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公路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 编者按 甘肃公路博物馆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南郊工业园区,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1月的酒泉公路总段“十工陈列馆”,是全国首个以公路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走进甘肃公路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浮雕,拾级而上,俯瞰两层展厅,一件件实物展品、文献资料和养护工具,无不反映着甘肃公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幅幅动漫图版、电光沙盘和多媒体影像,无不诉说着甘肃公路人艰苦奋斗的前世今生、光荣史话和动人故事,为公路日新月异的
发展与时代变迁留下了珍贵记忆......
公路养护工具变迁史 ——甘肃公路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 ZX68(赵星)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是中原连接西北乃至中亚的咽喉和纽带,它是
中国交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穿省而过。道者,宇宙之本源也;路者,人间至通途也;甘肃有记载的古道达30余条,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公路人七十年不懈的努力,甘肃公路在改革开放中飞速发展。走进甘肃公路博物馆的展厅,首先看到的就是20世纪50、60、70年代公路
职工工作生活的场景、使用过的养护工具。真没想到,小时候在农村田间地头常常见到的用芨芨草编制的草筐,竟在公路博物馆里遇见了,还有很旧的独轮车、大马车、手扶拖拉机、三轮平板车、毛驴车和东方红推土机,现在已经看不到这些工具机具了,它们现在已经是“老爷爷”“老奶奶”的机械,当年不仅忙碌在国家的各条公路战线上,也活跃在农村广大天地里,只有看到这些,才能使人感到来自内心深处的震撼,它们是一个时代的剪影!
抬筐、抬杠和独轮车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甘肃省酒泉公路总段玉门公路
管理段管养着一百多公里的公路,路况等级低,大多为砂砾路,养护条件差,基本没有机械。当时,每隔15公里就有一个道班房,由于远离村镇,道班没有电,用的都是煤油灯,公路修到哪儿,工人们就走到哪儿,一个行李卷,几间简陋的土胚房或地窝子,一双筷子一个盆(饭盆),就是养路道工的全部家当。道班工人的生产方式全靠肩扛手抬,有的道班还有几十亩耕地,捡拾驴粪、马粪为耕地积肥也是养路道工的日常工作,一个工人每年还有500斤粪肥的捡拾
任务,清理驴圈、马圈使用的工具几乎近似原始的抬筐、抬杠、扁担、木质独轮车和畜力车,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坚持住了,挺了过来。“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一辈老公路人的艰苦创业,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公路网。”甘肃公路博物馆的黄生斌馆长说。
毛驴刮路车 上世纪六十年代,酒泉地区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黑色路面173公里,道路大多是砂砾路,土路上的坑槽、搓板等病害常见,通行条件极为艰苦。毛驴车在当时就成为养路工经常使用的道路养护机具了。毛驴刮路车构造简单,用人拉胶轮车组装而成,车的上部装有驾车人座椅、操作杆,下部装有刮板,通常由2-3头毛驴牵引将刮路车拉至工作路段,由驾车人掌握所刮路面砂子的厚度。它们刮到哪里,人就住到哪里,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每日可刮路面10-15公里。
“驴知道” 关于毛驴刮路车,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新分配到十工道班的青年职工由于身体瘦小,班长决定让他赶着毛驴去刮路。于是班长把赶车的鞭子交给这个职工后,便转身离开了。这名职工拿着鞭子不知所措,心想从道班刮到什么地方、什么桩号,路边是一片草滩,驴会不会跑去吃草。于是就去找班长:“班长,你让我刮路,刮到什么地方啊?”班长转过头看着他笑着说:“你不知道,驴知道。”说完后便转身离开。他非常纳闷,心中直犯嘀咕,驴怎么会知道呢?但是看着班长说的一本正经,他也不敢多问,便赶着毛驴刮路车上路了。一路上毛驴刮路车沿着公路匀速前进,眼看着太阳已经偏西,毛驴还是慢慢慢悠悠的……漫漫大戈壁酷热难当,职工不由的抡起鞭子抽打毛驴,但毛驴依旧不紧不慢地匀速前行,直到太阳落山的时侯,毛驴掉头迅速向道班方向赶路,等回到道班门前时,刚好太阳下山。这名职工想起毛驴掉头时在一块道班分界碑处,思索许久才真正明白了班长所说的“驴知道”的含意。十工道班老工人陈呼赛老人讲到。是的,生动有趣的故事背后,饱含的是老一辈公路人无私奉献的伟大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筚路蓝缕!
三轮平板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公路养护的机械化水平很低,养路工的工作是又苦又脏又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酒泉公路总段为段属各基层单位购置了手扶拖拉机,当时被养路工戏称为“三叉戟”。1972年4月,全国交通系统“小改小革”经验交流大会在浙江召开,酒泉公路总段派人参加,参会人员学成归来后,进行了技改,将原来的手扶拖拉机改装成三轮平板车,分为皮带式和齿轮式两种,其最大的特点是马力增大、驾驶方便、能翻斗。技改
成功后,分配到玉门段的三轮平板车由刘宽德师傅驾驶,为养路时拉运砂石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生产效率也大为提高。
75型东方红推土机 1971年5月,全国工业交通工作会议在
北京召开,甘肃省酒泉公路总段安西公路段十工道班被评为“先进集体”,班长张富贵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时任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小会议厅接见了参会代表。当得知十工道班生活条件和生产
环境十分艰苦的情况后,周总理忙叫人把坐在后排的张富贵调换到前排,详细询问了十工道班的工作生产情况,并对在场的记者说:“像这样的好典型,你们要好好总结,好好宣传”。往后的第三天,总理亲自安排赠送十工道班一台“东方红”75型推土机,张富贵得知后,兴奋得一夜都没睡着。现在,这台75型东方红推土机是甘肃公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虽然抬筐、平板车和毛驴刮路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却成为了甘肃公路文化的符号,它用自己的身躯打卡了一个又一个桩号,点亮了外出游子的
回家之路;如今,它默默驻足于甘肃公路博物馆,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公路人。回顾过去,公路养护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养护工具由原来的抬筐、平板车更换为自卸车、现代化的拌合楼......一代代公路人用心血和汗水凝铸了陇原交通发展的辉煌成就,交通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构建。展望未来,甘肃公路人正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弘扬“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铭记初心勇担使命,继承践行“两路”精神,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推动新时代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勠力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新的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