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场故事】
我当秘书的那些年……(图2幅)【见刊稿】
◎ 张修东
2023年第5期班组天地
我在企业做秘书那些年,还没有互联网,为把写作时用得到、可参考的文章学习领会运用好,我建了报纸剪贴册,名曰:报海拾贝,分成国家政策、行业资讯、企业典型经验、美文好诗名句等几大类。几乎每个日子,即便加班很晚,当天收到的报纸当天必须看完、剪完、贴完,才算完成流程,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规矩。芸芸报海,捡拾贝壳,对我个人写作或从中寻觅灵感,作用非凡。
就是这么几本剪贴册,在一切写作资料、理论素材均来源于报刊的年代,很是珍贵。“自己有不算有,大家有才算有”,我是这么想的,也付诸行动。同行来借,想从中找些警句、金句,加入领导讲话稿,串在典型材料里,我都愉快地奉上,只是嘱咐:“务必爱惜,用完返还。”从剪贴册中获取营养,可以说滋润了和我同程的秘书们。
对于我的做法,记得当时有一位从事过秘书工作的好友问我:“秘书都是以后做领导的苗子,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你图啥?”
我说:“牵手走过秘书这一程,互相搭台,既是感情,也是缘分啊。”
后来我就想,人说同行是冤家,那是你没有把同行当成家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管是思路还是行动。
我很赞赏这句话:个人走,走不稳;牵手走,走得远。这不,和我共过事的几个同行,除年龄优势,就是靠悟性、勤勉和灵透,以后走上了更高的岗位。我深以为荣,时不时在他们回矿休假时,约到一起聚一聚。每当说起我收集的那几本剪贴册,都说受益匪浅、记忆深刻。
几千个日日夜夜爬格子,功劳苦劳一起算,领导慧眼识珠,我的秘书岗位得以调整。三十多年里,从大处讲,我先后从事党务、行政;从小处说,干过宣传统战、煤炭营销、多种经营、社区管理、物资供应等,每到一个岗位,我都很珍惜那段秘书经历,没有放下写和悟。《肥城矿工报》《中国煤炭报》《山东工人报》等报纸的编辑老师,一直到后来《班组天地》杂志的老师,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费心劳神帮我修改稿件,让一篇篇文字稿见诸媒体,对我激励不小。
由文字秘书转入文学创作后,我搜集到的媒体投稿信息多了,掌握的发稿机会也增加了。平日里,我还是延续同事借阅“报海拾贝”的做法,把自己知道的报刊电子邮箱,毫不吝啬地分享给爱好写作的同行,还建起了“陶山之阳文学微信群”,把一些名家名师的讲课内容、写作体会、创作经验予以转发,其中附带媒体投稿邮箱和栏目要求。
有个文友问我:“好多人晒见刊稿,都是只晒版面内容,唯独你,和他们不一样。”
我将多年积攒的一句话告诉他:“独享是吃独食,分享才是美德。”
说实在的,这些年,我有这样的感觉,每每看到同行稿件登报见刊,有时比采用了自己的还高兴。
时间一长,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编辑老师发了稿,就把报刊采用的稿件晒出来、贴出去。我还特意把报刊投稿邮箱一块晒、贴,从不“犹抱琵琶半遮面”,目的是让同行共享信息。只有邮箱准确了,投中的几率才高;只有对准栏目要求,投稿才会得到编辑老师认可。即便同行没有投稿,编辑老师也不会把不合格的稿子死拖硬拽上刊,这是我和同行的共识。
有一位国内知名的教作文的老师,我们是微信好友。我晒出来的每篇见刊稿,他都点评、点赞,有时还留言指导。这天,我见到了他在我经常发稿的一家媒体用了头题散文,在此之前,没见他用稿、晒稿。一会儿,他给我发来微信:“邮箱传友情,同行结友缘。多谢你的邮箱信息。”我越想心里越高兴。
静心想想,是走过的秘书这一程,启发了我人生的灵感和觉悟。这里,我更欣赏一句话:收一份祝福,好运一整年;送一份祝福,好运年年有。相对于短暂的人生单程旅行,奉送相比于接收更开心更兴奋,尤其是同行。
同行相助的远行,更稳更远。
图1:张修东在肥矿集团读书会上分享读书写作经验
图2:张修东在肥矿集团读书会上签名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