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制“良方”中的“冷暴力”
王明明
“末位淘汰制”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绩效管理模式被许多企业推行和采用。其目的是通过末位淘汰制这样一种强势管理,给予员工一定的压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个单位处于一种积极上进的状态,克服人浮于事的弊端。同时也有人指出,末位淘汰制过于残酷,有损人格尊严,甚至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
对于“末位淘汰制”,从正面的角度去分析,这是一种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工作正能量的一种良好机制。他能很好的激励员工更好的去工作,始终让员工保持昂扬的工作激情和斗志,更利于企业的发展。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表面的背后,我认为这种制度的不合理性会大过他的正面作用。
一是、“末位淘汰制”的作用是让员工之间进行相互的竞争,如果这种竞争是一种良性竞争,每个人都会在竞争中受益,学到很多东西,大家取长补短相互进步,企业呈现一片活力。但在员工中,每个人的素质各不相同,可能会有个别人会别有用心,利用这一机制想法设法取得胜利,淘汰别人保全自己。更或是几个人联合起来排除异己的一种手段。这样一来,机制不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成了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起到的负面影响是企业无法估量的。
二是、在这种激励机制下,企业员工所看到的有可能仅仅是个人业绩,而忽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心里会发生竞争行的扭曲,员工之间没有的实质友善、沟通、互助,一些表面的文章会让企业失去了文化内涵,就像人失去了灵魂,肉体的存在如同行尸走肉,企业就像一个运行的机器,一旦一个部件出现问题,整个机器就会停止运转。
三是、相互的竞争也让员工之间失去了友情,因为都存在彼此猜疑、生存的状态中,没有了感情纽带,没有了配合的默契,没有了对企业的归属感。看似公平、客观的竞争,实质的内容让企业没有了凝聚力和号召力,试问企业长期在这种状态下,怎能长期良好的发展和壮大。
四是、员工在流水线上的竞争和淘汰,企业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新的“血液”能否适合企业的“血型”,需要适应和磨合,在这种竞争下,员工就会疲惫,在企业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家”的感觉,又何谈激情为企业更好的、长期的奋斗呢?
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引用“末位淘汰制”,要考虑如何的将这种机制变成一剂“良方”,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莫让枝繁叶茂的大树因为施肥过度而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