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4 18:42:16
“小花,小花,快回家!”我开了门灯,站在院中大声召唤。因为有个院子,屋里屋外,猫们来去自由,平常晚上我也常常这样叫它,叫过几分钟后,一个白白圆圆的影子便会从黑暗里浮出来,有时快步跳上台阶,有时走两步停一停,似乎是在闹着玩。有时我大开着门它却不进来,忽然跳着抓小飞虫去了,那我就不等它,自己关门。一会儿再去看时,它坐在台阶上,一脸期待的表情,等着开门。
小花被家人认为是我的猫。叫它回家是我的差事,别人叫,它是不理的,仲因为给它洗澡,和它隔阂最深。一次仲叫它回家,越叫它越往外走,走到院子的栅栏门了,忽然回头,见我站在屋门前,它立刻转身飞箭似的跑到我身旁。没有衡量,没有考虑,只有天大的信任。
对于这样的信任我有些歉然,因为有时我也不得不哄骗它,骗它在家等着,等到的却是洗澡。可它似乎认定了什么,永不变心,总是坐在我的脚边,或睡在我的椅子上。再叫它,它还是高兴地回家。
可是现在,无论我怎么叫,只有风从树枝间吹过,好不凄冷。
上世纪70年代初,一只雪白的、蓝眼睛的狮子猫来到我家,我们叫它狮子,它活了5岁,在人来讲,约30多岁,正在壮年。它是被人用鸟枪打死的。当时它刚生过一窝小猫,好的送人了,只剩一只长毛三色猫,我们便留下了,叫它花花。花花5岁时生了媚儿,因为好看,没有舍得送人。花花活了10岁左右,也还有一只小猫没有送出。也是深秋时分,它病了,不肯在家,曾回来有气无力地叫了几声,用它那妩媚温顺的眼光看着人,那便是它的告别了。后来它忽然就不见了。猫不肯死在自己家里,怕给人添麻烦。
孤儿小猫就是小花,它是一只非常敏感,有些神经质的猫,非常注意人的脸色,非常怕生人。它基本上是白猫,头顶、脊背各有一块乌亮的黑,还有尾巴是黑的。它的尾巴常蓬松地竖起,如一面旗帜,招展得很有表情。它的眼睛略呈绿色,目光中常有一种若有所思的神情。我常常抚摸它,对它说话,觉得它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回答。若是它忽然开口讲话,我一点儿不会奇怪。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4 18:42:26
小花有些狡猾,心眼儿多,还会使坏。一次我不在家,它要仲给它开门,仲不理它,只管自己坐着看书。它忽然纵身跳到仲的膝上,极为利落地撒了一泡尿,仲连忙站起时,它已方便完毕,躲到一个角落去了。“连猫都斗不过”成了仲的一个话柄。
小花也是很勇敢的,有时和邻家的猫小白或小胖打架,背上的毛竖起,发出和小身躯全不相称的吼声。“小花又在保家卫国了。”我们说。它不准邻家的猫践踏草地。猫们的界限是很分明的,邻家的猫儿也不欢迎客人。但是小花和媚儿极为友好地相处,从未有过纠纷。
媚儿比小花大4岁,今年已快9岁,有些老态龙钟了。它浑身雪白,毛极细软柔密,两只耳朵和尾巴是一种娇嫩的黄色。小时可爱极了,所以得一媚儿之名。它不像小花那样敏感,看上去有点儿傻乎乎。它曾两次重病,都是仲以极大的耐心带它去小动物门诊,给它打针服药,终得痊愈。两只猫洗澡时都要放声怪叫。媚儿叫时,小花东藏西躲,想逃之夭夭。小花叫时,媚儿不但不逃,反而跑过来,想助一臂之力。其憨厚如此。它们从来都用一个盘子吃饭。小花小时,媚儿常让它先吃。小花长大,就常让媚儿先吃。有时一起吃,也都注意谦让。我不免自夸几句:“不要说郑康成婢能诵毛诗,看看咱们家的猫!”
可它们不见了!两只漂亮的、各具性格的、懂事的猫,你们怎样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4 18:42:38
据说我们离家后的几天中,小花在屋里大声叫,所有的柜子都要打开看过。给它开门,又不出去。之后就常在外面,回来的时间少。再以后就不见了,带着爱睡觉的媚儿一起不见了。
“到底是哪天不见的?”我们追问。
都说不清,反正好几天没有回来了。我们心里沉沉的,找回的希望很小了。
“小花,小花,快回家!”我的召唤在冷风中向四面八方散去。
没有回音。
猫其实不仅是供人玩赏的宠物,它对人是有帮助的。我从来没有住过新建成的房子,旧房就总有鼠患。在城内乃兹府居住时,老鼠大如半岁的猫,满屋乱窜,实在令人厌恶,抱回一只小猫,就平静多了。风庐中鼠洞很多,鼠们出没自由。如有几个月无猫,它们就会偷粮食,啃书本,坏事做尽。若有猫在,它不用费力去捉老鼠,只要坐着,甚至睡着喵呜几声,鼠们就会望风而逃。一次父亲和我还据此讨论了半天“天敌”两字。猫是鼠的天敌,它就有灭鼠的威风!驱逐了鼠的骚扰,面对猫的温柔娇媚,感到平静安详,赏心悦目,这多么好!猫实在是人的可爱而有益的朋友。
小花和媚儿的毛都很长,很光亮。看惯了,偶然见到紧毛猫,总觉得它们没穿衣服。但长毛也有麻烦处,它们好像一年四季都在掉毛,又不肯在指定的地点活动,以致家里到处是猫毛。有朋友来,小坐片刻,走时一身都是猫毛,主人不免尴尬。
一周过去了,没有踪影。也许有人看上了它们那身毛皮——亲爱的小花和媚儿,你们究竟遇到了什么!
我们曾将狮子葬在院门内的枫树下,大概早融在春来绿如翠、秋至红如丹的树叶中了。狮子的儿孙们也一代又一代地去了,它们虽没有葬在冢内,也各自到了生命的尽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生命只有这么有限的一段,多么短促。我亲眼看见猫儿三代的逝去,是否在冥冥中,也有什么力量在看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在消逝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4 18:42:47
“天价”生命时间:2014-07-05 作者:未详 点击:254次 这天,美国一所监狱里,死囚犯乔即将在下午两点接受行刑。
按照规定,死囚在临死前,可以要求吃上一顿好的。
于是,乔点了各种美食,外加一瓶红酒。
中午,乔还在享用美食,但就在行刑前半小时,他却被发现已经死了!
当时,12:50,乔喝完红酒后突然倒地,挣扎了半个小时后死亡。
法医鉴定是酒精引发脑猝死—乔一直有高血压,当天他并没有吃药。
早死40分钟或迟死40分钟,被枪决或脑猝死,反正都是死,狱方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乔的家人却将狱方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乔40分钟的“生命的价值”—天价350万美元!
他们认为,因狱方的过失导致了乔意外死亡,剥夺他最后感受这个美好世界的生存权,以及与亲人最后告别的权利!
法院认为:“尽管乔是将死之人,但是在死之前,他依然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享有生存的权利。狱方的失误损害了他的权利,理应赔偿。”
乔的家人最终将这份“天价”赔偿金全捐给了公益事业。
他们说只想通过此事,警醒和告诫执法部门要尊重法律赋予每个人的生存权,哪怕他们是即将灰飞烟灭的死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4 18:42:59
人生的三种境界时间:2014-07-05 作者:未详 点击:176次 人生有三种境界,分别是他证、自证、无证。
处于“他证”阶段的人,凡事都以他人的看法为准,做什么事情都追求别人的认同。如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便高兴无比,反之则抑郁寡欢。处于这个境界的人,有时会为了别人的一个看法而委屈自己原本的意愿去屈就别人,结果却常因各人的看法不尽相同而不知所措。
处于“自证”阶段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以能够证明自己为出发点。这种境界中的人不再将别人的看法看得过于重要,而倾注于自己跟外界的交流如何。当他能够做成一件事,将心愿传送出去的时候,他会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跟这个世界的交流已经成功了。反之如果付出许多努力而难以达成自己心愿的时候,他便会懊恼得不知如何是好,因为这意味着他跟这个世界交流的失败,难以将自己证明给世人看。
处于“无证”阶段的人,已不再将他人与自己的意向看得那么重要,更是不会去理会这个世界是否理解他。他只是默默地做着他自个认为应该做的事,至于事情的结果如何,别人是怎样看待的,他已学会不在乎。他的心中始终坚信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是事实谁也更改不了,说与不说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说会成为一种不必要的累赘。
就像之前那个知名的故事说的那样,一个僧人被邻近的姑娘诬陷为她非婚所生孩子的父亲。此后他便含辛茹苦地抚养那个孩子,对于周围人的误解、指责全不放在心上。当姑娘最后说出实情时,他也只是淡淡地嘱咐要好好照顾好小孩子后便离开了。
刚开始时,我很难理解僧人的做法,对他的做法做出了种种猜测,是因为他知道姑娘最后会因无法忍受内心的长久谴责而说出真相吗?还是想得到别人对他超人承受力的赞许……
答案是否定的,人生无常,谁能保证姑娘在多年的岁月里会毫无意外呢?假如有什么意外的话,高僧此生便是跳入黄河也洗不清了,又怎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许呢?后来我总算理解了高僧当时的所思所想,那便是他根本就不将世人的看法、做法放在心上。他的眼中只有一个新生的生命,抚育生命才是他最想做好的事情,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都与他无关。赞美也好、诽谤也罢,都无法动摇他心中的真正所思所想以及他实际的所作所为。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只要一息尚存,便会将自己心中所认定的事情做下去,他不想得到什么证明,因为事实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说明。即便整个世界都误解了他,但事实是唯一的存在,谁也更改不了。试问古往今来又有谁能够篡改事实呢?高哉,高僧!一切容易为生活中的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便大动肝火的人,难道不应该从高僧的身上学点什么吗?至少得学会更好地克制自己的情绪吧。
人生的这三种境界谁优谁劣一目了然,或许我们穷尽一生的追求都到达不了高僧那样的境界,但我们至少不要停留在“他证”的境界里。凡事倘若都追求“他证”的话,我们便将自己完全交付给了他人,让自己置身于种种纠结与是非之中。自己只有一个人,怎么能够做出样样合乎大众口味的事情来?难以符合便痛苦不已,这样的痛苦不仅无聊,而且无趣。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处于“自证”的第二种境界之中,心中有所求的同时不忘做好跟外界的交流。当交流顺畅时,大可不必兴高采烈、忘乎所以;当交流受阻时,也不要对他人失去希望与信心,相信大多数人跟自己一样都怀揣着美好愿望,区别只因彼此各自所站位置不同,看到的结果不同而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4 18:43:25
多好啊,活得很美时间:2014-07-05 作者:未详 点击:109次 “我最近好为难,”有个条件不错的男学生对我说,“我有两个女朋友,都很爱我,我也很喜欢她们,不知该选哪个。”我说:“这表示两个条件差不多。”
学生说:“不!条件差挺多的。一个很有钱,家里放了一架史坦威的大演奏琴。另一个很穷,我常给她打电话,打到一半,就没法说了。因为她的卧室正靠着铁道,火车经过,整个房子都在震动,什么也听不见,只好拿着电话发呆。”
隔了半年,再遇到那位学生,他已经结婚了。“娶了有史坦威钢琴的?”我笑道。
“不!娶了铁道旁边贫民区的。”我点了点头:“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有!有一天,我到她家去,坐在她的卧室里聊天,突然火车经过,好响!带起一阵风,把窗帘都吹起来了。那是一块用很便宜的薄棉布做的窗帘,她自己用手缝的。这时候,阳光射进来,我看见窗台上放了一个用饮料瓶做成的花盆,里面开着一丛不知名的小黄花。我问她那是什么花。她很不好意思,挡在前面说,是不值钱的花。我又问,很漂亮啊!是什么花?她吞吞吐吐了半天才说,是野地里挖来的小草花,不值钱!”学生脸上露出一种好特殊的光彩,“你知道吗?我那时突然产生一种感动,冲上去抱住她,叫她不要那么说,不要说不值钱,美的感觉是不能用钱衡量的!就在那一刻,我发觉,我深深爱上了她。”
学生的话,常浮过我的脑海,我常想象那个沐浴着午后的阳光,被风拂起的窗帘,和窗台上逆光看去的那丛野草花。多么平凡,多么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4 18:44:42
褚橙的昭示时间:2014-07-06 作者:未详 点击:73次 褚橙,褚时健种出的畅销橙。
褚时健是值得尊敬的中国人,他绝不仅仅是企业家。他与人生困苦搏斗。从打仗、反右开始,他51岁成为玉溪卷烟厂厂长,打造出价值千亿的“烟国”。1995年,他唯一的女儿在狱中自杀身亡,1999年他因“贪污174万美元”被判处无期徒刑,后减为有期徒刑17年,74岁保外就医,75岁在哀牢山种橙,在荒山上种出的褚橙如今供不应求。
褚时健的苦难史是制度苦难史的缩影,很多人都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倒影,回想起曾经的峥嵘。
他给国企带去过希望,糖厂、烟厂,做一行成一行,无论什么年代都无法掩盖他天才企业家的光芒。他总是能找到正确的激励机制,让企业在行业中脱颖而出。但他违反了规则,他在烟厂创造出991亿元利税时,却因为174万美元锒铛入狱。一个天生的企业家进入了错误的激励机制,这是个悲剧,更悲哀的是,个人无力改变这一体制,他只能低头。
出狱种橙,褚时健终于在低谷找到了正确的出口,虽然被动而无奈,他的投入却主动而积极。事实上,他无意中找到了中国现代化农业运作的方式。租下2000亩荒山,在果园工作的农民成为农场工人,可获得体面的收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4 18:45:06
因为褚时健对品质的坚持,农民学会了靠品质获取收益,学会了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摆脱价格战的阴影。一棵树留多少花,挂多少果,用什么样的肥料,如何浇水……细节决定褚橙的品质。在正确的激励机制中,没有小农意识下的坑蒙拐骗,反而有大量合格的追求利益的员工。
难得的企业家素质,与最起码的诚信相匹配,才是今天中国尤其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扛鼎素质。企业家的赢利能力与诚信,是现代中国的稀缺资源。褚时健用电商平台销售,说明他不保守,但他拒绝了上市的可能性,说明他对诚信的坚持。
为了城镇化,为了现代农业,政府给农业、农企丰厚的补贴,这吸引了一批“绿眼龟”。他们大规模进入农村圈地,与基层干部合谋拿到大量补贴,对农业敲骨吸髓。这样的企业家进入农村,是农村的悲哀,农业丧失希望,农民没有转化为尊重市场规则的产业工人的前景。中国如果有数万个褚时健这样的企业家在农村踏实干活,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才有希望。
没有必要美化褚时健,在人生低谷独坐一隅时的伤心,只有他自己承受,老年丧女的悲哀,无人为他分担。而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在沉淀之后早已坦然,他坦承晚年种橙是“心理不平衡”,“现在的国企老总一年收入几百万、上千万,我也不想晚年过得太穷困。另外,我70多岁出监狱,总得找点事做,让生活充实点”。正因为人生跌宕起伏,所以坦然,所以不喜不悲,坚持自我。种橙不会让褚时健暴富,却让他得到尊重,有发挥才能的空间。他的企业家才能因种种原因被耽误了几十年。
绝大多数人不愿意经历褚时健这样的起伏人生,褚时健也是被迫的,并非他天生觉悟高。到了谷底之后绝境反弹,发挥才能,坚守底线,成为励志的榜样,这是褚时健的了不起之处。他显示了中国企业家对抗制度性逆境的能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4 18:45:27
一切贪皆从身体来时间:2014-07-06 作者:未详 点击:89次 我祖父(梁漱溟)教育孩子不用说教的方式。我年轻的时候吃得比较咸,他经常看我加酱油,他没有批评我,而是找到一本科普的书,拿红笔把题目勾勒出来,让我看。当时情景历历在目,那天我在客厅做俯卧撑。他说钦宁你抽空把这个看一看。那本书上说,吃盐过多等于慢性自杀。我看完文章之后自然懂它的道理,就改变了这种生活习惯。
他对人、对事物都是非常包容和宽容的。我上大学的时候,大概是1984年,西方的舞蹈刚刚进入中国,我们父辈那个年龄段的人都很反感,认为有资产阶级性质。我在学校也学了一些招式。回到家中,我是最小的孙子,胆子大,就表演给爷爷看。表演完了问,爷爷你喜欢吗?我记得他扶了扶眼镜,莞尔一笑:你喜欢就好。
1981年他给我写过一封信,“钦宁来信,阅悉,甚好。古训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为人要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俯仰无愧,此义亦由你父母给你讲明。我最近给钦东讲不贪是根本,一切贪皆从身体来,有心,有自觉,即有主宰,唯身体之主,自然不贪。祖父手字。1981年7月12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4 18:45:43
沉默的尊重时间:2014-07-06 作者:未详 点击:188次 顾颉刚有口吃,再加上浓重的苏州口音,说话时很多人都不易听懂。有一年,顾颉刚因病从北大休学回家,同寝室的室友不远千里坐火车送他回苏州。室友们忧心顾颉刚的病,因而情绪并不高。在车厢里,大家显得十分沉闷,都端坐在那儿闭目养神。顾颉刚为了打破沉闷,率先找人说话。顾颉刚把目光投向了邻座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身上,主动和对方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苏州的吗?”
年轻人转过脸看着顾颉刚,却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出去……求学的?”顾颉刚继续找话。
年轻人仍是微笑着点点头。一时间,两个人的谈话因为一个人的不配合而陷入了僵局。
“你什么……时候……到终点站呢?”顾颉刚不甘心受此冷遇,继续追问着。
年轻人依旧沉默不语。
而这时,坐在顾颉刚不远处的一位室友看不过去了,生气地责问道:“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没听见他正和你说话吗?”年轻人没有理他,只是一个劲儿微笑着。
顾颉刚伸手示意室友不要为难对方。室友见状,便不再理这个只会点头微笑的木疙瘩,而是转过身和顾颉刚聊起来。
当他们快到上海站准备下车的时候,顾颉刚突然发现那个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只留下果盘下压着的一张字条,那是年轻人走时留下的:“兄弟,我叫冯友兰。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也是一个口吃病患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嘲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