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6:47:51

  不只作家,一个犹太裔小伙子也向爱因斯坦去信求教。他爱上了一个与家庭信仰不同的女孩,父母虽然也喜欢这个姑娘,却无法接受不同信仰间的通婚,因此坚决反对。小伙子舍不得自己的恋人,却又不愿与父母决裂,惶惑不已。爱因斯坦回信:“我得坦率地讲,就那些决定孩子们人生方向的重大决策而言,我不赞同父母施加影响。这种事应该由孩子自己说了算。”他接着写道:“不过,当你想要做出父母并不赞成的抉择时,你得扪心自问:我的内心深处是否已经足够独立,使得我能够在违反父母意愿的同时不丧失内在的均衡、宁静?如果你对此没有把握,那么我不鼓励你采取下一步行动——这也是为了姑娘的利益。以上就是你做出选择的唯一依据。”
  
  体察当事者所处的具体情境,不悬空立论,是爱因斯坦让人感到亲切的地方,也是他思维的特殊之处。即使对待抽象的问题,他也几乎不以抽象面对。在一封写给出版商的信中,爱因斯坦谈到了死刑问题。他认为,废除死刑是可取的,理由之一是,死刑会使万一发生的司法错误无法挽回。即便不是因为司法错误,具体到参与者和执行者,死刑仍有其弊端,这正是爱因斯坦反对它的第二个理由:“执行死刑的程序,会对直接或间接参与这一程序的人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影响后者的精神。”
  
  如果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死刑程序还可以相对主动地选择,那么,1933年一位从慕尼黑给爱因斯坦写信的音乐家,恐怕不得不被动面对一些问题。他当时在德国找不着工作,处境窘迫,情绪沮丧,陷入了深深的绝望。爱因斯坦给他回信,除了鼓励他找几个志趣相同的朋友,阅读伟大的著作,领略自然风光,还进一步指出:“无论什么时候,就当自己生活在火星吧,周围全是陌生的怪物,对于怪物的行为无须产生浓厚兴趣。”
  
  写上面这封信的时候,为了不给对方制造麻烦,爱因斯坦隐去了收信人的名字。但处世审慎的爱因斯坦还是因为自己的照片,给一位老朋友带去了小小的困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6:48:04

  1927年,爱因斯坦把一张附有自己所写诗歌的照片赠予老朋友沃尔夫夫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沃尔夫夫人乘船来到英国,当时英方不允许旅客携带任何信件或照片,但沃尔夫夫人不舍得把爱因斯坦的照片丢弃。负责检查行李的官员发现了这张照片,立刻停下检查工作,询问沃尔夫夫人是否愿意把照片借给他,以便他能把照片上的小诗抄录下来给同事看。“沃尔夫夫人告诉官员,他甚至有权扣留这张照片,但他却说第二天开船前一定奉还。第二天他果然毕恭毕敬地把照片送了回来,此后再也没有盘问或检查行李。”
  
  对待爱因斯坦的事业和人生,最好的方式大概应该像他对待音乐家巴赫那样——如果可以不用去掉“演奏”一项的话:“对于巴赫毕生的事业,我只有几个字可说: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闭嘴。”或者,像在纳粹时期选择留在德国与犹太同胞一同承受危险的莱奥·贝克,让爱因斯坦用另一种方式参与自己的生活:“在那些对道德存在与否的追问只能得到‘否’的回答的日子里,当人性概念都遭到深切质疑的时候,我有幸想起了你,顿时感到内心恢复了平静和力量。多少个日日夜夜,你站在我的心中对我说话。”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6:48:16

成功容易,忽视也容易时间:2014-06-28 作者:未详 点击:101次   人们经常问我,在那六年时间里,我认识的很多人都没有成功,而我却成功了,我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很简单:我觉得容易做的事情,他们觉得不去做更容易。我觉得很容易设定那些能够改变我人生的目标,他们觉得不设定更容易。我觉得阅读那些能影响我的思考和想法的书籍是很容易的,他们觉得不去阅读更容易。我觉得去参加各种课程和讲座,并与其他成功人士打成一片很容易,他们说这也许真的不是那么重要。假如要我概括的话,我会说,我觉得容易做的事情,他们会觉得不去做更容易。六年之后,我成了百万富翁,他们仍然在责怪经济、政府和公司政策,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去做基础的、容易做的事情。
  
  事实上,大多数人没能做到足够好,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一个词:忽视。
  
  让我们变得富有、强大和充满经验所需要的一切,全在我们触手可及的范围之内。为什么很少有人能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主要原因就是忽视。
  
  忽视就像一种传染病,如果任其发展,它会感染我们的整个纪律系统,最终导致完全击垮一个人潜在的充满快乐和希望的人生。
  
  不去做我们知道应该做的事情,会让我们感到内疚,从而侵蚀自信。随着我们自信的下降,我们的活跃程度下降,结果也就不可避免地下降。我们的态度就会开始减弱,我们的自信就会愈加下降……如此不断地恶性循环下去。
  
  因此,不要忽视去做那些简单的、基础的、“容易的”但有可能是改变人生的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6:48:28

我为什么要辞职时间:2014-06-28 作者:未详 点击:171次   “你为什么要辞职?”数月来,我已经被无数人问过。但坦率地说,我还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或许,只是内心深处那股遏制不住的冲动,终于让我跨出了这一步。
  
  其实我从来不是个“敢想敢干”的人,甚至还有些优柔寡断,但这一次辞职我非常坚决果断、毅然决然。辞职到现在四个多月,我觉得自己迈出了正确的一步。
  
  先自我介绍,我来自浙江东部的一个小村庄,因为高考到了上海读大学,硕士毕业后顺利进入市级机关做公务员。也因此,我一直是父母眼中的骄傲,家族孩子的榜样。
  
  可是在机关工作的七年里,我渐渐从最初父母的荣耀、自我的荣光,变得碌碌无为,平庸而麻木,接着是自我质疑与反省。“离开这里,到外面闯一闯”,这个声音已经在我脑子里响了三年。
  
  然而莫名的恐惧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不安,让我不断地自我安慰、自我麻痹,把念想强压在心底。但三个月前的一场饭局,让所有的情绪都爆发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6:48:40

 同学会上的“失败者”
  
  2013年8月的一天,分别十周年的本科同学聚会。十年间,很多同学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饭桌上意气风发、谈笑风生。
  
  他们中有的已经做到了投行高管,有的成了大型企业的法务主管,还有外资所的知名律师、投资公司的资深研究员……谈到买房,看的都是600万以上的级别;提起股票,账户里至少七位数;聊起子女,很多读的是私立学校,接下来还准备要二胎……
  
  席间依旧热闹、话题不断,但我望着眼前这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阵阵凉意。在读书的时候,我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是班里的团支书,是本科班级为数不多上研究生的人之一,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生。
  
  当年,遵照父母的意愿,我放弃了公司、律所等看起来不是“铁饭碗”的机会,进入了公务员队伍。碌碌无为过了七年,都不知道留下了什么。收入七年没涨,职级七年没变,能力是“听话加写报告”,社会关系是“领导加同事”。而人生却已步入而立之年,在那一刻,我深深感觉到自己是失败者。
  
  骨感的现实
  
  是自己不努力?我上班从不迟到早退,从不无故请假,公休经常到年底作废,加班总是主动争取。
  
  市级大机关的小部门,从来就不缺人,高学历、肯吃苦的年轻人一抓一大把。唯一缺的是机会,部门的中层领导都是年轻的“70后”。所谓的发展空间,小到让人绝望。
  
  是自己没能力?考虑到部门工作的局限,我在干中学、学中干,积极准备,参加各类选调,证券监管、国资管理等部门的笔试都通过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成功转岗。
  
  买房结婚后,生活压力陡增,职业收入增长无望,于是我将目光转向股票投资。我把大量业余时间投入到股票研究,一路坎坷但仍然坚持,取得了一点成绩并考取了多张证券方面的职业证书,一心想跳槽做专业的证券分析师。但深入了解行业之后发现,自己年龄太大,不合适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入机关时,我也曾朝气蓬勃,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也想奋力而为,干出一番事业。可机关就那么点事,不是收文就是发文,几乎所有工作都通过文字体现。官样文章不管你写得如何,各级领导总要修改一下,以体现他的水平高你一等。
  
  天天写、年年写,解决问题就靠写。写了那么多文件、讲话稿,无一不是“领导重视”“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取得胜利”,可到最后,还是老样子。文章能改变什么?这种工作,一年下来人就疲了,案牍而已,有什么成就可言?机关待得越久,梦想越远,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6:48:52

 逃离围城
  
  这些年每每看到公务员考试大军,我难免心生感慨:公务员真的处于一座“围城”中——城外的人,千方百计、削尖脑袋往里钻;城里的人,却因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心生去意,想中途离场。
  
  尤其是“80后”公务员这个群体,普遍自我意识强烈,非常想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不甘心默默无闻、虚度人生。但现实是,六七年过去了,只有极个别同龄人因年轻有为、善于沟通而得到了提拔;也有些人能力平庸,但踏实工作,一心等待提拔;只有少数人决然离开,更多的人留下来消耗生命。
  
  都说三十而立,现在的我,有家庭、有孩子,压力很大,但前途黯淡,梦想渐行渐远。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内心突然无比坚定:不破不立,如果什么都不去改变,不去努力,那永远只能是空想。
  
  当然,我还是要“盘点”一下,在机关蹉跎了七年,自己还剩下些什么。我想,自己毕竟还拥有很不错的学历,内心深处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有始终不变的对学习的热情、吃苦干事的决心。
  
  于是我豁然开朗——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离开这里,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从决定到辞职只有一周的时间,其间领导震惊并挽留,父母很不理解,但妻子非常支持我。如今四个月过去了,在新的岗位上我又变成了一个新丁,许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但每天都要接触新事物、学习新东西,为自己奋斗、为理想奋斗,这让我无比欣喜,内心也充满了激情与力量。
  
  还记得我离开的时候,有个年轻的同事曾悲哀地对我说:“公务员极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地不知不觉被煮熟了。如果当年直接被扔到热水里头,也就跳出来了。如今被短暂的安逸消磨了奋斗的勇气,最后成为机关里那些碌碌无为的人中的一员。”是临别赠语,亦是自语。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6:49:04

讨价还价中的经济学时间:2014-06-28 作者:未详 点击:170次   1
  
  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舒尔茨医生带着姜戈去了臭名昭著的“糖果农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解救被贩卖到这里的姜戈的妻子——女奴布鲁姆希达。
  
  一个女奴最多500美元,但是如果他们直奔主题去赎买布鲁姆希达,那么一定会遭到农场主的勒索。买卖双方是通过互换信息来判断对方的价格底线的,如果庄园主获得姜戈愿意为了他的女奴付出高额代价这个信息,无疑会采取价格歧视,最大程度压榨舒尔茨医生和姜戈的消费者剩余(买家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因此,舒尔茨医生给出的策略是,“那人要买马,他不说要买马,而说要买农场”,也就是不让对方获得真实信息。于是他们假装要购买昂贵的角斗士(价格为1。2万美元),顺便用较低的价格把布鲁姆希达买走。然而很不幸,他们的这招被邪恶的管家识破,对方获得了他们的价格底线,于是舒尔茨医生不得不为布鲁姆希达支付了1。2万美元的高额赎金。
  
  在另一部电影《赎金风暴》中,梅尔·吉布森主演的男主角汤姆,其儿子被匪徒绑架,汤姆则用了一种很不寻常的还价方式,他在电视上宣布把歹徒勒索的200万美元当作通缉罪犯的悬红。这种直接让对方看到底牌的方式使绑匪乱了阵脚,很快他们就起了内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6:49:14

  2
  
  经济学家对讨价还价这件事情非常感兴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谢林认为,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讨价还价是一个非零和博弈。在效率曲线上,博弈当事人的利益是对立的,任何一个人效用的增加都会损害另外一个人的利益。然而在效率曲线上必然存在一点,使得博弈当事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1977年,查理·卓别林在瑞士去世,然而下葬不到三个月,他的遗体就不翼而飞了。不久,他的遗孀就接到了勒索电话,要她支付60万法郎赎回亡夫遗体。盗贼的出价是试探性的,因为他无法预知对方愿意为这具尸体出多少钱,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对方不愿意出钱赎回,那么这具尸体对他来说一文不值,所以这就有了讨价还价的余地。
  
  卓别林的遗孀拒绝了盗贼的出价,她说得比较委婉:“我的丈夫在天堂,也在我心中。”(她或许可以说得再狠一点,比如:“这个死鬼关我屁事,你们要钱去找他前面的三个老婆好了!”)经济学家谢林认为:“当任何一方认为对方不会做出进一步的让步时,协议就达成了。因此可以认为,谈判的关键就在于让对方相信你不会再让步了。”歹徒很快就慌了神,虽然是大明星的遗体,可是连废品收购站也不会要啊,于是他们开始主动降价。这笔交易最后以25万法郎达成,不过最终盗贼没有拿到这笔钱,因为警察已经找到了他们。
  
  回头再继续说说姜戈的故事。舒尔茨医生签了1。2万美元的支票,交易达成了,可是农场主提出了新的溢价,也就是必须双方握手才算完成交易。舒尔茨医生认为,和这个肮脏的奴隶贩子握手的代价超出了他的心理价位,于是谈判破裂,舒尔茨一枪结束了这个人渣的性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6:49:52

天色已晚时间:2014-06-28 作者:未详 点击:153次   我已经三个月零十七天没有吃肉了,我的三个哥哥和两个妹妹也是。捉襟见肘的生活使得母亲小心翼翼地避免谈到肉,但邻居家飘来的肉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母亲抵挡不住我们的纠缠,终于答应等到祖母生日的那天吃一顿肉。祖母已经86岁了,躺在病榻上的时间远比我们没肉吃的时间长。她身体每况愈下,估计过不了年关,但当她听说将要吃上肉了时,高兴得和我们一样。为此,母亲快速而痛心地将地里能卖的东西都贱卖了,终于凑足了六块钱。家里每一个成员,包括久不闻窗外事的祖母都知道,这是三斤肉的钱。我们兄妹大概在家里憋坏了,迫不及待,都争着跑一趟镇上,纷纷向母亲保证,到晚上肉肯定会落到我家的锅里。
  
  “必须是三斤!”母亲厉声说道。没有三斤肉无法应付这几张三月不知肉味的嘴。母亲严厉起来是说一不二的,我们没有谁敢阳奉阴违。
  
  兄妹们轮番向母亲表明自己多么适合去镇上买肉。我把他们推开,说:“我跟肉铺行那些屠户熟得很,老金、老方、老宋、老闻,他们都认识我,不敢给我短斤少两,或许我还能从他们那里多要一些。”
  
  母亲最后还是把钱交到了我的手上。“去吧,”母亲再次厉声强调说,“必须是三斤!”
  
  午饭后,我将钱藏在身上最安全的地方,撒开双腿,往镇上飞奔。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5 16:50:10

  镇上人来人往,大部分人无所事事地闲逛。我从那些散发着汗臭的肉体中间穿过,老马识途般直奔肉行。在我心目中,肉行是全镇最重要的地方,但它不在镇的中心,像电影院不在镇的中心一样。
  
  肉行和电影院中间隔着一条坑坑洼洼的街道。肉行是我最熟悉的地方,而电影院是我最不熟悉的地方。每次到镇上,我总喜欢坐在肉行临街的长椅上,遥望电影院墙壁上花花绿绿的电影海报,倾听从电影院传来的人物对白和背景音乐,想象银幕上每一个角色的言行举止和观众席上表情各异的脸孔。长椅上日积月累的污垢散发着油腻的气味,苍蝇和肉行里粗鄙的闲言碎语也无法分散我的注意力。我愿意就这样端坐一个下午,直到电影散场,然后一个人趁着暮色孤独地跑十几里路回到村里。肉行里的屠户都说,见过听戏听得忘记自己姓甚名谁的,没见过听电影也听得如痴如醉的。他们不知道听电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有些电影在电影院里上映不止一次,只要听过两次,我便能复述那些情节,背得出一些台词,甚至能模仿电影里人物说话的腔调,令肉行的那些奸商刮目相看。
  
  然而,听电影肯定比不上看电影,我特别羡慕那些能大摇大摆走进电影院里的人。我最大的愿望是天天都待在电影院里,但一年到头,我能进电影院一趟已经算是天大的幸运了。何况,我连到镇上一趟的机会也不容易得到。
  
  肉行的屠户们看到我,对我说:“小子,好久不见了,又来听电影?卢大耳说了,从今天起,听电影也要收费了。”
  
  卢大耳是电影院入口的检票员,我才不相信他们的鬼话。
  
  “那大街上的人都得向他交费了?”我说。
  
  他们说卢大耳说了,只对我收费,因为我听电影听得最认真,电影里的门门道道都被我听出来了,跟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没有多大区别。
  
  我说:“我今天不是来听电影的,是来买肉的,今天是我祖母生日,我必须买三斤肉回家。”
页: 2182 2183 2184 2185 2186 2187 2188 2189 2190 2191 [2192] 2193 2194 2195 2196 2197 2198 2199 2200 220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