赐予的第109响钟声。
  
  其实,在那个古老的除夕之夜,从奶奶口中,阳子得知为了给附近新降生的婴儿祈福,神社会在第108响钟声后再敲一响。因此,一定会有第109响钟声,这是阳子事先就知道了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3:54:25

告诉孩子亲人即将离世时间:2014-09-11 作者:未详 点击:116次   坦诚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他的某个亲人即将永远地离开,不避讳、不掩饰,让孩子知道当下的真实状况,直面现实。在法国几乎每对父母都是这样做的,他们认为大人不应该剥夺孩子哀伤的权利。
  
  贾斯汀是我在卡仰大学的一位老师,也是一个7岁小女孩的父亲。一天,贾斯汀的父亲被查出肺癌晚期,最多只有3个月的存活期。贾斯汀说:“我女儿艾丽莎要难过死了,她跟爷爷的关系最亲。”
  
  “那你最好还是先别告诉她吧,她还小,知道了不太好。”我根据在国内处理此类事件的经验,向贾斯汀建议道。
  
  没想到,贾斯汀听后,非常惊讶地看着我说:“为什么不告诉她实情呢,反正她迟早都会知道的。”
  
  “那她会伤心难过呀,对她的成长不好。”我解释道。
  
  “告诉她实情,她才会更好地珍惜跟爷爷在一起的最后时光呀。对他们祖孙俩来说,都是最好的宽慰。”贾斯汀坚持说。
  
  一周后,贾斯汀又告诉我,当他告知女儿爷爷即将死去的消息后,懂事的艾丽莎刚开始果然大哭不止,伤心得不得了。但她很快学会了面对现实,决定把每天的大部分空余时间都用来陪伴爷爷,给爷爷端水,帮爷爷穿衣……祖孙俩在一起很温馨、快乐。
  
  3个月后,贾斯汀的父亲去世了。贾斯汀对我说,艾丽莎给他看了她写的日记,上面写着:“我再也见不到很爱很爱我的爷爷了,但是,跟爷爷在一起的最后时光里,爷爷对我陪伴和照顾他,非常高兴和满意……这也是我仅能为爷爷做的,没有遗憾……”
  
  “人为地掩饰和避讳亲人即将逝去的实情只能是一时的,却因此浪费了最后相处的美好时光,回过头会觉得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不如面对现实。不应该剥夺孩子即将失去至亲至爱的人的痛苦和哀伤的权利。如果对他们隐瞒了实情,编出各种理由来搪塞他们,他们不但不会平静下来,反而会显得越来越慌张和不安,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贾斯汀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3:54:43

高中生担任清华大学课程指导时间:2014-09-11 作者:未详 点击:96次   你相信吗?一名高三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去一群创客聚集的地方——“新车间”,制作各种高科技作品。他并不是为了得奖、高考加分,而是喜欢科技。他的作品被清华大学教授看中,他受邀去清华大学,在“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课上做技术指导,并带领清华大学学生做航拍设备和利用群体性机器人完成设计方案。他就是孙维泽。
  
  自制3D打印机玩“克隆”
  
  位于长乐路上的“新车间”,是上海的一个创客空间。所谓创客(Hacker),并非指电脑领域的黑客,而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走进“新车间”,孙维泽正在和巴西人鲁修一起摆弄着一台精巧的机器。“这是我们做的3D打印机。”孙维泽说。这台机器的核心部件——主控板是孙维泽制作的。这是他在研究了进口的主控板后,重新设计、降低成本、手工焊出来的一块原型板。整个设计、制作过程,花了一个月的业余时间。鲁修则负责其他部件的制作。“用这台3D打印机打印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孙维泽指了指另一台3D打印机说:“这台机器的基础结构是我们打印出来的,运行完全没有问题。”他们居然用自制3D打印机玩起了“克隆”!
  
  “大学毕业后,我想科技创业,在进大学前,先试试水。”孙维泽说。
  
  因作业太多转学至国际学校
  
  孙维泽是在平和双语学校读的初中,中考考进一所市实验性示范高中。他说:“我不喜欢填鸭式教学,作业太多了。说实话,我的成绩也不是很好。”
  
  面对儿子的抱怨,有博士学位的母亲很开明:既然儿子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那就不必走高考这条路了。在读完高一后,孙维泽转到一所国际学校,准备报考美国的大学。该校除少数必修课外,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孙维泽选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如英国文学、经济学,理科课程只选了一门物理。
  
  之所以选物理,是因为他从小喜欢摆弄电器、玩机器人。半年多前,他想为家里做一个安防系统,需要单片机,就在网上搜索单片机的制作方法,结果找到了“新车间”。从那以后,他经常来这里,与许多创客互帮互学,体验想法得以实现的乐趣。
  
  群体性机器人“SwarmRobot”就是孙维泽和伙伴们一起制作的作品。2012年,在“AFRON$10机器人挑战赛”上,“新车间”团队制作的群体性机器人获得第二名,第一名和第三名分别来自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教授顾学雍看到这些机器人后,对孙维泽的电路设计水平赞赏有加。为考查这名中学生,顾教授来到“新车间”,看了他制作的其他作品,如3D打印机、磁悬浮装置后,萌生了邀请他去清华大学做课程指导的想法。
  
  出色表现“刺激”清华学生
  
  顾学雍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的课程,有两个学分。这门课以跨学科项目为载体,要求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项目做出来。顾学雍说:“清华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我觉得孙维泽在电子工程领域很有才华,视野开阔。让他来做这门课的技术指导,可以‘刺激’一下清华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该课程设计的项目有“南海无人岛石油开发”:假设南海有一座无人岛,人们需要通过海、陆、空3条路径到达该岛,进行石油开发。学生分成两方:孙维泽是“挑战方”,负责设计登岛和石油开采方案,并论证其可行性;来自清华大学各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是“任务方”,负责完成“挑战方”提出的各项任务。
  
  对空中领域,孙维泽提出设计一个可遥控的航拍设备、用来勘察地形的方案。很多学生犯了难,但孙维泽说,遥控航拍设备早已问世,他知道设备的基本构造,可以自制。于是,他带领大学生们制作轻型摄像头、无线传输系统,并将它们安装在一只飞鱼造型的氦气球里。在较短的时间内,具有拍摄功能的“遥控飞鱼”模型诞生了。
  
  在陆地环节,孙维泽参与制作的群体性机器人“SwarmRobot”有了用武之地。由于这种机器人有跟踪目标、自动避开障碍物的本领,在无人岛上可以行动自如。为了让“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课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清华大学出资,从孙维泽手上购买了30套群体性机器人,这让孙维泽开心了好一阵子。
  
  顾教授说:“看得出来,孙维泽在电子工程、计算机等领域‘玩’了很久,与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的学生相比,他在很多方面优势明显。”
  
  大学毕业后想科技创业
  
  谈到对未来的打算,孙维泽说:“我准备报考美国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电子工程或计算机科学专业。我还想辅修心理学,我把阿兰·德波顿的书都看过了。”毕业后,孙维泽想科技创业。
  
  网络上的“一席讲座”栏目,汇聚了众多在科技领域有独特见解的人士,孙维泽是其中最年轻的演讲者。在回答网友关于教改的提问时,孙维泽说:“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XLP(即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课程),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
  
  在他看来,XLP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学以致用能力。中学引入此类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意。
  
  在孙维泽就读的国际学校,他负责一个名为“意大利面桥”的项目,就是让同学们用柔软的意大利面搭一座“桥”,使它的承重能力尽可能大。他说:“参与这个项目,要对力学知识活学活用,要具备较强的网络搜索能力、动手能力。我以前就读的高中不可能开展这类项目,谁有空跟你玩这个?”看得出来,孙维泽对该校很满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3:58:06

交换与分享时间:2014-09-10 作者:未详 点击:218次   有一句话这样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点子,我有一个点子,我们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个人,就会有拥有两个点子。
  
  似乎有些道理。可是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交换?
  
  假如你的苹果比我的苹果好,你就没有与我交换的理由,你不会这样傻;假如我们的苹果一样好,就没有交换的必要,我们不会这样傻。同样的道理,假如你的点子好过我的,你会傻到将你的点子告诉我吗?点子是什么?是智慧,是策略,是市场,是金钱,商场如战场,没有人会轻易将自己的想法暴露出来,何谈彼此交换?
  
  还有一句话这样说:将烦恼说给你的朋友听,你就会少掉一半的烦恼;将快乐说给你的朋友说,你就会多出一倍的快乐。
  
  似乎有些道理。可是问题是,为什么要说给朋友听?
  
  假如对方真的是你的朋友,你又何必用自己的烦恼给你的朋友增添烦恼?(www.rensheng5.com)就算烦恼会减半,那么那一半烦恼哪里去了?转移给你的朋友了?可是他(她)是你的朋友啊!你有什么权力让别人跟着你不痛快?何况烦恼减半或许不过是你的一个错觉,在他(她)那里,纵你天大的烦恼,还不如嘴里的一颗虫牙令他(她)痛苦。
  
  分享快乐就可以将快乐翻倍吗?不见得。你的快乐在别人那里也许不值一提,因为那是“你”的而不是“你们”的;你的快乐大多时候只与“你”有关,而不与“你们”有关。你们当然是朋友,可是你们是两个人,是两个人,就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快乐。将你的快乐讲给朋友听,他(她)也许会替你高兴,但是仅此而已——快乐绝不可能翻倍。
  
  那么,世上之事,到底该不该交换或者分享?我说,应该。到底能不能减半或者增倍?我说,应该能。但前提是,你不能存有私欲。
  
  私欲是什么?私欲就是你与别人交换苹果,为的是得到别人的苹果;就是你与别人交换点子,为的是得到别人的点子;就是你向朋友倾诉烦恼,为的是让朋友分担烦恼;就是你与朋友分享快乐,为的是让自己更加快乐。所有的这些,都因了你的自私。你只为自己着想,你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在世间,只要私欲还在,就永没有真正纯粹的交换与分享。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3:58:18

为他变成一只蘑菇时间:2014-09-10 作者:未详 点击:107次   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心理医生为治他的病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走来走去?医生回答说:蘑菇当然也可以走来走去啦!病人觉得有道理,就也站起来走走。
  
  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一个汉堡包开始吃,病人又问:咦,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吃东西?医生理直气壮地回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呀!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其实一个人可以带着过去的创伤继续,只要他把悲伤放在心里的一个圈圈里,不要让苦痛浸染了他的整个生命,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
  
  如果他悲伤得难以自持,如果太多的安慰和指示对他没有意义,那么这时,你只需在他身边蹲下来,为他变成一只蘑菇,他便可睁开眼睛,敞开心扉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3:58:33

考幸福时间:2014-09-10 作者:未详 点击:69次   一家网站开展了一次民意调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最幸福?活动一推出,立刻得到积极响应,大家纷纷跟帖,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和认识。
  
  有人留言说,她生活得最幸福。她拥有别墅、宝马,还有许多存款,她的一支口红都上千块。每天晚上,她都在酒吧、夜总会疯狂到凌晨两三点。你猜我老公会有意见的,那你就说错了。他也很忙啊,他常常夜不归宿,到处谈生意啊。你叫我要多管管他?嗯,我才不管他呢,他只要给我钱就行。有钱了,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有人说,他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到麻将馆里打麻将。自摸、清一色、杠后开花,那感觉可真幸福啊。你问我,这样天天打麻将会伤身体?这你就说错了,打了这么多年,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适,就是血压有点高、颈椎有点痛,其他的好像没有什么感觉。这打麻将可真幸福啊,它让我忘记了忧愁,忘记了苦恼,忘记了时间。一切尽在和了中陶醉。
  
  有人说,他每天抽的是好烟,喝的是好酒,而且从来不花自己的钱。他有权有势,烟酒这些东西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特别是到了春节,烟酒多得吃不掉,只好让老婆、孩子拿到烟酒回收店去卖。这笔额外的收入,也不菲啊。别人看到我整天抽好烟、喝好酒,羡慕得不得了。
  
  有人说,他的儿子在美国,女儿在英国,常常收到儿女们孝顺他们寄来的各种营养补品,吃都吃不完。想儿女了,通过网络聊天、视频,别有一番情趣,亲朋好友都羡慕极了,说我们家儿女有出息,远走高飞。为了打发寂寞,我们养了2条狗、3只猫、6只鸟,还有4只大乌龟。每天饲养这些小动物,让我们充满了天伦之乐,这些小动物就像我们的儿女一样,可听话了。
  
  还有人说,每天早上,她都会听到轻轻的这样一句话:你再躺会儿,我先起来。20多年了,她一直听到这样一句声音。于是,她又能赖在床上多躺会儿,甚至,就那么一会儿,她又做了一个甜美的梦。起床后,餐桌上,已摆好了清香可口的早餐。吃完他做好的早饭,然后精神饱满地去上班。她觉得,这种幸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倍感温馨,原来,自己一直被呵护着、娇宠着,这种感觉真幸福。
  
  ……
  
  大家对幸福的理解,可谓千奇百怪,莫衷一是,这让主办方惊喜万分。

  在这些留言中,主办方让网民们评选出一则最佳的幸福生活。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人们羡慕的不是别墅、宝马的生活,也不是抽好烟喝好酒,更不是养了许多小动物的生活。

  得票率最高的竟是那种“你再躺会儿,我先起来”的生活。

  网民们说,“你再躺会儿,我先起来”流淌着一种浓浓的俗世里的烟火味,它浓缩出尘世间的一种爱、一种情、一种暖,这种爱,显得朴素、温婉、本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3:58:47

用爱心编织温暖时间:2014-09-10 作者:未详 点击:97次   在一个偶然的时机里,全班的同学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状:一向嘲笑男孩子留长发的彼得居然留了长发,不仅如此,他在班里开始向大家讲解自己的新潮观点:男孩子留长发可以树立坚韧不拔的性格,可以让男孩子特立独行,并且很容易赢得女孩子的青睐。
  
  许多同学围着他的长发品头论足。虽然有无数同学对他嗤之以鼻,虽然父母对他下了最后的通牒,但他还是坚持将留长发进行到底。
  
  体育课上,老师看到彼得待在男孩子中间打篮球,他毅然下了命令:女孩子不可以与男孩子一起打篮球。彼得想解释自己是留着长发的男性公民,但体育老师严厉的目光拒绝了他的央求,他选择了后退。
  
  曾经有一段时间里,他成了全校嘲笑的焦点,许多同学对他指手画脚的,说他是败坏社会公德。
  
  彼得躲在寝室里用眼泪描绘心情,他曾经一度想过剪掉长发,还自己原来的青春时尚,但有一条信念始终在催促着自己不要改变初衷。
  
  彼得的头发延伸到了30公分,远远望去,他简直成了班里最美丽的花朵,让许多女孩子艳羡不已。
  
  彼得以超人的毅力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只是查尔老师每逢周末下课时总会将他拽到办公室里开“小灶”,许多同学断言:老师一定是在劝慰彼得,扔掉那令人讨厌的“刺猬”头。
  
  半年时间过去了,彼得的头发已经长至50公分,如水的金发,让许多女孩子都难以望其项背。
  
  但彼得于某个傍晚时分,突然剪掉了自己那一头如水的长发,当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时,人群中一阵沸腾,大家纷纷猜测,彼得还是禁不住长发的折腾和周围同学亲戚们的劝告,他只是一时心血来潮。
  
  但同学们并不知道,隔壁班里有一个染了头病的女孩子有了一头如水的长发,那是别人捐集了一袭金发,笑容又一次绽放在她年轻的脸庞上。
  
  原来,彼得与查尔老师为了帮助隔壁班的女孩子有一头如水的长发,他们共同编织了一个属于青春和爱心的故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3:58:57

乞丐的弥足尊贵时间:2014-09-10 作者:未详 点击:180次   在帮我做大扫除时,儿子发现了一个用手绢包着的棕色硬币。他问:“妈妈,能把这枚硬币送给我吗?”我庄重地说:“宝贝,我可以给你任何一枚别的硬币,但不可以给你这一枚。这是一枚特殊的硬币。它比它的面额要有价值得多。”
  
  那是1991年,我在非洲的尼日尔度过了5个月,那里风沙肆虐,气温很高。在那个地方我感到有很多事情难以处理,而最让我头痛的是乞丐太多。在街上行走时,随时可能有乞丐伸手到你的面前,大声喊“给点钱吧给点钱吧”。
  
  那天,我们坐出租车,刚从车上把行李拿下来。黑暗中,有两个男人骑着摩托车经过我身边,后座男子伸手夺去我的小袋子。两个人迅速消失在了夜色里。袋子里有我的护照、钱、机票和其他珍贵的东西,我立即陷入了困境……
  
  这件事让我越发对当地人充满戒心。有一天,我去医院的路上,有个老妇人走过来搭讪,把手伸到我的面前说:“给点钱吧,给点钱吧!”我气愤地对她嚷:“没钱,我没钱!两个星期前小偷抢了我所有的钱,现在我都回不了国,我无法给你任何东西。”那行乞的老妇人仔细地听着。然后,我看到她张开没牙的嘴笑了一下,把手伸进衣服里摸索起来,大声说:“那我给你好了。”她掏出一枚棕色的硬币放到我的手里,那枚硬币的面额真的微不足道,但是,对这老妇人来说,够她吃一顿饭了。我感到羞愧——在她的眼里我是有钱人,但我什么东西都没有给她,她却把对她来说弥足珍贵的东西给了我。
  
  那一刻,我深刻地领会了穷人的尊严。那位老妇人使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我希望自己永远保留这枚硬币,因为它改变了我。
页: 1812 1813 1814 1815 1816 1817 1818 1819 1820 1821 [1822] 1823 1824 1825 1826 1827 1828 1829 1830 183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