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YHhk{
_;mA(j
二十年前,受二哥的熏陶,我喜欢上了看书。一本薄薄的《辽宁青年》,会莫名的兴奋好一阵子。那时候,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能看到的就是继小人书之后的《故事会》《故事大王》等被传阅无数次的小册子。因为喜欢看书,认识了村子里一位高考落了榜的小学代课教师。小学老师家里的书很多,我很是很崇拜他,经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造访。小学老师的家在靠近山坡上,室内林林总总布满书籍,干净而温馨,在农村那片精神蛮荒的土地,显得神圣与庄严。也就是在小学教师那里,我认识了《小小说》、《微型小说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文学期刊。这也是我日后对文学深深着迷的重要原因。知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地里的庄稼不收粮食照样被邻居视为不务正业。书读久了,自然会荒废了一些东西。父亲是一位石匠,因为勤劳养育了一家人(我们兄弟姐妹五人),故,在父亲眼里,本分的劳作是庄稼人最起码的素养。当然,子继父业的夙愿也在父亲心里酝酿已久。大哥初中毕业后跟父亲在山里拉了几天板车,后来,进了煤矿。煤矿虽苦、险、脏、累,总比侍弄土坷垃头子强!二哥文质彬彬,写的一手好字,立志走出农门。苦读了三年,依然没有考取中专。落榜后说啥不愿意做庄稼活,父亲舍了几回老脸,在矿上的外包队为二哥找了份建筑队提灰斗子的活。二哥不甘于现状,次年随农民工进到采煤队挖煤。长时间与书本打交道,对农活我是不屑的,但作为农民的儿子,不侍庄稼活又与现实格格不入。出于自尊与活命的本能,我一边帮助家人打理几亩土地,一边暗下里读我的“书”。(这个读书,是爱好,书呆子的读书,不是聪明、上学尖子生的读书,在农村人眼里是没有多大用途的。出于骨子里的嗜好,我中毒般的吮吸铅字的火焰,以安抚那颗迷茫浮躁的心), zQ#2BOx1
后来,工作了,我开始在集镇上的书店买书。《辽宁青年》、《读者》、《小小说》、《微型小说》,是我多年固定的读物。至于故事书籍,我不大看了,感觉纯粹娱乐没有艺术性。后来,我想那应该是成熟的或者思想进化的体现吧! 6L<QKE=
读书是孤独的,从市场上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后,书店在集镇彻底绝迹了,我也没有书可读了。那阵子,我学会了喝酒,学会了为模仿一首明星的新歌唱的鬼哭狼嚎。昏昏浩浩的游离在白天与黑夜之间。人生的章页白白的掀开又白白的合上一段时间后。我又鬼使神差般的进城大街小巷搜索书本,那种渴望如瘾君子般的依赖。畅销书我是买不起的,只有看纯文学的杂志,块了八角,不会心疼。这分心疼不是叶公好龙的矛盾,确实是社会底层人物生存的现状。小镇多少年都没有卖书的了,一次与一位改了行的书摊老板闲聊,老板说,现在大家都在挣钱,谁还在看书。突然想起一句歌词“花花世界,浮华人生”,果然。 +z|@K=d#|
有时候,也会蹲在旧书摊上淘一回“宝”。久了,就与老板混熟了,每次光顾,老板总会指准确无误的找出我喜欢看的几本书。我看书无所谓新旧,笃信开卷有益的自慰。 qM18Ji*
每次去城里,只要有时间,总会去那爿不起眼的书店逗留。沉浸在书籍的殿堂,心里是踏实满足的。平日里空落落得心,似乎有了依托于归处,不在迷茫在哪里安放。 *X /i<
看着不断涨的书价,捏着发皱的毛票,手心里汗水津津。 一本5元的杂志,足以让我犹豫半天!再怎么吝啬,也会狠下心买几本书,回到家里美美的品读,像嗜酒者啜饮般的陶醉。环顾书店,不过学生与老人,偶尔也会有席地而坐的农民工滋滋有味地看着报纸。 G{74o8
走在车水马龙的城市,手提袋里的几本杂志,小学老师,农民工,退休老者与眼前看宝马的帅哥坐香车的丽人格格不入,一种莫名的落寞、戏谑、抛弃、悲凉与边缘化的情愫油然而生。猫进被城市下放了的、破旧不堪的公交车上,掀开纸页,淡淡书香艰难的抚慰着被污浊了敏感。闭上眼,仿佛进入朗朗读书声的教室,铅字的芬芳沁人心脾,历久弥香。心情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机彩铃声,汽车引擎的轰鸣声,乘客家长里短的声响逐渐远去,留下的是一个幽静空灵、蕴储万物的第三世界。 .
e_VPKF|
就这样,卑微着、清高着。时而大笑,无所顾忌的似三岁孩童;时而沉思,宁静致远般的深邃。“端”着读书人特有的风骨,与鲁迅的文字告别,与徐志摩的经典挥手,并一遍遍怀念孔乙己的瘦身长袍,怀念曹雪芹暮年的悲情,葬花于闲庭,揽月于孤夜,或浅吟低唱,或掩卷沉思,永生天地间,蛰伏黄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