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5 12:45:40

父母在车上时间:2014-01-22 作者:未详 点击:144次   出来多年,很少回四川过年。每年年三十那天打电话回家,母亲总在电话那端叹息,好些年家里人都没有聚在一起过年了。今年弟媳在广东生小孩,父母来广东过年。
  
  父亲在贵州,母亲在老家,弟弟、弟媳和我则在广东东莞打工。母亲很少出乡,父亲也没有来过广东。确定好父母来广东过年已有一月之余。在这一个月,母亲几乎天天打电话过来,问广东的天气,要坐多久的车,坐火车还是汽车,然后担心房子没人照看。她犹豫不决地唠叨着。虽然这样,从母亲的声音依然能感觉她的高兴,她每次在挂断电话前,总会不经意地说一句:“一家人总算可以聚在一起过个年了”。
  
  父亲从贵州提前赶回四川,原本坐火车,后来见母亲准备了太多的东西,决定坐长途汽车来广东。车从南充出发,司机说会过我待的常平镇,到时去车站接他们就行了。
  
  舅舅把父母送上车,然后便打电话告诉我,父母上车了,大约第二天晚上六七点便可到常平。舅舅又在电话里把长途客车的车牌号、司机的电话等等都告诉了我,嘱咐我,一定要到常平汽车站接父母;末了,又叮嘱我,他们到了就报个平安。他再三嘱咐,很是仔细。
  
  坐在车上的母亲从舅舅的手中接过电话,又把话重复地说了一遍,她还是有点不放心,怕我听错。其实我早已记好。况且,长途汽车经不经过常平,我还不敢肯定。出来这么多年,早已习惯了,但是怕母亲放心不下,还是附和着她。母亲在电话那端说了好几次,直到快开车时,才把电话挂上。电话这端,我说我会提前打司机的电话,让母亲宽心。
  
  我在计算着父母的行程,这是母亲第一次出远门,她又晕车,要坐这么久的车,不知她会呕吐成什么样子。我心里隐隐作痛,但是想到明日即可见到他们,心里稍稍有点安慰。我终究还是不能放心他们,想打个电话给司机,却不敢拨号。枯坐在桌子前面,想象着坐在长途客车上的母亲,她肯定脸色苍白、头发蓬乱。载着父母的那辆客车此时正穿越中国西南大地,玻璃窗外是冬日西南的风景,山坡、空荡荡的庄稼地、树木、河流……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着,公路两边的景物如幻灯一样不断地划拉了过去。不晕车的父亲在做什么呢?他除了要照顾晕车的母亲,还做什么呢?
  
  载着父母的车此时该到哪里了?过南充,到重庆,然后是长寿、黔江、涪陵……每次回去我都是坐火车,要经过这些地方。整个下午,我都没有心思做事情。想象着载着父母的那辆客车,我在百度上搜索着,看看钟表,计算着他们该到哪里了。
  
  直到半夜,我都没有睡好,想着父母明天就过来了,也担忧他们坐的这辆客车。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有一个习惯,天黑便睡觉,一大早就起来,忙里忙外。从没有熬过夜的母亲是如何度过在长途客车上的这一晚。不知她有没有睡着,夜里会不会受凉,晕车是不是好了一点。窗外是繁华的东莞,而远在千里之外,有一辆载着父母的客车正在黑暗中穿过旷野、隧洞、桥梁……深冬的西南大地上,应该是一片萧瑟的风景,冷的山野,冷的收割后枯涩的大地;冷得河流蜷缩,冷得落叶树只剩枝条,常绿树也缩成一团;连天空的月亮都是冷的,悬挂在车窗外那边的山梁上,照耀着沉睡的大地。大西南的公路蜿蜒曲折,错落有致的村合无声地向后退去,拥挤的客车上疲倦的旅客昏昏入睡。不知晕车的母亲此时如何。
  
  父母离我越来越近,过了贵州、湖南、广西,进入广东境内了。下午4点,打电话问司机,答7点可到;再问是否到常平车站,答肯定。在外多年,经常听说长途客车种种不是,把乘客扔在路口,或者根本不经过乘客要到的地方,中途倒车等,终归不放心。父母初来广东,又问了几句,司机答复是肯定的。6点钟,在老家的舅舅打电话问是不是安全到达。我再问舅舅客车发往哪里,得知客车终点站并非东莞,而是深圳,我又不放心了,这车肯定不会到常平车站。但是舅舅在电话那端肯定地说,司机说一定到常平车站之类,我不再说话。只有打电话给司机,司机说要八九点才能到东莞,电话中他不再提常平,而父母肯定不知这辆车把他们扔在哪里。我暗自埋怨父母为什么不坐火车,这样夜晚把他们扔在陌生的路口,会不会有什么意外。
  
  直到7点,司机才说他们只能在黄江高速路口下车,大约8点半才能到那里。黄江高速路口在哪里,我不知道。虽然来了东莞8年,我对东莞的印象依然很模糊。东莞这几年变化太大了,这座只有100多万户籍人口的城市,却有着1000多万如同我一样来这里打工寻梦的外来者,他们中绝大部分的人都留在这个城市过年。
  
  黄江高速路口,8点半左右,我唠叨着。下楼。找车。去黄江高速路口接父母。
  
  面包车。司机是广西人。他知道黄江高速路口在何处。离我住的常平大约40多分钟的路程,不是很远,可是天已经黑了,不知父母如何。倒是这位广西司机不断地安慰我,说他经常去那里接人,没有关系。交谈中,得知他来东莞11年,过年也不回家,留在东莞过年。
  
  天黑了,整个城市灯火辉煌,霓虹流光溢彩。坐在车上看着这座城市,想起自己8年的时光;想起这座城市带给我的不幸与幸运、悲伤与欢乐;想起这么多年没有回家;想起还在路上的父母,他们来这边过年,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这座城市对于我有着太多的情感,它已慢慢地在我的心间扎根,我习惯了它的节奏它的尖锐,它带给外来者的疼痛与喜悦,我慢慢地融入这座城市之中。而在父母的眼里,我早就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他们不会说我在东莞,而是说我的东莞,他们认为自己的女儿就是东莞的。就像舅舅在电话中说的那样,你妈去你们东莞过年,你弟弟他们也在,这么多年,你们终于可以在一起过年了。
  
  它应该是我们的东莞。
  
  司机还在说着,他父母过两天也带着他的儿子来东莞过年,然后说起他们村子有多少人在东莞这边,回家过年的人并不多,大家都习惯了在这边过年,或者一家人来这边团聚,父母来去的车都不挤,这边也热闹些,让在乡村的父母看看城市热闹的新年。司机的话很多,我只是在一边听着。车到了黄江镇区,很热闹很繁华,街头拥挤的人群、商铺……
  
  长途客车司机打来电话,说车到了,你父母下车了。我催促着面包车司机,快点。
  
  父母在前面等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5 12:45:56

胭脂黄昏时间:2014-01-22 作者:未详 点击:199次   二奶奶说,她当年嫁过来的时候,十根手指像嫩葱,三寸金莲穿的是手工做的高底鞋。
  
  有时会说得多一点,就是对她当时的衣着补充一番,比如她的红嫁衣料子多么好,她乘坐的轿子是西关大街上有名的轿行里的轿子,她在走出轿子的时候,偷偷掀开红盖头偷看了她的女婿。
  
  而我,总也想象不出二奶奶穿红嫁衣的模样,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她只穿黑衣服,扎黑头巾,穿黑鞋子。她的手也不像嫩葱,而是像枯枝,像风雪天里颤巍巍发抖的枯树枝。指关节处叠着又深又黑的褶皱,拿东西的时候,半僵硬地伸展。
  
  只是她的手指甲很鲜亮,特别是在胭脂花开的季节里,染得鲜红油亮,像十颗红玛瑙。那漂亮的红色是二奶奶身上唯一美丽的色彩。那种色彩染在二奶奶的手指甲上,与黄昏里如血般的残阳和院子里那株只在傍晚开花的猩红的胭脂花十分相似,艳丽得寂寞,冷清,苍凉,还有些可怕。
  
  “我爱种胭脂花”。春天,二奶奶总爱自言自语,踮着小脚拿着小铲子,在檐下那块并不适合种植的地面上刨土,十分认真地埋上胭脂花种子。而那些种子也从不辜负她,如期地在盛夏开花,一直到深秋。
  
  红艳艳的胭脂花总是在百花凋残之后才开始凋谢,当瓦房顶成排的瓦松挂上霜花的时候,它残败的叶子里还会偶尔藏着那么零星的一朵两朵,露出一点醒目的红。在那个满是青砖灰瓦的小院里,猩红的胭脂花和采花的二奶奶是难得的风景。每到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胭脂花开始盛开,无所保留地绽放所有的花苞。这时候,全院子的风箱都拉起来了,炊烟袅袅。所以,胭脂花在我们的小院里,除了二奶奶叫它胭脂花,其余的人都叫它晚饭花。
  
  晚饭花开了,二奶奶却不忙做晚饭,而是专心致志地采了花去染指甲。胭脂花开的季节里,对二奶奶来说,采下花朵,用胭脂花鲜艳的汁液染红指甲比吃饭重要。采花的二奶奶,很容易让人想起“采花人”这个称谓。她的动作非常优雅:她先是洗了手,并不擦干,甩着手上的水珠儿,在花前蹲下,神情自然而忧郁。然后拿滴着水珠的指尖将整株花的花冠托起,脖子往后靠,眯起老花的眼睛细细地端详一阵。接着伸长脖子,把眼睛眯得更小一点,将鼻子凑近花朵,忘情地嗅一嗅。最后,才慢慢跷起兰花指掐上一朵,怜惜地塞进掌心,再掐第二朵,第三朵。我喜欢她的花,也喜欢看她采花,所以这种时候我总是站得离她很近,近得能清晰地看到她黑色的斜纹衣衫的衣领上洗得发白的布丝,能嗅到她的满头的白发上散发的皂荚的清香味,还能看到她微微颤抖的枯枝一般的手,竟然能跷成非常漂亮的兰花指。她细细地数着采下的花朵,十朵花,每晚只掐十朵花,就足够把十个指甲染一遍。她说,晚上染了指甲,夜里睡醒的时候,满屋子都会飘满花香,连梦都是香的。若是用胭脂花染了一个季节的指甲,这花香便能延续到冬季,即使白雪封了门子,十个手指头还是香的,花香四溢。
  
  我们的小院是一个古老的小院,院墙上裸露的墙砖有明显的秦砖汉瓦的标记,证明着它的古老。二奶奶住在南屋里,那间屋子窗子很高很小,几乎不见光亮。门很深,像一口深不见底的枯井。虽是夏天,黄昏里二奶奶出出进进的身影,依然会带出一种阴冷的凉气。
  
  一个黄昏,院子里很静,静得出奇,几家人的风箱很奇怪地在那个傍晚没有拉响,院子上空也没有炊烟。正在这个时候,二奶奶拉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房门,她该采花了。她依然是黑衣黑裤,从那扇黑井一样的门里走出来。那天是个火烧云,残阳如血,我独自站在寂静的院落里,忽然间感觉一丝莫名的恐惧,感觉二奶奶像是从某个洞穴里走出来的怪人。而她那间屋子,比任何时候都更像洞穴。
  
  我几乎是打着哆嗦问二奶奶说,奶奶,你一个人不怕吗?
  
  我的表达并不到位,但二奶奶却明白我说什么。她先是很平静地笑着看了我一眼,然后摇头,再然后慢慢伸出双手,认真看她的十个手指甲,像是对着指甲说话。她说,怕?不怕。她说她在这间屋子里住了60年了,没什么怕的了。她说,一直住下去,她会成仙的。她说将来做了仙女,她就做胭脂花仙子,穿戴像胭脂花一样鲜亮的衣服,搽像胭脂花一样鲜亮的脂粉,那时候就会满身都是胭脂花的香味儿。她说做了仙女,就能飞出家门,飞上天去,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想飞哪里就飞哪里。
  
  后来我听大人们说,二奶奶嫁过来的时候就住这里,开始是和女婿一起住,因为女婿大她40多岁,刚脱下红嫁衣便只准她穿黑色的衣服,不许她搽胭脂,不许她和人说笑,不许她走出大门。3年后,老女婿过世。那年她19岁。但还有公婆,公婆看她看得更紧。后来公婆过世了,她依旧住在这里,而且依旧只穿黑衣黑裤,她已经习惯了。
  
  忽然,二奶奶半眯着眼睛笑了,眼神很深,嘴角的笑却很浅。笑得很神经质。她对我说,我爱种胭脂花,你看看,奶奶的指甲每年都染得很红,几十年没间断过,你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呢。
  
  她将那十个鲜红的手指甲伸到我的眼前。它们紧紧地攥在一起,像一堆小火苗,在她黑衣黑裤一片黑色的背景上燃烧。而她那双枯枝般的手指,却不住颤抖。
  
  黑衣黑裤,红色的指甲,如血的残阳,洞穴一样的南屋,二奶奶神经质的笑容,院里奇怪的寂静。无论二奶奶表情如何平静,那个黄昏,我依然满怀恐惧。
  
  我固执的恐惧让二奶奶很失望。她转过身,默默地审视着自己鲜红的指甲,步履艰难地踮着小脚,再次在那株盛开的胭脂花旁边蹲下。一朵,两朵,她数着,摘下花朵。我明白,那晚二奶奶摘花的时候,她是恍惚的。因为摘花前,她忘记了洗手。
  
  就在那个夏天,二奶奶病重。她临终前,我第一次随大人们走进了她那间洞穴般的屋子。她躺在一张古老的雕花床上,光线微弱,被褥潮湿,但她表情安详。她让来看她的邻居把蜡烛点上,把屋子里照得通明。然后让人帮她从一个很深的箱子里找出一个布包,一层层地打开,她说,那里边有一件她绣好的胭脂色兜肚,找出来给她穿上,她会成仙的。那个兜肚上,绣满了胭脂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5 12:46:26

21世纪的网络战争时间:2014-01-22 作者:未详 点击:120次   2009年12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命网络安全专家霍华德·施密特担任美国政府网络安全协调员,这一职务被媒体称为“网络沙皇”。总统国土安全和反恐事务助理约翰·布伦南当天发表声明,保护互联网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个人隐私等至关重要,施密特将成为他领导的国家安全团队的重要成员。早前的6月23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就正式下令建立美国军方“网络司令部”。这意味着未来世界范围内一场新的军事竞争已经展开,传统重视机械化的战争形势也开始向信息化全面转变。
  
  而这一切背后矛头指向的就是中国。据美国媒体报道,奥巴马访华期间曾指责中国发动针对美国的电子渗透,以及利用网络窃取情报。对此,中国断然否认。
  
  “中国威胁论”的变种
  
  “中国网络威胁论”可以说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从2000年开始,关于中国发动针对西方国家电子战的指责就不绝于耳,也一直是西方一些媒体关心的话题。
  
  早在2001年,美国兰德公司的中国军事专家毛文杰就指责中国利用病毒进行电子攻击。
  
  2002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炮制了一份秘密报告。该报告指称中国军方准备对美国与中国台湾电脑网络发动一波电子战,目标包含与互联网相连而易受破坏的军事电脑系统。中国驻美大使馆则坚称,中国只是在进行严格的防御性质的电脑研究。
  
  除了美国,西方其他国家的政府与媒体也开始纷纷指责中国针对其进行电子攻击,以及利用网络窃取情报。
  
  2009年3月,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加拿大与英国的学者发现了一个渗透全球的网络间谍网,这个间谍网在几年中侵入了103个国家的政府和私人电脑系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信息战监督研究项目,对此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跟踪研究。他们声称,有证据显示来自中国的黑客在被控制的电脑上安装了一种间谍软件,盗取敏感资料。
  
  几乎与此同时,韩国军方也宣称,中国黑客部队曾于2008年3月企图对韩国驻美使馆进行黑客攻击。
  
  一时间,海外媒体纷纷对“中国互联网间谍”事件进行报道,“中国网络威胁论”正式成形。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严厉驳斥了“中国发动互联网间谍”的报道,并称这些人是“冷战鬼魂”,携带着“中国威胁论”的病毒,不时发作。
  
  威胁论背后的制网权之争
  
  在制海权、制空权之后,制网权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制网权的争夺也显山露水。
  
  2008年7月20日,一组携带信息为“win+love+in+Rusia”的奇怪数据流向格鲁吉亚政府网站,随之而来的是数以百万计的访问请求,格鲁吉亚政府网站瞬间瘫痪。这只是序曲。2008年8月,随着俄军进入南奥塞梯,格鲁吉亚的网络再次受到大规模攻击。格鲁吉亚政府网站瘫痪,总统网页被更改,银行网页遭到入侵,甚至格鲁吉亚的外交部新闻也只能发布在公共博客页面上。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与传统军事行动同步的大规模网络战争。制网权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也在此次行动中让世界各国有了更新的认识。
  
  中国政府也一直关注网络的发展与管理。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管理部门对网络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应包含着对网络安全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军备竞赛进行预热的成分。中国网络部队的建立,则是为了顺应这个情势而生的。
  
  《环球时报》刊文称,中国的“网络部队”最早建立于10年之前。起初所谓“中国网军”只是一个研究组织,研究抵御互联网攻击的能力。很快,他们就将内地著名的黑客组织“红客联盟”吸收进了中国网络部队。“红客联盟”是由成千上万的爱国程序员和网络工程师自发组成的,他们支援祖国的方式就是,攻击那些威胁或伤害中国的国家。中国的网络部队加上“金盾工程”,使中国具备了“攻守兼备”的优势,而“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家拥有类似中国的这种能力”。
  
  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网络部队之后,美国也加快了网络部队建立的速度。2006年初,美国防部公布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也要求美军强化网络战能力,以应对恐怖分子、“流氓国家”和“潜在竞争对手”使用网络,进行“不对称”进攻的可能。
  
  而在2009年11月,著名防病毒软件生产商Mcafee也发布了最新研究报告,认为网络战争已经从虚构变成现实。报告发现网络攻击背后的政治动机趋于增加,美国、俄罗斯、法国、以色列和中国这五个国家已拥有了网络战争能力。研究报告指出,很多国家都在为网络战争加紧战备,其中不仅包括如何防御网络战,也包括发动网络袭击。报告称网络攻击针对的目标是关键的基础设施,如电网。尽管人们对如何定义网络战争还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未来的冲突至少有一部分将在网上进行。
  
  中国难题
  
  西方国家渲染“中国网络威胁论”的浪潮中,也有不同的声音。
  
  2007年9月6日,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刊登了题为“稀奇的不是中国军队黑客进攻而是对此精确定时的炒作”一文。文章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行驶在超车道上,无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军事领域,中国都在抢占越来越大的份额。与此同时,国际间对中国的谴责大增。美国玩具商大张旗鼓地召回了中国制造的玩具;英国政府则抱怨,在塔利班武装分子那里发现了中国制造的武器。在这一时刻共同发出对黑客攻击的谴责,可见,中国再加上网络的威力就对西方形成了一股致命的力量。出于对中国迅速崛起的担忧,将“中国黑客”问题在公众面前大炒特炒,成为引发公众对中国心生恐惧的手段之一。
  
  不可否认,西方热衷夸大“中国网络威胁论”,确实有政治上的需求,但也与我们的一些态度和做法有些许关系。例如,这几年来,一些中国黑客四处出击,以攻取西方国家的网站为荣。这无疑为西方的“中国网络威胁论”提供了口实。而中国黑客们的成长与壮大,也一直是与国际的政治气候密不可分的。从1998年印尼排华开始,中国黑客就一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中国黑客大规模集结,开展了对美国网站的攻击。在中国大使馆被炸后的第二天,第一个中国红客网站——“中国红客”就诞生了。到了2001年的中美南海撞机事件时,一场被称为“中美黑客大战”的网络混战上演,红客们号召了数以万计的中国网民,使用简单的ping命令对美国白宫网站进行DDoS攻击。而两名年龄不足20岁的美国学生宣布将号召美国黑客向中国网站发起全面攻击,在反复的自动化扫描、探测以及人工注入的拉锯中,两国都有数以百计的站点被对方涂鸦。美国政府率先作出响应,FBI在48小时内,逮捕了两名美方发起人。中国互联网协会也作出响应,倡导良性网络行为。
  
  对中国而言,在制网权的争夺中要取得优势并不容易。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没有自己的电脑操作系统和硬件制造技术,其核心技术都是掌握在外国厂商手上。如果他们在卖给中国的设备和系统中留下“后门”,一旦开战,中国就很可能完全失去控制权。其次,中国对网络技术在军事运用上的研究相对较晚,技术落差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中国目前的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与设备,而美国更是掌握着全球互联网络的主导权。
  
  实际上,美军是世界上最早将网络战用于战争实践的军队,美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强的网络话语权。互联网的13台顶级DNS服务器中有10台安装在美国本土。通过互联网,美国可以控制访问互联网的任何一个人,可以监控他国对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不仅如此,美国还掌握着计算机的核心——芯片技术、网络的核心——网络协议和计算机操作平台Windows,可以通过预置“后门”、预留“漏洞”等战略措施,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5 12:46:39

流行语文时间:2014-01-22 作者:未详 点击:142次   2009年,推特(Twitter)已为自己赢取“新媒体新天王”位置。即时分享,短小精悍,将繁复舆情海量信息装入140个汉字迷你容器,语言伎俩乃至思辨萃取力被提升至前所未有高度。比如:“流氓不分左右,无耻没有底线”(萧鱼)——这12个字是在临摹人世百态?“嘴中少话,心中少事,腹中少食”(太平猴葵)——这12个字是在宣示生活态度?“要想富,做手术;做完手术告大夫”(光阴拾残)——这13个字是在反讽世事?
  
  【能不能留5块给家里3个小娃买馒头?】语出记者林培。在这篇记者见闻录中,林培记录南京汉中路3位城管执法人员与一位贩卖烤红薯女摊主的对话。罚没至最后,女摊主大哭:“能不能留5块给家里3个小娃买馒头?”遭拒。在记者记录下的这个大都市寻常街景中,女摊主的“跪语”既惊且惧,和泪带血。
  
  【一定要选一张我最漂亮的照片做遗像】语出因拆迁自焚百姓唐福珍。这是她离世前说的最后一句话。网友bing说,读到这句话,令人有一种窒息感。这种窒息感也为大多数百姓共有。人性善意、人性不甘汇聚在那张最漂亮的遗像里……是什么让如是热切的人性双膝最终跪下去没再站起来?
  
  【一粒稗子得到了稗子的命运而已】语出评家刘洪波时评。时评针对2009年甘肃省天水市瓦寨村村民李建平先得艾滋后被痊愈发表评论:“被误诊,被艾滋,被检测,被痊愈,被摧毁,被儿戏……簸之扬之,李建平所受到的对待,如同一粒稗子……他的艾滋病生涯,说荒诞剧太轻巧,说悲喜剧太庄重,一粒稗子得到了稗子的命运而已。”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语出网友Ares。对于所有天生跪着或被跪着的人群而言,这句子是自我解嘲,也是自我期许。星空在上,人生在途,谁会轻言放弃?
  
  【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语出作家十年砍柴。他说:“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连奴才都做不稳的人,他们只能做暴民。奴才没有自由,那么暴民有吗?除了当炮灰的暴民外,成功的暴民当了主子,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奴役原来的同道者,建造起属于自己的大观园。从大观园到梁山水泊,便是中国残酷的历史循环。”
  
  【苦难是化了装的祝福】语出网友风曳。这个短语顺着苦难不可逃离的方向蹒跚前行,然后忽然心生玫瑰,用想象里的祝福自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5 12:46:51

我们什么时候能学会聆听时间:2014-01-22 作者:未详 点击:139次   “嘘……”
  
  我回头向右后方50多岁喋喋不休的女士抗议。但她依然旁若无人继续高谈阔论。这时熄灯后的全场数千人,正在凝神观看充满宁静气氛的舞台。那是台北“小巨蛋”演出“火焰之舞”的序幕。
  
  我不禁回想起2001年8月在意大利维罗纳听歌剧的序幕。
  
  维罗纳是一座古城。这里的露天歌剧院可容纳两万观众。下午6时半,人潮开始由65个拱门陆续入场。放眼望去人头攒动,很是热闹。晚9时许,穿古装的青年手持大铜锣出场,“当”的一声,全体欢欣鼓掌。三声锣毕,他退下。两万人顿时鸦雀无声!乐队奏起威尔第歌剧的序曲。
  
  两个场景,同为序幕,对比何其强烈!
  
  在国外教书多年后,我回台湾的大学,发现不少学生发表意见时羞涩木讷,甚至手持已写好的心得,却发抖念不出来。但老师台上讲课时,他们却喜欢台下窃窃私语。
  
  任公职那几年,我曾出席“行政院”院会。令我难忘的是:“阁揆院长”台上讲话,有些“部长”们在台下私语,他们声音之大,在马蹄形座位对面的我都能听见!
  
  刚去“国防部”时主持会议,令我眼界一开:其他将领发表意见,居然有两星将领与邻座私语,声闻全场;与外军贵宾会谈,还有将领打盹,且警告后再犯。
  
  在美国华盛顿智库服务8载期间,每次圣诞节前数百人蛊装出席的年终酒会是大事,总会安排名学者演讲,全场肃静聆听,之后大家携伴下舞池尽欢。台湾智库的尾牙(年底聚会)却大异其趣:不仅没有脑力激荡的演讲,而且几乎从头至尾麦克风都发出震耳欲聋的谈笑歌唱,连与邻座朋友交谈都困难。我曾建议改变做法,回答是:“你入境随俗嘛!”
  
  我后来恍然大悟:这是农村文化的传统,要热闹,不要冷场!台湾不是已由后工业时期进入信息时代了吗?答案是:“他们有他们的传统,我们有我们的传统!”
  
  我又联想起世界各地的婚礼:在庄严仪式之后,有流动的酒会和入座的餐会,大家随意交谈。但是一旦有人敲玻璃杯“叮、叮”,全场肃静。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在发言人身上,而发言则聚焦在新人,因为他们才是婚礼的中心。
  
  我们的婚礼呢?台上尽管发言,台下依然聒噪。热闹才是喜气,无形中,婚礼的中心成了吃喝谈笑的你我,新人成了久未见面老朋友欢聚的理由。
  
  我问学生:“这难道是我们引以为傲,而且不容改变的文化传统吗?”在我问过之后,他们再也不在别人发言时窃窃私语了。噢!原来没有人教他们如何聆听。我希望是有的,在未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5 12:47:01

从BP机到QQ太后时间:2014-01-22 作者:未详 点击:97次   老妈退休前是某出版社的编审,她是一个工作狂,被人戏称为“BP机”(B00kPublishingMachjne)。
  
  去年夏天,老妈退休了,不知什么原因,她突然迷上了QQ。我跟她说现在还有谁玩QQ啊,笑她落伍了。她不以为然。
  
  老妈的网名是“慈禧太后”。她把家人都加为“好友”,叮嘱我们下班前一定要在线。她经常在QQ上问我们晚饭想吃点啥,告诉我们某处的蔬菜便宜,某处卖的鸡是真正的土鸡。晚饭做好了,她就Q我们回家吃饭。
  
  老妈视其QQ为她的私人空间,一直不让我看。前不久,老妈向我咨询如何开通手机聊天,我才得以一睹其QQ的真容。不看不知道,老妈QQ上的好友比我的多了去了,不仅有家人、以前的同事,更有不少陌生人!
  
  老妈指着好友名单上一个叫“太子”的网友黑色头像告诉我,那个“太子”曾经约见过她。见面前,“太子”告诉老妈他28岁,不相信老妈是56岁的老太太,坚信“慈禧太后”是一个不到20岁的小姑娘,要认老妈做“妹妹”,还没聊上两天就非得邀请老妈去甘家口吃北京小吃。盛情难却,老妈真去了,要“太子”到小区门口接她,并约定了接头暗号。在“接头”地点,“太子”发现“慈禧太后”真就一老太婆时撒腿就跑,但被老妈事先安排埋伏在周围的小区退休职工拦下。“太子”至少也有40岁,被大爷大妈们教训了一顿才得以脱身,此后再也没有看见他上线。老妈不知道自己进入了“太子”的黑名单。
  
  “这个家伙是一个还有一点良心的贪官!”老妈指着一个叫“无公害男”的在线网友告诉我。原来这“无公害男”是某单位负责后勤服务的处长,他把老妈当成自己网上的“碳粉知己”,无话不说。他告诉老妈他负责单位新盖大楼的装修工程,前段时间承包商塞给他10万元的“辛苦费”,无非是想偷工减料。工程正在进行中,他害怕工程质量出问题东窗事发,心里一直不踏实,甚至有些惶恐。
  
  “这个‘雨中漫步’是我新近认识的。她很可怜!研究生毕业几年了,和好几个男朋友试过婚,都黄了,现在还是一个人。她总问我女人为什么要结婚?我说了很多,但她都不满意,最后我也不知道说什么了。”老妈说着就叹了一口气。
  
  老妈正和我聊着,一个叫“痛过之后”的网友跟老妈说话了:“小痛子给太后请安了!”我笑着看老妈,冲她的QQ努了努嘴。老妈呢,立即把我撇到一边,去过她的快乐QQ生活去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5 12:47:43

做一个妙趣横生的人时间:2014-01-21 作者:未详 点击:289次   时下大多中国人评价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大体不外乎是通过一些很刚性的指标,比如身份、地位,职业、收入,房子、车子,孩子的教育、本人的游历等等,似乎一旦拥有这些也就可以称之为成功了。但是在国外评价一个人是用“有趣”来界定的,如果被人说“没趣”,那将是很失败的。为此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敌人是——无趣。
  
  什么是“有趣”呢?“有趣”二字的关键是“趣”字,“趣味”、“情趣”、“兴趣”。“鬼才”贾平凹说:“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想必土得掉渣的大作家,也是个有趣之人。
  
  做人若无趣,这很煞风景。人一旦“没有趣”了,就会变得粗糙、麻木、肤浅,变得不再可爱了。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唉声叹气、面目可憎,好像这个世界谁都欠着你似的。这样的人活着,只会给别人添堵。而一个有趣的人则不然,由于他(她)的存在,而使周围的人群变得热闹起来,他(她)的“气场”催化着人生的精义,叫人奋发,让人快乐。有趣的人,是生活中的“开心果”,是人群中的“快乐源”,与有趣的人相处,你会觉得世界变得有趣,生活变得有趣,自己似乎也变得有趣起来。
  
  有趣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哪样没有深奥广博的学问,光吃一样,他就能嚼巴出不少趣味来,吃得好看,吃得稀罕,吃得兴趣盎然,吃得阳光灿烂,都是可以追求的境界。《别闹了,费曼先生》里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对所有关于动脑筋的事情都充满兴趣,魔术、开锁、解密码、猜谜、心算、赌钱⋯⋯对兴趣的不断追逐,让这位怪才的生活成了无数人的梦想。
  
  总觉得古人比我们现在活得有趣。今天我们读《论语》,也许会觉得孔老夫子是一个无趣的人,可是,你若知道他和他的学生讲话是那样的幽默,见到美人南子时竟俯下身子去吻伊的鞋,就会明白所谓“圣人”者,竟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有趣的人。
  
  有趣的人,心无羁绊,直抒胸臆,至性至情。国学大师文怀沙老先生,快一百岁的人了,偏偏喜欢穿大红大绿的衣服,戴着能盖半张脸的大墨镜,比小伙子还时髦;每次出席活动,必要主持人介绍他为“青年诗人”,一发言就引经据典、插科打诨,逗得满堂喝彩。
  
  有趣的人,或许境遇并不好,但特立独行,不改本色。金圣叹一生诙谐,因“哭庙案”而被判死刑后,仍一如既往。眼看行刑时刻将到,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泪如泉涌。金圣叹却从容不迫,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们来对。”于是吟出了上联“莲子心中苦”。儿子哭跪在地哪有心思对对联。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们对下联。”接着念出了下联“梨儿腹内酸”。这副生死诀别对,一语双关,对仗严谨,撼人心魄。
  
  有趣的人,不见得能成就大事业,但让人看着就高兴。《射雕英雄传》里老顽童周伯通,是最让人喜欢的一个角色,他虽然武功盖世,却是儿童心态,整天疯疯癫癫的,爱搞恶作剧,玩心太重,围绕着他发生了许多喜剧,使得打打杀杀腥风血雨的江湖,多了不少浪漫欢快的生活气息。
  
  需要提醒的是:有趣是这个世界上的稀缺资源,有趣与读书多少无关,与挣钱多少无关。有趣和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环境、条件无关。有趣之人是很容易被曲解的,有人误认为打架泡妞、吃喝嫖赌、粗言滥语、举止猥琐就是有趣,那就大错特错了。
  
  有趣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做个有趣的人并不难,首要之事便是自己要先觉得这个世界有趣。
  
  有趣的人才是懂得生命真谛的人,也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有趣的人越多,我们的幸福指数就越高,但愿我们都能变得有趣起来。
  
  一定要学会做一个“有趣”的人,否则才叫失败,或者叫白活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5 12:47:56

善待陌生人,便是善待自己时间:2014-01-21 作者:未详 点击:217次   米奇·艾尔邦的著作《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中说:“陌生人,是你迟早会认识的家人。”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把善意和情感用在陌生人身上是一种浪费,这些人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甚至可能是永远不会重逢的,我们对他们好,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只有在毁灭性的灾难来临时,我们才会忘记那些受苦的同胞是陌生人,我们才会有结结实实感同身受的恐惧与痛苦。
  
  据说恐惧是最有感染力的一种感受,恐惧激发了我们的同情,只是,当那些时刻来临,虽然我们可以同情,可以施以援手,却已经不能为他们做什么了。
  
  在旅途中,特别能够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是如此重要。有一年秋天,去轻井泽自助旅行,骑着脚踏车四处晃荡,天黑之后,在森林里迷路,回不了民宿,又冷又害怕。星星悬在夜空里,一颗颗又亮又大,却无法指引我们的归途。
  
  在我们乱闯乱撞半个多小时之后,终于遇见一位好心的家庭主妇,她开了庭院的灯,努力为我们指引方向,可惜我们还是不能明白。发现沟通无效之后,她叫我们等一等,索性到车库开出了奔驰车,为我们引路。漆黑的路途中,空无一人,我们跟随着车灯的红光,终于安全回到民宿。日本太太细心地待在车子里,确定我们可以进门之后,才开车离去。
  
  我骑着车跟着轿车的灯光,听着冷风在耳边呼啸,忽然想起几年前,在士林捷运站前,遇见向我们问路的一家三口日本游客,他们问故宫博物院要从哪里走,我们为他们指出了方向,看着他们往前方去了。
  
  上了车之后,我问朋友:“他们要走多久啊?这么热的天,起码四十几分钟吧?说不定还会迷路⋯⋯”话还没说完,朋友已经扭转了方向盘去追他们了。
  
  我们把车停在他们身边,请他们上车,表示要送他们去博物院。他们深深鞠躬的样子,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后来,我们用同样的姿势,在轻井泽的夜晚,向领路的日本太太致谢。
  
  古老的汉朝有这样两句诗,这其实也是我们一向熟悉的两句话:“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若是能够把普天之下的人都看做自己的手足兄弟,还会有不相干的陌生人吗?没有陌生人的世界,将是多么温暖与和谐的美好世界。
  
  人生其实也是一次更长途的旅行,我们从这里去到那里,从年少去到年老,从获得变为失去,是一个不断驿动,不断更改的历程。善待陌生人,虽然不会立即得到回报,然而,这种善的轮回已经成形,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其中被保护,被带领。又或者,在陌生人彼此扶持,互相帮助的地方,才是天堂。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5 12:48:06

成功的象征时间:2014-01-21 作者:未详 点击:271次   路透社与艾普索斯民调公司在2010年2月22日发布的一项对世界多个国家的民调显示,中国69%的受访者认为金钱最能象征一个人的成功。这项调查也反映出东西方国家民众对金钱的看法有着较大的差异。民调显示,中国、日本、韩国民众最看重钱,这三个国家皆有84%的受访者表示在金融危机后,他们更重视金钱的价值,紧追其后的是印度和俄罗斯。
  
  在这次民调中,中国民众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上比例均占了首位。一是认为钱最重要,二是认为钱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首先要说明的是,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民众希望有较高的收入或是更多的钱都属于人之常情,也是合理的。
  
  但是第二个问题就有点哲学的味道了,一个人拥有比他人更多的钱财就意味着他是一个成功的人吗?这涉及人生价值,也关乎人生哲学。不难看出现在的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有钱似乎就有了一切。如果真是这样,社会的价值恐怕会被扭曲,人的尊严也会被抹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5 12:48:15

心理医生时间:2014-01-21 作者:未详 点击:237次   一天,三名心理医生相约一起散步。第一个心理医生说:“能跟你们认识并且成为朋友我感到特别高兴。人们经常来找我倾诉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我为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但我自己内心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却找不到人倾诉。”“我们也有同感。”另外两个心理医生说道。“既然我们都是专业人士,为什么我们不说出心里的秘密,相互倾诉下呢?”第一个心理医生提议。“好主意。”另外两人说。
  
  “我先说吧,”第一个心理医生说,“我有购物强迫症,一到商店我就控制不了自己,因此我也债台高筑。每次我都会多收病人的钱。”

  第二个心理医生也敞开心扉:“对于我来说,你的问题根本不算问题。我对毒品产生了依赖,因此我经常要求我的病人为我购买毒品。”

  第三个心理医生说:“请别怪我,我知道这不对,但我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我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保守秘密。”
页: 2291 2292 2293 2294 2295 2296 2297 2298 2299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