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上写作路
◎程友华
在闲暇之时,静心回想过往经历,不禁感叹命运的奇妙。谁能想到,一个曾经连广播稿都不会写的人,竟在帮同事抄稿的过程中,踏上了新闻写作的道路,且一走就是三十多年。
那是 1989 年 1 月,我响应松藻矿务局(现松藻煤电公司)的招工,从一个“泥腿子”成为了松藻矿务局打通二矿供应科的钳工。本以为会在钳工岗位上一直工作下去,未曾想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
1990 年,我被抽调参加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当时条件艰苦,没有电脑、智能手机和大数据,所有编码工作全靠人工完成。或许是我字迹较为工整,得到领导赏识,随后又被抽调至綦江县参加集中人口编码,前后历时三个月。
人口普查工作结束约两个月后,矿上宣传部门缺人,因人口普查办公室负责人极力推荐,夸赞我字写得好,我幸运地进入了宣传部。
初进宣传部,我才知晓这里的工作并非仅仅与文字打交道,还要采写新闻稿件。可那时的我,连一篇广播稿都未曾写过,一时陷入窘迫。时任宣传部长让我先帮同事抄稿。
那时写稿全凭手写,投稿可一稿多投。为增加发表机会,一篇稿件常需抄写多份,甚至多达一二十份。抄稿过程枯燥辛苦,但我毫无怨言。日复一日地抄,整篇文章从标题到结尾,包括标点符号,都已烂熟于心。就在这看似机械的抄稿中,我逐渐掌握了新闻稿的写作常识,领悟了一些写作原理。于是,我悄悄写了一篇“打通二矿设立见义勇为奖”,怀着忐忑心情发往《四川工人日报》。因缺乏自信,投稿后便不再在意。
然而,几天后,当同事拿着报纸询问作者时,我才想起自己的投稿。更惊喜的是,报社还寄来了稿费。自此,我对新闻写作的兴趣大增,开启了新闻写作宣传之路。
真正在写作上“崭露头角”,还得益于《班组天地》杂志总编夏晓凌老师的指导。1997 年 10 月,在公司新闻干事的引荐下,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向夏老师主编的《工人日报》班组天地版投去第一篇稿件“企业职工再次呼吁——基层罚款亟待规范”。没想到这篇粗糙的稿件在夏老师的精心修改下,于七版头条位置发表。兴奋之余,我反复品味比对,发现问题类稿件更易见报,只是要处理好揭露问题与正面报道单位的关系。
此后,我依此思路采写稿件、分析问题、思考对策,一篇篇深度报道不断化作铅字。2002 年最多时,在《工人日报》发表了 27 篇,其中 13 篇位于版面头条位置。当年在《工人日报》的发稿量名列400多名通讯员前列。
回首往昔,感慨万千。当初的抄稿经历,竟成为开启写作生涯的关键钥匙。这真是“抄”出来的正途,让我在文字世界中寻得一方天地,也让我明白,只要用心做事,哪怕再平凡的工作,都能成为成功的基石。
[ 此帖被cyh951751在2024-09-15 11:1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