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会敏 uOk%AL>
j^u[F"
|DG@ht
老碗小盆分不开 ]gd/}m)1
^3I'y
UsY
陕西人吃饭爱用一种特号大碗,叫老(音;涝)碗,也叫海碗。仅凭字面含义就可想象出碗有多大。有一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上,有则小品,剧中道具就是这种碗。没见过或没用过的人,也许会认为那是一件道具或者是陶瓷工艺品,而事实上是毫不夸张的实用品。说的再具体点,现在城市一家三口人也吃不完那么一碗饭。如此容积的饭碗,显然与小盆没有什么差别。 /r$&]C:Fi
依照惯性思维,碗大肯定使用者的饭量也大。是的,尤其是陕西关中一带的饭量是不小,这与人的饮食习惯和劳动强度有最直接的关系――不爱吃菜,又少吃荤腥,加上关中人体质好,非常能干力气活,体力消耗大,自然要靠大饭量维持了。陕西最爱吃面条和羊肉泡馍。吃面条有一碟油拨辣椒,一碟食盐,一壶醋和一壶酱油,就可以使人吃的心满意足。吃羊肉泡馍只要肉块切的大,死面馍掰的碎,羊牛骨髓汤熬的好,辣椒油拨的足,再点缀一点儿粉丝、木耳、葱姜蒜末即可,不需上七碟八碗的荤素菜。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讲究,一般家庭不做羊肉泡馍,常常是全家人出动或朋友小聚下馆子解馋。现在人们的生产水平提高了,也讲究了,人们吃羊肉泡馍时,也有人点几个小菜,再要瓶啤酒下饭。一则可以充充都市人的气派,二则若嫌饭味不足,往饭里倒些啤酒下饭,风味立马窜上极致。
~Nh&.a
黄土高原上的农民劳动强度大自不待言,而这里煤矿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和特点比农民是过之而无不及。连续八小时的工作制,中间没有吃饭时间,因故再延点二三个小时也是家常便饭。一个班攉数吨煤,搬移以吨计的铁柱铁梁,上下班徒步数公里路程。如此,即便是上班前吃的再饱,到了下班时间,恐怕早已是肚皮紧贴后背了。所以,他们饿极饱餐吃得多是必然。而这一切又恰好构成了煤矿工人的生活、工作规律:在井下累极了、饿极了、渴极了,升井后又吃饱了、喝足了、睡够了,再下井挖煤掏炭。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现象与陕西八大怪之一的“老碗小盆分不开”,是否存在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呢? U1m\\<,
'
lo.h""
板凳不坐蹲起来 wgd<3 X
B1T5f1;uY
我不是陕西人,但也爱“蹲起来”。要说蹲的历史,从当年下乡算起,已有二十余年时间了。那时想坐没登子,站着干又太累,只能往下蹲。蹲的功夫是经历了蹲不下、经不久、站不起几个过程练出来的。时至今日,家里沙发、折椅、低登一应俱全,可是,陋习难改、吃饭、看电视、仍要蹲着来。只是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去了朋友,同事家,怕有失大雅,才肯入座,但时间不能长久,否则,就要脱鞋蹲在沙发或凳子上。 =d20Xa
依照当今卫生保健常说的说法,蹲着吃饭,是站、坐、蹲三种姿势中的最下策,压迫胃脏、影响血液循环、不利消化等等。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体味,自我感觉并无什么异常,反而得出一些歪理:蹲着吃饭,压迫胃脏不得舒展,可以放开海量吃,放下碗筷站起身,胃脏得以舒展,这时的胃脏不过七八成饱,正符合进食卫生量要求,还避免了耽心过食的精神负担。再说蹲着吃饭,不过是十多分钟的事情,肠胃消化食物,是个均衡运动过程,十多分钟在两顿之间的作用也算不了什么,更何况有文章说:人在进食时肠胃不工作。 whkJ pK(
人们在评判问题的是非曲直时,总爱借用一句俗话: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如:有的文章介绍百岁老寿星的长寿秘绝是:一生不抽烟、不饮酒。另一篇文章介绍另一位百岁老寿星却是:既抽烟,也饮酒。二者的共同之处是:性格开朗、豁达,生活有规律,凡事顺其自然。 L=1~ f-
“板凳不坐蹲起来”,大概也是这个理儿吧。 $-pbw@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