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提到农民工,大家就会想到城市建设中那些挥汗如雨的农民兄弟,他们吃苦耐劳,善良勇敢。本期本栏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一段有关煤矿农民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你能捕捉到《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身影,他们是平凡的人,但是他们又是最令人敬畏和钦佩的人,如果你想了解他们的故事,那就同砚北矿的谢追福一起回忆——关于第一批农民工的记忆(图8幅)
■李建军
常年在井下忙绿,匆匆上下班已成为一种习惯。一次节前检查,我经过1187
回风巷时,这条巷道是十几年前矿上运输主线。巷道雾气特别大、空气污浊,风速大,潮湿淋水,眼前视线只能在两米范围内。平常说话时只能看手势,安全帽如果系不好帽带,就会吹得无影无踪,人站在巷道内被风吹得左摇右摆,工作服不到半个小时就能湿透粘在身上,脚底下全是稀泥,就问了一句一同检查的副队长谢追福,这之前的兄弟们是怎样工作的?没想到这一句话,却勾起了这位与企业一起成长起来“西北汉子”的回忆,往昔岁月依稀历历在目……看着一排排“U”型钢支架支撑的巷道,用矿灯细看,钢支架上明沙沙的水珠顺着钢腿慢慢滴落。18年前,这是矿山开掘的第一个石门,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化的综掘设备,全靠炮掘,爆破落煤后,工人要用大煤铁锨往矿车上装运煤,艰苦的程度无法形容,谢追福每每想起都会眼睛一热。砚北矿最初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吨,从1996年12月开始开工建设,1998年12月31日出煤,矿井主体巷道基本形成。1998年7月,甘肃华亭矿区管委会主要是扶贫平凉地区的“六县一区”,因此第一批农民工来到矿山,组建成了不到100号人的综采一队和200人的两个掘进队伍。记得他们刚来时就住在潮湿的简易房内,风餐露宿,开始了最艰难的矿史开采。那时候,矿上安装南一采区首采102工作面,这对全队干部职工是一次强大的考验。由于组建的队伍新,没有熟练工种,从队干部到职工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一边摸索一边安装。当时,虽然是机械化新矿井,但技术跟不上、管理跟不上、服务跟不上,面对庞大的综采设备,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窝工、返工现象,他们每天背着干粮下井,一个班一干就是13个小时,甚至经常出现连班加点。在这种超负荷、超强度作业的空间里,他们个个挺起腰杆,咬紧牙关,经过60天时间的紧张安装和调试,1998年12月 31日,南一采区首采102工作面安装成功出煤,创造了砚北第一速度。当时进矿后,无论是掘进队还是采煤队的工人都是农民工,大多数都是家里困难,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所以他们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这一份工作,始终把自己当矿山的主人,把矿山当自己的家来经营,工作积极主动,现场交接班你不来我不走。有时候为了多拉一吨煤和多打一寸进度,不管生产条件多差,开采困难多大,作业时间多长,劳动强度多大,他们都坚持完成,身上的工作服每个班都能拧出水,第二天把湿工作服继续穿在身上,谢追福说他也徘徊过、犹豫过,但是最后还是和兄弟们咬紧牙关挺了过来,就是为矿井早日投产、早日出煤。从第一个综采工作面60天时间安装缩短到目前的15天时间;从原煤产量最初不足100万吨到500万吨;从年产100万吨的小工作面到400万吨工作面;从串车提升到井下6公里一条龙胶带机;从人车运送上下班人员到实现了井下无轨胶轮车;从年洗600万吨的洗煤厂到国家“陇原第一矿”,谢追福还有些小自豪。转眼砚北矿成立快20年了,在那八百米深处,是这群农民工把活力注入沉睡的煤层,在开采建矿急、难、险的重重困难面前,不计时间,不讲条件,攻坚克难、敢打硬拼的顽强精神,仿佛就在昨天。如今这批农民工多数都离开了企业,但是砚北矿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足印布满黑色的井底,咸涩的汗腥味簇拥着这片浩瀚煤海,掀起一浪又一浪的歌潮。图1
:1998
年进矿的第一批农民工队长臧书刚(右二)在雾气大、空气污浊的1187
总回风指挥扩掘巷道。图2
:1998
年砚北煤矿的第一批农民工俞永鹏在150212
综采工作面检修采煤机。图3
:2002
年砚北煤矿获全国煤炭工业行业级高产高效矿井称号。图4
:2004
年砚北煤矿获甘肃省质量标准化样板矿井。图5
:2015
年12
月干净整洁、敞亮舒适的砚北煤矿南风井人车等候室。图6
:2015
年12
月砚北煤矿南风井办公区新貌。图7
:2015
年12
月砚北煤矿南风井快速行人通道流光溢彩,成为矿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图8
:发展中的砚北煤矿。
图片:关于第一批农民工的记忆图1:1998年砚北煤矿的第一批农民工队长臧书刚(右二)在雾气大、空气污浊的1187总回风指挥扩掘巷道.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