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清明上河图》可以有更多读法
宅家的时间久了,带孙子出门,看看外面的世界,春暖花开,柳丝随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29750
精华: 172
发帖: 96750
财富: 12262649 鼎币
威望: 180 点
贡献值: 27 点
会员币: 10000001 个
好评度: 525 点
在线时间: 3709(时)
注册时间: 2013-07-05
最后登录: 2024-02-2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6  
0

《清明上河图》可以有更多读法

日前,收到金匠博士的新著——《遮蔽的真实——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生活图景》,连日来,我都在小心翼翼地一边读一边做笔记,生怕遗漏了某个细节,而不能完整地感受作者面面俱到的“符号”分析。 Z?J:$of*  
v(l eide  
]O{u tm  
_MWM;f`b  
《遮蔽的真实》一书可以看作是“金匠视角”的《清明上河图》解读,那么,这种解读与以往的研究者有何不同呢? ^). )  
M=xQ=j?  
`o79g"kxe  
O[9-:,B{w  
“读”画还是“观”画?这是个问题 ?3Ij*}_O2  
pium$4l2#  
xt4)Ya  
hJ5z/5aE;  
该书共分三十八个小节,其中“引言”部分可以看作是了解本书的一个引子。在这节中,作者虽着笔墨不多,但给读者提供了“观看”(解读)《清明上河图》的方法。 A=Dhod  
91of~ffh  
@c'|Iqy`  
AGYm';z3  
作者认为:“所谓手卷,应该握在手中欣赏,观赏者从右到左一段一段地展开,又一段一段地卷上,每次展开一个手臂的长度。”但是,“现在我们在博物馆中观赏手卷作品,展览的方式是将手卷整段展开陈列,尽可能地让观者一览无余地看到手卷的全貌。”“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暗示着现代公众空间和技术发展对人们观看方式的影响。”作者最后指出:“我们今天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许多知识,包括众多研究专家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在错误的观看方式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认识。” m}$+Hdk+7  
qQ7w&9r.M  
(#q<\`  
# x>ga  
“观看”方式的差异,对我们重新审视《清明上河图》具有点醒作用。 Ip}Vb6}  
Lt#'W  
_SZ5P>GIU  
'mdMq=VI  
事实上,手卷作为一种特殊的图画形式,它不仅仅是空间的,更是时间的,是叙事的图像呈现。古人素有“读画”之说,这里头有文化的因素,亦有心理的因素。文人画兴起之后,在图画上题跋、钤印成为中国画的特殊“构图”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书、画、印一体。故中国画正确的“观看”方式是“读”。“读”是一种独特的叙事形态,欣赏者读的不仅仅是图像,更是画中的历史、哲理和艺术家的观念、情绪。“读”是一种心理变化的过程,是读者经验艺术家之经验的最佳途径;尤其“读”手卷就像是读文章,适合慢品。 ^IgY d*5  
O`cu_  
U},=LsDsW4  
Fk^3a'/4KJ  
“读”手卷就像看电影一样,是一个时间过程,这个时间过程亦是不断感受图像的过程。以某一段图像为时间节点,一“段”一“段”地向前推移,直到整个“叙事”结束,所以才会出现“同一个人为什么多次出现在画面中”诸如此类的疑问。这也是前阅读时代与后阅读时代之“观看”方式的不同。 iy\KzoB  
j1Yq5`ia  
nY `2uN~9  
GR'Ti*Qi  
作者通过临写《清明上河图》的方式,把自己置于与它的关系之中。他不是在观看或者注视作为图像的一件物,而是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 0;~yZ?6_F  
}tST)=M`  
ly4Qg\l  
ZF#Rej?  
《清明上河图》有更多种可能 lS{r=y_0.  
_-cK{  
cJn HW  
77gysd\(  
除“引言”和“附录”,其余三十六小节是作者对《清明上河图》从开卷到闭卷过程的图像解读,每一个小节都对应一段图画。作者不时强调,要回到《清明上河图》的图本去审视,通过一个个不同的符号分析其背后所潜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心理。比如他对“十里长亭”“花栲栲”“欢门”“望旗”“漕船”“衙署”“税务所”“便面(扇子)”的考证与分析,基本上推翻了流行观点,并提出了不乏令人信服的证据。 $2z _{@Z  
F.q|x|9j  
h`MdKX$  
OQlG+|  
有些研究者依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认为一个建在郊外的高台上的亭子是“望火楼”,但金匠根据史料及文学作品中关于“长亭”的描述,认为这个“亭子”应该是“秦汉时期以来的旧制,是在官道上每十里设置一座长亭……并委任一位亭长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供行人歇息”的“十里长亭”。 (UEXxUdQ_Q  
"oc$  
!)NidG  
0vs0*;F;  
再如,作者通过《宋代汴河船》《宋史》等史料分析,画面中停靠在柳荫下的两艘“舱位低、船舱呈圆弧形”的木船,是活跃在汴河上的漕船,并认为这种船是宋代“专门用来在内河和运河上运送漕粮和官需物资的船只,它的形式与后世明清时期的漕运船只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针对既定水域来“量身定做”的船只,而后者可以在不同水域中行驶。又通过河道上只有两艘漕船来断定,这是私家的漕运船只,而不是编纲而行的官船。同时,作者还注意到了“漕船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点,它们是固定船舷板的铁钉”。通过这个细节,以相关文献为依据,考证了宋代造船业和冶铁业的发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ySdN;d:q  
i4Z4xTn  
^E>CGGS4  
'bW5Fr>W  
《清明上河图》具有较高的史考价值,尤其对于后世风俗画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正因为此,一些研究者往往把其当做《东京梦华录》《汴都赋》等文学作品的最佳图解,反过来,他们也常以《东京梦华录》作为《清明上河图》的文本诠释,以史证图、图史互证。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集中研究宋代历史、经济史、民俗史及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和符号学理论出发,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分析和解读,虽然有些观点有待商榷,但仍不失为“一家之言”。 !ZtSbOC'  
,ul5,ygA  
Ruh)^g  
Ef7:y|?  
作者设定了一个大胆的结论:《清明上河图》的时间发生在王得臣和孟元老所记载的时间端的某个过程当中。他指出:“全图中共有马匹二十一匹。对照王得臣的笔记来看,途中虽然还有七个人骑驴,但骑马的人数却是骑驴的三倍。”而这正指向当时社会的一个事实:政府颁布和实施“保马法”,鼓励民间养马,以备战时征用。“保马法”的实施一方面解决政府单方面养马所耗费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另一方面老百姓通过领养马匹,既可以免除一定的赋税,又能发挥马匹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kYp%r6  
"/x_>ui1F  
;q#]-^  
: iY$82wQ  
不管是图像证史还是以史释图,还需结合诸如考古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政治经济学、符号学、文学,乃至心理学等学科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我们无法感受和经验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态,而更多时候是借助于史料,通过演绎、推断乃至想象的方法来建立相应的学说(假设)。 (wt+`_6  
Jj"HpK>[  
J?712=9  
R"6;NPeo  
就像作者在阐释虹桥上下的“冲突”时说的:不管是桥上骑马队伍与坐轿队伍的相遇,还是河道上船只与虹桥的近距离“接触”,都不是如以往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是社会矛盾或冲突的隐喻,而不过是热闹的“桥市”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插曲罢了。“在北宋当时的语境之中,图像的观看者一定是十分熟悉这种现象,并明白画家的用意,而我们今天的观看者则只能做这种猜测了。” J=WB6zi  
W3pQ?  
Sgj/s~j~1  
6* rcR]  
叙事与抒情的诗性描述 oh}^?p  
NCt~9xS.  
-Wjh**  
T |"`8mG  
如果把《清明上河图》看作是一首诗的话,那它就是一首历史叙事诗,它通过图像叙事的方式,概括了北宋都城汴京及近郊的社会之繁荣生活。作者张择端曾担任翰林待诏,作为宫廷画师,他的创作是否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在创作上有美化朝廷的成分呢?我想可能是会有的,毕竟艺术源于生活而“美”于生活。但是,作为一名根植于现实生活创作的画师,我认为张择端也不会罔顾事实,随意篡改其所见所闻所识,毕竟在他生活的时代,社会升平,人民生活还是比较富裕的,特别是都城汴京,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经济居全国首位。 rFd@mO  
( )|3  
e6P[c=m #  
|4SW[>WT:  
相应于《清明上河图》的叙事效果,《遮蔽的真实》一书既是学术研究著作,但又不落学术研究之窠臼,而是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采取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扫描式的解读。难得的是,作者亲自临写了一遍《清明上河图》,以每一段图配以一段文字或每一段文字证以一段图的方式,进行图文互证,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读者阅读与观看的障碍。 w7Dt1axB  
"n- pl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我不会掩饰/开放是每一朵花的权利/一万条心绪的瀑布/向你倾诉/那朵淡黄的小花/终会芬芳你吗/作为一次异样的日出http://bbs.bztdxxl.com/thread-htm-fid-351.html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