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5:03:36

天才的背面时间:2014-06-24 作者:未详 点击:91次   1837年,巴尔扎克收到了母亲的一封来信。母亲在信中以近乎哀求的口气写道:“我的儿子,你的名气已经很大,生活也很奢侈,你在两年前答应每年给我800法郎赡养费,到现在只付了500法郎。我现在没钱支付房租,既然你养得起情妇,买得起镶嵌绿宝石的手杖,你的母亲请你兑现当初的承诺,恐怕没什么不妥吧?”
  
  那年,38岁的巴尔扎克已经著作等身,出版了包括《高老头》这样的不朽著作,可谓名利双收。母亲的哀求,并未打动这个声名显赫的儿子。在给母亲的回信中,他闭口不谈钱,而是设法与母亲周旋:“我觉得你最好来巴黎一趟,咱们谈上个把小时。”
  
  巴尔扎克无疑是天才作家,一生写了91部小说。写作带给了他巨大的名声和可观的财富,可是他挥霍的本领更加惊人。他爱炫耀,讲排场,只要获得一笔稿费,他马上购置马车,雇用马夫、厨师和男仆,不光给自己添置衣物,还给马夫买制服。有时仅仅为了举办一次家庭宴会,他就把餐厅里的装饰全部拆除,重新装修。
  
  他从不掩饰对财富的渴望,认为金钱是人类行为的主要推动力。大多数时候,他的确是在为钱而写作,准确地说,是为了还债而写作。由于挥霍无度,他常年债台高筑,不得不拼命写作,导致健康状况日益恶化。有时债主逼得太紧,他不得不典当一部分家产,时不时会有当铺主到他家没收家具。
  
  现实生活中的巴尔扎克,是个自私自利,缺乏诚信的人。如果说,他仅仅是因为不善理财而穷困潦倒,或许值得原谅和同情。他身上的道德缺陷,显然让人难以容忍。他和出版商签订一本书的出版合同后,会拿走一部分钱预付稿酬,再开始写。在写作过程中,只要别人出价更高,他会毫不犹豫把这本书交给另一位出版商。他无法抵挡金钱的诱惑,经常违反合同,然后被出版商起诉,赔偿违约金,让本就沉重的债务雪上加霜。他向亲朋好友借钱,简直无所不用其极,完全不顾脸面,因为他从不还钱。
  
  巴尔扎克年轻时曾与别人合办过一家公司,勉强支撑三年后破产了,母亲不得不拿出5万法郎替他还债。当他功成名就,母亲需要他接济时,他回报母亲的,却是一张空头支票。直到1850年,51岁的巴尔扎克病逝后,他的遗孀才替他兑现了承诺,定期支付给他的母亲生活费,并增加到每年3000法郎。
  
  文不一定如其人。他才华横溢,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天才,却不幸沦为物欲的奴隶。直到临终前,他还说是母亲毁了他——应该说是金钱毁了他才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5:04:06

李花村时间:2014-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73次   当时只记入山深,
  
  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桃源行》
  
  孩子送来的时候,看上去还不太严重,可是当时我就感到有些不妙。根据我在竹东荣民医院服务30多年的经验,这孩子可能得了川崎病,这种病只有小孩子会得,相当危险。
  
  我告诉孩子父母,孩子必须住院,他们有点困惑,因为小孩子看上去精神还蛮好的,甚至不时做出胡闹的举动,可是他们很配合,一切听从我的安排。
  
  我请护理人员做了必要的检查,并将其他几位对川崎病有经验的医生都找来。我们看了实验室送来的报告,发现孩子果真得了川崎病,而且已经到了高度危险的阶段,可能活不过今晚了。
  
  到了晚上10点钟,距离孩子入院已有5个小时,孩子的情况急转直下,到了10点半,孩子竟然昏迷不醒了,我只好将实情告诉了孩子的父母。他们第一次听说川崎病,当我婉转地告诉他们孩子可能过不了今晚以后,孩子的妈妈立刻昏了过去,孩子的爸爸丢开了孩子,慌张地去扶妻子,全家陷入一片愁云惨雾之中。也难怪,这个小孩子好可爱,一副聪明相,只有6岁,是这对夫妇唯一的孩子。
  
  孩子的祖父也来了。祖父已经70多岁,身体健朗,他是全家最镇静的一位,不时安慰儿子和媳妇。他告诉我孩子和他算是相依为命,因为孩子的爸爸妈妈都要上班,孩子和爷爷奶奶相处的时间很长。
  
  孩子的祖父一再地说:“我已经75岁了,我可以走了,偏偏身体好好的,孩子这么小,为什么不能多活几年?”
  
  我是一位医生,行医已经快40年了,依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的经验使我相信孩子存活的概率非常小,可是我仍安排他住进了加护病房。孩子躺在加护病房里,脸上罩上了氧气罩,静静地躺着。我忽然跪下来做了一个非常诚恳的祈祷,我向上苍说,我愿意走,希望上苍将孩子留下来。理由很简单,我已65岁,这一辈子活得丰富而舒适,我已对人世没什么眷恋,可是孩子只有6岁,让他活下去,好好地享受人生吧。
  
  孩子的情况虽然稳定了下来,但还没有改善。清晨6时,接替我的王医生来了,他看我一脸倦容,劝我赶快回家睡觉。
  
  我发动车子以后,忽然想到乡下去透透气。我沿着上山的路向五指山开去,这条路风景奇佳,清晨更加美。我忽然看到了一个指向李花村的路牌,这条路我已经走过几十次了,从来不知道有个叫“李花村”的地方,可是不久我又看到同样的路牌,大概20分钟以后,我发现一条往右转的路,李花村到了。到李花村是不能开车进去的,只有一条步行或骑脚踏车的便道。
  
  走了10分钟,李花村的全景在我面前一览无遗。李花村位于一个山谷里,山谷里到处都是李花,现在正是2月,白色的李花像白云一般将整个山谷覆盖了起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5:04:22

 可是,李花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不是白色的李花,而是它使我想起了40年前台湾的乡下。这里看不到一辆汽车,除了走路以外,只能骑脚踏车。我也注意到那些农舍里冒出的炊烟,显然大家都用柴火烧饭。更使我感到有趣的是一家杂货店,一大清早,杂货店就开门了,有人在买油,他带了一个瓶子,店主用漏斗从一只大桶里倒油给他;另一位客人要买两块豆腐乳,他带了一只碗来,店主从一只缸里小心翼翼地拣了两块豆腐乳,放在他的碗里面。
  
  我在街上漫无目的地乱逛,有一位中年人看到了我,他说“张医生早”,我问他怎么知道我是张医生,他指了指我身上的名牌,我这才发现我没脱下医生的白大褂。
  
  中年人说:“张医生,看起来你似乎一晚上没有睡觉,要不要到我家去休息一下?”我累得不得了,就答应了。中年人的家也使我想起了40年前台湾乡下的房子。他的妈妈问我要不要吃早饭,我当然说要。老太太在烧柴的炉子上热了一锅稀饭,煎了一只荷包蛋,还给我一个热馒头,配上花生米和酱瓜,我吃得好舒服。
  
  吃完早餐以后,我躺在竹床上睡着了,醒来,发现已经12点了,温暖的阳光使我有点睁不开眼睛,看到李花村如此的安详,如此的淳朴,我真想留下来,可是我想起了那个得了川崎病的孩子。我看到了一部电话,就问那位又在厨房里忙碌的老太太,可不可以借用他们家的电话打到竹东去,因为我关心竹东荣民医院的一位病人。老太太告诉我,这个电话只能通到李花村,打不出去的,她说如果我记挂竹东的病人,就必须回去看。我谢过老太太,请她转告她的儿子,我要回去看我的病人。我沿着进来的路,走出了李花村,开车回到竹东荣民医院。令我感到无限快乐的是,孩子挺过来了,显然已经脱离了险境,3天以后,孩子出院了。这真是个奇迹。
  
  我呢?我一直想回李花村看看,可是我再也找不到李花村了。我一共试了5次,都没看到李花村的路牌,那条往右转的路也不见了,在公路的右边,只看到山和树林。我根本不敢和任何人谈起我的经历,大家一定会认为我老糊涂了,竹东山里哪有一个开满了李花的地方?
  
  这是半年前的事。昨天晚上,轮到我值班,急诊室送来了一个小孩子,他爸爸骑机动车带他,车子紧急刹车,孩子飞了出去,头着地,没有戴安全帽,结果可想而知。他被送进医院的时候,连耳朵里都在不断地流出血来,我们立刻将他送入手术室,打开了他的头盖骨。他脑子里已经出血,我们不但要吸掉他脑子里的出血,还要替他取出脑袋里碎裂的骨头,如果他能活下来,我们还要替他装一块不锈钢的人工头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5:04:34

  手术后,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危险,能恢复的机会几乎没有,可是我知道我怎样可以救孩子的命。我跪下来向上苍祈祷:“要小孩子活下去,我可以走。”我是认真的,不是乱开支票。孩子一旦活了,我知道我该到哪里去。
  
  清晨5点,一位护士兴奋地把我叫进了加护病房,那个小孩子睁大了眼睛,要喝杨桃汁。他也能认得他的父母,他的爸爸抱着他大哭了起来,孩子显得有些不耐烦,用手推开爸爸,原来他连手脚都能动了。
  
  早上8点,我们将孩子移出了加护病房,孩子的爸爸拼命地谢我,他说他再也不敢骑机动车带孩子了,他一再称赞我的医术高明。
  
  我当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医术再高明,也救不了这孩子的。
  
  等到一切安置妥当以后,我回到了我的办公室。我写了一封信给院长,又写一封给我的助理,将我的一件毛衣送给他,拜托他好好照顾窗口白色的非洲堇,同时劝他早日安定下来,找位贤妻良母型的女孩子结婚。
  
  我上了车,向五指山开去,我知道,这一次我一定会找到李花村的。果真,那个指向李花村的牌子又出现了。我将车子停好以后,轻快地走进了李花村,那位中年人又出现了,他说:“医生,欢迎你回来,这一次,你要留下来了吧?”我点点头,这一次,我不会再离开李花村了。
  
  附记:
  
  《联合报》竹苗版的新闻报道,竹东荣民医院的张医生去世了。张医生在竹东医院行医30年之久,他的忽然去世,令大家伤感不已。张医生生前喜爱小朋友,常常陪病童玩耍。每年圣诞节,他一定会扮圣诞老人来取悦医院的病童。张医生年轻时曾爱上一位女孩,她因车祸去世,张医生因而终生未婚。由于没有子女,他将他的遗产送给了竹东世光疗养院,世光疗养院专门照顾智障的孩子,张医生生前也常抽空去那里做义工。
  
  令大家不解的是张医生去世的方式,他的车子被人发现时,是停在往五指山去的公路旁边,整个车子朝右,引擎关掉了,钥匙也被拔出,放回张医生右手边的口袋,他的座椅倾斜下去,张医生就如此安详地躺在车内去世。医生认为他死于心脏病突发,可是张医生从来没有得过心脏病。
  
  在张医生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奇迹般救活了一个因车祸而脑充血的小男孩。当这个男孩的父亲一再感激他的时候,张医生却一再宣称这不是他的功劳。
  
  张医生的车子向右停,显示他似乎想向右边去,可是公路右边是一片浓密而深远的树林,连一条能步行的小径都没有。张医生究竟想到哪里去呢?这是一个谜。可是从他死去后的安详面容来看,张医生死亡的时候,似乎有着无限的满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5:04:52

李连杰的“人生平等”论时间:2014-06-24 作者:未详 点击:204次   一次,李连杰给大学生们作演讲。

  在互动环节,有大学生向他发问:“人生是不可能平等的,就像柳传志、马云,他们那么有钱、有地位,我们怎么可能与他们比?”
  
  李连杰连连摆手,并亲切地说:

  “人生是平等的。且看:我们生是平等的,都是光着身子来的;
  我们走的时候是平等的,反正都要走;
  我们的喜怒哀乐是平等的,俗话说得很精辟,穷有穷愁,富有富忧;
  我们的着急是一样的,普通的百姓为几万块钱着急,但有一部分人在为几百万几千万着急,还有一部分人为几亿几十亿着急;
  面对生命的挑战也是一样的,年轻的朋友面对的可能是就业、买房,组建家庭,选择自己未来如何创业,这个东西每天使你难受,每天使你奋斗,每天使你犹豫,但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的老板,一呼百应,同样有挑战,发展的挑战,倒闭的危险,重新再来的选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08:01:56

大家早上好,今天2015年1月7日星期三,农历十一月十七,二九第八天,请关注小寒过后的天气变化,白天晴。3-4级西北风最高气温零下9度,今日夜间晴,3-4级西北风最低气温零下18度,临近三九天寒地冻一定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的发生,天冷路滑出行万望小心慢行注意安全。时光如流水一般,一去不返。                                 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人生最难得的两件事:一是知足。快乐的人生,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知不足,才会进步;知足,才会快乐。二是感恩。这个世界,没有人必须对你好,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视作理所当然,学会感恩,幸福才会源远流长。知足者常乐,感恩者多福。学会知足,懂得感恩,我们的人生就会阳光明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12:59:18

把电梯摁到“1层”时间:2014-06-24 作者:未详 点击:135次   “世间万事尽消磨,水流不尽青山影”,许多事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逝去,而影响却是永在的。
  
  7月4日北京中考成绩公布了,白岩松终于松了一口气,他放下心来是因为儿子巴蒂参加了中考。并非担心儿子考不上一所好高中,而是怕巴蒂考上北京最好的高中。中考前,他和孩子开过一个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也许有人会说,他这是明知道儿子考不了最好,提前给儿子,也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可不管怎么说,他就是要孩子不唯分是举,且这是他的经验之谈。
  
  白岩松小时候对成绩就不是“很在意”,中考前几天,他还沉迷于黑泽明的《姿三四郎》和卫冕冠军阿根廷0∶1负于比利时的世界杯揭幕战上。而这些并不妨碍他三十多岁就抱得“中国金话筒奖”,以及后来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他教育儿子从不硬性规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是以自己的行动对孩子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曾给人讲了一件把电梯摁到“1层”的事。
  
  白岩松家住顶层,每次晚上坐电梯上到顶层后,他都会摁下“1”,让电梯下去。因为晚上人们大多是回家,这样就会让那些回家的人减少等待时间。一来二去的,孩子非常自然地有了这个好习惯。
  
  他说,把电梯摁到“1层”,可以把“1”视作基础,也可以把“1”看作为孩子在精神上树立的标杆。
  
  白岩松从小就喜欢看体育节目,由此,巴蒂在第二天有数学测验的情况下,他竟然同意儿子头一天半夜看球。这种对孩子兴趣的“纵容”,让儿子平添了一种“优越感”,次日测验完放学回家,儿子骄傲地对他说:“爸爸,我们班没有人敢这样做。”
  
  白岩松相信这样一句话:“阅读打开世界,运动却能让人更早地体验到分享、团队精神以及胜利的意义。”他人生中的诸多“胜利”来自阅读,相信孩子同样通过阅读获取人生的一个个“胜利”。白岩松小时候,是书店里有书也没钱买,电脑网络读书连听也没听说过的时代。好在他所在的城市有两个图书馆,为了能读到书,他便拿着母亲的借书证,频繁地穿梭于其中。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12:59:38

 读书的习惯一旦养成,终身也丢不了。白岩松读的多是“闲书”,可在他看来,“书无闲”,如果非要定义课外书是闲书的话,那也一定是要读的,因为“闲书”能培养一个人的兴趣,“不从闲书进,就无法从正书出”。
  
  因此巴蒂也成了一个从“闲书进”的小书迷,小学快毕业时,他迷上了金庸,并一口气读完了《金庸全集》。由于金庸小说多涉及明清历史,他又顺藤摸瓜,对清朝和明朝的历史有了兴趣,要爸爸帮忙或自个儿找这方面的书来读。
  
  白岩松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在忙碌一天后,许多时候会听上一会儿摇滚乐,结果巴蒂也喜欢上了。白岩松听摇滚多是为了放松心情,可儿子听着听着,每天竟然能翻译一首歌词,使得英语水平有了意想不到的提高。
  
  人生要打好基础,何谓基础?那是人生大厦宽广的、厚厚的底座。把电梯摁到“1层”,是告诉一些做父母的,你以自己宽厚的知识学问为基础,为孩子树立起一个标杆,并且给孩子自由,且这样的自由越充分,孩子的进步会越快。倘若让孩子为分数而分数,为名校而名校,这样势必适得其反。
  
  也许有人担心,给予孩子自由,会不会使得孩子放任自流。其实,把任何一个孩子中学时代的成长真相在父母面前和盘托出,未必全都是波澜不惊的。有几个儿时没有打过架,有几个儿时没有偷偷地抽过烟、喝过酒,暗恋过别的同学?只要父母的基础打得牢,标杆树得好,孩子的这些东西绝不会成为主流。而好奇、波折,校正、改变,这些才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12:59:54

天才的背面时间:2014-06-24 作者:未详 点击:92次   1837年,巴尔扎克收到了母亲的一封来信。母亲在信中以近乎哀求的口气写道:“我的儿子,你的名气已经很大,生活也很奢侈,你在两年前答应每年给我800法郎赡养费,到现在只付了500法郎。我现在没钱支付房租,既然你养得起情妇,买得起镶嵌绿宝石的手杖,你的母亲请你兑现当初的承诺,恐怕没什么不妥吧?”
  
  那年,38岁的巴尔扎克已经著作等身,出版了包括《高老头》这样的不朽著作,可谓名利双收。母亲的哀求,并未打动这个声名显赫的儿子。在给母亲的回信中,他闭口不谈钱,而是设法与母亲周旋:“我觉得你最好来巴黎一趟,咱们谈上个把小时。”
  
  巴尔扎克无疑是天才作家,一生写了91部小说。写作带给了他巨大的名声和可观的财富,可是他挥霍的本领更加惊人。他爱炫耀,讲排场,只要获得一笔稿费,他马上购置马车,雇用马夫、厨师和男仆,不光给自己添置衣物,还给马夫买制服。有时仅仅为了举办一次家庭宴会,他就把餐厅里的装饰全部拆除,重新装修。
  
  他从不掩饰对财富的渴望,认为金钱是人类行为的主要推动力。大多数时候,他的确是在为钱而写作,准确地说,是为了还债而写作。由于挥霍无度,他常年债台高筑,不得不拼命写作,导致健康状况日益恶化。有时债主逼得太紧,他不得不典当一部分家产,时不时会有当铺主到他家没收家具。
  
  现实生活中的巴尔扎克,是个自私自利,缺乏诚信的人。如果说,他仅仅是因为不善理财而穷困潦倒,或许值得原谅和同情。他身上的道德缺陷,显然让人难以容忍。他和出版商签订一本书的出版合同后,会拿走一部分钱预付稿酬,再开始写。在写作过程中,只要别人出价更高,他会毫不犹豫把这本书交给另一位出版商。他无法抵挡金钱的诱惑,经常违反合同,然后被出版商起诉,赔偿违约金,让本就沉重的债务雪上加霜。他向亲朋好友借钱,简直无所不用其极,完全不顾脸面,因为他从不还钱。
  
  巴尔扎克年轻时曾与别人合办过一家公司,勉强支撑三年后破产了,母亲不得不拿出5万法郎替他还债。当他功成名就,母亲需要他接济时,他回报母亲的,却是一张空头支票。直到1850年,51岁的巴尔扎克病逝后,他的遗孀才替他兑现了承诺,定期支付给他的母亲生活费,并增加到每年3000法郎。
  
  文不一定如其人。他才华横溢,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天才,却不幸沦为物欲的奴隶。直到临终前,他还说是母亲毁了他——应该说是金钱毁了他才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13:00:12

李连杰的“人生平等”论时间:2014-06-24 作者:未详 点击:205次   一次,李连杰给大学生们作演讲。

  在互动环节,有大学生向他发问:“人生是不可能平等的,就像柳传志、马云,他们那么有钱、有地位,我们怎么可能与他们比?”
  
  李连杰连连摆手,并亲切地说:

  “人生是平等的。且看:我们生是平等的,都是光着身子来的;
  我们走的时候是平等的,反正都要走;
  我们的喜怒哀乐是平等的,俗话说得很精辟,穷有穷愁,富有富忧;
  我们的着急是一样的,普通的百姓为几万块钱着急,但有一部分人在为几百万几千万着急,还有一部分人为几亿几十亿着急;
  面对生命的挑战也是一样的,年轻的朋友面对的可能是就业、买房,组建家庭,选择自己未来如何创业,这个东西每天使你难受,每天使你奋斗,每天使你犹豫,但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的老板,一呼百应,同样有挑战,发展的挑战,倒闭的危险,重新再来的选择。”
页: 2195 2196 2197 2198 2199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