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洪流中,我和三个同学由省城初中毕业,分配到了鲁北地区一个公社的农具厂工作。那个农具厂坐落在一座破庙里,没有电,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只有二十几名铁匠木匠依靠手工制作和维修一些简易的农具——我们几个同学都成了打铁匠。 n-9xfn0U~#
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书信是与亲人交流的唯一方法。每次收到家中的来信,激动万分的我总会即刻跑到无人处,尽享远方亲人的信息和温暖。 6{)pF
我厂铁匠师傅们的家大都在章丘,众所周之,早年从事艰辛铁匠行业的都是因为家庭贫困,所以,这些铁匠师傅们也大都不识字。我到那儿工作以前,他们的信件读写均由会计代劳,自我到了那儿之后,帮他们读家书和写家信便成了我分内的义务。 :?xH)J,imk
替他们服务了一段时间后,我才感悟到看似简单的家书读写,却有很多的学问和技巧。一次一位师傅的家中来信,我像往常一样“照本宣科”。这封信字写得歪七扭八很难辨认不说,信中还“直言不讳”地说他父亲得了急病发高烧快死了——那位师傅当时就抽泣起来……探家归来后的这位师傅告诉我,他父亲虽然年迈但还壮实,这次仅是重感冒,识字不多的妻子因手中拮据又与婆婆闹了别扭,为了催他快些回去,赌气写了这么一封信…… }TTghE!
我们习惯了的家书语言替师傅们写家书时他们是不允许的。如给老人写信,用“敬爱的”、“亲爱的”等词语他们很反感,大都让写“父亲大人”、“母亲大人”,信中问候的话越多他们越喜欢,信尾注名后要加上“叩首”二字。信封上收信人也不能写长辈的名字,要写自己的姓名后面再注上“家收”。给妻子的信则“开门见山”,称谓用“狗剩他娘”、“当家的”等,内文三言两语交代一下要说的话完事。 <+*0{8?0
我厂的会计给我讲,这种旧时的家书语言并不是他的风格,他起始替他们写家书时他们就要求他这样写,可能是他们早年托他人写信时养成的习惯。但会计告诉我了一个技巧,替他人读家书时最好先快速浏览一遍,如有不好的消息时要委婉相告,有喜事时则可大声宣读…… f/Y&)#g>k
在那个农具厂工作的日子里,我分享了师傅们来往家书中许许多多地喜悦和忧伤,直到八年后我离开了那个地方……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那个破庙里的农具厂,想起那些敦厚淳朴的铁匠,替他们读写家书时的情景又会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5&k{*}}
`CWhj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