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在许多地方,老年人成了种地的主力军,老龄化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隐忧。老年人和小孩成为农村留守人口的主体,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成为种地主力军。年轻人都不愿种粮了,也不会种粮了,这不禁让人担忧,明天的粮食谁来种? n\YxRs7
hF
进城还是务农?这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两次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1949年至1958年,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1984年以后,以改革开放为号召的现代化进程中,先是东南沿海,以后又波及各大中城市,加工产业、轻工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L_r &'B
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国家最根本、最基础的战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实现自给自足意义重大。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免除农业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其中,受益粮食、蔬菜、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农村居民农业纯收入大幅增长。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X #e
然而,这一切并未能从根本上留住年轻农民外出的脚步,无法让他们种粮的心“踏实”下来。究其根本,种粮比较效益偏低依然是症结所在。一方面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趋势特征,一方面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影响种粮农民收入增加。与种粮收益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务工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的主要现金来源。 xRUYJ=|oh
农村里那些匆匆远行的背影,谁也阻挡不住。虽然“京城米贵,居大不易”,但城市对农村人口,特别是“二代农民工”的吸引力是坚不可摧的。土地对农民工来说,只是相当于他们的一份社保,一旦遇到不测风云,可以暂时躲避一下。当国际金融风暴来袭时,许多农民工返乡暂避。 @rMW_7[y
目前种粮的效益比前几年大有提高,但在目前的条件下进一步增收的空间仍然不大。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加剧的趋势短时间内很难逆转。农业的出路恐怕还是要靠适度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来实现。 9|`@czw
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一方面,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稳住一部分有素质有能力的青年。另一方面,研究科技支撑和推广转化的新方式。把先进的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简单易学的适用技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技、农机等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民种粮的科技水平,降低他们的劳动强度。 SMFW]I2T/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涉及很多方面,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促进农业劳动者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应顺应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研究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新方式,要让人才和劳动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实现双向流动,这样才会使农村充满活力。研究建立一种机制,真正使务农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拓展农村人才成长渠道,使各方人才无忧无虑地流向农村、留在农村。 &1{k^>oz
发展现代化农业,让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来种粮,让专业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农业生产只有摆脱自然经济的桎梏,成为高效低耗的“新兴”产业,国家的惠农政策才会产生放大效应。我们既可以保证进城农民在土地之外获得更实惠可靠的社会保障,又可以塑造出一个高效安全的粮食生产新模式,让种粮农民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l1[IXw?
(鄂尔多斯市国源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钦林学 ) ("6W.i>
H-W)Tq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