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 KXYq|w
#|2w^Kn
原文 !t[X/iu
1\_4# @')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MQo=k
Qp%kX@Z'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llQDZ}T
'J+Vw9s7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pbO:r
@lBR;B"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9 K4]5K-
7nfQ=?XNK
译文 8(&C0_yD
b\H~Ot[i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Zj!S('hSY
&eyFApM[Z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K*p^Gs,
[+>$'Du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v;{s@CM m
oZP:}= F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Pp#!yMxBr
Jg|/*Or
词类活用 NCX!ss
6-<,1Q'D
名词作动词 Gz$DsaG
eH79,!=2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xkqiI3Ff
P4ot,Q4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Y{um1)k
0Tg/R4dI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a&4>xZU #
ejD;lvf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k45xtKS>d
A10/"Ec<u
名词作状语 zgqe@;{
8[
:FU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swe6AQ-
X1y1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W<v?D6dFq
o^7}H{AE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vJ08gu_W
3v5]L3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z2S53^C*
"k5 C? ~
动词作名词 ?OlYJ/!z3
% e:VeP~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Pgs4/
v!K%\h2A
2.泣下沾襟 泣:泪水 _9""3O
'<$(*
使动用法 N2xgyKy~
!9OAMHa*9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 My
Af~&Y+
fHR1kuy
2.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h"M}Iz~|V?
`N
;!=7y7Y
形容词作动词 p*n$iroy_{
V'\4sPt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a'XCT@B
(\,mA-%E
形容词作名词 =`Nnd@3v
Fl^.J<Dz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nD!C9G#oS
86.!sQ8b
古今异义 D("['`{
FHqa|4Ie
1.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其:(古义)和他 ,HY z-sK.
$Y)|&,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Xq+7l5LP
,k+jx53XV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_N0x&9S$
q$~S?X5\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Fu!:8Wp!(
$A8eMJEpL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Su6ZO'[)
z35n3q
(今义) 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ke'p8Gz
3zMmpeq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9{?<.%
<o^mQq&
(今义)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OA&N WAm4
rXo,\zI;u^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Nc3I\tCM
kVe}_[{m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l4v)tV~
: :e=6i
6.还矢于王,而告以成功 成功:(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 V]`V3cy1+3
BDD^*Y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N5Rdgzk
JxNjyw
重点实词 2gb49y~
/$]dVvhX%
1.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 原:推究 5H""_uw
C7eaioW$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组:泛指绳索 0 l
G\QT
^kt#[N
3.抑本其成败之际 抑:或者 6@; w%Ea
73 Tg{~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所有的 O/iew3YF
Xj?j1R>GB
重点虚词 NJLU+byU
d #y{eV$Q
1.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eNi.d;8F
%ktU 51o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代词,他,代庄宗 Y')in7g
ukzXQe;l1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_av%`bb&z9
bXC;6xZV
2.以: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b>&kL
FV!
可以知之矣 介词,”凭借“ 64hr|v
`"Tx%>E(U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3,S5>~R=
`{ou4H\
文言句式 oC>^V5
#oJ9BgDry
1.判断句 akrEZ7A
N;;!ObVHnP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Z!^iPB0~D
d+[hB4!l2
此三者,吾遗恨也 YmNBtGhT
W(a=ev2sa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oRmN|d ~4
M I/9?B
2.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X 4;+`
]ZHC*r2i
请其矢,盛以锦囊 (以锦囊盛) x]Nq|XK
Gk'J'9*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z3hhk
:X,1KR
而告以成功 g>T'R Vb
/'!F \ kz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w%MwPC7`
){L`hQ*=w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v|CRiwx
J:M^oA'N:>
3.省略句 P_lk40X
f:=q=i
(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V6}>!Sb
9iUkvnphh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JnJ=@-y
6 @'v6 1'
(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JBa:G
m:ITyQ+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T.St
6*tI~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62|w HX
OI::0KOv
4.被动句 "e@JMS
$NT{ssh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NcB^qv
){5$8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Rb',"` 7
ceyZ4M
5.固定句式 Mpb|qGi!
mWfzL'*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xud =(HLl
f.,S-1D]h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jbMzcn~ehI
pn{Nk1Pl
通假字 `hY%<L sI
%h2U(=/: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1g^N7YF
87r#;ND
课文研讨 {LrezE4
gX.4I;
内容和结构 }Q/xBC)
JY4 +MApN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QE m6#y
Z_ak4C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x_s9DkX
[;83
IoU}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g:
:
P)7SK&]r;=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eA7:dZLb
A@f`g[q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xCiY
jl$
rcY[jF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8l8m6
vRVQ:fw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H+;>>|+:~
#q6jE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_ ?xORzO
B14z<x}Q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T%VC$u4F
C8e{9CF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qI5_@[S*
3tA6r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8%U+y0j6b
PL%U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FI Io{ru
|36d<b Io
论证方法 >E^sZmY[f-
_r?H by<b
1.例证法 LS?3 >1g
Zb^0EbV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4pduzO'I
q~T*R<S
2.对比论证法 !Hr~B.f7
&?#V*-;^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HX7"w
1\$xq9
语言特色 W{*U#:Jx1
wC}anq>>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 T5V
J)"2^?!&B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M )Y6\v
sV%<U-X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7:)=
|p-, B>p!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to|O]h2*U2
O>IY<]x>L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hV)D,oN3
}N&}6U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H"=%|/1M0
kD8$ir'UYG
解题指导 ^yb3L1y
Rr{mD#+
一 N>/!e787OU
;xS@-</: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P\pHos
h.l^f>,/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W.'#pd
|k\4\aLj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_)"-zbh}{
SDwTGQ/0
(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KM' O8
wDVKp['
(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bC{}&a
>7V96jL$Y
2.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Hbn%CdDk1
"jb`KBH%"
二 nD@/,kw"
3"NO"+Q
与 1.给。 ZX'q-JUv f
|-a5|3
2.读yú,通“欤”。 k Pi%RvuQ
U0 nSI
3.为,给,替。 ;wK;
>E;kM
B
4.和。 Tvqq# ;I
ikX"f?Q;S2
5.亲附,亲近。 BiT
#bg
@.0>gmY;:
归 1.归附,归依。 Fku~'30
Z-z^0QO
2.返回。 (~q.YJ'
r'/&{?Je/
3.归还。 AJ}QS?p8s
B52n'.
4.归聚,汇聚。 mvgsf(a*'
Tsch:r S
易 1.容易。 n=J~Rssp
(H5nz':
2.轻易。 >'ev_eAk
b+Vfi9<
3.替代。 JZI)jIh
2[
=
=
告 1.祭告,祷告。 <:/Lap#D^
&W+lwEu
2.告诉,告知。 6
<XQ'tM]N
o&0fvCpW
3.上报,报告。 ;-sZaU;
FjR/_GPo6
4.祭告,祷告。 E6JfSH#
!IF]P#
1、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1sGT;>
fIe';a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5V}Z3zJ/
?1w{lz(P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kWL:uU
iMjoatt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9^;Cz>6s
G5*"P!@6
2、困 2^ uP[
7.)kG}q]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J>Pc@,y
PL} Wu=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yC \dM1X
A.tXAOM(VW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7>.d*?eao\
3E9 )~$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tVwX4
IR JN
3、告 ,+2!&"zD
PWci D '!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6`Hd)T5{w
gxnIur)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aO6%
8u8-:c%{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k_;g-r,
q)j b9e
4、微 5"sd
+pUG6.j%
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W4Z8U0co
mR,w~wP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dCA| )
9K!kU6Gh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p,pt;
_E %!5u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 t57MKDn
3JYhF)G
5、其 :1asY:)vNP
B(|*u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 @TJxU
[}$jO,H5r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gNB0Yg
ej91)3AO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j]HzI{7y
:2t0//@X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 ='A VI-go5
<+y%k~("
教学建议 Es<& 6
;*%3J$T+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 ,J6t
1V
YCl&}/.pA
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E)3Ah!
e5AZU7%.
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的语言特色,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充沛的语势和酣畅的文气。 \LG0
IA%|OVAfF
欧阳修 :o3>
p=!12t
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kF8Z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