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wYF^ 温文尔雅、谦和热情是宋永华给人的第一印象。
r_]wa 8月的清华园,树木葱茏,满目清新。在电机系简洁明亮的办公室,宋永华院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f3U#|(%(* 1964年,宋永华出生在四川大巴山山区,“家乡不通电、不通车,读高中以前,晚上是在煤油灯下做功课的。”初中毕业后,宋永华考上了离家16千米的镇高中,在那里,他第一次享受到电力带来的光明,“晚自习时第一次用上电灯,感到很稀奇”,那时候的宋永华完全没想到自己今后的人生会和电力紧紧联系在一起。
C/e`O|G 怀着对科技的向往、对电灯使用的好奇,高考时,宋永华选择了成都科技大学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此后,他先后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习、工作,直到1991年出国。从小学到博士,国内20多年的学习对宋永华后来的科研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u,%an<( 18年的海外生活,使宋永华对欧美国家的电力领域有了广阔深入的认识。他在智能电网、电力经济和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领域,出版英文专著5部,发表科学索引(SCI)收录论文120余篇。其研究成果不仅为英国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时所重视与应用,而且为随后其他国家的电力工业重组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适用于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的电力系统分析、控制与保护的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英国电网。
|hehROUn 在国外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同时,宋永华一直高度关注国内电力发展。每年,他都回国好几次,积极参与国内电力改革,到许多网省公司实地考察,并担任联合国开发署中国电力市场改革项目的首席顾问。近年来,中国每年的新装机容量相当于英国全国的总装机容量。中国电力的迅猛发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与此同时,中国能源和电力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机遇和技术创新。
"OFYVK\]i 作为中国人,作为一个“搞电”的中国人,宋永华坐不住了,中国电力的发展需要技术支持,国内有他事业发展的广阔平台,他要投身祖国的怀抱!此外,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急需有创新能力的高端电力人才。在英国18年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经历,给了宋永华对高等教育思考和实践的宝贵机会,他希望在祖国电力人才的培养方面有所作为。
5Ga>qIM 那些日子,宋永华寝食难安。连他上初中的女儿都调皮地说:“爸爸,你还想干什么?你是中年危机了吧?”45岁,宋永华在人生的黄金期,毅然辞去利物浦大学的终身职务,回到清华大学。
<\?ySto 从大巴山一路走来,从成都到北京,从北京到国外,从国外到国内,宋永华凭着一股子闯劲,完成了人生一次次跨越。对于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重新开始第二次创业,很多人都不理解。宋永华只是淡定地说:“是祖国培养了我,我在国内学有所成后在英国工作了将近20年,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是时候回来为祖国做些事情了。”
Wt"@?#L 宋永华坦言,回到清华,有种回家的感觉,他享受着在清华的每一天。他说:“中国电力工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对我有强烈的吸引力,在清华,我打算从零开始。”
n.67f 谈到中国电网的发展,宋永华认为,我们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电力发展道路,并且有些技术已经在国际上领先。像现在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800千伏直流,这些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如今提出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这些概念在美国也引起了重视。我们在新能源的应用,包括在一些核电技术、清洁煤技术等方面都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发展有新的出路。
iwCnW7: 谈到智能电网,宋永华说:“发展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中国的政治体系、经济环境、管理体制具有一定优势。”
Eszwg 宋永华十分关心国家电网公司的发展。他说:“国家电网公司是一个不断创新、很有胆识、敢为人先的责任央企。建设特高压、发展智能电网,这些有战略性的做法,使中国电网建设在国际上起到引领作用。”伴随着电网的发展,他希望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在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在服务发电企业和服务客户方面,更上一层楼。
8[,,Kr)- 宋永华 1964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1984年在原成都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并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习、工作,1991年留学英国。1997年,他作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工程学教授就职于布鲁内尔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2004年7月当选为英国工程学的最高殿堂——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留英华人。2008年当选为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他在能源、信息和控制工程等领域享有国际声誉,曾发表300多篇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著有5部英文专著,先后担任布鲁内尔大学副校长、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国家“千人计划”首批入选者之一。2009年回国,现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A$A7F=x 2Ua_7 来源国家电网报
\P!v9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