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13:14:31

笑不出声的笑剧时间:2014-06-22 作者:未详 点击:223次   我陪同一批客人自成都上车前往重庆访问。我们有十四张软卧票,车上却只给八个铺位。我和另一陪同人员都还年轻力壮,又是自己人,怎么都好说。但怎么向客人解释呢?我们在餐车里找到了列车长。
  
  列车长断言:除此八个铺位,一个多余的也没有了。我们向他出示十四张票,他眼都不屑一眨,便严肃地说,一定是成都站擅自多卖了票,他一定要向上级报告成都站这种“极端错误的做法”。至此,我们才真的着急起来。
  
  就在这时,我听到背后“啪”的一声巨响,回头看时,原来是一个首长模样的人把工作证摔到了桌上。这人手拍桌子,冲着列车长训斥起来:“你知道我是谁吗?为什么这么久连个招呼也不打?我警告你:今天晚上没买卧铺票而上卧铺车的通通都要给我滚下去!”
  
  一个列车员后来告诉我,这是铁路局一个局长——顶头上司!真倒霉,碰巧列车长不认识他。
  
  列车长的惊恐之状是难以形容的。他像被开水烫了一样跳起来,朝证件上那闪着红光的大印一看,便语无伦次地道起歉来,大抵是说他不认识首长,他这就派人去准备床铺,等等。局长终于悻悻地说了句“真不像话”以示缓和之意,列车长这才松了口气,和几个列车员一起簇拥着局长向二号包厢去了。
  
  局长的威风以及局长透露的、列车长未加否认的情况使我目瞪口呆。我为自己的轻信和受骗感到愤怒,但好在也看到了解救我们燃眉之急的唯一出路。
  
  当列车长回到餐车时,面对他的不再是车票,而是一份《人民日报》。这是我刚从行李中翻腾出来的,上面登载着我国领导人会见这批客人的照片。我的同事还如实地强调了这些客人的身份……
  
  马上见效!成都站“擅自”卖给我们的票立即一一恢复了名誉,不但客人完全按预定计划住下,我们两个陪同也被通知去住一号包厢。这时一位乘警提醒列车长说,一号包厢有三张床,全堆满了给什么人带的东西。列车长马上又改请我们去七号包厢。他若无其事,看来已宽宏大度地饶恕了成都站“极端错误的做法”。
  
  我舒舒服服地躺了下来,却无论如何不能入睡。我想笑,适才耳闻目睹的一切不恰是一场绝妙的讽刺笑剧吗?然而我怎么也笑不出声来。我诅咒这笑剧的“编导”,同时也有不少话要向“剧中人”倾吐。列车长同志,你的病势已经不能算轻,该警惕了!局长同志,请珍惜和正确使用你的权力吧,它是属于人民的。我怀疑你在以雷霆之势解决了自己的睡觉问题之后,是否还会以同样的“气魄”去处理那些你业已有所察觉的问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13:14:43

天下人唯懵懂足以成事时间:2014-06-22 作者:未详 点击:55次   昔有兄弟二人,兄不谈阴阳,弟多迷信,频年兄弟均未逢凶宿。弟拘禁时日,颇以为苦,思效其兄,以自疏放。不择日径出,果遇黑煞神于途,责其不循故辙。弟曰:“吾从吾兄,奈何独当其咎?”神曰:“汝兄懵懂,阴阳怕懵懂,不得不避之。汝畏服我者也,胡可违命。”
  
  ——〔清〕刘体智《异辞录》卷一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这个故事的,是清代“中兴名臣”胡林翼,标题是针对曾国荃而发的。
  
  当年曾国荃带领部队去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往东攻打南京,但这支部队走在路上犹犹豫豫,尤其是那些懂军事的人顾虑重重,总是担心此去不适应新的地形,没有后援,没有退路。估计曾国荃的参谋们还为此提交了一份详细的风险报告书,说此去风险大于所得,“知兵之士多虑后路之孤”。
  
  曾国荃也犹豫起来,这时候是胡林翼给他打的气。胡林翼也没讲多少大道理,而是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说是以前有一对兄弟,哥哥根本不相信阴阳那一套,弟弟却很迷信,这哥俩按各自的方式行事,倒也没发生不利的事情。
  
  有一年,弟弟觉得老是恪守阴阳那一套,拘谨得很,做事放不开,苦不堪言,于是打算向他老哥学习,扔掉以前那一套,做人做事疏放一点。于是,某一天,弟弟不翻老黄历,也不看阴阳,不择日子,直接出门办事。没想到,在路上碰到黑煞神,所谓黑煞神,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即指一种不好的煞气。黑煞神指责弟弟说:“你今儿个怎么不按照以往的规矩办事?”弟弟不服气地说:“我是学我哥哥的,怎么他不择日不信阴阳就没事,我却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厄运?”
  
  黑煞神说了一番让人大跌眼镜的话:“你的兄长是个懵懂之人,阴阳择日这一套只对那些信它的人有用,碰到懵懂不信的人,俺也得让路避开他。你是畏惧服从阴阳的人,怎么可以不按规矩行事呢?”看样子,黑煞神只欺负相信他的人,对懵懂不信的人完全失效。
  
  讲完这个故事,胡林翼还总结一句:“天下人,唯懵懂足以举事。”受到胡林翼的鼓励,曾国荃果断带兵东下,果然成事。
  
  寓言里说:“阴阳怕懵懂,不得不避之。”其寓意就是说,风险和困难的程度大小,有时候也取决于做事者的认识态度,你无视它们,它们倒让路了。
  
  做事固然要考虑风险和困难,要冷静分析、量化分析,但如果眼光纯粹停留在这些消极因素上面,很可能会影响到你的决策和执行力。你越是犹豫,越是惧怕,风险和困难也可能随着你的态度呈正比例增长,变得越来越大。原来可能不算难,但你过于在乎,还真就成为难事了。
  
  过于强调风险,等于迷信风险;太在乎风险,风险也会在乎你。有时候,要成事还真要有点懵懂不怕的气度。当然,技术上不能懵懂,方法上不能懵懂。
  
  曾国荃后来在湖北任官,还是用懵懂的态度和人相处,导致人事关系僵化,李鸿章就拿胡林翼当年的话取笑他:“是太懵懂矣。”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13:14:55

过度的体检时间:2014-06-22 作者:未详 点击:157次   在空气和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的阴霾下,人们开始将精力和金钱投向自己的健康管理,他们怀抱着对医院、医生和医患关系的复杂情感,把自己送进一台台先进的仪器背后,在一系列健康数据中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两米长的价目表
  
  今年45岁的理查德,原本是美国的一名家庭医生,目前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他自2007年来到中国之后,已经做了6次体检,其中3次是在一家民营体检机构,他称之为“非常有趣的经历”。
  
  体检中心总是显得有些繁忙,但也很干净,井井有条,还有一大堆“炫目的仪器”。理查德回忆道:“进门的时候有人向我点头致意,作为一个老外,我不太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有护士来帮助我,带我去一个个检查室,很多员工都会讲英文。”
  
  但是在体检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医生或护士向理查德询问健康状况,做风险评估,然后再决定他需要做哪些检查。当然,在销售接待处,销售员象征性地问了几个问题,他们会问一些个人的病史,是否抽烟等问题,但这就像是例行公事。销售员最终推荐的套餐并不会依据答案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事实就是,“他们没有能力根据客户的健康需求来推荐,因为他们都是销售人员,而不是专业的医生。”理查德说,“那些销售人员更愿意推荐价格高的套餐。”
  
  李剑是上海某医院心内科的医生,他也有多年的体检经验。“体检中心只是服务性的机构,它是按照人群的需求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想要做什么检查,体检中心就会提供相应的检查,做什么样的体检通常取决于被服务方愿意出多少钱,这是一个市场行为,而不是医疗行为。”
  
  女大学生袁莳在2014年1月刚去了一次体检中心,负责接待、咨询工作的是两位中年女性,袁莳上前去问,像她这样的女孩,没什么病症的,想做个健康检查,应该选哪个套餐。其中一人指向价目表中基础型的A至D类套餐说:“年轻人做便宜的就够了。”
  
  袁莳注意到在自选项目里有个“HCV”(丙型肝炎病毒),便问:“这是什么检查?”对方说:“不知道。”袁莳又问:“幽门螺旋杆菌是什么检查?”“是胃里的一种东西。”对方看袁莳还想问,又加了一句,“你要做了检查,医生会告诉你的。”袁莳就这样悻悻然被打发了。
  
  实际上,像袁莳这样的普通人,没有专业的知识,也没有办法做出明智的决定去为自己挑选合适的体检项目。
  
  正是利用体检者的蒙昧和对健康消费价格的敏感性,很多体检机构从中渔利。
  
  64岁的姚辉去做体检,是源于对体检促销的一时冲动。他获得了一张“28元享受原价350元体检”的广告单,到沈阳一家医院去做前列腺检查。大夫说他的前列腺问题“挺严重”,让他又做了进一步检查并开了多种药物共20盒,直接刷爆了他的医保卡。
  
  随后姚辉在另一家三甲医院做复查,却被告知他的“前列腺增生”只是一种不必过于理会的老年常见病。28元的体检就像是一个诱饵,钓了许多贪小便宜的客户,最终,这些人在“医疗恐吓”下又接受了许多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一位在外企从事销售工作长达10年的白领,向记者总结了自己这些年体检的经历,他提到:“一、没人耐心细致地为你解释专业的数据;二、没有一个公众基准的标尺来衡量问题的客观严重性;三、一切向钱看,你不是病人,而是赤裸裸的‘客户’。对于没有后续服务可能的病情,一笔带过;对于有后续服务可能的病情,利用知识的不对称性,夸大严重性来吓唬你,让你乖乖买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13:15:10

  不必要的检查
  
  理查德也发觉自己做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
  
  一些在美国需要花费大价钱才能做的检查,在中国的一些体检机构,几百块钱就可以全部做好,比如癌症酶检查,幽门螺杆菌呼吸检测,中医的体质分析,腹部、颈动脉、心脏、前列腺、子宫等所有重要器官的超声波检查,CT扫描全身和X射线照片,还有更高级的经颅多普勒检查(简称TCD,一种用来检查颅内血管状况的超声波检查)。在中国的体检机构,他们的营业理念是把昂贵的高级检测廉价化,薄利多销。
  
  “其中最奇怪的一项是全身热扫描,以前我从未在美国的医院见过。”理查德回忆说,他举起双手,几乎全裸地站在热探测仪前面,大约30秒,然后出现一些热图像,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借此解读他身体的异常信号。
  
  “还有一个叫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分析。检查时,我坐在一个机器面前,手掌放在机器上,操作人员按下按钮,不到1分钟就结束了。”
  
  根据这个检测,体检中心得出一份长达4页的报告,涵盖其身体中各种重金属水平,比如汞含量的高低。理查德调侃,“这是一份让人印象深刻的冗长的报告”。但他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份检测是非常不严谨的——要检测身体中的重金属含量,应该做血液检查或头发取样检查。
  
  在体检中心,这些检查是否必要?比如,学界公认超声波检查在一些情况下确实能提示疾病的风险,但不是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需要的。
  
  “像颈部的超声波,60岁以上或是有心脏问题时才需要做。”理查德说,“还有我做的经颅多普勒,为什么要给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做TCD?那是为筛选中风病人而做的检查。这种检查的泛滥是在浪费公共卫生的投入。”
  
  在理查德的体检套餐里,还有一项关于肿瘤标记物的血液检查。“我知道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喜欢并且在意这项检查,但针对健康人的癌症标记物检查是非常不准确的。”
  
  美国癌症协会认为,肿瘤标记物主要是用于已经患有癌症的病人,评估他们对治疗的反应,或是用于检测癌症病人是否有复发的迹象。而中国人并不清楚这一点,他们看到一切正常的检查结果,或者异常的检查结果时,错误地安心,或者被错误地惊吓。其实,这项检查对健康的人而言,是非常不准确的。
  
  美国顶尖的医学协会,推荐烟龄在30年以上的烟民每年做一次肺部的CT,但并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对于健康的年轻人,CT是有害的,一个年轻人如果每年都做一次CT,把自己暴露在辐射中,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但有些检查确实是必要的,比如血压、血糖、胆固醇,50岁之后的结肠镜检查,23岁以上的女性宫颈抹片检查,50岁之后女性的乳腺X光检查……这些检查都是建立在充足的科学证据基础上的,挽救过不少生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13:15:24

 吸金石
  
  普通消费者都不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抱着“检查项目越多,结果就越精准”的简单逻辑。体检中心的各种套餐就迎合了这种心态。除了部分真正关注自我健康状况的消费者,大部分参检的人都是享受单位的福利体检,并非自己掏钱,因此对结论的关注程度并不高。这种买单者和体检者身份的不一致性,使体检机构的服务越来越快餐化。相比药品研发和设备制造,健康体检资产稍轻、专业性略低,成为近年来最“吸金”的领域。
  
  目前中国体检行业主要有三类机构:一类是三甲医院的体检中心,凭借其医疗实力,受认可程度较高;第二类是连锁体检机构;第三类是更低端的二级医院的体检中心。
  
  根据卫生部统计,2011年中国体检市场健康检查人数约为3。44亿人次。其中,医院约为1。26亿人次;街道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为主的卫生院约为1。4亿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为4642万人次;妇幼保健院约为2113万人次;专业体检机构的体检人数约为639万人次,专业体检机构占整体健康检查市场的份额约为1。86%。
  
  一张体检卡很小,但背后的链条却牵涉很广,其供应链的上游是检测仪器的设备商、第三方检验机构,下游则是衍生的高附加值产品。
  
  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依据国务院2013年10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8万亿元目标,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的规模大致会接近中国时年GDP的10%,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13:15:36

 相信设备还是医生
  
  与中国的体检方式不同,在国外,体检通常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并要求提供体检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基本情况、病史、用药史等。随后,体检中心会给体检者一份详细的回执,包括根据体检者的个人情况为其量身定制的体检项目,精确到每一个体检项目的体检时间表,以及饮食、穿着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等。
  
  体检结束之后,医生不仅会告诉体检者身体存在哪些问题,还会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以及日后应该如何调整生活方式等。
  
  在中国,体检就像流水线一样,体检者分门别类地进入各种B超室、CT室,也就是说,体检大多是由仪器来完成的,仪器也成了公认的体检医生。哪家医院的设备更先进,就代表着这家医院的体检水平更高。
  
  “在中国,各式各样的测试比医生更加重要,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理查德认为,好的医学理念是病人和医生坐下来好好谈谈。他经常引用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姆·奥斯勒的一句话:“倾听你的病人,他在告诉你诊断结果。”
  
  但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些,他们没有正经的家庭医生。中国的医生被训练来治疗疾病,而不是帮助人们如何预防疾病。全科医生不需要做一项项检查,只需要给人们一些健康的建议,告诉他们如何保持健康。
  
  预防疾病于未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预防慢性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慢性病的治疗非常贵,消耗了大量的公共卫生资源。在中国,很多人有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消耗性疾病,如果能从源头阻断这些疾病,可以节约很多金钱。
  
  在李剑看来,体检根本上来说只有两个作用:一是了解你某个年龄段身体横断面的情况,二是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你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有时候也会跟病人讲,你不需要做某项体检,但病人会跟他吵架,“他觉得这些检查非常有意义,你一定要给他做,他付了钱。有些人进来说我就是要吃这个药,你就老老实实给我开。在体检中心更是这样,我需要这个体检,你就老老实实用仪器做好给我结果就行了。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很多病人并不信任医生,也不听医生的话。”李剑说。
  
  自从中国医疗市场化之后,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医院要养活自己,一些医生被利益驱动,自然也不会认真看病,还会为了钱乱开药,医患矛盾肯定会被激化。”李剑也很无奈,“如果医生是为了钱在看病,那么病人自然也不会相信医生。”
  
  理查德的儿子刚刚出生,他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全科家庭医生,他们会定期去拜访他。
  
  全科医生这份职业最大的好处是,医生可以长期和病人保持联系,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看着孩子们成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13:15:46

心在哪里安放时间:2014-06-22 作者:未详 点击:186次   一
  
  1997年,我大学毕业。在我到国家部委工作之后不久,爸爸满心欢喜地从山东老家来看我,想要感受一下儿子带给他的荣光。
  
  当时我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我只能把爸爸安排在附近的旅馆,那是一家地下旅馆。
  
  这是一个与老人家传统意识、近期想象、来时预期全面冲突的安排。在去旅馆的路上,老爸满脸的失落,看得出他内心一直在激烈地斗争,体会着儿子的不近人情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所带给他的惊诧。
  
  在地下室刚刚坐定,爸爸终于还是开口了:“儿子,你就让你爹住地下室啊?家里人都说你在国务院工作,风光得很呢!怎么老爹来北京了,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爸爸的话,显然刺痛了我,我无法解释他所不了解的北京,恰如我也无法解释他所不了解的基层公务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13:15:57

 二
  
  两年之后,我终于赶上了机关福利分房的末班车。欢欣之余,让我忐忑的是,按照既定的分房方案,我的分房资格还有待核准。
  
  在找了分房办数次无果的情况下,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我给分管副部长写了一封有生以来最煽情的“求房信”:
  
  “……每当我加班很晚,拖着疲倦的身躯,带着忙碌了一天的工作所给予我的内心的充实,挤上通往集体宿舍的最后一班公共汽车时,我茫然地看着绚丽的北京,感受着万家灯火、各居其所的安宁,我就觉得自己像一个流浪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每当此时,我就想起小时候我在野外走丢了,等待着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而此时,在我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远离了家乡亲人、孑然一身来到北京的我,是多么希望您就像小时候牵着我的手的妈妈那样,向我伸出温暖的援手,牵着我回家。”
  
  这是我第一次为了个人目的而动用煽情术,半假的真情散落了一地。
  
  结果恰如荒野里的期待,我分到了一套一居室。房子很老旧,不到50平方米,但这房子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我仿佛看到爸爸带着众乡亲来我家里打地铺的热闹景象。
  
  很久以后,我遭到几个知道此事的朋友的嘲笑和戏谑,他们认为一向标榜清高的我,为了一套房子竟至行文如此肉麻,是一个地道的俗人。俗不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当时我快乐得直蹦高。
  
  不久之后,机关停止了福利分房,刚刚进入我们司的一个姓魏的师妹只能购买经济适用房。2003年左右,魏师妹买了一套西三旗的房子,需要20万。20万啊,刚刚毕业的人,从哪里一下子拿出20万来?我当时很为她担心,觉得她上了这个城市的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13:16:10

 三
  
  转眼到2010年,我的外甥从我曾经就读的那所大学毕业了。他说:“舅舅,我决心进入七环以内你那个叫作京的城。”
  
  我说:“欢迎。只是舅舅除了煽情术,教不了你什么。”他说不用,他有一颗强大的心。
  
  毕业前夕,他仍在按照自己一直以来的惯性及父母、邻里的期待塑造自己,其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要去大机关,依据是,主流才能入流。
  
  接下来,在世界上最难的“国考”及艰难的就业环境面前,他几经挫败,不但进不了机关,反而面临返乡的窘境。
  
  随着离校日期的逼近,“强大的心”终于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我知道这座城市给他的教育已经足够,于是决定施以援手,托熟人的关系,帮他进入了一家国有上市公司。
  
  留京之后,他面临的环境是现实而残酷的。家里提供不了经济援助,女朋友家境也一般,但女朋友坚持说,没有房子不结婚。
  
  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还没有放弃从政的想法,总是觉得在企业工作比较边缘化。
  
  他跟我说:“舅舅,你们那时候多幸福啊,没有开豪车上班的同事,最牛的男生也只可能比你多一双耐克鞋。1993年,西三环还是沙子路。1998年,西三环以西还是平房。2000年,燕莎的商品房才卖到每平方米1万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7 13:16:23

 四
  
  看着他无处安放的心灵,我给他讲起了孟学农《心在哪里安放》那首诗和1995年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那时我上大二,获得了公费去香港参观学习的机会。那时香港还没回归祖国,我却可以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机会难得,大家都在兴奋地购物。当别的学生在买随身听、美食甜点的时候,我只是在女人街上花掉我所带的全部250块钱的大半买了3件T恤。
  
  回来后,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穷”怎样变“富”》,以当时学得的社会学上“资源交换理论”来说明一个人可以很穷,但你仍然可以变得“富有”,就是你身上必须具有其他人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你的志向、坚毅、才气、能力、爱心、专业、趣味等等,而唯有这些才是你在这个社会进行交往的“资本”,更是你走向幸福的起点。
  
  于是,我告诉我的外甥:
  
  第一,原来是主流才能入流,现在可能是非主流才能入流。当前是个多元化力量崛起的时代,展现人生价值未必要去从政。
  
  第二,这个城市就是你的起点,尽快忘记家乡那些期待的眼神,会让你更加真实而从容。
  
  第三,工作之后的5~8年,你会进入真正的“社会大学”。在哪里工作本质上差异并不大,关键是把个人的能力、水平全面提升上去,否则就会在35岁之后陷入人生全面的被动。
  
  第四,经济上的困难是暂时的,这个城市让你留下,就会给你安身立命的资本,但人生总是“期权支付”的模式,“奋斗在前、收获在后”是通常的人生轨道,既然没有成为“富二代”,就要有成为“富一代”的决心。
页: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2218 2219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