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4:43:28

我有钱了,你快回来时间:2014-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48次   “我有钱了,你快回来。”这是张爱玲的句子,讨论的是一种奇特的感情。她骄傲,独立,卓尔不群。她不依赖任何人,却习惯于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分享。至于分享的对象,她在心里千呼万唤过,却始终没有开口。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习惯于把最温暖的一面拿给人看,并始终认为这是一种责任。有这样一种花朵,它们只在最艰难的环境开放,让人们记住这绚丽的一瞬。
  
  没有钱的日子,她选择离开,选择躲避。在稍稍宽裕的日子,她把自己、包括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完美的生活交给他。她苦苦守住的,是她的骄傲,或许还有她期待的理解与感激。她是个骄傲的人。尽管,她见到了他,感觉自己深深“低到尘埃里去”。她的骄傲,或许也源于此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4:44:05

我有钱了,你快回来时间:2014-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48次   “我有钱了,你快回来。”这是张爱玲的句子,讨论的是一种奇特的感情。她骄傲,独立,卓尔不群。她不依赖任何人,却习惯于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分享。至于分享的对象,她在心里千呼万唤过,却始终没有开口。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习惯于把最温暖的一面拿给人看,并始终认为这是一种责任。有这样一种花朵,它们只在最艰难的环境开放,让人们记住这绚丽的一瞬。
  
  没有钱的日子,她选择离开,选择躲避。在稍稍宽裕的日子,她把自己、包括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完美的生活交给他。她苦苦守住的,是她的骄傲,或许还有她期待的理解与感激。她是个骄傲的人。尽管,她见到了他,感觉自己深深“低到尘埃里去”。她的骄傲,或许也源于此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4:44:18

欲望与志气时间:2014-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50次   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
  
  在这个时代,有一件欺骗或耽误他们、让他们误会或不留心的事,就是把欲望当志气。
  
  这样用功,自然不得其法。也许他很卖力气,因为背后存了个贪的心。可是他这样卖力气,却很不自然,很苦,且难以长进。虽有时也会起一个大的波动,觉得我这样是干什么?甚或会完全不干,或勉强干。但当自己勉强自己时,读书做事均难深入,无法将全副精神放在事情上,甚至会自己搪塞自己。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颗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实际上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他期望自己能有成就,要成功成怎么个样子,这样不好吗?无奈在这里常藏着不合适的地方,他自己不知道。自己越不宽松,越不反省,病就越大。所以前人讲学,志气欲望之辨很严,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且念头真切,才是真志气。
  
  自西洋风气进来,反对欲望的话没人讲,不似从前那样严格,殊不知正是在这些地方,是自己骗自己、害自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4:44:30

人站到千里外时间:2014-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67次   每次听见、看见劣质的东西大行其道,便以短暂和持久来自我安慰——劣的不耐持久,只有好的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这样想着,仿佛一切不平都终将得到补偿。
  
  然而,谁说过需要持久呢?长和短毕竟只是相对的观念,连《诗经》《楚辞》都已褪色(曾有人问起什么叫兮,真的,如今没有人用兮字)。
  
  或许听流行歌曲真的只是一种发泄。于是少数坚持只听古典音乐的,便以持久耐听来嘲笑通俗歌曲。当然,在时间轴上,这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幸而,在这个炎热得使人冒汗的晚上,吃力地走这条多车的路上,忽然唱起《残梦》。那几句歌词,从前只当念口卦,现在丢久了,摆脱了惯性的印象,才慢慢咀嚼出真味。身边无数汽车疾驰,一切若即若离,眼前纷扰的面目,转眼轮回。还说什么持久与短暂?
  
  人站到千里外仍觉风吹苇草动,固然因为关系深厚,但或许,正因站到了千里外,才能切实感觉到、看得到苇草呢?
  
  我们都不断地需要安慰,我这一刻的安慰,是随口唱了一首多年前的流行歌曲,竟然还有旧的感觉与新的发现。因此,我喜爱流行歌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4:44:57

在美国做父母时间:2014-06-26 作者:未详 点击:209次   与中国父母一样,美国的父母只要有富余的钱,也是留给子孙,替儿子付学费、买车子,第一套房子的首付款,甚至要替孙子付学费。这次金融危机,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待在父母家里。
  
  这是遗产的一部分,不过是不同阶段的支出而已。没有钱的,只能临终前一次性付出,比如还完贷款的老房子、旧家具、破车子,套用会计学的说法,属于一生残值。有钱的,提前支付、不断地支付、增值地支付,美国有许许多多的百年企业,多多少少掩藏着父子传承的血缘痕迹。否则,美国就没有那么多的百年老店、老企业。
  
  我的美国华裔朋友老徐叹道: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
  
  老徐,美籍华人,俚称“老中”。再细分,属于“老广”。他是中山人,1962年移居澳门,不久移民美国,没有栖居于唐人街,而是白人区。他的儿子会说汉语,不会写汉字,黄种人的皮肤,白种人的文化,纯粹一“香蕉人”:皮黄瓤白,完全美国化了。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提出搬出宿舍,嫌那里太杂。要到校外租公寓,他的大学在阳光海边的度假胜地——圣地亚哥,租金很贵哦!不久又嫌合租者通宵不睡敲键盘,夜深人静,嘀嘀嗒嗒,如地下工作者拍电报,定时炸弹在走时,悬念不断,影响睡眠,提出买房住,父母一一答应,因为有钱。一天回家,他对妈咪讲:“读大学有什么用?我的教授都五十岁了,还在还房贷呢!如果大学毕业我也像教授那样还按揭,我现在就退学。”简直是威胁、敲诈。父母预先答应,哄着他读完大学。
  
  大学毕业后,滑雪、潜水,现在有女朋友了,父母不得不“分割”遗产、提前支付一部分:买房。儿子看中一处富人区,但房价很高,首付款只能父母出资。他的工资根本无法取得银行信贷,因为没有能力还贷,所以首付款不得不大幅提高。老徐总结道:儿子知道父母赚那么多钱,不给他,给谁呢?老徐用台湾人惯用的形象修辞语:“他(儿子)吃定了我们!”
  
  都说,美国孩子自立,中国孩子啃老,四年前美国金融危机,许多年轻人失业了,搬回父母的家,父母并没有怨声载道。
  
  其实啃老现象,是富家子弟的惯例,中外一样。自立的是贫寒子弟,站着无所凭依,只能自立。最近我在国企时的同事回沪探亲,出国前他是数学老师,去美国已经二十年了,一年有四周假期,估计是个大公司,做计算机程序管理。老同事一桌吃饭,不免问起子女,不免谈到孩子的房子,他脱口而出:哪来的钱给他买房子?也就是说,他的儿子不得不自立。
  
  自立是第一代创业者的胎记,美国开国时代,大量移民都是走投无路的欧洲贫贱者,他们不得不动手劈柴锯木造房子,现在人工贵,不得不动手剪草皮、修车子。三十年前,刚刚改革开放,我们那一代刚刚进大学,许多人家,三代人一间屋,真的是“无产阶级”啊!父母怎么可能给我们买房子?我们不得不奋斗自立。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上海人,商品房都是用自己的积蓄买的。不是父母狠心,更不是父母美国化,而是没有能力。三十年后的今天,到上海闯荡的外地农家子弟的大学生,你听说过他们的农村父母给他们在上海买房子的吗?中国民间有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了,没有凭借,只能自立。
  
  自立的前提,不是民族的性格,而是匮乏的结果。
  
  有些上海人的悲哀,没有房子就不肯结婚、不能结婚。没有给儿子买房子,就是对儿子最大的负债与内疚,也就是说,尚未脱贫,已经无法自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4:45:12

宋桓侯的“两扇窗”时间:2014-06-26 作者:未详 点击:156次   公元前362年,宋桓侯继位,成为宋国国君。
  
  有一天,太监来报,有一位游方的和尚拿着圣上的信物前来求见。宋桓侯一听,忙吩咐太监速速请和尚入书房。
  
  在书房内接见之人,可见与宋桓侯感情非同一般。这个游方的和尚三年前曾经施救过宋桓侯。
  
  那时宋桓侯刚出宫,就被一群不明真相的人劫持到深山密林里,让他交出宫中出行的信物。这是一群胆大妄为的盗贼,竟然把偷盗的目光投到了宫中。就在众盗贼千般施展酷刑逼供之际,有一和尚现身,盗贼丢下宋桓侯,逃之夭夭。回宫后,为了答谢和尚的救命之恩,宋桓侯特赠给对方一件信物。
  
  和尚被太监带来,宋桓侯欢喜迎接到门外。
  
  宾主落座后,和尚从怀里掏出一扇木雕窗,说:“陛下,请收下本僧的这扇木雕窗吧!”宋桓侯听后很诧异,忙问:“恩人,为何你要赠送我一扇木窗呢?”“陛下,你只是站在室内隔着窗户望着外面的世界,目光范围只有窗口那么大。因为室内安全,可以遮风挡雨。你应该走出去,站在外面的世界隔着窗子看室内。”听完和尚一席话,宋桓侯一头雾水,疑惑道:“还请恩人明示!”和尚说:“本僧近日得知,陛下提拔重用子罕,拜为相。大臣子罕向陛下谏言:‘国君新继位,急需得民心臣意,受到拥戴。如果您在人们心中是和善仁慈的形象,贤臣会拥,子民会戴,人们就会忠心相随,否则的话,是背道而驰。’陛下当时一定很高兴遇到这样体怜的忠臣。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褒扬之事,赐予名利,由陛下完成,这是众人都喜欢的,让陛下唱红脸戏。而子罕主动请缨代办惩处坏人等这些得罪人的事,是众人都怨恨的,他唱黑脸戏。这样表面看来,子罕把‘坏事’拉到自己头上来替您承担,不久后您就会以仁义扬名天下!陛下当时肯定心中大喜惊呼:‘真是好主意,从今往后我只做好人,必将赢得人心!’其实不然,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陷阱,我不能看着陛下站在‘室内’推开‘窗子’看世界,长久势必会酿成大祸,那将是你我都不愿意看到的凄惨风景!”说完,将木窗放下,就起身告辞了。宋桓侯听后一愣,半天没有缓过神。
  
  就在宋桓侯发愣之际,有位太监匆匆跑来禀报:“陛下,好险啊,刚才进宫来的和尚是别国派来的说客,专门挑拨离间,使君主不和,自相残杀,他们可以隔山观虎斗,坐收渔利……”宋桓侯听后大吃一惊,忙命令:“那还不派人把说客抓回来!”
  
  太监应诺一声匆匆出去,接着全城开始大搜查,寻找那位和尚。折腾几日,结果是连和尚的影子都没有看见。
  
  和尚消失之后,开始,宋桓侯还将信将疑和尚的话,没事的时候会拿起和尚赠给的木雕窗子看一看,后来就放松警惕,宋桓侯把惩罚大臣的重权全部交给子罕处理,从不过问,他只管赏赐功臣。此后,宋桓侯不需接纳大臣们仇恨的目光,笑脸迎来相送,好不舒心惬意。
  
  细水之流汇成浪涛,朝里朝外就知道刑罚大权掌握在子罕手里,而宋桓侯对此不闻不问,不再惧怕这位皇帝,而惧怕的是那个操纵大权的子罕,大家心知肚明,哪天得罪了这个人,会落得个莫须有的罪名,这一项就会吃不消。大家都担心有天会犯事,于是私底下都向子罕靠拢,感情投资。子罕说话的威力凌驾于皇帝的金口玉言,渐渐群臣疏远了宋桓侯,这样无形之中形成一股巨浪,冲向宋桓侯的金銮殿。
  
  7年后,子罕的势力越来越大,联合众臣废除了宋桓侯,自己当了国君。宋桓侯灰头土脸地离开了王宫。
  
  半路中,衣不蔽体的宋桓侯再次遇到了和尚。和尚又送给他一扇木雕的窗子,说:“陛下当初若肯听我的忠言劝告,今天怎能会落到如此落魄的下场呢!当初我进宫见你,那个太监居然是子罕的心腹,你尚执迷不悟,我送你的窗子算白送了。今天送这扇窗子,让你明白,为何自己只做好人却败给了专做‘恶人’的子罕。道理很浅显:‘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就是说,开明的国君以赏罚两种手腕驾驭群臣。要将赏罚两种权力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不然定有亡国的危险。因此,失去了公正分明、明辨是非的能力,结果不存在好人与坏人……”说完哈哈大笑离去。
  
  宋桓侯从怀里掏出另一扇窗子,放在一起,看了一眼,已经泪水滂沱,他再也推不开窗子,站在外面世界看室内的一切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4:45:52

白头到老的黄金比例时间:2014-06-25 作者:未详 点击:88次   什么样的夫妻能够白头到老,在婚姻期间能预测吗?心理学家在实证研究中做到了,当然这不是算命,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理学实验。
  
  著名情绪专家、西雅图大学的教授约翰·高特曼,在1992年曾对700对夫妻的随机谈话内容进行了15分钟的观察研究。随后,由他的研究小组为这些夫妻之间的情绪互动打分,并且以正、负面情绪5∶1为基准线,预测10年后哪些夫妻会离婚,哪些夫妻仍能在一起。
  
  难道心理学家通过一段15分钟的谈话交流,就能预测一对夫妻能否白头到老,就敢断定一对夫妻的婚姻是否美满?听起来有点玄乎。事实上,这项实验的最终结果还真的是蛮准确的。那么,这其中的玄机又在哪里?
  
  高特曼教授是这样分析的:在婚姻或者恋爱关系中,如果夫妻间的正面情绪互动与负面情绪互动的比例是5∶1,这对夫妻就会白头偕老。如果低于这个比例,或者正、负面情绪接近1∶1,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会离婚。
  
  5∶1的正、负面情绪互动是夫妻间能否白头到老的黄金比例。已婚者可以自己测试一下:你与爱人在生活中谈话时,是正面、积极、肯定、赞许的语言多,还是负面、贬损、挑剔、否定、质疑的语言多?
  
  生气是负面情绪的头号代表,生气不仅伤害身体、影响人际关系,还是破坏婚姻和危害夫妻感情的大敌。
  
  积极正面的语言,让婚姻充满芳香的气息、温柔的气场、爱的清泉和幸福的音符;负面消极的言语,让夫妻之间硝烟弥漫、战火不断、冷颜相对,最后分道扬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4:46:08

胡适的保护人时间:2014-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41次   1917年秋季的一天,北京大学西斋丙字12号宿舍里,后来成了著名历史学家的顾颉刚,与后来当过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正在商谈,要不要将一个叫胡适的新教授从北大哲学系的讲台上赶走。
  
  两人虽住在同一间宿舍,却不是一个系的,顾是哲学系,傅是中文系。这一年顾24岁,傅21岁,同是二年级学生。他们不知道他们后来的成就,更不会知道他们此刻商谈的事情,将决定北京大学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顾颉刚说,他们系这一学期来了一位新教授,叫胡适,是美国留学生。原先的教授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两年才讲到商朝,这位新教授却抛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同学们都说这是割断中国哲学史,这是思想造反,这样的人怎么配来北京大学讲哲学史。同学们想将这位教授赶走,他自己倒是觉得胡先生讲课很有新意,但也拿不定主意,希望对方去听听课,做个评价,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位新教授赶走。
  
  同是二年级学生,仅是学科不同,且顾还要长傅3岁,为什么顾要如此郑重地向傅请教以做定夺呢?
  
  这就要说到傅的本事了。
  
  傅斯年天分极高,11岁时读完“十三经”,许多篇章都能背诵。在北大预科三年,已显出不凡的才学。和他同年级,后来成了著名文史学家的毛子水曾说,在北大读预科时,傅曾对他说,“张皋文在清代学者中,文章和学问都是第一等的,而都不是第一”。毛对傅所说的第一的含义虽不甚明确,但颇惊骇于他诵读的广博、见解的卓异。其时北大预科尚是桐城派经学大师的天下,如此深厚的旧学功底,自然受到老学究们的青睐、新学生们的钦羡。此后不久,章太炎弟子入主北大,所器重者仍是旧学,只是治学方法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入本科后傅斯年又交了好运,很快便受到刘师培、黄侃、陈汉章这些国学大师的器重,尤其黄侃,更是视其为高足。傅斯年在学生中的声望,较预科时更为彰显。
  
  再则,傅斯年在学生时期,就表现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是闹学潮、赶教授的一把好手。且不说在后来的“五四”运动中,此人是集会游行的主要组织者,就在跟顾颉刚谈话前不久,他便做了件漂亮的赶走教授的壮举。据罗家伦回忆:
  
  朱蓬仙是章太炎的门生,学问不能说没有,只是所教的《文心雕龙》非其所长,在教学时不免出了好些错误,可要举出这些错误,学生们的笔记终究难以为凭。恰好有位同学借到朱教授的讲义全稿,交给傅斯年审核。傅用了一夜的时间看完,摘出三十几条错误,由全班签名上书蔡校长。蔡先生是内行,看了自然明白,可他不信这是学生们自己发觉的,为预防教授们互相攻讦之风,于是突然召见签名的全班学生。同学们慌了,害怕蔡先生要考,又怕傅斯年一人承担这责任未免太重,于是大家在见蔡先生之前,一人分担了几条,预备好了方才进去。果然蔡先生当面口试,分担的同学回答得头头是道。考完之后,蔡先生一声不响,同学们也一声不响,一一鞠躬退出。过后不久,遇到一个适当的时候,朱蓬仙果然不再教这门课了。
  
  傅斯年也很自负,听了顾颉刚的话,同意去听听胡适的课,以决定是不是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课堂赶走。认真地旁听了几次之后,傅斯年对那些要赶走胡适的同学们说:
  
  “这个人虽然书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于是胡适留在了北大哲学系。
  
  当然了,胡适继续留在北大教书,不能说全是此事起了作用,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回国的留学生来说,若是一出马便失了前蹄,从马上栽了下来,对日后事业的发展,不能说不是一个莫大的障碍。可贵处还在于,傅斯年从未以此自傲,多少年都没向胡适说过。傅斯年去世后,胡适在怀念文章中提及此事,动情地说:“我这个二十几岁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教书,面对着思想一般成熟的学生,没有引起风波,过了十几年之后才晓得,是孟真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4:46:29

柔性管理时间:2014-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67次   心动才是缘起
  
  慧能继承五祖弘忍的衣钵后,在岭南隐居了15年。有一次,他去广州法性寺拜访印宗法师,刚好印宗法师在讲《涅经》。当时有两个僧人在辩论风和幡的问题。一个僧人说:风动;一个僧人说:幡动。两人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慧能听了一会儿,说:“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听了之后,大惊,问慧能:“我听说五祖的传人六祖已经南下,莫非就是你吗?”慧能这才出示衣钵,于寺中菩提树下,为众人开示禅道,从此创立南宗一脉。
  
  禅宗传道,重视顿悟,强调直指人心的棒喝或拈花微笑式的心领神会。禅宗不讲究戒律,对弟子像水一样放任自流,但却是千百年来跟其他哲学教派结合得最和谐、也最深入人心的一个佛教分支。可以说,禅宗对我们文化的影响,是真正的水性——“润物细无声”。
  
  在企业管理界,参禅修佛的老总不在少数,排除掉修身养性的需求,也不乏从禅宗中领悟领导之道的意思。比如,柔性管理对人心的重视,就和禅宗理念如出一辙。
  
  柔性管理最大的特点,在于不是依靠权力影响人,而是依靠对员工心理的影响,依赖从员工内心激发出的主动性。因此,柔性管理注重的是内在驱动力,即俗话说的“得人心者得天下”。领导需要做的,就是把组织的目标转变为员工主动、自发的行为,让内驱力发生作用,众志成城,达成目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6 14:46:41

 上善若水
  
  《史记》记载,战国时的名将吴起领兵出征时,一直和军士同甘共苦,吃住都在一起。睡觉不铺床,行军不骑马,粮食、武器也都是自己扛,因此深受士兵的拥戴。
  
  一次,有个士兵的背上长了毒疮,挤不出脓血,吴起用嘴帮他把毒血吸出来。士兵自然被感动得不能自已。这件事在兵营中被传为美谈,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传到这个士兵的母亲耳中。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就开始落泪,居然一直悲哭不已。
  
  带来这个消息的邻居很奇怪,问道:“你的儿子不过是个小兵,将军竟然亲自为他吸毒血,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母亲说:“我哪有不满意啊。你不知道,我丈夫也有这个病,有一次犯病,也是吴起将军为他吸出了毒血。我丈夫感激涕零,发誓要用生命来报答将军。后来他每次打仗都奋不顾身地作战,很快就战死了。如今,将军又这样对待我的儿子,那一上战场,我儿子十之八九是回不来了。我想到自己就要终身无靠,怎能不伤心痛苦呢?”
  
  懂得用心去关怀员工的领导,也将获得员工的真心拥戴和忠诚跟随。不仅是在工作中,领导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领导也应该注意照顾员工们的情绪,关心他们的感受和思想。往往,让人心动的,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一两个暖人心脾的小举动。
  
  素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松下幸之助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是出了名的。日本经济大萧条中,其他公司都纷纷裁员,松下却采取发半天工资的办法,坚决不裁一个人。他留下的一则吃牛排的趣事,则更能说明他对下属的关心和尊重。
  
  有一次,松下在自己经营的一家餐厅招待客户,一行6个人都点了牛排。等大家吃完,松下让助理去请烹制牛排的主厨过来。他特别强调:“不要找经理,找主厨。”主厨很快就过来了。他看到松下面前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很紧张地问:“是不是牛排有什么问题?”松下笑着说:“牛排没有问题。但是我只能吃一半。原因不在你的厨艺,而是因为我老了,胃口大不如前。”
  
  看着有点茫然的主厨,松下接着说:“我想当面和你谈,因为我担心,当你看到只吃了一半的牛排被送回厨房时,心里会难过。”
  
  每个人都希望被尊敬、被关心,这是人本能的心理需要。这就是松下体贴下属的表现,他关心的不仅是下属的收入、发展和个人成功,还有情绪。
  
页: 2188 2189 2190 2191 2192 2193 2194 2195 2196 2197 [2198] 2199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