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峰
他本是一线养路工,因为乐于创新,如今已成为济南铁路局有名的“桥梁专家”。参加工作20年来,他研发110项创新成果,其中获国家实用型专利10 项,国家发明专利1 项,35项创新成果在路局、段获奖并推广,解决了许多铁路施工关键技术难题,自己也荣获了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他就是淄博工务段淄博桥梁车间主任—— 吕云祥。
吕云祥的创新故事在淄博工务段流传甚广,最有名的一个就是发明“三代钻孔注浆机”的故事。
在临淄站一次站场改造施工中,线路中12个陷坑病害成了工程推进的瓶颈。整治路基下沉必须对陷坑进行水泥填充,而这种作业需在路基上搭笨重的架子。施工时间只有90分钟,而架子安装和撤除就得90分钟,这样一来就没有了作业时间。
“我制作一套工具,不用架子就能干活。”施工准备会上,吕云祥提出自己的方案。回到单位,他带领两名职工一头扎进车间的制作工棚,从白天一直忙到深夜。第二天,吕云祥拿着制作好的新式工具来到现场:6根2米长的镀锌管,管上每30公分就有一个圆孔,后面接一个滑杆锤。陷坑地点地表土质松软,作业人员竖上工具,通过滑杆锤的重力,几下就把镀锌管砸到了地里。接上人工灌浆液压器,和好的水泥通过镀锌管上的小孔,很快灌到了地下。
土工具解决了大问题,现场很多专家不禁冲吕云祥竖起大拇指。但这套工具还存在问题:人工液压器灌浆,耗费人力。吕云祥经过几天研究,将人工液压改成电动,原来90分钟充填半吨水泥,第二代钻孔注浆机仅60分钟就能完成。
在施工总结会上,有人又提出如果能在镀锌管头上加一个电动钻头就更好了。吕云祥立即动手改进,第三代钻孔注浆机诞生了。新设备用于桥头路基整治,时间由原来的115分钟减少到55分钟,效率提高了52%,维修天窗利用率由原来的63.9%提高到97.8%。
吕云祥的发明创新,得益于他爱琢磨的习惯。其中,玻璃纤维挡砟板就是他“琢磨”出的重磅成果。
挡砟板是搭在桥面上的钢板,目的是防止石砟坠落。但钢铁材料容易锈蚀,更换一次挡砟板作业量巨大。能不能换一种免维护的材料代替钢铁挡砟板?吕云祥又动起了脑筋。一次下班路上,他找到了灵感。当时公路上正进行顶管作业,路边摆着乳白色类似塑料材料的管道。吕云祥想:这种管道在公路下经受各种压力不会变形,说明强度很大,能不能作为挡砟板的材料?经过向工作人员请教,吕云祥得知这是一种玻璃纤维材料,不仅强度大而且耐腐蚀。
第二天,吕云祥找到生产这种材料的厂家,拿回样品与原来的钢板进行比对测试,强度、耐压、韧度都优于钢板,而且不会腐蚀,这让吕云祥如获至宝。就这样,第一个玻璃纤维挡砟板在吕云祥的指导下研制生产,并在全段进行推广,使用5年从未出现问题。
限高架是公铁立交桥上防护铁路桥的设施,由横竖直径约25公分的钢管焊接而成。淄博桥梁车间管辖565座桥梁限高架的养护维修任务,经常出现汽车撞坏限高架的情况。修复限高架,必须对钢管切割后拉回车间还原,完成这项作业一般需要八九个人,而且有些大桥离工区一百多公里,来回就要一天,每次维修用时近一周,费用高达1.5万元。
“我们要设计发明一种弹性限高架,保证车辆和铁路桥梁都不受损害,确保铁路行车安全。”在一次车间交班会上,吕云祥抛出这样一个攻关课题。
想出课题容易,真正攻克却是艰难曲折。从此,吕云祥的脑子里全是限高架的改进问题,痴狂到茶饭不思的程度。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制作了各种模型。经过反复琢磨,他将原来限高架的横梁改造成了可以来回滑动的横梁,在地上加装一个水泥坠砣,把横梁拉到起始位置,当车辆撞到限高架的时候,限高架会有五六米的缓冲空间,再加上坠砣的阻力和司机刹车的摩擦力,车辆和限高架之间的碰撞力就会抵消。吕云祥将新研制的限高架取名为“坠砣式缓冲限高架”,在张博线13 公里835 米处桥下安装后,一年未发生横梁脱落问题。
“‘坠坨式缓冲限高架’虽然比普通限高架造价高出三分之一,但限高架被撞后不用维修就会恢复原样,一年来光这一座桥就节省维修费用近15万元。”在淄博桥梁车间一次安全例会上,工长高宏臣算了一笔账。很快这项成果在该段所有桥梁推广使用,极大降低了来往汽车撞坏限高架的概率,每年可节约维修费用60多万元。2016年11月,该项发明申请到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淄博桥梁车间管辖着44000桥换算米的养护任务,人少活多的矛盾促使我们必须开动脑筋,向科技创新要质量、要安全、要效率。”吕云祥说。针对绝缘板易磨损、易联电等惯性故障,他刻苦钻研,发明“后顶式便梁”扣件,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工务的难题,还提高了作业效率,这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在全路推广。
“铁路是国家大动脉,要保证大动脉安全畅通,离不开技术创新,科技保安全的作用不可忽视。”吕云祥坦言正是这种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支撑自己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