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南一位县环保局长透露,“县环保局目前有157人,其中行政编制11人,财政全供事业编制24人,剩下的133人均为自收自支人员。他们吃什么?只能吃‘排污费’。” ^Q$OzsEk
NEri{qxm
这位环保局长的话,道出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一些地方监管部门为了自己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问题,依靠收费罚款及其上级返还款项的真实情况。这种“创收执法”或“养鱼执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公家的名义替公家收费;另一种便是借执法为名,替自己收钱。结果,执法部门没有成为法律的执行者,反而成了倒行逆施的破坏者甚至狼狈为奸的合作者。而污染企业成为环保部门“衣食父母”的乱象背后,本质上讲还是权力失去监督所导致。 crP2jF!
>dt*^}*
“执法取利”尽管有多种形式,但实质上大同小异:或为违法者提供保护,或收钱就可以网开一面,或乱罚款乱收费,甚至可以“执法承包”。从当年安徽省灵璧县“局长吃交警,交警吃百姓”的敛财食物链,到近年来屡禁不止的“执法为利”、“权力经济”和“执法经济”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愈演愈烈。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方,罚款几乎成了一种经济模式,地方财政给执法部门下达创收任务,执法部门利用手中的执法权到处罚款,而这里面有所谓的“利益返成”、“奖金挂钩”。前些年,山东某县质监局一名食品审查员曾多次向记者反映:“现在所有人员的工资福利都从收费罚款中出,我们就变成了‘养鱼执法’,每天的工作目标就是想着如何完成‘创收’任务。” Ms(xQ[#+
gK[;"R)4o@
从食品监管的“执法为利”,到交警管理的“放水养鱼”,到治理超载的“合法漂白”,再到环境保护的“衣食父母”,虚假的矫情之下,是根深蒂固的执法经济在主导。于是,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超载超速乱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甚至越治越乱。究其原因,在于“执法为民”变异为“执法为利”,权力成为自我营私的利器。正如著名学者孙立平先生所言,权力失控是导致社会溃败的根源。在时下的财政体系下,很显然并不存在所谓的“生存需要”,而是权力异化的深度表现,其背后是权力失去监督和约束导致的权力滥用。 8aP/vToa
mSxn7LG
要破解“执法为利”,笔者以为,当以重构根本机制为核心,让滥用权者付出代价,让行为人受到问责,使他们真正对“权力运用”有所敬畏,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以此让权力伦理回归,从根本上杜绝执法自肥、执法营利的制度土壤。如此,“权为民所用”才不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s^3o{!<W
TD}<U8I8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