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降温费
6月15日,笔者所在企业——江苏淮安凡之晟远大建筑工业有限公司职工心情特别开心。因为在这一天,职工们不仅拿到了端午节的福利每人200元,还提前拿到了六月份的高温津贴。今年开始,江苏省高温津贴由过去的200元提高到300元。
说到高温费,这也是笔者2007年离开国企后第一次拿到,期间任职的民营企业就没有发过高温津贴。每年进入6月份,在职工中谈论最多的就是防暑降温费了,即高温津贴。笔者在民营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和工会工作多年,对高温津贴落实情况,也作了调查。
企业不愿谈,怕伤钱。调查一些企业,应该说,大多数企业主是知道有高温津贴这事的,也知道高温津贴标准。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以以前就没有发高温津贴先例搪塞,调查也发现也有企业每年夏天都发防暑物品,如香皂、洗衣粉、绿豆等,甚至还发西瓜,上班期间发冷饮、汽水、绿豆汤等,有企业主说,职工也没意见,也没听到意见。有企业主坦言,我们企业是20元/月,就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也有少部分企业主认为,企业要考虑成本,负担不起。甚至有个别企业主认为,在我这个企业干,就没有高温津贴,你爱干不干。总之,企业在规避应承担的责任,未按照标准支付高温津贴,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
职工不能谈,怕失业。在企业询问职工拿到高温津贴了没有,许多职工说,跟老板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其实跟企业也没感情可言,我干活,你给钱,天经地义。调查得知,大多数职工没享受过高温津贴,尽管也知道有高温津贴这回事。进入夏季,媒体、工会组织也在宣传高温津贴的规定标准。可现实问题是,谁敢跟老板要,特别是目前经济形势、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情况下,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劳动者坦言,也想过投诉,但维权成本高,时间也长,耗不起。亏就亏点吧,毕竟工资没少发。
工会不敢谈,怕丢“官”。近年来,社会和劳动者对企业工会发挥作用,维护职工权益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企业工会的特性,在开展活动、维权方面也存在许多困难,资源、手段不多,工会干部畏难情绪,怕得罪企业主,怕被下岗,故不敢谈高温津贴、工资增长谈判等,本属于工会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有工会主席,一针见血地说,工会主席的工资、福利都是老板发的,在维权方面能做多少,做多少,不要唱对台戏,让企业主“感冒”。
国家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联合颁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2012年)中,其第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的以及不能采取措施将工作场所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不得用防暑降温饮料充抵高温津贴。这个文件对用人单位究竟有多大作用,如果不落实,国家的权威在哪里?在劳动者眼里也就是一张废纸罢了。国家层面要加强立法,增强可操作性。目前的高温津贴规定是国家部委文件,缺少刚性和可操作性,对违法者威慑力不够。因此,要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高度,认识职工依法享受高温津贴的重要性,建议出台《高温津贴条例》,加大处罚力度。当地气象部门必须及时发布高温气象信息,减少实际工作中的扯皮现象。
工会要用法治思维维权。企业工会组织要主动担当、有所作为,对企业侵害职工权益的事情要敢于“亮剑”,不做老好人。坚决做职工权益的维护者和坚强后盾。国家层面要研究发挥企业工会职能的法律、途径,解决工会面临的问题,当前要着力解决企业工会有位的问题,赋予工会更多的资源。
劳动监察部门要用法治思维执法。必须看到,企业违法处罚不及时或者处罚过轻,也是企业不守法、甚至明目张胆违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必须严格执法,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要加大查处力度,该曝光的要曝光,要运用多种手段,不能把规定当做“稻草人”。
职工依法享受高温津贴是国家赋予保障职工身心健康的权利,也是用工单位义不容辞的义务。劳动者要增强法律意识,做到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维护利益。办事情都要有法律依据、讲法律程序,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努力掌握法治知识。法律援助部门要主动服务劳动者,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作者系江苏淮安凡之晟远大建筑工业有限公司人力行政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