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北京大学参加“北大培文杯”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颁奖典礼时,我以“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是幸福的”为题,做了一个演讲。 Ds\f?\Em
我在演讲中说:写作的人是文字的魔术师。无论是英文的二十六个字母,还是中文的几千个方块字,它的组合变化抵得上任何奇妙的化学反应,可以创造出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写作的人是伟大的观察家。写作的人不仅需要一颗纯洁的心灵,也需要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写作的人能够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世界,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风景。写作的人是智慧的思想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更多的是通过阅读进行的,而思考更多的是通过写作实现的。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写作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所有的历史也是历史学家的历史,是记录者眼里的历史。写作,不仅记录着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记录着我们自己的生活,书写着我们生命的传奇。 efh 1-3f
最近读到梅子涵老师的《女儿的故事》和他女儿梅思繁的《爸爸的故事》这两本书,更加印证了我的上述想法。 2Mu(GUe;
这是一个跨越二十年时空的对话。父亲与女儿的叙事风格是如此相似,真诚、诙谐、幽默、老辣,有浓郁的“梅氏味道”。二十年前,梅子涵老师写下了感动几代人的《女儿的故事》,不仅记录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历程,也记录了一个父亲的喜悦与悲伤、梦想与惆怅、努力与无助、刚强与柔弱。二十年以后,梅思繁以一本《爸爸的故事》,续写了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与思想交流的故事,呈现了这个小女孩成长的心路历程,也让父亲可亲可爱的形象更为立体。 eoPoGC
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考上一所好学校,我们会不会像梅子涵所说的那样对女儿“发神经病”呢?在幼儿园和小学让孩子们学钢琴、拉小提琴,到了中学让钢琴、提琴睡大觉,是不是都在“下赌注”呢?发现孩子偏科,数学或者某一门功课特别糟糕,是不是也会“咆哮如雷”呢? mW)"~sA
幸亏,梅思繁遇到了梅子涵。虽然梅子涵有着所有父亲的苦恼和无奈,但是,他毕竟是懂孩子的。他知道,对于孩子来说陪伴是最重要的。所以,尽管作为大学教授和作家的他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忙碌,但我们看到他一直在女儿身边。他和女儿玩“胡子”游戏,他和女儿一起买生煎包、小馄饨、排骨年糕,一起喝咖啡,看戏剧和电影。他知道,女儿在长大。 #|lVQ@=
最让我感动的是女儿准备放弃索邦大学的比较文学博士学位而从事专业写作时,父亲与女儿的纠葛与矛盾。一方面,是非常清晰的康庄大道——在世界著名的大学拿到博士学位,有一个体面而稳定的职业。另一方面,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艰难险恶之路,“我不要自己的女儿有一天也许凄风苦雨饿肚子,我就你这么一个女儿!”但是,对女儿选择的文学梦,父亲最终还是选择了接受、尊重与支持。 QYWl`Yqf
“你也许一生都会过得很简单很清苦,但是我会拉着你的手,站在你的边上,我会像当年一样,支持你,帮你把那个梦想的风筝放飞起来。”梅子涵对梅思繁说。 l> >BeZ
我是含着眼泪读完这个故事的。其实,这也是我自己的故事。我的儿子朱墨,也是一个文学青年。梅思繁在书中提到的那篇《朝北教室的风筝》,后来被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作为一本书的书名,朱墨与梅思繁是这本书的共同作者。我也曾经像梅子涵一样期待他在读完博士学位以后轻轻松松做一个大学教授,而朱墨也像梅思繁一样,有着自己的人生梦想。我也曾经苦口婆心劝说朱墨,最后,我也选择了梅子涵的选择。 5a* Awv}
这两本书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中父亲与女儿的故事,其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故事。虽然每一位父亲或者母亲从事的职业不同,对孩子的期望也不一定相似,但我相信,所有父母都可以从这两本书的心灵对话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质,找到我们教育的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和思考到许多。 vw` '9~
我之所以说,写作的人是幸福的,不仅是因为他们通过文字记录了自己的生命故事,让读者与他们同悲共喜,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也在写作中思考与成长。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治愈,一种疗伤,一种分享。不仅女儿在成长,父母也在成长。希望有更多的父亲和女儿,母亲与儿子,像梅子涵和梅思繁一样,拿起自己的笔,记录自己的生活,书写生命的故事,这种共同成长的幸福,本身就是最美好的事物。 &HJ~\6r\
/PkOF((
lqKwjJtX
来自人民日报 t;[Q&J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