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今日发帖排行
    主题 : 宁肯:你内心充满巨大愤怒,却不表达,这没道理
    顾述毫离线
    求职就业版,欢迎来踩,一定有您需要的信息!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18686
    精华: 111
    发帖: 7218
    财富: 147483647 鼎币
    威望: 23215 点
    贡献值: 69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27597 点
    在线时间: 1496(时)
    注册时间: 2011-04-03
    最后登录: 2018-01-0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0
    来源于 作家动态 分类

    宁肯:你内心充满巨大愤怒,却不表达,这没道理

    管理提醒: 本帖被 登高的温石 执行加亮操作(2014-11-20)

    hh&Js'd  
     作家宁肯,被称为当代小说的“刺客”,刀法重拙有力;他又是先锋文体的实验者,不断用新的小说形式展现他眼中的世界。 b|E/LKa  
    9U10d&M(  
      近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宁肯新作《三个三重奏》,这是他的第五部长篇。这一次,他将“注释”这一不起眼的文本形式发挥到极致,甚至成为小说三重奏的三分之一。 YY!!<2_  
    ~.Q4c*_b  
      从《蒙面之城》到《三个三重奏》,宁肯每部小说都要耗费两三年时间。他写得稳健,却又先锋前卫;尽管这次将笔尖伸到了贪污腐败的领域,却又并未落入通俗官场小说的窠臼。 h3h8lt_ |  
    P{lh)m>  
      围绕他的新作和创作历程,羊城晚报记者近日进行了专访。 j<$R4A 1  
    f8!l7{2%q  
      不关心具体黑幕,表达人性 sfC@*Y2XT  
    ;Prg'R[o;  
      羊城晚报:《三个三重奏》和你前几部长篇小说的内容非常不同,是一部关于贪腐权力的小说? 2k3 z'RLG  
    FR'b`Xv:  
      宁肯:2009年写《天·藏》的过程中,我开始感觉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觉得官场离个人很遥远,但那几年出现了很多公共问题,比如有毒食品、地沟油、毒牛奶、毒大米,把腐败推到了每个人面前,生活环境遭到了直接威胁,这和权力、权钱交易、监管不力都有关。我觉得自己应该对这个问题作出反应。作家再怎样坚持自己的爱好,但不关切社会现实,这是不可思议的。作家要写自己的内心,当你的内心充满巨大的愤怒,却不表达,这没道理。 _5h0@^m7y  
    p#M!S2&z  
      文学圈内有个说法,文学要和现实保持点距离,特别是纯文学。因为近距离会看不太清现实,而文学需要沉淀,需要有点滞后。可一方面现实让我们愤怒,另一方面又不能写,这有点儿分裂。 3o7xN=N  
    B&nw#saz.  
      后来我问自己,到底能不能反映?社会问题表面上离我们很近,但背后的权力、人性,难道不是永恒的吗?我认为这是可以表达,也应该关注的。纯文学可以不关心具体的贪污、黑幕,这些可以交给新闻、交给非虚构文学,而表达人性,这恰恰是纯文学的责任。 v@,XinB[  
    N<b D  
      面对贪腐题材,我们的着眼点在哪?从另一个角度看,权力,贪腐为解读人性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在腐败的环境下,人性是怎样的?权力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的?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追求权力?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爱恨情仇选择又是怎样?这就非常立体丰富,也和传统的官场小说区别开,让我有了写这部小说的基本立场。 n1)'cS5}  
    gX"T*d>y  
      羊城晚报:也就是说,你写的是人性,而不是写人如何在官场腐败。 kh&_#,  
    e3rfXhp  
      宁肯:没错,这也是我努力区别的。我避开了正面的官场,就像战争题材,我不写战场,写背后的东西。主角杜远方是逃亡状态,他不在官场了;而居延泽我写的是他的成长部分,如何进入官场的过程,最后恰恰就在这里结束。一般官场小说会写下去,如何利益博弈,如何贪污腐败,各种细节都是可以展示的,也是读者期待的,但我恰恰止住了。 R1 qMg+  
    AJWLEc4XK  
      注释是小说的“画外音” Vw?P.4  
    Ty}R^cy{d  
      羊城晚报:《三个三重奏》给我最大的冲击是“注释”的运用,里边大段大段的注释,小说叙述者会在注释里跳出来说话,但读者如果不看注释也并不妨碍整部小说的阅读。这种形式其实在外国作家的小说中运用得多一些,但他们也没有到你这么“夸张”的程度,一个注释好几页长。 bBFwx@  
    ;8EjjF [>  
      宁肯:在上一部小说《天·藏》里我就用过注释的形式,坦白说我是受到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神谕之夜》的启发,偶然看到书里有个注释,不是通常的解释,而是一段叙事,虽然不长,但也比一般的要长,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 ]]|d  
    U$EM.ot  
      我一直在苦苦找寻一种形式感的东西,重新认识现实。总觉得我们现在的小说处于封闭的状态,叙述者不会站出来和你交流。但影视不同,比如电影《阿信》里经常出现旁白。我常常想,小说在表达世界的方式上是有“缺陷”的,不如电影那么灵活。而注释有一种打破的状态,我忽然想到,这不就是小说的画外音吗?叙述者跳出来,打开了一个缺口,让小说的面貌不一样了。 G4"lZM  
    0nT%Slbih  
      羊城晚报:不担心打乱原本的节奏吗? ct.Bg)E  
    0hZxN2r  
      宁肯:只要把内在节奏控制好,是不会乱的。如果读者习惯了被打断,那也无所谓,这也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过去只是读者不习惯而已。为什么一定要一条路走到黑,到头了天才亮呢?中间为什么就不能天亮呢?这也是很好的阅读感受啊。 >%i9oI<)  
    Dtt\~m;AR  
      于是,我把保罗·奥斯特一个点的注释,发展成了一个面。任何创新都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都是借鉴了前人的东西,点变线,线到面。写《天·藏》时,注释让我获得了解放,在《三个三重奏》里,我把它变成了第二文本,成为小说结构的一部分。比如叙事者会来说明,我怎么认识这个人物的,为什么我会写他们,这样一下就打开了小说的空间。就像乐队指挥一样,小说的各个部分可以在这里被调度、切换等等。 L)G">T;  
    r &c_4%y  
      羊城晚报:近些年读当代作家的小说,感觉已经很少人会探讨小说叙事上的创新,大家可能会关注小说内容,但先锋小说潮过去后,今天大家似乎很少再关注小说的形式。 [+7"{UvT  
    g$gVm:=  
      宁肯:是,你的感觉特别对。为什么这些年我们很少谈论小说的形式,很少进行小说探索,大家都在讲故事,内容为王,这是特别明显的现实。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市场,先锋小说在市场上基本是失败的,大家读不懂,不习惯;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过这么多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短短几十年,已经走完了西方小说界的几乎全部实验,大家一致认为小说形式已经穷尽了,不用再考虑形式,新鲜的东西之前的人都玩过了,不新鲜了。 1G_xP^H!  
    a}GAB@YI  
      但我认为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难道小说就是要玩的吗?如果不是玩而是严肃的,为什么有些形式就不能再用?它应该和你的内在需要是相结合的。要考虑你的小说需要怎样的形式,别管之前玩过没有。 C[W5d~@;E  
    YRu%j4Tx  
      羊城晚报:这种误区会不会和影视的发达有关系?它们都在讲故事。 \y,; Cfl<  
    i/M+t~   
      宁肯:是,现在都把读者惯傻了,读者变懒了,这是恶性循环。这时候就需要有艺术家跳出来创新。 |N6mTB2  
    Qq>ElQ@  
      也有一些新的苗头,也有作家在长篇小说上作形式上的探索。比如《身体课》,大家都没关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构成一个长篇,很新鲜;李浩的《镜子中的父亲》用了一枚小镜子撬动板结的历史;徐则臣的《耶路撒冷》用了齿轮式的结构,五个人物,每个人都先写一半,后一半再往后写,形成一个咬合。 aKD;1|)  
    iGyVG41U  
      文学也很冷酷,不缺你一个作者 4Q/r[x/&C  
    A<;0L . J  
      羊城晚报:有种说法是,虽然现在很多作家在写长篇小说,有“长篇崇拜”,但最后的作品其实就是个拉长了的中篇,没有长篇的故事内核,没有宽度和广度。你怎么看? ?P YNE  
    V!}L<cN  
      宁肯:我确实注意到了这种现象,长篇小说几乎是每个作家最后都要尝试的形式。文学杂志发表以中短篇为主,很多杂志型作家是从中短篇走过来的,对长篇缺少体验或把握,会认为长篇就是长度,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拉长,多加几个人物,拉长情节,这种对长篇的看法是完全不对的。 r"1A`89  
    c_[ JjG^?P  
      长篇小说对世界和生活的整体把握不一样,是对世界重新的创造,不是靠拉长的,是结构性的。就像一组建筑,有主体建筑,配体建筑,有花园、走廊等等,而有些作者不知道这点,他把以前的某一间房子扩建,这不叫一组建筑,还是单体建筑。没有真正认识到长篇小说的内核,对世界和生活的看法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才会把中篇拉长,这不叫真正的长篇小说。 XNK 43fkB.  
    e)b r`CD%  
      羊城晚报:在第一部长篇《蒙面之城》之前,你一直写散文,为什么后来会转向写小说? M;> ha,x  
    cnC_#kp  
      宁肯:其实我非常喜爱散文。我怎么存在,散文就怎么写,散文和个人的关系特别贴近。但除了日常经验,我还有大量的间接经验,还有大量别人的世界,历史、现实等等,散文之外还有太多东西,这是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才能囊括的。这是我转向长篇写作的直接原因。除了认识自我,还要认识世界,认识历史,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世界要有我,我又有世界,这是小说,不是散文。 (S3jZ  
    `-5cQ2>"  
      羊城晚报:1999年写成《蒙面之城》后,你曾寄给四五家杂志社,结果都石沉大海。2000年文章放在了新浪网上,没想到引起巨大反响,影响也直接波及到传统文学媒体,当年《当代》、《收获》又都希望发表这部作品,最后你给了《当代》,并获得2001年当代文学拉力赛总冠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文学评价上的某种断裂,还是对陌生作者的某种势利? s/\XH&KR3V  
    uq]iMz>  
      宁肯:品牌效应必须要承认的,这是客观存在,势利眼当然也存在。具体到我自己,1980年代开始写诗写散文,后来又中断了很多年,没什么人认识。所以我刚开始写长篇时,是文学界完全陌生的作者,别人不了解,而且我的写作方式和当时杂志流行的方式不一样,他们不习惯。又是陌生作者,又是另类写作,别人拒绝你的稿子非常自然。 /;b.-v&  
    x1:vUHwC  
      羊城晚报:在文学界,无名之辈要冒头出来会很难吗? lW&[mnR  
    6WCmp,*  
      宁肯:是,一个新人要有好的东西冒出来,确实非常难。所以不排除现在淹没着很多好作品,但是我相信,只要是这方面的人才,拦不住的。如果被拦回去了,说明你不是真正的人才。不然哪怕死后成名,也拦不住。比如卡夫卡,可能生前没被发现,死后人们都承认他非常棒。 S{Rh'x\B  
    H.)fO ctbO  
      文学也是很冷酷的,不缺你一个作者。现在其实也有很多作品确实是很糟糕的,文学编辑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看。 IS .g);Gj  
    t0+t9w/fTP  
      简介 @],Z 2  
    `2sdZ/fO  
      宁肯,原名宁民庆,1959年生于北京,北京作协签约作家,现为《十月》杂志副主编。1982年在《萌芽》发表诗歌处女作《积雪之梦》,后在西藏旅居工作多年,写作一系列散文,代表作为《沉默的彼岸》,是“新散文”代表作家。出版有长篇小说《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山》、《天·藏》、《三个三重奏》,获老舍文学奖、首届施耐庵文学奖,入围茅盾文学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提名等。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http://bbs.bztdxxl.com/thread-htm-fid-368.html

    《求职就业》版欢迎来踩,一定有您需要的信息!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C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