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BBsZPJ5
从全国科普统计的数据分析看,近年来我国科普事业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政府的科普立场也从强调科普为国家战略服务转向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导向,科普事业沿着“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和“建设国家科普能力”两条主线顺利开展。在未来,我国的科普事业仍然面对着一些不确定的局面和可能的挑战,只有做好应对的准备,才能确保科普事业成为自主创新的有源之水。 j*jq2u
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中国学子自豪的口号,但现在这种情况却一去不复返。据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两岸四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1999年—2010年,大陆高考状元盲目追捧商科专业,近400名状元逃离数理化等“冷门专业”,纷纷扎堆经济管理专业。一方面是国内学生选择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意愿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国内的理工科人才大量向美国流失。据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统计,美国大约35%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来自外国,其中22%来自中国内地。美国政府的科普工作则把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放在第一位。美国政府很担忧学校中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缺乏,因为这关系到国家以后发展的持续竞争力。所以美国科普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 Ec['k&*7,
科学素质的提升,会使公众对科技有新的认识。当前,科技不再只是实验室中对真理的追求,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公众对科技的认识,可以从公众的能力和参与情况两个维度来定义,两个维度交叉可划分出四种类型的公众。一是“积极参与型”,具有较高的科技能力,同时乐于在社会中发挥自己对科技事务的影响;二是“袖手旁观型”,有能力但是对于参与科技相关问题没有主观意愿;三是“争论不休型”,能力较低,但是对于参与决策的热情很高,乐于争辩;四是“与世隔绝型”,缺乏知识社会中必要的技能,同时也不关心科技的发展。按照这种划分方式,我国大部分的公众还处于“与世隔绝型”阶段,他们的科技能力和参与科技事务的程度都有待提高。科学素质是公众科技能力最重要的内容。在全社会的努力下,中国的公众科技能力有望逐步提高,他们也将具有更强烈的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意愿和需求,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如果这时候公众的参与热情找不到参与渠道,可能会促使这些公众向“争论不休型”发展,更容易对科技决策产生质疑,不利于我国科技的稳定发展。政府在以后的重大科技决策中,应增加与公众对话的渠道。日本政府在其《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6-2010)》中就强调:要加强将研发成果惠及公众和社会的努力,通俗易懂地宣传科学技术政策及其成果,以此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hF-X8$[
科普事业中社会力量的缺失是影响科普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应是国家科普事业发展追求的目标。政府的管理、组织和资金应该起到杠杆的作用,撬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科普事业中,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办科普。在我国,政府仍然在科普工作格局中一头独大。以科普投入为例,2011年全社会科普经费投入105.3亿元,其中社会捐赠0.84亿元,只占总投入的0.8%,而政府拨款的比例则常年维持在70%左右。国外政府则非常注重与社会组织配合开展科普活动。“科学长夜”是柏林最大的公众参与性科普活动,由柏林州经济促进局、柏林技术基金会以及柏林轻轨有限公司大力支持,活动中科研机构、大学、博物馆、警察系统、公交系统都会协调起来,共同参与。来自柏林和波茨坦的64家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各式各样的科普活动,在短短8个小时内有24万人参与活动。这种政府与民间的配合,促使社会科普力量由自由发展逐渐走向自觉发展,有利于培育出专业的科普组织。 v?h8-yed
(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