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和工人饭碗“一个都不能少”
雒会龙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筑巢引凤吸纳人才精英,千方百计推动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共识。我国是人口大国,长期以来为企业提供着廉价劳动力,成为吸引外资、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逐步到来,企业劳动成本也在提高,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
事实上,近年来企业一直存在招工难问题,但这种现象有望很快改变。据6月6日中国经济网报道,中国2013年购买了世界1/5的机器人,中国进口机器人数量已据全球第一。很快,机器人将要在某些工艺和工种上替代技术工人进行操作。应当看到,对于劳动强度特别大、工艺精度要求高、工作环境不利于劳动者健康的工种,引进机器人是十分有益的,这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机器人“抢”职工饭碗的事。据6月27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去年海尔裁员16000名,工人被裁失业回家,失去饭碗。海尔裁员这事,据说是引进了机器人替代了工人的岗位操作,所以,多余出来的工人只能被裁。理性思之,引进机器人操作,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代表了企业高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海尔裁员只是拉开了中国“人机大战”的序幕,以后许多行业引进机器人工作将会成为常态。
当然,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提升竞争力的同时,也有解决就业、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以人为本应当是现代企业必备的核心理念,因此企业在引进机器人方面应当做到积极稳妥而为之,把多余职工的安置问题应该放在引进机器人之前来考虑。一是工作时间长、年龄大的老职工,必须转岗安置,并提前做好必要的岗前培训。二是为年轻职工进一步深造提供支持,以便他们能够适应机器人引进后的工作要求。三是积极开拓新的工作岗位。无庸质疑,文化产业是机器人永远无法替代的领域,企业要审时度势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以此作为职工重新安置的重要途径。四是对于愿意自谋职业的员工,企业应当提供较高的“救济金”和“创业基金”。
总之,企业引进机器人不能操之过急,要先考虑好“善后”工作,正确处理好企业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担当的“良心”企业。机器人再先进,终究是人发明的,人是实现科技发展的载体。科技的发展归根到底也是为人服务的,不能企业的科技发展了,职工的幸福感却降低了。“良禽择木而栖”,企业只有坚持人性化管理,不甩“包袱”,与职工共患难、求双赢,目中有人,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共谋发展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