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9 09:55:22
在泰国曼谷,清晨酒店一开门,一名漂亮的泰国小姐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早,余先生。”“你怎么知道我姓余?”“余先生,我们每一层的当班小姐要记住每一个房间客人的名字。”我心中很高兴,乘电梯到了一楼,门一开,又一名泰国小姐站在那儿,“早,余先生。”“啊,你也知道我姓余,你也背了上面的名字,怎么可能呢?”“余先生,上面打电话说你下来了。”原来她们腰上挂着对讲机。
于是她带我去吃早餐,餐厅的服务人员替我上菜,都尽量称呼我余先生,这时来了一盘点心,点心的样子很奇怪,我就问她:“中间这个红红的是什么?”这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那个小姐看了一下,就后退一步说那个红红的是什么,“那么旁边这一圈黑黑的呢?”她上前又看了一眼,又后退一步说那黑黑的是什么。这个后退一步就是为了防止她的口水会溅到菜里。
我退房离开的时候,刷卡后他把信用卡还给我,然后再把给我的收据折好放在信封里,还给我的时候说,“谢谢你,余先生,真希望第七次再看到你。”第七次再看到,原来那次我是第六次去。
3年过去了,我再没去过泰国。有一天我收到一张卡片,发现是他们酒店寄来的,亲爱的余先生,3年前的4月16号你离开以后,我们就没有再看到你,公司全体上下都想念得很,下次经过泰国一定要来看看我们。下面写的是祝你生日快乐。原来写信的那天是我的生日。
这种优质的服务无疑赢得了一个顾客的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9 09:55:33
一位辍学的孩子,到城里寻活干,找份替快餐店送“外卖”的工作,每月工资不高,但活辛苦,高峰期一天得送六百份快餐。
他人瘦小,又腼腆。熟悉他的客人问:“是不是不想上学,逃学来打工的?”他说是,但不是为了赚钱。这个回答让人惊讶,他母亲病了,常年药物不断。父亲是个残疾人,在集镇上摆了一个烧饼摊。他是家里惟一的顶梁柱。孩子就在那家快餐店干,他有过许多新伙伴,但他们都干不长,少则一月,多则三月,都受不了那微薄的上资而跳槽了。
他干了六年,从一个小孩长成青年。远近市场的商贩们几乎全认识他,六年时间,他们也把小孩子认同为快餐店的老板。直到有一天,有一个新来的女孩问他:“每个月赚多少?”他红着脸说:“三百。”她不信,说你也是一个小老板,怎么可能只赚三百。他说自己只是个送外卖的。有人惊觉,他昀确是个送外卖的,六年前就是。但他们就是不明白这孩子的眼中为什么只有外卖。他笑笑。但几个月后,他真的辞去了快餐店的工作,开了一家家政服务公司。家政服务公司城里很多,竞争激烈,不会有太多的生意。但是他的公司却生意爆满。原因很简单,他在送外卖的六年中,认识了几千位生意人,生意人是城里最需要家政服务的群体,而他给他们留下了最好的印象。当他在城里开起第四家连锁公司,资产像滚雪球一样膨胀的时候,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送外卖的孩子,怎么可能单枪匹马在无缝可钻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他自己说:“很少会有一个人送六年的外卖,在这个城里有吗?”道理竟然简单得让人有些不相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9 09:55:43
一位民营企业家,他从来不向银行贷款,也不向职工集资,每当资金发生困难的时候,他宁可停工或者减少生产量。
其实,像他这样的企业,只要开口,银行就会把大量的钱投到他的企业中,但他坚持不贷一分钱,死死守着自己的底线。
有一次,我提了这个问题,他却讲了一个故事。
三十多年前,村里放电影,聚集了许多人。他个子矮,站在人墙外面根本看不到。但电影已经开演了,他焦急万分。黑暗中,他发现了一垛墙,墙是砖叠起来的。他试着扒下一块砖,很松,于是,他不停地扒,终于在地上垫起一个高高的平台,他站在那些垫脚石上,终于看到了电影。
电影结束了,人群散去。当人流经过那垛墙时,突然发生了拥挤,“轰”的一声,那垛墙突然倒了。
人没伤着,但一位孤寡老人从此没有了家。
企业家说,我不愿意贷款的原因就在这里。贷款是一种垫脚石,它堆得越高,站在上面就越危险,给别人带来的危害就越大。我希望双脚站在平平实实的地上,那样才安心。
在经济规律中,像他这样的企业家是成不了大气候的,这些年,许多企业在盛衰起伏,而他的工厂十几年来一直不温不火,永远保持着常态,反倒成了当地一家无人不知的企业。
他至今没有高档小轿车,他的坐骑还是辆桑塔纳,每天傍晚,他穿着布鞋,拎着篮子,出入菜市场。
许多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孩子,都喜欢到他的工厂工作,不少人认为,虽然他那里的工资低了些,但拿得很有盼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9 09:55:55
今天我在学校体育组见到一件怪事,当时球队正为晚上的比赛做练习,突然接到一个队员从地下铁车站打来的电话,说是因为天气一下转凉,他穿的衣服太少,如果站在冷风里等公共汽车会感冒,所以希望队友开车去接他。
从学校到地下铁只有十五分钟的路,真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可是你知道球队的教练怎么说吗?
他居然说:“电话不要挂,先问他感冒没有,如果还没有感冒,就立刻去接。假使已经感冒,再严重一些也不要紧,就自己吹风,坐公共汽车来吧。”
我听了大吃一惊,岂知教练有他的道理:
“如果已经感冒,今天晚上当然是泡汤了,又何必浪费别人的时间去接,而且影响了大家的练习。本来嘛!迟到就不应该,天气多变,不注意身体,更不应该。自己不小心,且不以团体为重,谁又能管得了他!”
这件事,使我想起国内的一位企业家朋友讲的话。他说:
“在我的公司里,如果一个人四十岁还没有升迁到主任,就永远不必再想这个位子,因为临退休爬上来已经嫌迟,既然不可能再由主任的位子往更高阶层爬,就乖乖地待在下面,免得影响了其他有冲力的人!”
他的理论虽不全对,但是跟下面西方哲学家赫伯特的这几句话,不是很相似吗?
“一个人如果二十岁时不美丽、三十岁时不健壮、四十岁时不富有、五十岁时不聪明,就永远失去这些了!”
这个世界是不等人的,它残酷得甚至不能给予失败者一点同情心。
譬如在一组人执行秘密的战斗任务时,如果其中一个不幸受伤而无法继续前进,为了怕他被俘之后泄露军机,造成整个行动的失败,领导者可能不得不将那人灭口。
譬如几个人同去爬山,以绳索相连攀援峭壁时,如果一人失足,悬在半空中,费尽方法不能解救,而其他人却可能因此都被拖下深谷时,只有割断绳索,将那人牺牲。
谁希望受伤?谁希望失足?
谁又能责怪他受伤与失足?
只能责怪命运!而命运常常是残酷的!
相信你一定在电影里看过,当马腿关节受到重创时,主人常不得不将它一枪打死。我曾经问一位马术教练,难道那马断了腿,就活不成了吗?为什么非要置之于死地。
他说:当然能活!但是身为一匹马,不能跑了!就算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以上,我讲了许多残酷的故事给你听。因为你已经是可以接受这种事实的年龄,未来也将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
“你必须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
这是一句非常莫名其妙的话,却又是耐人寻味的真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9 09:56:11
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项目,竞标者众多,强手如林,一路淘汰,到末了只剩势均力敌的两强。
两方代表一男一女。最后一轮较量还是女士优先。她没再重复已讲过多遍的己方优势,她只陈述了一个故事———
很多年前,南方小城有个极普通的女工。眼看车间的小姐妹都做了人妻人母,她却年近三十而不着急,她说没看到一个想嫁的人。
一日去隔壁串门,见邻家姑娘与一男子坐着闲聊。那男子大高个,一口标准的国语,是京城某艺术高校的教师。她当下决定要嫁这个人。
第二日她过去与邻家姑娘讲:“你可以把那人介绍给我吗?”邻家姑娘说:“你疯啦,他是我的男朋友啊。”她说:“你不给我介绍,我只好自己去认识他。”她开始给他写信,长长的,一封又一封。当然,不会有回音。
她向厂里请了事假,用整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张去京城的火车票。
当她站在他面前时他根本认不出她,他在女友家从来也没有注意过长相平凡的她。
她自我介绍说:“我就是给你写信的那个人。我是第一次来北京。我在北京举目无亲。你可以拒绝我的感情,但我既然来了,无论如何你得陪我玩三天。三天后我原路回去,从此不再打扰你。”他想不出理由来拒绝她。三天以后,他决定娶她。
“那故事发生在70年代,那故事中的女主角,就是我。”参加竞标的女工程师最后说。她的对手当场宣布退出。
她竞标成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9 09:56:26
一个中国朋友和我讨论工作的话题,他问我“假如把你丢在美国纽约或是中国北京这样竞争激烈的城市,你身无分文怎么办?”我想不妨用一个自己的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18岁那年,我和好朋友布让同时被父母踢出家门,我们俩对上帝发誓要父母“好看”。布让浩浩荡荡地开始挨家挨户地擦窗洗车、送外卖。而我看着豪宅内的父母一肚子委屈,我是帕斯考家族的人,怎么能为别人擦窗户?摸摸兜退一步海阔天空吧,可我真不愿擦窗,不愿出臭汗,不愿……,我懒。
懒又不等于笨,这世界上无非就两种生意:产品和服务,我精心琢磨如何做起“产品”生意。我能卖什么产品呢?数数钱,最好卖什么信息。而且别人都做好了,像书什么的,我只用复印就行。大家都愿意花钱买什么书———教育、致富经、购物指南?这些我都不知道啊。思来想去,我发现自己最大的优点是天生睿智幽默,于是我决定卖笑话!一本本地印刷我没那么多钱,一页页地复印———那还不如我直接讲给他们听。人们工作一天盯着破纸都看够了,肯定更欢迎“听觉”笑话版本。 于是我在蒙特利尔商业繁华街上立了块纸牌:“25美分,讲笑话给你听”。我坐在那里开始忐忑不安地等着,肚子里的“产品”只有3个笑话,得将它们反复倒卖出去。街上的行人视而不见地走过去,偶尔怪异地瞟我一眼。我浑身冒汗,自己还能做多低级的工作,坐在街上如乞丐般就为了25美分。心里那一份骄傲荡然无存,我开始觉得自己的“笑话”想法有多么愚蠢,我真不该做这个。突然一个商人扔给我几枚硬币:“OK,给我讲一个笑话。”我紧张地边讲边祈祷他快笑,没想到商人真笑得前仰后倒,笑得我信心倍增!接下来一个小时内,我摩拳擦掌“笑”对来客,几乎每4分钟卖出一个笑话,一下赚了20美元!
卖笑话能赚钱!第二天我做了更大的牌子挂在胸前,开始在几条繁华街流动“营销”。“营销”战略让我每小时赚进40美元,双倍啊!卖了一周笑话后我居然赚够钱能搬到多伦多去,将生意发展到别的城市去!多伦多充塞着更多的繁华步行街和华丽餐厅酒店,有钱人就更多。我制订了几步“笑话生意”扩展计划:一为不同类型的人群准备不同的笑话;二是把笑话收集复印成纸,卖50美分一张。
我选择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下班高峰期或是用餐时间,在步行街上讲笑话,客人比以前急速增多。不光讲笑话每小时能赚到80美元,卖笑话纸一天也卖出200多份!我试着去政府注册好交税,但政府对这种生意“闻所未闻”,我只好“勉强”赚着不交税的生意。警察在街上经常会阻止非法经营者,但对我束手无策,因为我机灵地用笑话“行贿”,没人能拒绝得了欢乐。高级餐厅的服务生对我恨得咬牙切齿,因为总有客人招我进去讲笑话。
财富金钱滚滚而来,我在多伦多也出了名。大量慕名的客人前来寻找“讲笑话的人”,电视台将我和笑话搬上荧屏,加拿大权威报纸《The financial post》把我的大笑脸放在头版,报道标题:“独一无二零点投资的好生意!”我美得乐翻天,帕斯考家族还没这么有脸过———能上那家报纸头版的照片,必须是绝对的政界名人或巨商富贾。可奶奶看了报纸后,气得说是父亲把我逼成了乞丐。
我不是乞丐,我用自己的大脑创造了财富,我的“财富”为上万的人带来了欢乐,我为自己真正的独立而骄傲。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自己的“魔法盒”,你想到了就试着去做。别等着工作来找你,主动去“创造”工作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9 09:56:39
看到两则比尔·盖茨的陈年旧事,非常耐人寻味。
美国的RealNetworks公司曾经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违反反垄断法,并要求其赔偿十亿美元。但在官司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RealNetwork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格拉塞却致电比尔·盖茨,希望得到微软的技术支持,以使自己的音乐文件能够在网络和便携设备上播放。所有的人都认为比尔·盖茨一定会拒绝他,但出人意料的是,比尔·盖茨对他的提议表现出出奇的欢迎,他通过微软的发言人表示,如果对方真的想要整合软件的话,他将很有兴趣合作。
众所周知,微软和苹果两大公司自80年代起就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约伯斯和比尔·盖茨为争夺个人计算机这一新兴市场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到了90年代中期,微软公司明显占据了领先优势,占领了约90%的市场份额,而苹果公司则举步维艰。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1997年,微软向苹果公司投资1.5亿美元,把苹果公司从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2000年,微软为苹果推出Office2001。自此,微软与苹果真正实现双赢,他们的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常人不可理解的两件事都发生在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身上,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个巧合。比尔·盖茨的成功,源于很多因素,包括他对商机的把握,他天才的设计能力,但其中还包括他对他的敌人所采取的态度。
面对敌人,一定要不屈不挠,咬紧牙关,迎面而上,决不退缩———这似乎是共识。但明智的比尔·盖茨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站到敌人的身边去,把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
首先,当你决定打败敌人的时候,敌人也想着打败你。他既然能成为你的敌人,就一定跟你实力相当,不好对付。退一步来说,就算你历尽艰辛终于将他打败,可是谁能保证某天他就不会东山再起?到时候你又要提起十二分精神,积极备战。
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打败他,而是像比尔·盖茨那样,友好地站到敌人的身边去,把他变成自己的朋友,实现双赢。
商业史上还有这样一件让人津津乐道的事:在西方许多家庭的餐桌上,习惯于同时摆上美国“水晶杯”公司和“细瓷”公司生产的水晶玻璃高脚杯和细瓷餐具,它们都是高档的名牌餐具。过去,这两家公司因为是竞争对手,关系一直不好。可后来他们经过协商,决定联合推销。“水晶杯”公司利用细瓷餐具在日本市场的信誉,通过联合销售,将其产品打入日本等国;而“细瓷”公司则利用“水晶杯”50%的产品销在美国的优势,使细瓷餐具占领了美国家庭与饭店的餐桌。结果,联合推销使双方相得益彰,两家的销售额均大幅提高。
这让我不禁想起约翰·列侬的故事。1957年,当时还默默无名的约翰·列侬在一次小型演出中认识了15岁的保罗·麦卡特尼。演出结束后,保罗批评约翰唱得不对,吉他也弹得不好,约翰很不服气。于是保罗用左手弹了一段漂亮的吉他,向约翰展示了他的天才,而且他能记住所有的歌词,这让约翰大为惊讶。约翰想,与其让这小子成为自己将来的敌人,还不如现在就邀他入团。就在这天,二十世纪最成功的音乐搭档诞生了,约翰和保罗携手合作,组建了“披头士”乐队。这支乐队后来风靡全球,成为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乐队。
聪明的列侬比比尔·盖茨更有远见:在敌人还未成为敌人之前,快步上前,站到他的身边,把他变成自己的朋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9 09:56:52
1987年5月,我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的编辑崔永元打来的电话,希望我能去广播电台录制一个节目。由于是第一次到广播电台录制节目,我很紧张。
人一紧张就想上厕所,崔永元便带我去卫生间。我一边小便一边同他说话。崔永元说,男人小便时最好别说话,对身体不好,还说是一个特懂养生学的道士告诉他的。从那以后,我一直保持着小便时坚决不说话的习惯。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我在小便时一次也没有说过话。这已经成为我的生活规则。有时想想我也觉得好笑,1987年崔永元的一句话(他那时还没出名),竟然成为我的一项生活准则,可见人对健康的重视。在这17年间,我也确实没得过什么病,我甚至愿意把这归功于小便时不说话。
但是这个规矩在最近被打破了。我在小便时被迫说了话。而且不是在家里,而且强迫我在小便时说话的还是女性。
那是在一家餐馆吃饭,其间我到卫生间小便。当时卫生间里就我一个人。小便到一半时,我忽然听到女清洁工在门外喊:“里边有人吗?没人我进来打扫卫生了!”17年养成的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先是咬紧牙关不说话,但是我很快就意识到,我个人的游戏规则要服从社会的游戏规则,如果我不说话,她进来看了我身上她不该看的地方,我反而是流氓。我只能咬牙说:“有人。”她大概嫌我的声音小,又追问一句:“真的有人吗?”我只好高声确认:“真的有人。”那之后好几天我都感到浑身不舒服,一会儿胃疼,一会儿头晕,很是怀疑小便时说话导致了什么病。
这些年比较流行一个词语———“游戏规则”。这个词语将社会和人生的沉重和严肃轻松化了。个人有个人的游戏规则,单位有单位的游戏规则,国家有国家的游戏规则,社会有社会的游戏规则,人类有人类的游戏规则。最高的游戏规则是法律。人生在世,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四处碰壁,甚至被淘汰出局。
那次小便说话后,我心虚,就到医院检查身体。医生问我检查什么,我说检查前列腺,我觉得这个部位应该先检查。我当空军地勤学修飞机时,教员告诉我们,遇到故障,先从最简单的地方排除。这句话让我受用到现在。比如汽车喇叭不响了,绝对不能一上来就换喇叭,而应该先看是不是保险丝烧了。医生是个女的,让我做红外线热像检查。她站在仪器后边,命令我往下脱裤子,一直脱到膝盖。我当时就想,为了怕女清洁工看,导致让女医生看;女清洁工看了我,还是我的不是;女医生看了,却天经地义,这就是游戏规则。当然,医生也不能随便让患者脱裤子,你去医院看牙,如果医生让你脱裤子检查,你干吗?还是游戏规则在约束大家的行为。
游戏规则无处不在。
夫妻相处,最基本的游戏规则是坦诚相见。有这么一个笑话:一对外国夫妻庆祝金婚,妻子认为自己违反了游戏规则,她向丈夫坦白说,我一直没告诉你我是色盲。丈夫一感动,也坦白说:我也不忠诚,我是黑人,可我一直冒充白人和你生活了这么些年。
现实中不想获得成功的人几乎没有。为什么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不太成功呢?成功的人有什么共同之处?是不是成功的人都遵守游戏规则?不成功的人都不遵守游戏规则?
我接触过一些成功人士,我将他们和不太成功的人士做过对比后发现,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是他们能够区分真假游戏规则,对于真的游戏规则,他们坚决遵守。而对于假的游戏规则,成功人士是不会遵守的。不太成功的人士除了遵守真游戏规则外,还遵守假游戏规则,所以妨碍了他们踏上成功之路。
举个例子。一般人都认为,书上说的都是对的,或者权威说的都是对的,这成为看书的游戏规则。这其实是假游戏规则。而真的游戏规则是:想方设法证明书上写的观点是错误的。再比如职场人士的游戏规则是忠于职守,像送信的罗文一样,不问为什么,不问怎么办,埋头干就是。这其实也是假游戏规则。真的规则是不愚忠,多问为什么,正确的,执行,错误的,提出改进建议。再比如,商人的游戏规则是利润至上,其他的通通让位,这也是假规则。真的规则是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同步,必要的时候牺牲经济利益,这样才会稳步前进,用流行的话说,才能可持续发展。
其他诸如必须拿到大学文凭才能获得人生成功,诸如只有出国才能深造,诸如孩子只有上重点学校才会有出息,都是假游戏规则。
严格遵守真游戏规则,坚决违反假游戏规则,你就会成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9 09:57:03
马来半岛南面有一个小岛,它就是著名的岛国新加坡。
新加坡曾是英国殖民地,二战后与马来西亚合并,又于1965年独立。听新加坡人说,当年李光耀先生声音哽咽地在广播中宣布这一并不情愿的决定时,新加坡上下曾为之震惊和茫然。然而,新加坡人很快恢复了清醒和镇定,在自强、自立的道路上,开始了艰苦不懈的探索。可以说,新加坡的探索是从引进国外智力开始的,第一位被请进新加坡的是荷兰著名经济学家温斯敏。
温斯敏不负厚望。他进行了大量考察,根据岛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点,提出了振兴新加坡经济的七大措施,贯彻始终的精神是加大科技投入。
新加坡淡水不能自给,不得不从仅一水之隔的马来西亚买水。不过,连接新马两国的淡水输水管是双向的:一条由马来西亚流向新加坡,而另一条则由新加坡流向马来西亚。这正是温斯敏关于加大科技投入精神的具体体现。
原来,新加坡买水时,还花钱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淡水净化技术,建了一座规模很大的自来水厂。从马来西亚流过来的水经过处理后,除自用外,其余的再回流到马来西亚。不过回去的水并不白给,身价是原水的两倍。这样,科技不仅解决了新加坡淡水不足的问题,还实现了“来料加工”,大大地赚了一笔。大概马来西亚人不会想到,如今花费大量林吉特(马来西亚货币)买回的却是自己的水,而那卖水的竟是35年前被自己逐出家门的小兄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9 09:57:44
泰戈尔哲理诗中有句名言:“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这话意味深长且发人深省,向世人揭示出“讨厌”的错误也有不菲的价值。
美国有一个叫罗伯特的人,用几年时间收集了七万多件“失败产品”,然后创办了一个“失败产品陈列室”,并一一配上了言简意赅的解说词。由于这一展览给人以真实深切的警示,开展后观者如潮,给罗伯特带来了滚滚的财源。
妙!展览“无用”的“废品”竟创造了“成功”!联想到一句西方的幽默:“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点的好东西。”而既然放错了地点,就不妨重找个地点放,谁找准了这个地点,谁就能让那些“垃圾”大放光彩!
在美国的圣路易斯市,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假医假药陈列馆,被“揪出示众”的全是坑人骗人害人的玩意儿。参观者睹物反思,受到了一次极其深刻的打假教育,并在感慨万千后切实提高了识别假货的能力。正因为展览会的设计者们为“假货”这个“垃圾”找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好地方”,他们才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大科学家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灯泡时,为了寻找一种高效率的灯丝材料,做了一千两百次试验,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一个愚昧无知的人取笑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两百次。”
“不,”爱迪生反驳道,“我证明了一千两百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这正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大科学家以“无用”的材料作为无可辩驳的反证增强继续实验探索的自信。
有位哲人说:“失败的味道挺苦,包含其间的道理却是甜的。”可见经营“失败”就是一种“高明”。关键是,你必须别出心裁,另辟蹊径。
有一位旅行者,走到了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他发现了一大片兰草。经仔细辨认后,他确定那是兰花中的珍品:佛兰。旅行者惊喜之极,决定把这些花带回城里出售。旅行者找到一户农户,想借一把锄头。当憨厚的男主人明白了旅行者的来意后,很爽快地把锄头递给他,只是提出一个要求:跟着他去看一看是怎样的一种花儿,竟让旅行者如此着迷。
看过之后,农民很是失望。“原来是这种自生自灭的小草!我们这里的人谁都不要,这草是没用的,我们曾割回去喂牛,可是它嗅也没嗅一下呢。”说完,农民遗憾地走了。几天以后,旅行者回到了城里,带回去的几十株佛兰,很快地使他成为富翁。
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
人生也是如此,这世上本没有天生无用的人、天生失败或者天生成功的人,关键是你处在什么位置,或者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所以不要说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能,只不过你就像那株佛兰一样,还没有被发现而已。那么,我们何不换一个角度看自己,试着走出去,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在“平庸”中挖掘亮色,从“无用”中寻找价值。因循守旧,只能让人的生命囿于一种苟且的状态,创新求变,则会将生命推向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