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7:21:17
清白时间:2014-06-28 作者:未详 点击:170次 1915年8月底的一天夜晚,一位中年男子坐在院子里出神地望着天上的星星,这时,一个身穿长袍的男人走进了院子,说:“先生,听说最近天空中出现了帝星,有这回事吗?”这个不速之客是来自“筹安会”(一个袁世凯为了称帝而成立的组织)的说客。
中年男子冷冷地答道:“对不起,我不知道什么叫帝星。”说客不甘心,说:“五星连珠,这是吉兆,您应该顺应天象,上书劝袁公正位才是。”中年男子转过身,盯着说客的眼睛说:“这样的天象,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我不知道这和吉兆有什么关系。”
这位中年男子就是民国中央观象台首任台长、著名天文学家高鲁。袁世凯称帝后,给了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令中央观象台赶印来年有“洪宪”年号的历书,并要求在历书卷首印上“洪宪帝像”。
高鲁却顶住压力,一再坚持卷首不印“洪宪帝像”。历书印出来后,他又以各种借口迟迟不发。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此时,这批历书仍躺在仓库里,不久,即被全部烧毁。
高鲁不但是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人,还先后担任高级官职30余年。他一生清廉,除了痴迷天文,再无其他爱好,就连家中的陈设、书房的字画,以及庭院的草圃石径,都是模仿各种星象图装饰而成的。
1947年,高鲁病逝,享年70岁。晚年他生活贫困,靠典当度日,去世时家里连买一口棺材的钱都没有。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他的案几上发现了一块方形印章,上面刻着两个字:清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7:21:53
尊重时间:2014-06-27 作者:未详 点击:75次 一
上清的一座咖啡馆里。在一本摄影集子里,见到一组作品。
是对一群狐猴的拍摄。背景皆是苍翠木林。粗老树干上,几只狐猴。狐猴端坐于树干,一只张开双臂,微微下垂,手心自然向上。歪着头,眼神斜向旁边的伙伴,流露一种自然亲昵的神色。嘴巴轻轻噘起,做调皮状。一只双腿盘坐,呈打坐静默状。有一只的手心里,拿着采撷来的两颗红色山果,如同把玩小小皮球。那也许是它的精致午餐。其他大致如此。姿态悠然。
着迷于如此优美的画面,想象摄影师是在何种情景之下拍得如此得意之作。也许是已守候几天几夜,在某个清晨它们睡眼惺忪时刻,在密林角落,摄像机的偶然获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绝妙的风景,常常需要一种毅力。
再翻过一页。末图下方空白处,看到一段关于摄影师的文字。“所有自然界的细节都是捕捉的对象,不管是一朵花,还是……但这回我却遇见了奇迹,我不经意发现了它们,它们竟没有丝毫陌生感。做欢迎状,像在向我招手。然后把手里的山果扔给我。这在比利时的森林里极其少见。也许是我的络腮胡子,长得像它们。我不得而知。我向它们招手……”这些独有的文字,瞬间把自己所有的想象都推翻了。
“然后我咬一口山果,开始拍照,它们非常尊重我的镜头,不喧哗争吵。没有离开。”往旁边一看,组图的标题是《尊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7:22:05
二
服务生续杯很准时。知道你杯中剩余的水量。午后咖啡馆顾客稀少。三三两两,年轻情侣抑或洽谈事务的,声音低沉。演奏钢琴的女孩,头戴一朵淡淡小花,化妆很轻,穿白色绣花上衣,坐在琴凳上低头沉浸于黑白键盘中。
坐在小灯光柱下,继续翻阅其他杂志。咖啡馆隐藏于景区外围的弯曲巷道中,位于阴面,店堂格外幽静。与当地的野气相映成趣。地板是漂亮的暗红旧陶砖。窗棂皆为木质结构,咖啡色,窗叶属于传统里外推拉式安置。在窗前可以眺望远处景区幽深木林,飞流瀑布。
接近黄昏。服务生再次续水时,轻轻在杯子底部压一彩色单子。取过一看,是一份提示单。欢迎您的光临,本咖啡馆提供三小时免费服务,之后每小时加收十元。温馨提示。上清咖啡。
翻完最后一本旅游杂志。起身结单。服务生说,您好,先生,您的消费没有超过时间。您可以在书柜上,选任何一本杂志,作为留念。感谢您光临上清,祝您旅途愉快。
心中一阵惊讶。一间普通山野的咖啡馆,竟也如此创意讲究。在储存柜前翻看一遍,摄影、时尚杂志,咖啡文化,当地旅游文化介绍等,种类繁多。部分桌前已有。图文并茂,设计高雅。选择了那本摄影集子。然后离开。
深夜在旅馆里。再次翻看时,掉出一张白色书签。是关于咖啡馆的介绍。案底有一排字:歆享幽雅,尊重时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7:22:15
三
有在网上定期订购书籍的习惯。正在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快递员打来电话,上门送货。要签单收取。急急赶回。依然是那个戴帽子的年轻小伙。身上裹着户外的空气味道。每次他都自带一双一次性鞋套,穿军色制服。他把纸箱搬进小客厅。收钱。离去。性格活泼,礼貌斯文。
那天他没进门。一次性鞋子不慎丢在车子后备厢。只顾抱起那笨重的箱子。我说,没事,不用脱鞋。他有点难为情。后来还是进来了。脱了鞋子,只穿袜子。给他斟一杯热茶,桌边小叙一会。知道了他一些情况。还在读大学,送货是兼职,家住偏远山村,父母都是农民。
临走前,给他邮费。二十五元,拿了三十元给他。恰巧彼此都没零钱。我说,不用找了,你很辛苦。他执意下次一起结算。我说不知下次何时,极力给予。如此在门前推搡许久。最后他说,请您尊重我,真的……然后欲言又止。
第二天赶紧在网上继续订购一套新书。心想早点给他。
再来时,在付款时候看见他的包内备了不少零钱。走前,他说,谢谢你。然后把我愣在门口。
英国作家洛瑞·李的《罗西与苹果酒》里面有一句话,尊重并不等同于我要听命于你,顺从你。请您尊重我。
任何人和事,包括所有时间里的一切事物,所有一切的互为存在,共生共荣,皆是以此为底牌。它最终服从了彼此的静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7:22:35
生存的智慧时间:2014-06-27 作者:未详 点击:192次 功夫在根基——枸杞
稀疏的枝叶间,缀满了密匝匝的红果,这是宁夏枸杞映在我记忆中永远的“肖像”。
春季的枸杞花,开得热烈、纯情。紫红色五角形的小花,在宁夏的蓝天下,在稀疏的枝头和高原的风里,扬眉展笑。花香淡淡的、悠悠的,如同我第一眼看到它们时吐露出的小小惊喜一样。
几位杞农在枸杞田里打理果树。他们正在掰掉枝条上密集的刺,用他们的话说,是在掐尖、抹刺芽子。这枝刺太旺的话,容易把开花后坐果的果实顶掉。
在半沙质化的土壤里,能被果树吸收的营养本来就少,若大量的枝刺分流水肥,轮到枸杞子,所能享用的便不多了。
这年夏末,枸杞成熟时,我又一次来到枸杞田。挂在曲虬枝干上鲜红透亮的枸杞,像粒粒精巧的红玛瑙,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不到枸杞树跟前,我绝对想不到,矮矮的树枝上,竟可以悬挂成千上万粒枸杞!这情形,让人凭空为它担心,怕它一年把一生的果子都结了。也忍不住想探寻枸杞妈妈多产的秘密。
返回的途中,一位在沟坎边挖“地骨皮”的药农,为我揭开了谜底。
地骨皮,就是枸杞树的根皮,可以入药。北宋文豪苏东坡先生在《小圃枸杞》中夸赞枸杞树:“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想必,苏大才子涌泉般的才思里,也有枸杞树的一份功劳吧。
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存异,就是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主张和不同的方式方法。
药农说,他从来没有挖出过一根完整的地骨,不是不想挖,而是力不从心。在他的记忆里,从来就没有人把一根地骨真正挖完过,即使再贪心的人,也没有这个能力。
枸杞树的根,实在是长得太长太深了。枸杞树,用它那超越人类想象力的深根,汲取了太多大地的精华。这一刻,我似乎也明白了枸杞子能够祛病延年的道理。
为了让枸杞树茁壮成长,根不惜将自己的身体扭曲,为的是探到更深的地下,寻找更多的养料与水源。为了让树多多结果,根努力地让自己向前、向前、勇往直前……
原来,枸杞树上宝石般累累的红枸杞,功夫在根基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7:22:48
速度决定成败——梭梭
如果你愿意俯身片刻,了解一下梭梭,就不难在它的根、茎、叶乃至种子里,发现勇敢而智慧的迹象——
烈日的烘烤和狂风的撕扯,铸造了梭梭钢铁般的枝干,坚硬得连斧头也难以砍断;梭梭用长达5米的根,把被风扬起的沙粒抓住,竭力追寻生命之源的水;为减少蒸发、减轻风的杀伤力,它甚至舍掉了自己的绿叶,用新发的绿色嫩枝进行光合作用;梭梭的花,在果实成熟时,不仅不脱落,反而会变成稍大点的“盾牌”,呵护果实。在果实背部,梭梭还为自己装备了一个横生的翅膀,长出翅膀的果实,自然能驾风飞翔到很远的地方……
最让人敬佩的,为了抓住沙漠中那贵如油的几滴水,梭梭,练就了世界之最的种子萌发速度——一旦遇到雨水,两三个小时之内,就能迅速生根发芽,快速长成一株小梭梭。而我们常见、发芽最快的蔬菜种子白萝卜和小青菜,2~4天后出芽。
急速发芽,只是梭梭把握的第一次际遇,要真正屹立荒漠,梭梭还必须紧紧抓住第二次生长际遇。从这个时候开始,小梭梭把自己全部的心思、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在时刻准备着进行下一轮的冲刺了。
因为,稚嫩的小梭梭,一出生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若来不及扎根,一场狂风过后,小小身躯会被连根拔起,顷刻间便隐埋在漫漫黄沙中了。因此,小梭梭一旦发现有生存的机会,不是先把枝节伸向蓝天,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把根扎到地下。
梭梭的种子很小,千粒重才3。25克。但就是这细小的生命,它们的心里却装有森林。这信念,让它们平静从容地抗击沙漠里的干旱、风蚀、沙埋、酷热和严寒……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7:22:59
求同存异——菱
菱,在我眼里是一种智慧且有趣的水生植物。
因为它会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根据自身需要生长出不同形状的叶子。
刚刚来到世界上的菱,只有一个细小的茎,紧接着会陆续长出几片叶子,对生在茎上。这个时候的叶子非常柔弱——叶子黄中泛绿,又细又薄,叶缘布满深深的裂隙,外形就像细小的羽毛,十分柔软。这既薄又细又软的叶子,正是菱适应水环境的杰作。水环境里光线微弱,而且压力大。菱正是依靠这薄而柔软如丝的叶子,在暗淡的水域中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纤弱的叶片,以柔克刚,抵御水的压力,好让整个植株不被水流冲断和冲走。
一旦菱的茎爬到水面上,这个时候长出来的叶子,与最早来到世界上的哥哥姐姐们,外形是截然不同的。这时候的叶子变成了翠绿色,表面像是涂过蜡一般,反射着夏日里的阳光。叶子形状是厚实的四方菱形,叶片尖端的边沿呈漂亮的锯齿状。当然,漂亮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菱自己对漂亮则另有说法,它是用这尖尖的齿牙,抵挡水塘里的鱼类、水禽和水兽的啃噬。
菱形翠绿的叶子,几乎轮生在紫红的茎上。从水面上望下去,片片菱叶错落有致、彬彬有礼,如一朵花样的莲座,有序地在水面上、阳光下制造营养,开花结果。
拥有两种不同叶子的菱,其目的却是相同的——为了让自己生存得更好。
菱求同存异的生存法则,很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借鉴。
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存异,就是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主张和不同的方式方法。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呵呵,想当初,是孔子借鉴了菱的生存法则,还是菱在生存中执行了孔子的言论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7:23:13
人生,成器时间:2014-06-27 作者:未详 点击:114次 在大师们的眼里,能称得上良器的钢琴,选料非得考究不可。音板首选德国巴伐利亚的优质鱼鳞云杉,榔头必须是从斯里兰卡进口的红木,琴键出自瑞典卡尔马的椴木,而波兰喀尔巴阡的山毛榉则是制作击弦机的好材料。这些树木已在森林里生长了上百年,胸径不能小于36公分,树干顺直,纹理清晰,不能有一丁点儿疤痕、虫眼和裂缝。采伐下来的原木要在堆场上自然风干两年,然后锯成木板,送进密不透风的烘房存上三年,直到含水率控制在6%—8%之间,才能得以重见天日。
进入生产车间,木板首先被肢解成各种奇形怪状的毛料,接着在工匠手里逐个矫直、测重、配铅、打磨、抛光、拼接、胶粘,然后才密密匝匝地与钢丝弦、槌毡组装在一起。拼装出半成品时,还得反复地试音,只要发现哪一个音不对,工匠就必须返工换料。组装完毕后,调音师开始仔细调理音质,每一根弦至少要调试6次,每一次调音必须隔上好几天,这样才能使全音域的音色均匀。只有前面所有工序结束,钢琴才开始上漆、砂光、抛光,随后再静置三个月,做好出厂前的准备。细细数来,一台钢琴竟然要由五大部件,七千多个零件组成,从选材到出厂,需要经过上百道工序,历时七八年方能制作完毕。
其实,钢琴自从问世后的200余年间,并没有出现多大变化,除了设计造型有点儿区别,每台钢琴的材质和结构功能都大同小异。可是,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工艺,生产的钢琴却有迥然不同的声音品质,价格也因此跌宕起伏。制作钢琴就是一门讲究完美的手艺,哪怕一次懈怠,一个疏忽,一次遗漏,一个失误,即便是顶级的能工巧匠,也有可能与传世良器擦肩而过。
材料上等考究,工匠精工细作,一架精美绝伦的钢琴眼看就要呼之欲出了。可是,好琴还算不上良器,这样的钢琴弹奏起来,乐声沉闷在音板里,混沌在榔头中,禁锢在琴键下,徘徊在击弦机后。这时候,就需要一位大师为钢琴“开光”,用他(她)的手指如行云流水般,在黑白键之间飞快地跳动着,叩响无边梦游的音乐精灵家门。一遍遍,一点点,钢琴聚集起越来越多的灵气,高音部的明亮华丽、中音部的诱人温暖、低音部的沉稳浑厚,透出清越的音乐魂魄,纯净空灵的音符在空中弥散开来。
唯有经过大师的修炼,钢琴才能找到自己的本然,成长为一代良器。若是放在琴房陈列闲置,或是换成庸人乱调一气,只会暴殄天物,平添杂音乱律,最终毁了这架钢琴。
人亦如钢琴,拥有好的出身,好的照顾,却只因缺乏好的教诲,没有校准自己的方向,照样会迷茫了青春,荒废了前程,渐渐湮没在红尘之中。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7:23:37
怎样不被互联网打败时间:2014-06-28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蓝鸟叫了。鸣声欢快、清脆,如同流水击在淡青色的磐石上,溅起一串串薄荷糖般的音符。
蓝鸟总是在男人和女人还没有醒来的时候就开始叫。蓝鸟一叫,男人就醒了。男人照例伸手一摸,女人却不在。男人立刻起身,看见女人正趴在窗口看蓝鸟,一头金发披到腰间。男人走过去,轻轻抚弄女人的金发,女人的金发让他喜欢。女人侧过脸,用清如蓝鸟鸣声的蓝眼睛望着男人,说:“蓝鸟下了四个蛋。”
男人看见正对着窗口的树杈上,那个蓬蓬的鸟巢里躺着四个白如玉石的小鸟蛋。蓝鸟站在鸟巢上方的一根细枝上快乐地叫,那细枝轻轻颤动,和着鸣声的节拍,鼓舞着清晨的小风。男人一笑,在女人脸上亲了一下,把手放在女人的肚子上。女人就要生孩子了。
男人是从中国一个很穷的渔村来的。他知道做男人是要娶妻生子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到会娶一个金头发的洋女人,而且这个女人就要给他生孩子了。他给女人讲过很多遍他母亲生他的故事:渔船在一条长长的江上行着,满天星星。江风把细浪一排排推向两岸的山崖,细浪在黛色的绝壁下撞成碎末。男人的父亲拿起一把大剪刀,在江水里洗净,又在渔火中把刀口烧得发蓝,然后高高举过头顶,对着月亮拜了三拜,等那剪刀在皎洁的月光里冷却,父亲一刀剪断了连接男人与母亲的脐带,男人便诞生了。当他第一次啼哭的时候,那带着水腥味儿的江风就融进了他的呼吸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7:23:50
女人的蓝眼睛瞪得大大的,她从来不知道自己诞生的故事。她和所有的美国孩子一样是在医院里生出来的,乏味。女人讨厌医院的气味,那种气味不像人的气味,倒像是修理厂的气味。
男人是在山和水的怀抱里长大的。他儿时的故事大多是关于寻找食物的——在苇塘里抓螃蟹,上山逮野兔,在竹竿上粘一团面筋儿满树粘蝉,粘到了就扔在火里烤着吃。能吃的果和茎他全认得,饥饿教会了他无数生存的本领。
女人羡慕不已,她从来不知道食物也会是幸福的一个原因。她从小就恨餐厅的嘈杂,吃饭对她来说只是一项任务,就像老师硬给的家庭作业。面包、奶酪对她来说不像是人的食物,倒像是加到机器里的油,不过是为了让“机器”转动而已。
男人到城里上学。夏天他把书包顶在头上,在运河里游十几里,然后湿淋淋地站在太阳下晒一晒,就进教室上课;冬天他沿着河岸的铁路奔跑,跑到学校,钢笔里的墨水都冻住了。男人就这样一天一天不停地跑着,从渔村跑到城市,从小船跳进大学。跑着跑着,男人把贫穷和愚昧给抛了;跑着跑着,男人闯进了女人的国家,然后,坐进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男人奔进实验室,奔进超级市场,奔进市政大厅,奔进了这个女人的心里。
女人对男人佩服极了。她上学从来就是在家门口等校车,然后像机器人一样,腿机械地一弯一直,一步步迈上台阶,从小学迈到中学,从中学迈到大学,从大学……她知道下一步应该再迈向一份好工作,但是,她当够了机器人。哪怕是到酒吧狂饮乱跳,也摆脱不了机器人的感觉。疯狂一夜,不过是机器人的某条线路一时搭错了,第二天往汽车里一坐,那些红红绿绿的交通灯就会把你又扭成一个规规矩矩的机器人,更不用说那些职业责任和法律条文。女人想当女人,想当她自己。她遇见了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